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新觀察》我國農機銷售市場何時才能再次繁榮?

《新觀察》我國農機銷售市場何時才能再次繁榮?


導讀

我國的農機銷售市場,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出現下滑跡象,2016年下行趨勢明顯,2017年“哀鴻遍野”,到2018年依然“一蹶不振”。據瞭解,已經有一些中小農機企業退出農機行業,而且很大一部分生產和經銷企業掙扎在生死邊緣。很多人都在問,我國的農機行業到底怎麼了?農機銷售市場何時才能再次繁榮呢?

《新觀察》我國農機銷售市場何時才能再次繁榮?

01

剖析深層次的根本原因

在我國廣饒的耕地上,種植面積最大的還是玉米、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拖拉機、收割機等大宗農機產品,主要服務於糧食作物。前些年,玉米、水稻、小麥都有國家最低收購價格,在糧食價格政策保證下,據相關測算,種糧食每畝淨利潤在550元左右,特別是土地流轉後規模化種植,收益更加明顯。有了收益,就有了購買能力,為了更大的收益,加大投入,把中小型農機更新成大中型農機,對於農機的需求就會旺盛。

近幾年,玉米、水稻、小麥三大主糧作物的最低收購價格逐個被取消,意味著收入減少,而土地流轉費用、人工費用、燃油價格等成本卻在不同程度增加,就導致了原本每畝550元左右的淨利潤所剩無幾,在個別地方甚至是虧損,特別是土地流轉面積越大的地方越顯著。所以,很多地方流轉的土地就再次成為散戶形式,面對散戶形式的耕地,現有的中小型農機就可以完成作業服務,所以,對新農機的需求就不像以前那麼旺盛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糧食價格的市場化下調,是造成農機銷售市場不旺的最本質原因。至於為什麼糧食價格要進行市場化改革,這也是無奈之舉。各地糧庫的庫存難以消化,而且進口糧食價格又遠低於糧庫中存儲的糧食,直接導致了國產糧食在價格方面競爭力不高,所以,糧食價格進行市場化改革趨勢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近一段時期內是不可逆的。

02

解析何時才能再次繁榮

為了確保我國人口大國的糧食安全,規模化種植是必行之路,既然糧食價格市場化下調不可逆,土地流轉模式似乎又出現一些問題,那麼,規模化種植的另一種耕地運營模式——土地託管,或將是發展的趨勢。在土地託管的形式下,耕地將深度集中連片,對大中型農機的作業需求將會再次旺盛,屆時農機銷售市場將會再度繁榮。

令人欣慰的是,繼大田農社在全國多地開展土地託管模式後,在國家政策的倡導下,很多地方也開始推行土地託管模式。據瞭解,2018上半年拖拉機銷量依然大幅下滑,但是160馬力以上拖拉機卻依然有著很好的表現。毫無疑問,這些大馬力拖拉機肯定是在集中連片的大地塊作業,儘管這樣的大地塊耕地不多,但是,在全國大範圍實行土地託管方式種植後,或將大幅度帶來農業裝備的更新換代,屆時農機銷售市場或將再次繁榮。

不可否認的是,全國大範圍實行土地託管模式,是需要一定時間才能推廣開來的。在經歷過土地流轉模式失敗的經驗後,新模式的推廣,已經在部分農戶心中有了一定的戒備心理,再加上部分進行土地託管的經營組織,或許並沒有將土地託管的思路梳理清楚,尚在“走一步看一步”的探索階段,如果此時把土地託管的模式走錯,將會讓農戶對土地託管心存疑慮,甚至有牴觸心理,不僅正確的土地託管方式難以推廣,就連由此帶來的農機銷售市場再度繁榮的機會,或許也會越走越遠。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農機銷售市場的再度繁榮,並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實現的,在這段艱難時期,農機企業該如何度過呢?不幸的是,據筆者瞭解,有一些農機企業,還沒有等到市場再度繁榮,就已經抗不下去了,被迫退出了農機行業。不過,這些“先烈”給了依然留在行業內的農機企業,一些寶貴的經驗教訓。

03

存在,就是再次啟航的基礎

中國有18億畝耕地紅線,總面積這麼大的耕地,肯定要用農業裝備進行耕種管收儲等環節作業,即便是大宗農機產品(拖拉機、小麥收、水稻收、玉米收)達到飽和,每一年淘汰更新的總量還是相當可觀的,至於怎樣挖掘報廢更新的“金礦”,轉化成新產品的銷量,俗話說“辦法總比問題多”,辦法是人想出來,只要勇於探索、創新,肯定能解決。

更何況主要農作物的耕種管收儲等環節,還沒有實現全面、全程機械化。農機企業把產品方向從傳統的大宗農機產品,轉移到細分領域農機產品,市場還是非常廣闊的。在探索創新原有品類農機產品更新換代的基礎上,進軍細分市場,然後鞏固細分領域的市場份額,如果有能力拓展多個細分市場,或許還會“東邊不亮西邊亮”,使企業轉危為安、逆勢上揚也是有可能的。

結語

在時機還沒有成熟時,傳統品類農機銷售市場,或許還將保持現行的趨勢,此時做好農機供給側的深度調整,進軍細分領域,或許將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