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一朝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瓷器生產取得了空前的繁榮,青花瓷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古銅器考》一書稱讚當時的制瓷業是“有陶以來,未有今日之美備”。制瓷業集我國曆朝名窯之大成,製做了許多精巧無比的瓷器,不僅官窯成就顯著,民營窯場也興旺發達。此時,景德鎮御窯廠規模龐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燒造各種瓷器都在數十萬以上,送入宮中,燒出的瓷器無論是工藝技巧還是裝飾藝術都已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清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形容當時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幾於鬼斧神工”。

青花瓷仍是當時景德鎮瓷器的主流產品,官窯青花和民窯青花的燒造量都超過歷史上任何朝代遺留下來的傳世品,也比任何一個朝代都要多。乾隆時國內陶瓷市場廣大,據文獻記載,清代早中期內銷情形為“利通十數省,四方商賈、販瓷者萃集於斯”。景德鎮外銷瓷自康熙中期開始興盛,至乾隆時最盛。中國瓷器銷往世界各地,而其中主要的優質瓷運往歐洲和美洲。據國外有關檔案統計,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銷往英國的瓷器約40萬件;乾隆十五年至四十六年(1750—1781年)的32年間銷往瑞典的瓷器達110萬件。

乾隆朝青花瓷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典型乾隆器,一類是乾隆仿古器。典型乾隆器生產量極大,是當時社會大眾生活用瓷、陳設用瓷、外銷出口瓷的主體。其承襲康熙、雍正青花的特點,並在其基礎上繼續發展創新、提高,體現在製作技巧上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從工藝製作上看,其胎體的成型、青料的繪製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一絲不苟,精工細做,精益求精。乾隆仿古瓷不像雍正仿古瓷要求那麼嚴格,但產量卻遠大於雍正朝。仿古的方法基本沿襲前朝,放的最多的是明宣德青花瓷。

乾隆官窯青花瓷既與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別,又與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紋飾繁密、染畫工整、造型新奇取勝。民窯青花種類豐富,色彩亮麗,畫面多樣,造型新奇,精瓷與粗瓷的差別很大。

傳統的白地青花外,乾隆朝的青花還是派生出許多新品種,把原有的傳統工藝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如青花紅彩、青花加紫、青花胭脂彩、青花油紅、青花鬥彩、青花粉彩加金、青花描金、青花釉裡紅、黃地青花、哥釉青花、天藍地青花、冬青釉青花、豆青地青花、哥釉青花加紫、冬青釉青花加紫、米色釉青花、藍地青花加紫、藍地白花、灑藍地開光青花、仿木紋青花等。其中青花紅彩、青花加紫、青花釉裡紅這三個品種較多。

清代乾隆青花雲雷紋雙環耳豆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官窯和民窯中高檔瓷器的胎土淘洗精細,在中小器物的胎骨中找不到未粉碎的瓷石顆粒。胎骨潔白緻密,胎釉交界處無火石紅。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

中高檔瓷釉色白中泛青,氣泡細小,釉面光潔瑩潤,也有一些製作不夠成功的作品,釉呈漿白和灰青色。有部分官窯和民窯瓷器圈足上塗抹一層護胎釉,多數呈黑色,也有醬色、褐色等。乾隆以後圈足上塗抹護胎釉的現象就比較少見了。

官窯和民窯中高檔瓷器的圈足有多種,一般而言,盤碗仍採用滾圓的泥鰍背圈足,但不再像雍正朝圈足著地面小,而是略有一個比較寬的著地面;瓶尊類器物圈足有一個明顯的著地面,平面兩邊經打磨,呈一個無稜角的倒梯形;壇罐類器物圈足呈倒梯形,打磨粗糙。

乾隆青花在清代素以“穩定、渾厚、沉著”而著稱,使用國產青料繪製。早期髮色與雍正青花差別不大,略見暈散,但比雍正時期穩定;中期呈色穩定明快,為純藍色;後期呈色較為厚重沉悶,無明快清麗之感。乾隆青花也有一些淡描以及漿胎青花,但數量不多。

乾隆仿明代瓷中在青料上與真品有著明顯的區別。明萬曆以前的青花中有有黑褐色斑點,特別是使用“蘇麻離青”料繪畫的青花瓷,黑褐色斑點深入胎骨,大小不等,這是因為青料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鐵而形成的。明萬曆以後發明了火烤法,能夠把氧化鐵從青料中分離出去,故中高檔瓷中不見黑褐色斑點。雍正、乾隆時期仿明永宣青花氛圍較濃,把永宣青花中的黑褐色斑點也認為是美的特徵而予以模仿,其辦法就是在認為該有斑點的地方使用青料重筆點染。永宣青花斑點與雍、乾青花斑點有著不同特徵。永宣青花斑點成黑褐色,大小不一呈不規則狀,而雍、乾青花斑點呈藏青色,大小一致且分佈非常有規律。

[652 樓] 作者: 大地旋風 時間: 2010-6-3 08:07

清代乾隆青花纏枝蓮紋抱月瓶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乾隆青花既有繼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樣,也有仿製明代永樂、宣德青花式樣,仿古銅器式樣,外銷式樣,還有創新式樣,造型千姿百態,應有盡有。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瓷、陳設觀賞瓷、文房用具等。整體講究上下對稱、規矩。由於創意追求精、奇、巧,所以渾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度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藝技巧上遠遠超過了康、雍青花。

盤碗類:有圓口、敞口、花口、菱花口、板沿鏤空、腰圓形、高足形,攢盤(9件)、暖盤、蓋碗等。器足一般比雍正青花寬厚,足根有滾圓和矢狀兩種,前者居多,但不如雍正青花的足根圓滑。

文房用具類:筆筒分直口和敞口兩種,尺寸上沒有康熙、雍正兩朝高大,形體要小。筆洗有瓜式、葉式、雙耳三足小洗、竹節式、海棠花式,墨床有書卷式、方形委角、六方委角。盒類一般上下結合緊密。此外,還有筆架、筆舔、水盛。這些文房用具雖然尺寸不大、但製作很精巧。

瓶類:有玉壺春瓶、賞瓶、梅瓶(有帶蓋有不帶蓋兩種),直頸瓶、長頸撇口瓶、棒槌瓶、盤口瓶、洗口瓶、蒜頭瓶、膽瓶、馬蹄瓶、琮式瓶、燈籠式瓶,雙連瓶(創新式樣)、六連瓶、七孔瓶、天球瓶、轉心瓶(腹部多有鏤空)、四方委角瓶、葫蘆瓶、三孔葫蘆瓶、綬帶耳葫蘆扁瓶、天圓地方葫蘆瓶、活環葫蘆瓶(創新式樣,既在瓶的束腰處有一圓環,可左右移動)、壁瓶、葫蘆式壁瓶、雙耳壁瓶、寶月瓶、雙耳寶月瓶、蝠耳扁瓶、折角方瓶、貫耳瓶、貫耳六方瓶、出戟八方瓶、獸耳銜環方瓶、雙耳大扁瓶、鳳耳瓶、象首耳瓶、甘露瓶等。賞瓶和壁瓶在當時大量出現,壁瓶又叫掛瓶、轎瓶,造型多呈扁平狀,背面有孔可穿系。乾隆青花的各式瓷瓶最大特點是往往在頸部加雙耳,它使器形更中勻稱完美。這種造型風格對嘉慶以後各朝的瓷器製作有很大影響。

壺類:有各式茶壺,壺形較雍正時期的壺大,蓋面多數隆起。還有執壺、僧帽壺、葫蘆壺式兩截壺、各種形狀的小鼻菸壺等。

尊類:有雙耳鹿頭尊(因形似鹿頭而得名)、獸耳銜環尊、鳩耳尊、貫耳大尊、敞口尊、燈籠尊、魚簍尊、象耳尊、石榴尊、鏤空交泰尊、三犧尊、包袱尊等等。尊胎體厚重,形體高大,造型古樸。

仿明代永樂青花式樣的有:青花描金纏枝花紋碗。

仿明代宣德青花式樣的有:青花錦紋壯罐、折枝花果紋執壺、人物圖盤,後兩種均六字篆書本朝官款“大清乾隆年制”。

仿古銅器式樣的有:爵杯、盉壺、爐、尊、花觚等。花觚造型普遍比雍正時期的高,較康熙時期的矮。

乾隆青花還有一些常見造型:小酒蠱、高足蠱、杯、雙耳方杯、鏜鑼洗、格碟、盞託、三足盆託、渣鬥、盆奩、八方奩、七孔花插、八方花插、書燈、雙半圓幾、缽缸、蓋缸、獸耳圓花盆、蟋蟀罐、繡墩等。

總體上看,乾隆青花造型已達到無物不備的境地,秀巧的壁瓶、高雅的賞瓶、精湛的鏤空轉心瓶,以及成雙成對的大型陳設瓷如瓶、尊等都非常華美壯觀,小件器皿製作上有新意,大件器皿端莊古樸,華貴典雅。

清代乾隆青花雲鶴紋爵杯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乾隆青花紋飾繪畫筆法與雍正相似,有勾勒平塗和勾勒填色後再點染等方法,分別應用於不同題材的作品上。勾勒線條平滑均勻,但與康熙紋飾比較,缺乏力度與生氣。

乾隆仿明代瓷,在紋飾上還是比較接近明代作品的,但在畫風上有較大差距。在仿明宣德青花中,對原有紋飾略加改造使之程式化,如將花卉的葉子畫得大小一樣,和真品比較,工緻有餘而趣味不足。

乾隆紋飾種類很多,有縟麗繁密,猶如織錦的;有畫面恢宏,橫刀立馬的;有錦地開光,內繪主畫的;有在青花紋飾上罩較淡色釉的;有在同一器物上同時使用青花、鬥彩、雕鏤、色釉等多種裝飾手法的。為了突出瓷器精品的高貴,不計成本,極盡表現之能事。

乾隆官窯青花裝飾風格細膩,具宮廷畫的格式、文人畫的趣味。紋飾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主要是以植物花卉為主,富麗繁密,細緻精巧。每件器物都有多層圖案裝飾,有的多達數十層。無論是寫意還是變形,都畫工嚴整細膩,紋飾清晰,排列整齊,具有圖案畫的效果。另外,經常看到一些盤、碗採取裡外繪畫的裝飾手法,如青花裡博古外折枝花盤、青花裡外纏枝牡丹花碗、裡青花垂雲團花外淺藍地盤、裡青花纏枝寶相花外霽藍盤等,這種裝飾手法在晚清瓷器也常出現。在乾隆青花的紋飾中,吉祥圖案增多也其特點之一,就是用各種動物或植物及物品的諧音,畫出象徵吉祥或祝福寓意的紋飾,如蝙蝠與“福”通,魚與“餘”通,松鶴表示長壽,鴛鴦表示成雙成對等。可說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另外“山高水長”、“萬壽無疆”等寓意長壽的文字也經常出現。

常見的紋飾有:纏枝蓮、雲龍、八寶、荷蓮、三果圖、勾蓮、折枝蓮、把蓮、纏枝牡丹、折枝桃、四季花卉、花蝶、花果、海石榴、九桃、雲蝠、寶相花、朵花“壽”字、魚藻、菊花蝴蝶、竹石、桃蝠、蕉葉、松竹梅、博古、梵文、詩句、過枝梅、鵲梅、鷺蓮、蘆雁、獅球紋、團鶴、穿花龍、穿花鳳、穿花龍鳳、松鼠葡萄紋等。

仿古銅器紋飾有:回紋、夔紋、獸面紋、饕餮紋等。多數是用在琢器上。

人物紋:有山水人物、柳下釣魚、漁家樂、八仙過海、山水牧樵、人物樓閣、嬰戲紋等。人物頭部多采用渲染手法。

乾隆時期外銷瓷特別興盛,此時的外銷青花瓷中經常出現西洋畫。這些西洋畫可分為徽章、人物、船舶、花卉四類。

徽章瓷是繪有徽章的外銷瓷,一般都是西方貴族定購使用的。由於他們出價比同類瓷器高,所以徽章瓷比同類瓷器更為精美。徽章一般繪在整個畫面的中心位置。乾隆早期的徽章畫得比較大,幾乎佔滿了畫面,周圍的花則是輔助性的,但也畫得非常精緻。乾隆中後期,徽章畫得比較小,周圍的花相對而言則畫得比較大,從徽章與周圍花的大小來看沒有主次之分,從徽章與周圍花的精緻程度來看都是使用極細的毛筆繪製,從徽章的內容來看多為動物,從徽章定購的主人來看有貴族、公司和財團等。

人物瓷又可分為神話、宗教、風俗三類。以神話為題材的畫,主要繪的是希臘、羅馬的神話;以宗教為題材的畫,主要繪的是聖經故事,如耶穌受難、復活等故事;以風俗為題材的畫,主要描繪歐洲人日常生活,如狩獵、收穫等。

船舶瓷是以航行中的船舶為紋飾的外銷瓷,有的船上繪有國旗,有的描繪船離碼頭的告別圖,有的描繪狂風惡浪行船圖,還有的在一個瓷器上的不同面,連貫地以中國畫形式把不同場景的行船圖描繪在上面,以船錨為邊飾,這種經中國人再創造的船舶瓷在當時十分流行。

花卉瓷是以花卉為紋飾的外銷瓷。以花卉作為瓷器紋飾本是中國瓷器的傳統,但是到了乾隆時期,外銷歐洲的瓷器開始大量出現新的花卉圖,這主要是依照西方商人提供的樣本摹畫的。一般來說,中國畫匠開始是力求忠實原作,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以中國花卉技法為依據,逐漸對不可合理的部分進行修飾,最後形成一種中西合璧式的新花卉。

清代乾隆青花八吉祥紋盍(準確的寫法是禾加血盆)式壺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乾隆官窯瓷器款識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種,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為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明顯多於“乾隆年制”四字款。“乾隆年制”楷篆均有,楷書款一般用於彩瓷上。“大清乾隆年制”楷篆均有,篆書多於楷書。“大清乾隆仿古”一般用於仿古瓷上,青花篆款為主。高足盤、高足碗、雙連瓶一般是在足內寫篆書六字橫款。

乾隆青花楷書款字體端莊,落筆利落,早期款字與雍正時期如出一人之手。青花篆書款筆畫平直,橫豎粗細一致,轉角熟練,不留停落痕跡。青花字呈色早期有暈散現象,中期為純正藍色,晚期則藍中含灰。

“大清乾隆年制”款雙行多無邊圈,三行則多雙圈。“乾隆年制”款多雙圈。楷書款有六字雙行、三行雙圈,也有四字雙行雙圈或雙框。

民窯款也多書“大清乾隆年制”和“乾隆年制”,只是字體不夠漂亮,位置不夠規則,與官窯款比較,有很大的差距。堂名款、花押款之多與康熙時期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有的民窯青花器物上具體寫明某年某月,如“大清乾隆伍拾叄年孟夏月制用春生”。

外銷瓷一般都不落年號款。

乾隆仿明代款識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

堂名款主要書寫在盤、碗、碟等小件器皿上。有:“和暉堂制”、“旭華堂”、“百一山房”、“澹寧齋”、“彩秀堂制”、“浴硯書屋”、“志勤堂”、“慶目堂”、“忠信堂”、“彩潤堂”等。另外如“景慎堂”、“養和堂”、“彩華堂”、“避暑山莊”、“寧靜齋”、“寧晉齋”、“寧遠齋”、“百一齋”、“詠梅閣”、“敬畏堂”、“一善堂”、“雅雨堂”、“退思堂制”等款的瓷器製作精美,應視為官窯瓷。

八吉祥瓷紋又稱“八寶紋”,一種典型的含有宗教意義的瓷器裝飾紋樣,以八吉祥圖案為題材。八吉祥圖案即:□□□□、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結,是佛家常用的象徵吉祥的八件器物。簡稱為“輪、螺、傘、蓋、花、缸、魚、腸”。另外還有仙家八寶,即八仙之護身法寶。為漁鼓、寶劍、花籃、放籬、葫蘆、扇子、陰陽板、橫笛共八件寶器。也稱為“八寶”。

八吉祥紋由西藏喇嘛教流傳而來。□□□□,佛說大法圓轉萬劫不息之物;法螺,佛說具菩薩果妙音吉祥物;寶傘,佛說張馳自如曲覆眾生之物;白蓋,佛說遍覆三乾淨一切藥之物;蓮花,佛說出五濁世無所染著之物;寶瓶(罐),佛說福智圓滿具完無漏之物;金魚,佛說堅固活潑鮮脫禳劫之物;盤長結,佛說迴環貫徹一切通明之物。

八吉祥紋最早見於元代龍泉窯青瓷和景德鎮窯卵白釉瓷上,表現技法為印花,紋樣排列尚無一定規則。明、清時期較為流行,常與蓮花組成圖案,作折枝蓮或纏枝蓮托起八吉祥的構圖,也有以八吉祥捧團壽的圖樣。多用作主題紋飾,也有作為輔助紋飾飾於器物肩部的。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多以青花、鬥彩、五彩、粉彩描繪八吉祥紋,紋樣排列規範化。明代早中期排列次序為:輪、螺、傘、蓋、花、魚、瓶(罐)、長結;明代晚期至清代排列次序為:輪、螺、傘、蓋、花、瓶(罐)、魚、長結。清乾隆以後又見有打亂上述次序的八吉祥紋,並燒製出各自獨立的粉彩八吉祥供器,八吉祥皆配以蓮花柱形底座,顯得莊重肅穆。

清代雍正釉裡紅雲龍紋蓋罐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釉裡紅,雍正時期又叫“寶燒紅”。製作比康熙時期更為精細,色調也不象康熙時期那么濃豔,採用的是輕描淡寫的手法。而另一種以釉裡紅填繪三魚、五蝠的,紅色卻很鮮亮。常見品種還有冬青釉地釉裡紅團龍團鳳盤、碗及天藍釉地釉裡紅葡萄十方碗等。

清代康熙釉裡紅團龍紋碗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清代釉裡紅器與明代相比,釉彩選料與磨製上更為精細,呈色豔麗,含程度不同的紫色,與青花一樣有濃淡層次。康熙時釉裡紅器製造成就是相當突出的。色調濃豔鮮亮,有不同的濃淡層次,康熙釉裡紅器的品種多,有釉裡紅、青花釉裡紅、青花釉裡紅加彩、釉裡三彩等。清代釉裡紅各品種絕大多數是康熙始見併為康熙僅有。釉裡三彩除了青花和釉裡紅外,又增加了一種以鐵為呈色劑的釉下豆青色,成為釉裡三彩。

清代乾隆釉裡紅團螭紋葫蘆瓶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乾隆時期的釉裡紅瓷器和雍正時相差不多,顏色鮮豔,紋飾清晰,有的紋飾有深淺不同的層次,圖案已趨向規矩化。和青花瓷一樣,釉裡紅紋飾上也有人工點染的深色小點。常見紋飾有折枝花果、纏枝花果、蝙蝠、團花、團鳳、雲龍、雲鳳、竹石芭蕉、雲蝠等等。還有的為突出主題,以釉裡紅繪龍紋,而以釉裡黑色繪烏雲相襯托。常見器型有蝠耳大尊、玉壺春瓶、膽瓶、茶壺、天球瓶、盤、碗等。款識多為釉裡紅六字篆書款。青花釉裡紅的青花、釉裡紅顏色均鮮豔穩定,不暈散,深淺濃淡互相補充,和諧統一,其上有人工點成的大小不一的深色小斑點。紋飾有纏枝牡丹、折枝花果、折枝花鳥、雲龍、三果、松鹿、雲蝠、人物等。常見器型有高足杯、天球瓶、梅瓶、盤、碗等。民窯常見有大盤、香爐、盤口大瓶等。

清代雍正釉裡紅海水龍紋梅瓶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清代雍正釉裡紅海水龍紋梅瓶細部紋飾。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雍正時期釉裡紅工藝得到全面發展,工藝技巧達到中國製瓷上的最高水平。繪畫風格也發生極大的變化,由康熙時期的粗獷放達,用色用彩講究濃豔強烈,從造型到裝飾畫面都由剛硬刺激轉向用彩淡雅,色調溫和。釉裡紅可以和青花一樣運用自如地表現畫意內容。雍正青花釉裡紅在繪瓷藝術上的獨特風格,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釉裡紅表現主題內容,由於釉裡紅和青花一樣都成色穩定,在窯裡高溫焙燒時準確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繪畫布局設色時既可安排青花表現主題內容,也可以安排釉裡紅表現主體內容,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雍正御窯製作,但銘款書寫卻是“大明宣德年制”銘款的青花釉裡紅蓋罐,罐蓋的寶頂、蓋沿、瓷罐的頸、肩、底足部位的弦紋、彩雲、卷枝蔓草、回紋等輔助性圖案用青花繪出,而各個部位的鳳紋、牡丹、團葡等主題花紋則用釉裡紅繪出,富麗而醒目。釉裡紅在畫面中不但是主題花紋,而且佔的面積也很大。

第二,主題突出,裝飾性強。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館珍藏的雍正款青花釉裡紅三果紋雙耳扁瓶,瓶口是用青花畫弦紋、回紋,頸部折枝牡丹,雙耳也是藍色,腹體的弦紋、卷枝蔓草、圈足部位是纏枝花卉,腹壁的折枝花果等都是青花,可以說輔助花紋幾乎都是青花,只有桃、石榴等果子和花朵是紅色,佔的位置小,但紅色耀眼,使主題格外突出(如圖)。

第三,增加畫面靜穆氣氛,一般來說紅色熱烈,在畫中起烘托渲染作用,但雍正工匠巧妙地運用釉裡紅的紅色使畫面氣氛格外靜穆。北京故宮收藏的青花釉裡紅“蘭亭會”紋筆筒,畫面開闊,翠巒青嶂,山石兀立,祥雲繚繞,樹木亭閣,沉靜肅穆。場地上幾個石凳,幾張矮桌,正中上端是一群士大夫知識分子在欣賞一幅翠竹長卷,左側幾個文人在切磋文事。整幅畫都用青花繪出,只在翹尖的亭子前後,古松旁邊的老梅枝頭細小而繁開的梅花用釉裡紅畫出,由於銅紅不鮮豔,紅的老沉,使整幅畫增加很多靜穆的氣氛。

第四,畫面細膩逼真,以往的釉裡紅由於顯色不穩,多有流淌浸漫現象,所以繪畫時多用快速的筆法,大寫意的畫出花紋,多簡單幹煉,燒成後畫面多模糊不清。雍正時青花和釉裡紅兩種彩料都呈色穩定,都可以用工筆寫生的技法作畫,細膩逼真。

第五,由於工藝的成熟,青花和釉裡紅在瓷器上使用藍色和紅色交映,畫面更完整,表現力大大增強,主次分明,裝飾性更強。

清代雍正釉裡紅三魚紋高足碗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雍正(1723-1735)一朝雖然只有13年,但它的制瓷成就卻達到了清代官窯的歷史高峰,其品種之多,製作工藝之精,都是其他朝代所無法比擬的。雍正朝的顏色釉,以仿官、哥、汝、鈞為最著,而其青釉的燒製,是歷史上最成功之作。雍正釉裡紅色澤的鮮豔更是空前絕後的。雍正粉彩在康熙的基礎上有更大的發展,成為景德鎮彩瓷的主流。

雍正皇帝是個工作狂,他把勵精圖治的制國精神也貫穿於藝術品之中,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加之有年希堯與陶英這兩位同樣恪盡職守、刻苦鑽研的官員,長期與工匠在一起,作出了巨大的成就。雍正瓷“琢器皆卵色,圓類瑩素如銀,皆兼青彩,或描錐暗花,玲瓏諸巧樣,仿古創新。看雍正時期的作品,感覺在那些精緻、唯美、古雅的瓷器中,似乎隱含著一種嘔心瀝血的成分,它滲透到作品之中,構成了它的精髓。也許這就是雍正瓷器具有攝人心魄的力量的原因吧。

清代雍正五彩人物紋罐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清代雍正五彩人物紋罐

康熙以後,新興粉彩瓷器品種不斷出現並大量生產,佔據了清代彩瓷的主導地位,雍正以後釉上五彩極為少見,且都是宮廷生活使用的盤盤碗碗。目前,世界上有屈指可數的雍正釉上五彩,有北京故宮的雍正釉上五彩仕女嬰戲罐、人物紋飾的盤和碗及蝙蝠葫蘆紋豌等,上海博物館藏有草蟲盤,英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藏有人物玉蘭花膽式瓶。與康熙五彩相較,雍正五彩地釉青白光潤,紋飾纖朗、色彩淺淡,畫工精細,尤其畫文人雅士,如王羲之愛鵝圖、雅士愛花圖,人物射石圖等,人物神態均刻畫得細緻人微。器底的青花款識,或書本年款“大清雍正制制”,或仿寫“大明成化年制”款。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百齡集團收藏的雍正款黑地五彩浮雕雲龍紋天球瓶,此瓶工藝精絕,為稀世之珍。

雍正五彩和盛極一時的康熙五彩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數量減少,二是在色彩上改變過去以濃豔為主的特點,趨於淡雅,圖案裝飾也從繁複變為疏朗,筆意由遒勁趨向纖弱。這種變化是兩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粉彩已成為當時的主流產品,它的製作方法、審美取向勢必影響五彩,雍正五彩在繪製工藝上就結合了粉彩中多層次的技法,從而取得清新靜謐的效果;二是雍正五彩在彩繪顏料方面仍以紅、黃、藍、綠、紫、黑、金等色為主,但彩繪效果已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雍正以後,五彩瓷逐漸被新的彩瓷品種所替代。

清代康熙青花五彩魚藻紋盤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康熙青花五彩作為一個類型的代表作。和明嘉靖萬曆青花五彩相比,畫面結構、彩色運用、筆墨技法、藝術效果方面體現了新時代的新風格。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突出主題,突出繪畫的藝術性。把裝飾意味極濃的邊飾、輔助、間隔性質的圖案取消,或退縮到最不起眼的位置,讓作畫者得到最大的空間,盡情表現自己的思想,像在宣紙上作畫一樣,安排出巨副大幛,青翠明麗的優質青花,使畫面恬靜閒適,而縱筆撥灑的色彩又使畫面光輝燦爛,氣勢恢弘,這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釉下彩的青花和釉上的低溫彩料都很細膩,不但色料種類多,而且顯色效果都超過時代五彩。堆磊的山石,開闊的水塘,岸上或水中的浮萍、水草、野花、雛雞、飛舞的昆蟲,雖然都用青花畫出,不同的物類,不同的部位顯色都不相同。墨分五色,輕倩淡雅,超越唐代青花發明以來時代的水平。

第三,釉上彩水平明顯提高。同樣一種顏色,由於科學知識的提高和技術的積累,都配許多層次的顏色,如用得最多的綠色,有透明豔麗的翠綠,有略微發黃的嫩綠,有深沉蒼鬱的老綠等。又如礬紅,明朝嘉靖萬曆最優秀的是棗皮紅,康熙五彩中有棗皮紅,還有淡紅,紅中透黃的鮮紅,有深沉發暗的褐紅等,而且在使用中每一種紅都可以描繪出不同的色階,靈活使用,收到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第四,繪畫風格時代性很強。在中國畫方面,經過明末清初繪畫風格的轉換,到康熙時形成新的風格。康熙時湧現的畫家很多,其中最有影響裡的畫家是王時敏、王鑑、王原祁、吳歷和惲格,簡稱“四王吳惲”。他們作的畫在北京,在以皇帝為首的王公貴族、達官顯貴、士大夫人中間受到廣泛的歡迎。康熙青花五彩瓷器上所繪內容,包括花鳥、山水、村舍等自然景觀、人物故事畫等內容,明顯受到“四王吳惲”的影響。花鳥畫的風格特別接近惲格(惲南田)花鳥畫的風格,突出的特點是筆墨輕快,色彩細膩柔美,畫面講究光潤明潔。“四王吳惲”是清初,特別是康熙時代繪畫藝術的代表,所以康熙青花五彩瓷器上繪畫藝術就是時代性的一個表現。

清代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這是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代表春季的三隻杯。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這是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代表夏季的三隻杯。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這是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代表秋季的三隻杯。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這是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代表冬季的三隻杯。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十二月花卉杯又叫作“十二月令花神杯”。清代康熙朝中,景德鎮御廠製作過“十二月令花神杯”(簡稱“十二花神杯”),整套十二件,分別以水仙、玉蘭、桃花、牡丹、石榴、荷蓮、蘭草、桂花、菊花、芙蓉、月季和梅花為主題,每件除繪製月令花卉(又稱“花神”)外,還書寫與其相關的題詩,落“賞”字篆印,構成詩書畫一體的官窯瓷藝術品。十二花神杯一花一月,並配以相應詩文裝飾,素來被視為康熙朝官窯瓷器之名品。

青花五彩花神杯是康熙年間十二月令花神杯的重要裝飾品種。青花五彩一般以紅、黃、綠、褐、紫等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相結合,釉上釉下爭奇鬥豔。其與鬥彩的區別在於青花五彩的紋飾沒有鬥彩的青花輪廓線,而只是根據紋飾設色的需要將需用青花表現的部位先畫出來,燒成後再補繪五彩圖案。

清代康熙五彩雲龍紋大碗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還是這隻清代康熙五彩雲龍紋大碗,不過,照片的焦點在碗的內側。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康熙五彩是清代彩瓷中的名品,享有極高的聲譽,素有“康彩恢奇”、“康熙彩硬”之品評,與後來具有柔和感的粉彩迥然不同。由於五彩採用單線平塗法施彩,彩料濃豔深厚,透澈瑩亮,彩燒溫度較粉彩略高,畫面給人以豔麗、堅硬的感覺,因而又有“硬彩”之稱。康熙以後,隨著粉彩瓷器的盛行,五彩瓷器少有生產,且康熙五彩往往被作為摹古的對象,故康熙五彩又被稱作“古彩”。清末寂園叟《陶雅》曰:“康窯彩畫,往往官窯不如客貨,亦一奇也。官窯力求工細,下筆不肯苟率,自奇所長。客貨信手揮灑,老筆紛披,時或有獨到之天趣,令人不可方物。”“客貨”即民窯燒造的器物。

康熙五彩瓷器造型豐富多樣,特別是大件的鳳尾尊、棒槌瓶、梅瓶、玉壺春瓶、觀音尊、油槌瓶等,均以古樸、凝重、挺勁見長。其裝飾題材極為豐贍,且多“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清代康熙五彩雙獅紋盤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從某種意義上說,清康熙時的五彩瓷是真正意義上的五彩瓷。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明代五彩,如不使用釉下青花,實際上就是釉上紅彩、綠彩、黃彩等;而康熙五彩的最大特點是運用了釉上藍彩和黑彩,形成了紅、綠、黃、黑、赭、藍等多種顏色的搭配和運用。由於有了深色調的藍和黑,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對比更加和諧、沉穩。康熙時藍彩燒成後的色調,其深豔程度超過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澤。康熙五彩所用的顏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單純釉上五彩更顯得嬌豔動人。康熙五彩瓷光豔照人,很重要一點是在燒成上。釉上彩是在彩爐中低溫燒成的,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溫度過高,有些釉上顏色會流動或損失,爐溫太低則彩料的光澤不足。康熙五彩一般都色彩鮮豔,光澤明亮。這說明康熙時燒造彩瓷的工藝已十分成熟。

《飲流齋說瓷》記載:“清代彩瓷變化繁跡,幾乎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軟彩。硬彩者,謂彩色甚濃,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硬彩、青花均以康熙為極軌。”康熙五彩瓷,繪畫工緻精麗,生動傳神,改變了明代嘉靖、萬曆時只重色彩而不講究造型的粗率畫風。其施彩較明代均勻,勾勒輪廓所用線條以焦墨為料,筆鋒勁挺有力,後用油墨彩料,筆觸圓潤柔和。“康熙彩畫手精妙,官窯人物以耕織圖為最佳,其餘龍鳳、番蓮之屬,規矩準繩,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貨之奇詭者。蓋客貨所畫多系怪獸老樹,用筆敢於恣肆。”《陶雅》中對康熙民窯五彩瓷器的評價是客觀的。康熙民窯五彩器的紋飾,由於不像官窯那樣受束縛,題材豐富多樣,除了花卉、梅鵲、古裝仕女以外,還有戲曲人物等。在描繪各種形象時,勾畫的線條簡練有力,在乎塗各種彩色後,給人一種明朗感。當後人以雍正粉彩與其比較時,雍正粉彩顯得細膩而柔軟,康熙五彩則顯得勁利而結實,因此被稱為“硬彩”,也被稱為“古彩”。《陶雅》載:“康窯藍綠皆濃厚,故曰硬彩。雍窯則淺淡而美觀,有粉故也,其無粉者亦羼以他之淡汁,在諸色中推為妙品。

康熙中期的瓷器彩繪深受明末清初畫家董其昌、陳洪綬、劉灃源、及“四王”的影響,構圖舒展,意境深遠。瓷器裝飾方面的內容有一部分貼近社會生活,或警世寓意,或祈福求壽。如康熙三十年之後,朝廷廣開科舉,弘揚漢文化。瓷器裝飾上書寫詩文詞賦,有“獨佔鰲頭”、“米芾拜石”等內容的畫面,便是直接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另外,五彩器中還有描寫戰爭的場面,如俗稱“刀馬人”的戲劇故事和清裝人物騎射的圖案。這與當時康熙帝吸取明亡教訓,告誡子孫要發揚騎射的滿族傳統,倡導習文尚武的政治背景有關。

康熙《五彩水滸人物故事圖盤》以《水滸》中三位綠林豪傑為題材,構圖疏密得當,三個人物描繪得十分生動,人物表情刻畫人微,所有人物採用纖細而勁挺的線條勾勒,彩繪技巧十分精湛。人物臉部不上彩,整個畫面用彩沉穩,彩色豐富而不浮躁,其中黑色深濃如墨,藍色清亮,紅色如棗皮,亮而不浮,黃色老成,幾種色彩搭配和諧,十分完美,充分體現了康熙五彩的特徵,是五彩藝術精品。

康熙五彩由於色彩豐富,紅彩比明代五彩用得少,因此,畫面色彩沉穩、熱烈而不浮躁是其鮮明特色。康熙五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從陶瓷藝術基本要素——造型與裝飾方面分析,有幾點十分突出。造型方面康熙五彩選擇的瓷料精細,拉坯修坯端正細微,一絲不苟,坯體接口不留痕跡,這一點和明代不同;瓷胎是經過精心修坯的,但造型氣勢不失,仍留有古拙、凝重、質樸的感覺,這一點與清後期造型過於雕琢、輕薄之風亦不相同。康熙時無論官窯還是民窯,瓷器造型都很規矩嚴謹、古樸端莊,這和原料製備、製坯成型等工藝技巧的純熟密不可分。

康熙五彩瓷造型品種很多,大的造型所佔比例也多,如尊、觚、魚缸等都超過前代。康熙時造型新穎,許多器物開陶瓷造型之先河,反映了製坯技術的精熟。如觀音尊、棒槌瓶、玉蘭花觚、葫蘆瓶等,造型飽滿、挺拔,有很強的裝飾性和藝術性。

裝飾方面,康熙五彩的裝飾突出了瓷繪藝術的特徵,更加強調藝術感覺,少了一些市俗氣,多了一些書卷氣,或者說更接近了繪畫藝術,但又不是模仿繪畫,仍保持了鮮明的瓷繪語言。可以說,明清繪畫對康熙陶瓷裝飾影響是巨大的,在瓷器裝飾的構圖上吸收了中國畫的一些章法,從表現技巧上看,無論是勾線填彩形式的,還是沒骨小寫意形式的,都可以感受到中國畫的影響。特別值得一書的是,康熙五彩已打破了前代五彩勾線平塗的模式,並吸收了西洋繪畫的透視表現方法,在色彩處理上也注意了深淺、明暗,使畫面具有層次感、立體感,更具有藝術感染力。《陶雅》雲:“康熙五彩能力最大,縱橫變化層出而未窮也。”其“人物衣褶最為生動,樹則老千槎芽,花則風枝婀娜”。這些評論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康熙五彩裝飾的藝術特徵。康熙五彩以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獨步於中國陶瓷藝術殿堂,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代乾隆白釉礬紅彩龍紋高足蓋碗。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清代雍正白釉礬紅彩番蓮紋盤。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清代雍正白釉礬紅彩福壽紋大盤。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清代康熙礬紅彩青花花鳥紋碗。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礬紅彩又名“鐵紅釉”,一種以氧化鐵為主要著色劑的低溫紅釉,色澤略顯橙紅。

清藍浦《景德鎮陶錄》載:“礬紅釉,用青礬煉紅加鉛粉、廣膠合成。”

礬紅是在氧化氣氛中燒製而成的低溫紅釉,比燒成高溫銅紅容易得多,雖不及銅紅純正豔麗,但呈色穩定。礬紅創燒於明嘉靖間。到清康熙時,礬紅有了很大的進步,色澤豔麗,一般用於五彩、鬥彩繪製紋飾或施於純色釉器。嘉慶以後,礬紅色澤不甚佳,至光緒時才稍有起色。

清代乾隆礬紅彩番蓮紋甘露瓶。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清代康熙素三彩暗刻龍紋花蝶碗。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康熙朝青花瓷成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造型千變萬化,工藝細緻精巧,色調青翠欲滴,這是眾所周知的。而同時期的素三彩,亦是名重一時十分珍貴的品種。所謂素三彩,屬瓷器低溫彩釉品種之一。因以黃、綠、紫、白等彩料為主,不用紅彩,故稱素三彩。其工藝是在瓷坯上先按預定的圖案進行刻劃,待坯體乾燥後以高溫燒成無釉的素瓷,再將作地色的釉澆在澀胎上,待其乾燥後,刮下花紋圖案中應施其他色彩部分的地釉,然後填上所需的色彩,再一次低溫燒成。

最早的素三彩見於明代成化年間,清代康熙年間素三彩最為盛行,它的色彩除了黃、綠、紫外,還增加了當時特有的藍彩,創造了豐富多樣、質樸潔雅的不同品種。尤其是用一種彩色鋪陳為地的品種,如黃地、綠地、紫地、米地、黑地、虎皮斑等等,其彩釉以反覆交替使用、變幻莫測而頗具匠心。康熙素三彩器物大小不一,大器有鳳尾尊、觀音尊、瓶、棒槌瓶、大罐及人物塑像等,其中有的大器高一米以上;小器則有杯、盂、碗等等。康熙素三彩中,以黑地素三彩最為名貴。製作時,先在器上施以綠釉,覆施黑釉,即為黑色地再以泛紫的深黑筆道勾描花卉、禽鳥、荷蓮等圖案,填繪黃、綠、紫、白等多色。由於康熙黑地素三彩僅限於宮廷御用品,主要作祭奠祀禮之用,加之工序複雜、成本極高,康熙黑地素三彩器物尤其是大件作品,存世非常稀少。

目前,康熙黑地素三彩的大件完整器物,國內罕有,即便是國家一些大博物館,也難覓其蹤。有些已於早年流散於歐、美一些國家,如法國巴黎羅浮宮就陳列有我國康熙黑地三彩大花觚、大罐、觀音尊等,連一些殘破之器和清末仿品,也為法國人所好並大量收集無遺。據陶瓷鑑定大師耿寶昌先生回憶,上世紀50年代,國家文物局、故宮博物院曾下文在全國各地徵集搜尋素三彩器物,但所獲甚微。故有古書記載曰:“黑白等地而繪綠黃紫三色者謂之素三彩,以黑地為貴。西人嗜此聲價極高,一瓶之值輒及萬金,以怪獸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鳥價亦不貲也。”據琉璃廠的老人回憶,真品康熙素三彩大件,在民國時期就難覓其蹤,尤其是康熙黑地素三彩,即便是一件殘口的大瓶,當時就可值一萬大洋,足見康熙素三彩之貴重。近年在各大拍賣會上,康熙黑地素三彩天球瓶屬中小件作品,拍賣價都超過百萬元,大件未見上拍先例。

時下傳世品中的素三彩器,尤其是黑地素三彩器,多為光緒及民國仿品。仿品中還有以康熙原胎舊器剝去釉面,後掛墨彩地或其他種色地的仿作,但這些仿品和後加彩器物,與真品相去甚遠。而康熙素三彩器物所用彩料,為明末所遺土礦顏料,極為稀有。近年曾見一些收藏類刊物刊載介紹幾件“康熙黑地三彩”器皿,還寫了長文介紹是“康熙民窯黑地素三彩”云云,實際上皆為民國之作。且不說康熙黑地素三彩皆為宮廷御用器,此品種當朝並無民窯,就以所載圖片直觀,無論畫風、色彩、器型等也絕無康熙素三彩之特徵,一眼可斷為民國仿品。其仿品器物,胎體與真品比較,胎粗質松,胎釉結合鬆弛,運筆紋飾板滯無力,或多輪廓粗放;其彩亦遠不如真品潔淨堅硬,如後掛彩蜜蠟黃質粗色淺,鵝黃則色淺微青,且多含粉質;紫、綠彩灰暗,厚膩不勻,白地子上更無年久形成的自然彩暈 有“彩暈”也只是釉彩油滲汁),仿品器物底足折角不硬,呈渾圓形,或過分規整、粗澀,旋紋痕不明顯。

清代康熙黃地素三彩雙龍紋大盤.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清代康熙黃地素三彩雙龍紋大盤細部紋飾。

600萬,8000萬,3個億,就是不賣,中國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

素三彩屬瓷器低溫彩釉品種之一,因彩繪以黃、綠、紫、白等彩料為主,色彩素雅別緻,故稱素三彩。清代康熙年間燒製的素三彩享譽最高,它的色彩除了黃、綠、紫之外,還增加了當時特有的藍彩,格調素淨典雅,尤其精美的是用一種色彩為底色的品種,如黃地、綠地、紫地、米地、黑地、虎皮斑等等。其工藝最常見的有三種:一是在色釉地上彩繪,再在彩繪的紋樣處局部罩“雪白”(一種低溫透明釉,俗稱“密林油”),然後回爐燒成。二是在色地或白地上填繪素三彩,施低溫透明釉,再回爐。三是在澀胎上施低溫透明釉,然後勾線填彩,再一次低溫燒成。素三彩器物大小不一,大器有鳳尾尊、觀音尊、瓶、棒槌瓶、大罐及人物塑像等,其中有的大器高一米以上,小器則有杯、盤、碗等。

康熙素三彩是名重一時的珍貴瓷種,在器物的造型、裝飾技法、圖案紋樣、色彩種類等方面都獲得了空前絕後的成就,其中尤以黑地素三彩最為名貴,特別是大件黑地素三彩作品,存世非常稀少。

時下傳世品中的素三彩器,尤其是黑地素三彩器,多為光緒及民國仿品,但這些仿品或後加彩器物,與真品相去甚遠。那麼康熙素三彩又有哪些特徵呢?

其一、康熙素三彩是在明代素三彩基礎上發展、成熟起來的名貴品種,康熙本朝的素三彩器物,多為宮廷御用,故工藝十分規整、精緻、大氣。所見康熙素三彩器物大多數無款,但康熙中晚期亦有落“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的。

其二、真品康熙素三彩器物之彩料均為明末所遺礦彩,亦稱“古彩”“硬彩”,其質地靜穆柔和、珠豔明晰,玻璃質感強,有“緊披感”。其綠彩清澈若湖水,黑彩堅硬如生漆,光可鑑影,後世仿品絕難類比。其三、康熙素三彩器歷經三百餘年,保存至今,在彩料之間可見五光十色的“蛤蜊光”,在無彩的底足白釉處亦可見此狀,這是仿品所見不到的。

其四、康熙素三彩器物具有常見康熙瓷器的“硬青釉”“糯米胎”,以及內圈足有明顯旋紋痕等其他它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