03.04 你怎么看待不合群的人?

记得hello


对身边不合群的人,为什么要去评价别人?有什么资格去评价别人?你知道人家有什么本事或者有什么苦衷?所以,对身边不合群的人,尊重人家的行为方式,就行了。现实中,职场上,一般人对不合群的人,往往是排斥的,反而加重了那个不合群人的不合群。普通人心理,你不愿意跟我们在一起玩,我们也不理你。不合群的最高境界,你们理不理我,跟我有毛线关系?

不合群的人,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可以合群,也可以不合群,在需要时合群,自己选择时不合群。从骨子里说,他们更喜欢不合群、更习惯不合群,享受独来独往的心理状态,比较高层次的人是喜欢独处,思考一些更深度的问题,有点曲高和寡的味道。这类人,有智慧有能力有定力。比如,一些中高层管理者,他们需要合群的时候,比如聚餐开会慰问员工,也合群,与大家谈笑风生,但是能选择独处的时候,他更喜欢独来独往。他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思维有深度,不需要依赖热闹和人群来刷存在感。

第二种是一直不合群,这是性格原因。有人天生不合群,性格相对比较孤僻孤独。不善于社交,也不善于与人打交道,有时候性格比较偏执,内心封闭。这种人,往往喜欢专注事务,适合独立开展工作,比如作家、画家、设计师、工程师、技术骨干等等。他们喜欢独立挑战自己,独立承担单项任务,不需要别人协助,最好由他自己决定。这样人一般不适合从事需要团队完成的任务,他们更愿意承担团队中一项具体的技术性工作,而不是组织协调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第三种是受到挫折突变,或者内心自卑的人。有的不合群的人,原来不是这样的,因为受到别人的欺骗,不再信任人性,保持自己的独立,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与其与人勾心斗角,不如保持自我,平平静静过点小日子。还有一种人就是比较自卑,样样不如人,活在人群中就感到自卑不舒服,与其不舒服不如自己独来独往。

综上,不合群的行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动性的选择行为习惯,一种是心理性格的原因造成的被动行为。不管怎么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方式,如果他习惯了,就随他好了。不议论不贬低不讽刺。你在团队里感到安全有快乐,他在深夜里凝望万家灯火,内心也有安全有快乐。这两种人换过来,就可能都失去了安全感和快乐感。


职场火锅


以前高中的一个人,名字都记不得了!

一个班总会有一些人最为沉默,你甚至感觉三年过去了,这个人没有和你说过一句话,甚至他和同学们都很少有交流,集体活动也不参与,一个人上课,一个人坐在角落,一个人放学回家,高中的时候,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个同学,我一度怀疑他是不是抑郁症。那个时候我们玩的挺好的兄弟和他同桌,那厮属于话痨型,后来坐了两天之后申请换座位,他来给我们说,那个同学一句话都不和他说,他说半天,就看了他一眼,最基本的微笑都没有。

他也坐在最后一排,后面边上的角落里,就他那个位置仿佛和我们隔了一个世界一般的,最开始还会有人尝试着接近他一下,或许大家都觉得热脸贴了冷屁股,就慢慢作罢了。我们后排的闹腾的凶,下课经常疯玩,但是没有人会“越界”,没有人会疯到他的座位面前。

他总是埋头看书,开始我们以为他是个隐藏学霸,但是结果总是出人意料的,他成绩并不好,有时候甚至考不过我们。不仅对我们后排的冷漠,对前排的也是如此,他真的挺不合群的,全班都这么说!

有一次下晚自习,我在学校外逗留了一些时间,之后去小吃街吃东西,还遇到他了,坐我对面的位置,我们都看到了对方,我微笑了一下,他面无表情的就坐下去点了一碗面。我忍不住了,过去坐他旁边就直接问,兄弟你是不是有抑郁症啊?当时问出来我就觉得不对,挺伤人的,这个问题也挺傻逼的,他看了我一眼,说没有。我又说那你为什么不和班上的人说话呢,不要这么冷漠嘛,他沉默了一下,回答了一个字,哦!!!

后来,日子就这么过,我们的后排还是一样的闹腾,前排的还是一样的学习,大家也会互动,只不过不经意间就好像大家都忘了我们三班还有那个人,那个坐在角落里和我们隔了一个世界的人!毕业照上没有他,这是我后来看的时候才知道的,毕业晚会也没看到他。

毕业晚会过后,我和兄弟们去KTV玩耍,路过一个包间的时候你猜我们看到了什么?那个人和一群人在嗨歌,很闹腾,唱的是一首精忠报国,我记得很清楚。他和那群人玩的很忘我的,门也没关,我们在门口观望了很久,他会喝酒也会抽烟,更会骂脏话,和我们没什么两样的嘛,但是他真的在班里就不合群啊,这人啊,用我们地方的方言来说,真的“日怪”!


龙猫游戏


我是一名学生,那么我就说一说同学之中的不合群现象。我认为这种现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我认为跟那个人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有关;第二,跟其他人对他的态度有关。下面我拿我身边的实例解释一下。我上高中时,有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特别好,基本上每次考试都是班里前三名,但是他就是特别不合群,跟我们班男同学相处都不是很好。我个人认为原因在于:第一,因为一次家长会我了解了他的家庭状况,他的母亲是一所学校的校长,父亲的职业也是不错的,所以他的父母对他的管教特别严格,他从小就养成了不合群,独来独往的习惯;第二,生活在那种家庭环境的他不懂得怎样和别人相处,不懂得掌握说话技巧,使得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不是很好,导致其他同学对他的态度很冷淡。

所以,我认为我们对于那种不合群的人也应该给予一定的关心、展示同学的友爱、微笑对待他们。(如果大家觉得我说的有道理,有帮到大家,麻烦大家动动小手点个赞吧,谢谢各位!)


梦远还追吗12


我认为看待这个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大多数可能觉得一个人不合群,肯定是因为他性格不好,和大家玩不来,所以总是独来独往,没有什么朋友。确实,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

但有些时候,一个人不合群,可能也正是他的强大之处。其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所以就更喜欢成群结队。就比如我有个朋友,特别想出国去旅游,好久以前就找了个同伴,他计划了好久的路线,安排好了所有事情。


后来到了他们应该去旅游的时候,我就问他,怎么还没出发,他告诉我不去了。我当时就很诧异,明明计划了这么久,怎么说不去就不去呢。他说和他约好一起去的朋友临时有事,就不去了。


我想,生活中应该有很多和他一样的人,即使做好了所有的准备,整装待发,却因为没有人陪同,就轻而易举地放弃自己的梦想。


所以,我认为,敢于独来独往的人是十分有勇气的。他们不是不合群,只是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社交上,只希望用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是一个人的选择,也许在别人看来,这样的人是孤独的,但是他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他的世界里有很多我们所不知的朋友。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不会感到孤独。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中也会有一些人,由于性格比较孤僻,或者比较尖锐,所以,朋友比较少,经常自己一个人。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就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果关系的,如果身边的人都在不断远离自己,那么就该好好审视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性格缺陷,就把自己处于一个孤独的境地。

——END——

大家怎么看待不合群的人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我以前有过不合群得经历!!被同事排挤当空气一样得存在!那感觉是在太痛苦难过了!为了工资又不得不忍耐!首先我和她们价值观不一样!年龄段不一样!家庭不一样,我属于已婚已育。家庭观念比较多。而他们年轻,有活力,爱玩爱闹!说实话得确有代沟!唉,没办法,为了钱只好忍辱负重了!过年回家了,现在想想年后还是换个工作吧,轻松愉悦得工作环境得确会更好一些!最起码心里面比较开心!开心比较重要!


爱吃苹果得妞妞



1

上周,学姐和表妹出门逛街。

结果她只要一坐下来就拿起手机“吃鸡”,跟她说什么都是“嗯嗯哦哦”的。

“你以前不是从不玩这种游戏吗?”

“哎呀,这不是身边同事都在玩嘛!”

表妹今年刚毕业,进了一家外企工作。初入职场的她,为了尽快和大家打成一片,没少下功夫。

身边女同事在追的热门剧不管爱不爱看,回家马上追起;大家聊的化妆护肤品牌,没听过的赶紧小红书恶补;同事开了个无趣的玩笑,她会配合着笑得前仰后合......

几个月过后,把心思用在“合群”上的表妹,工作上并没有得到同事们的认可。而那些当初跟表妹一起进公司,看起来不太“合群”小伙伴们,反而渐渐可以独当一面了。

《乌合之众》里有这样一句话:“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其实像表妹这种,在职场上、生活中、亲密关系里容易受别人影响的人很多。为了达到所谓的“合群”,他们常常忽略真实的自我。

心理学上,常常用自我分化水平的高低来定义这种行为。自我分化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拥有清晰的自我感,以及Ta是否能在外界压力下依然坚持做自己想做的。

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他们无法明确清晰的“自我”,对自己的评估往往建立在他人的肯定之上,所以他们很难客观冷静地看待事物,在做决定时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被情绪煽动,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而且以为那就是自己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

工作当中的表妹,没有明确的自我感,她总要靠同事的肯定才能看到自己的价值。她没有自己的观点,常常依附同事。同事“吃鸡”,自己就去学“吃鸡”;同事八卦领导,自己也会跟着发表评论......

她总是因着同事的言行来改变自己的言行,盲目跟风,以为那些也是自己思考之后的结论,殊不知,自己却是在盲目迎合。

而正是这种迎合,让她一点点失掉自我!

2

表妹不单在工作中会受同事领导的影响,在和男朋友的相处中,她也会为了保持融合而去取悦男友,失掉自己的边界。

两人一起出去吃饭,尽管自己有想吃的,也会遵从男友的意见;男友说想养只猫,尽管自己不喜欢,也会顺从地陪男友去逛宠物店;男友说今天要回家打游戏不能陪她逛街,她马上就会改变路线,旁观男友组队王者荣耀......

当别人问她跟男友在一起时开心吗?

她犹豫了一下,说:“挺好的啊,我们条件很相配,性格也很搭。”

表妹的回答,其实是自我分化水平低的另外一种表现:混淆“我的思考”和“我的感受”。他们常常会错把自己的“思考”当成是“感受”,因而忽略自己真实的感受。

表妹把“性格好,条件相配”这些社会婚恋市场标准,当成评判依据,却忽略了“自己真正的感受”。为了继续保持这段“般配”的感情,她不断勉强自己做一些不喜欢的事情,越发失去自我。

同样的问题,如果是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人,她会很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性格很合适,但我在这段关系中不快乐,因为感觉不到心动。”

“我们性格很合适”是“思考”,“不快乐”是“感受”,而“心动”才是“真正想要的”。

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人在与别人的相处中,能很明确地分辨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而且有很明确的自我感,知道自己要什么。

他们不会因为他人失去自我,把别人的想法当成是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重要的人施加压力,他们依旧能够保持自我判断。

3

可是要做到完全的自我分化,达到完全自我明确的状态,又是不可能的。因为自我分化其实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个目标。但只要一直在这个过程里,也就能坚持做自我!

1. 重新找回自己的感受

在《我不是药神》成功转型之前,王传君一直以“关谷神奇”式的傻白甜小生形象被市场认可。可是作为一名有艺术追求的演员,他从心里抗拒那些没营养无厘头的喜剧。淹没在市场评价里的他,想要重新找回自己,改变现状。

想不受别人的影响,就要先找回自己的感受。冷静下来的王传君,开始察觉到自己感受是“难过”“糟糕”,而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市场的评价,违背初心,让他对自己失望,这是他“难过”“糟糕”的源头。

那想要摆脱这种感受,就要学会不去在意外界的目光,回归自己的初心,这样才能对自己满意。于是,他开始拒绝再接此类影视作品,卖掉车子房子,去旅行、去学习导演、去话剧工作坊磨练演技。几经蜕变,成就了《我不是药神》里的吕受益。

所以,如果你也是一个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不妨试试先找回自己的感受。

你可以像王传君一样,从“具体化”自己的感受开始。比如,你不能简单地说“我感觉不好”、“我觉得不舒服。”你要努力去体会和分辨,是哪种情绪让你觉得“感觉不好”“不舒服”。是内疚?是失望?还是尴尬?是什么导致你产生这样的情绪,然后尝试想办法改变这些情绪。

但重要的是,你要确定它是你的感受,而不是父母、朋友或其他人的感受。

2. 学会辨识“感受”和“思考”

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总是不能很好地分辨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感受”是指一件事情落在自己身上的情绪,而“思考” 一般是指基于客观事实做的评估分析或结论。

比如,你的父母在老家给你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希望你一毕业就回老家。这时你觉得回去能够满足父母的期待,会让他们开心,也不会像在大城市那么累。但每当想到真的要回家时,你就会打心底里排斥,不开心。

你的“排斥,不开心”就是你的感受,而你想“满足父母的期待,让他们开心,不会像大城市一样累”,就是你的思考。

这样一来,当你考虑要不要回老家时,就要分清自己是要依据“感受”还是“思考”。如果混淆了两者,错把“希望满足父母的期待,他们会开心”的“思考”当成自己的“感受”,那你还是关注外界远胜于自我!

所以,表妹不管是想在新公司站稳脚跟,还是想跟男朋友保持稳定的亲密关系,她首先应该“明确自我”,不以别人的感受来决定自己的言行,弄清什么是“思考”,什么是“感受”,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 并且努力提升自己。要知道,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得到有用的社交。

其实,仔细想想,那些自我分化水平低,努力去迎合别人,不敢做自己的人,无非是想被人记住。

可是,一个人之所以能被人记住,是因为他的独特性,他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如果你成为了某个群体的一部分,却失去了个体的独特性,当别人想起你时,也只是个模糊的影子,这个暗影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任何人。

那这种取悦,还有什么意义?

李尚龙在《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里说:“你以为你在合群,其实你是在浪费青春。”

与其浪费青春去取悦别人,不如好好取悦自己。毕竟只有取悦自己,敢于做自己,才能在这纷繁的世界中站稳自己的位置,活出自己的格局!


END


女子力科学社


不合群的人,应该都比较话少,比较安静。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人爱好这种生活方式,不过这种生活方式容易受到他人的误解和偏见,尤其是面对性格相反的人以及长辈的时候。

有人因为三观和他人不同,也不愿意去强融不愿意去迎合;有人因为受到他人的孤立;有人学习能力超强,比普通人有更高的见解而显得不合群;也有性格原因和成长环境的原因或者遗传等等。但他们中大部分人应该都满足这种状态,如果没有他人的误解和偏见,我想他们一般都不愿意改变这种状态。

我认为这很正常,并没有什么不对,但依旧有很多人有像题主一样的疑问,这说明人们对不合群的人还是有很多看法,对这种生活方式有很多不理解和不满。

而不合群的人的心思是什么样的呢?这个我可以回答。我就是一个不太合群的人,因此被身边的人认为是高冷。其实我并不高冷,只是很喜欢安静,喜欢独处。比起一群人在一起嗨,我更喜欢安静的处理自己的事,不喜欢受到别人的打扰。平时外出和交流一般只和自己已经很熟的人一起,如果对方和自己不是一个圈子的人或者认识但不熟的人,一般不会强求自己融入他们。因此在他人眼里也就被认为是很高冷的人。

其实不合群的人大都很慢热,还希望少被误解。


世中逢尔er


我很佩服她们。

有时候,我也会有想独处的时刻,自己走在去吃饭的路上,自己去拿快递,自己去逛超市,自己一个人去操场夜跑。不过,这些时候总是比较少的,一般我都是和室友一块去。不太喜欢自己一个人的感觉,还是比较喜欢,边走边有人和我说说话。

在我身边,有一个女生,她就是喜欢独处的人。一个人去泡图书馆,一个人去自习室,一个人去上课,一个人回宿舍,一个人去逛超市,一个人去兼职。基本上每次我遇见她,她都是一个人。真的挺佩服她的,没有人陪着,还能把自己的事干好。

更让我佩服的是,她的不“合群”,不受环境的影响。要知道,班上不爱学习的人总是比认真学习的人多。可是,她却能保持自己爱学习的心…比如说,她室友有的忙着找男朋友(我们英语专业,男生少的可怜),有的忙着打王者荣耀,有的研究化怎样的妆容,但是,她总是忙着学习。听她室友讲,她呆在自习室不到10点是不会回来的,而且,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了。要知道我们班课表,大都是上午没课,或者是10点的课。真是厉害了。而她的也没辜负自己的付出,她拿的是一等奖学金。一个班只有一个名额。

我认为不合群的人大都是自立的。她们基本上,什么事都可以靠自己一个人完成,完全不需要他人的陪伴。给人很坚强,很强大的感觉。想献朵花给她们~


西出其门


以前,一说不合群,孤癖、不懂人情世故、智商有问题等字眼就会无端地冒出来,仿佛不合群的人就是走极端、也不太正常的人。

可是,如今这种琳琅满目的各种群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还是人,但此群非彼群了,所以单纯地就说某人不合群,那似乎有失偏颇。所谓的不合群,那还得先看看人家不合的是那一类群,而所谓的群,又是些什么群。

一、八卦群,群里的聊天大多是家长里短,你家的长,我家的短。从孩子就业到某某家婚丧嫁娶,整个就一包打听。要不就是一群中老年妇女在那今天晒孙子,明天晒孙女。或者就是各式旅游照片,各种姿势,五颜六色的各种“演出”服装等等。不是这样的一群人,估计是难得与之合群。

二、饭局群。这类群只以吃为主。天天换着花样吃,轮换着做东,认识不认识的就只有在饭桌上认识,然后哥啊、妹啊、推杯换盏好不亲热,饭毕一扶嘴,谁也不认识谁。但是,若是今天吃了谁,你要是不请吃,那就是众人都看不起你,群里一片声讨。日久天长,这样的群会让人觉得非常累,自然也难合群。

三、同学群。同学群虽然不是直接了当地八卦,也不是纯粹的饭局群,可是有些人喜欢把当年都没有多少交集的同学硬拉在一起玩,让你没有借口推辞,去了又无话可说,相当尴尬。又或者是天天讲当年某两个同学的“往事”,拿当年那点事说笑。特别是当年班上明里暗里恋着的人,更是这种同学群里的谈资。这种玩笑说一次两次也倒没啥,说多了也让人十分反感。毕竟那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再来说曾经的情感,当事人心中总会有不舒服的地方。所以,有的人连同学群都退了,现实生活中也很少联系同学,不愿意合这样的群。

四,朋友的群。这种群就是把朋友的朋友一块拉在一起的群,这个群的人都认识群主,就像一个圆,群主是中心点,群里的人他都认识,而群员大都相互不认识。然后,群主会在生活中招集大伙吃饭、游玩,一群都不认识的人凑在一起更尴尬,都不知要说什么才好,最后干脆退群,也不参与群主组织的活动。

最要命的是,现在的生活大多就变成了以微信群为群的团体,在网络上聊个没完,下了网,还在在生活中唠叨,让人感觉乏味,那还不如自己一个人玩。

有些不喜欢这群那群一起玩的人,在人们看来就是不合群,其实,既然有这么多的人合群,也绝对有那么一小部份人合了适合于他们的群。所以,合群,也只是相对来说吧。


剑圣喵大师


不合群分为两种,一种是性格孤僻的人,另一种是我们常说的太优秀的人。

性格孤僻者

在咨询中,遇到过这样的来访者,他是一名高中生,性格唯唯诺诺,在班里从来不主动和同学说话,就连和他的同桌也没说过几句话,学习成绩平平,站在人群中根本没有什么存在感。

“不合群”作为一种性格特征,通常和个人的家庭教养、成长经历有关。比如一些交往恐惧症,他们总是过于担心和焦虑,如果自己被别人拒绝该怎么办。

依恋关系就是导致性格的一个因素,在童年形成“回避型依恋关系”和“焦虑—矛盾型依恋关系”的人,他们在成年后,往往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人际关系模式依然可以调整,他们更需要学习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技能,比如说学会倾听他人、表达自己等等。

优秀的人大多不合群

为什么优秀的人大多都不合群?

首先,他们是自己时间的管理者。优秀的人他们更喜欢独立思考,独立掌控自己的时间。他们享受独处的时光,而不被外界打扰。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把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的很充实,从早起的晨练到睡觉之前的看书,大多时间都是独处,很少安排社交活动。

其次,独处让自己变得更专业。自己看书或者探究一些深刻的问题,在精神层面达到高峰体验,这是在社交中所不能满足的。在领域内变得更优秀就是他们可以不合群的资本。

独处有时只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要让人格更全面的发展,才能幸福的生活。

于际敬,《易思维问题解决》创始人,知名心理专家,《爱情保卫战》等多家电视节目邀请嘉宾,从业20余年,上千小时咨询个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