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華州少華山崩與王安石變法

華州少華山崩與王安石變法

發生在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8)的少華山崩和王安石變法,一個是自然災禍,一個是社會變革,二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卻機緣巧合相遇一起,在廟堂之上演變成一段鮮為百姓所知的政治論爭,為後世的華州人留下許多回味與感慨。

據《宋史?五行志》記載,“熙寧五年(1072)九月丙寅,華州少華山前阜頭峰越八盤嶺及谷,摧陷於石子坡。東西五里,南北十里,潰散墳裂,湧起堆阜,各高數丈,長若堤岸。至陷居民六社,凡數百戶,林木、廬舍亦無存者。並山之民言:‘數年以來,峰上常有云,每遇風雨,即隱隱有聲。是夜初昏,略無風雨,山上忽起霧,有聲漸大,地遂震動,不及食頃而山摧。”’又據明代張光孝《華州志》記載,“山裂,其下出水,其深無際,名曰移山潭(亦有人稱其為“白崖湖”)。其崩山遺址,名半截山,又曰覆成山。”至近現代,有地質人員經野外調查認定,少華山崩就是一起由地震引發的山體大滑坡,山崩形成的泥石流依山勢向北湧流,滑體方量約0.1億立方米,滑距約8—10公里。在滑體的後緣凹陷處形成堰塞湖,前沿形成亂石堆積體,最北可達今柳枝鎮亂石堡子一帶。今天,白崖湖早已乾涸不復存在,但半截山仍存,湖周圍的亂石堆積體依然清晰可辨,是一處難得的地震遺址。

此次山崩造成的損害,波及今蓮花寺、柳枝一帶六社、數百戶,山體大滑坡使該區域內的林木、房舍蕩然無存,災民傷亡人數史料雖無明確記載,但從林木房舍的損毀程度推斷,應不在少數。當年十月,華州知州呂大防關於少華山崩的奏章呈報至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北宋朝廷,宋神宗趙頊即詔賜錢財賑救災民。

地震、山崩、洪水、甘露等自然現象,對今天大多數人來說,僅是一個常識問題,但在古代社會卻被高度神化了。受天人感應思想影響,人們認為天象和人事是相通的,天象是神的意志的體現,是對社會人事的一種態度,因此就有“天降祥瑞”、“天象示警”之說。這種天人互動的政治神話,歷朝歷代屢屢上演,層出不窮。一種自然天象,加上人為操弄,往往都會引發一場政治風波、社會動盪,甚或改朝換代。發生於熙寧五年的少華山崩,由於時機和節點的契合,即與當時朝廷正在推行的王安石變法發生了關聯,使朝廷變法爭鬥更加激烈複雜。

宋神宗趙頊是一個勵精求治的皇帝,為富國強兵,他起用主張革新的王安石,改革舊法,推行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江西臨川人,在熙寧年間,歷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同平章事(宰相),是變法的領軍主帥。按照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才以供天下之費”的理財治國方略,自熙寧二年(1069)起,相繼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九項新法。或因謀劃不周,或因操之過急,或因觸犯了官僚貴族的既得利益,新法的施行阻力重重。在朝廷內部,圍繞變法形成了新舊對立的兩大政治派別:以王安石、韓絳(參知政事)、呂慧卿(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為主要代表形成革新派(後稱新黨),主張大力推行新法;以司馬光(翰林經筵學士)、文彥博(樞密使)為主要代表形成保守派(後稱舊黨),以“祖宗之法不可變”為旗幟,堅決反對實行新法。當時朝廷名臣程顥(監察御史裡行)、蘇軾(杭州通判)、呂公著(御史中丞)等都站在保守派一邊。兩派鬥爭異常激烈,情同水火,相互不容。

熙寧五年四月,市易法開始施行。九月,少華山崩。十月,朝廷獲悉山崩奏報,保守派便利用山崩大做文章,向革新派又一次發動攻擊。樞密使文彥博首先發難,據《宋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七記載,“及市易司立,至果實亦官監賣,彥博以為損國體,斂民怨,致華嶽山崩(即少華山崩),為帝極言之。且在一次朝會上朗聲奏曰:“衣冠之家罔利於市,晉紳清議尚所不容,豈有堂堂大國,皇皇求利,而天意有不示警者乎!”王安石聽後,針鋒相對,立即厲色反駁:“華山之變(即少華山崩),殆天意為小人發。市易之起自為細民久困,以抑兼併爾,於官何利焉。”二人對壘激辯,指斥不休。事後不久,文彥博即辭去樞密使之職,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到河陽地方赴職去了。少華山崩以及之後其他地方出現的旱災對王安石變法產生了巨大的威脅,連後宮皇太后、皇弟等皇室成員對此也惶恐不安,紛紛向皇帝施加壓力,要求罷免王安石,停止推行新法。保守派的攻擊更是遺力不餘,一浪高過一浪。

少華山崩的發生,雖然為保守派向革新派攻擊提供了一次機會,但最終未能阻擋住變法的步伐。熙寧九年(1076)冬十月,王安石內外受困,被迫辭去同平章事宰相一職,從此離開了政壇,但新法仍在繼續推行。直至元豐八年(1085)宋神宗駕崩,宋哲宗趙煦(時十歲)即位,太皇太后高氏臨朝聽政,司馬光等舊黨勢力重新執掌朝政後,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才一一被撤除,而因變法引起的新舊黨爭,直到徽宗朝才算徹底消停下來。

對於少華山崩而引發的變法爭鬥,宋神宗雖然站在革新派立場上,但仍敬畏於天神的意志和力量,不敢有絲毫的輕慢和藐視。在山崩之後不久,就對少華山神進行了封禪,封其為“顯應候”,以帝王之尊,祈求神靈庇佑華州一方風調雨順,百姓平安。華州百姓先罹少華山崩的禍害,後蒙少華山神的庇護,算是因禍得福,潤澤後世了。對今天的華縣人來講,無論是少華山崩,還是在當年王安石變法中,因山崩引發的朝廷政治爭鬥,僅是一段歷史插曲而已,且已過去了900餘年,但畢竟是一筆歷史遺產,作為華縣地方歷史文化的一部分,要弘揚光大,並汲取其中的歷史經驗,這才是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