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鄧小平長女談家風傳承:無私才能無畏

鄧小平長女談家風傳承:無私才能無畏

記者在北京“鄧家院子”對話鄧小平長女鄧林,地點就在她當年給父親和孩子們拍《排排坐》的地方。

在北京的一條衚衕深處,有一座青磚灰瓦、綠蔭滿庭的院落,在陽光照射下顯得格外安靜。

這裡就是人們常說的“鄧家院子”。自1977年7月1日搬進這裡,鄧小平在這個院落度過了整整20個春秋,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有著一段和小平有關的故事。

記者在這裡採訪了鄧小平的長女鄧林,地點就在她當年給父親和孩子們拍《排排坐》的地方。鄧林,輕輕回憶著父親最後20年的點點滴滴,並領著我們沿著當年鄧小平散步的小道,將發生在這個院子裡的故事一一道來。

無私才能無畏,這是鄧小平一生崇高品德的真實寫照。

素描

表面上看,“鄧家院子”和北京千百個衚衕院落並無不同。跨過兩扇灰藍色的大鐵門,記者走進去之後才發現,這裡別是一番景象。

一個方正的大院子裡,種滿了樹木和花草,石榴,海棠、核桃、大櫻桃鬱鬱蔥蔥、果實累累,三棵雪松枝繁葉茂,兩棵油松長得拙樸蒼健,月季花開得正是熱鬧。

鄧小平在世的時候,每天都要在院子裡散步鍛鍊,這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當我們沿著小道輕輕前行時,才發現歷史離我們如此之近,耳邊彷彿迴響起小平同志那終身未改的鄉音。

在鄧小平生前的辦公室,書櫃裡放著他愛看的《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等,寫字檯上擺著孫輩們送給他的禮物,檯曆則定格在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之日)。

說起父親對自己的影響,鄧林說:“在風浪中沉浮,在困境中磨鍊,歡樂和痛苦都已成為我心中無價的財富……所有這一切,無一不是父親的教育和影響的結果。”

這些故事不僅僅是歷史,積澱下來就是傳承不斷的家風。

情意

演員馬少驊的糖尿病犯了,鄧林告訴他用天麻和雞蛋一起煮,吃了對身體好。第二天,一碗由鄧家人做的天麻煮雞蛋擺在馬少驊面前。

跟鄧林大姐約定的採訪時間是早上7點開始。

6點半左右,記者提前來到鄧家院子。工作人員王世斌介紹,最近院子維修,原本住在這裡的鄧家人暫時搬出去了。

記者正和工作人員聊著,10多分鐘後,鄧林大姐就到了,衣著樸素,穿著時下很多年輕人喜歡穿的“洞洞鞋”,一手拿著一個保溫水壺,一手拿著一把扇子。

對於鄧林大姐的平易近人,《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電視劇中鄧小平的扮演者馬少驊曾向記者講過一件事。

有一次在鄧家院子拍戲,由於工作勞累,馬少驊的糖尿病犯了,鄧林知道後告訴他,用天麻和雞蛋一起煮,吃了對身體好。第二天,馬少驊再來劇組拍戲時,發現一碗由鄧家人做的天麻煮雞蛋已經放在那裡。

幾天後,拍完戲離開時,馬少驊收到一個包裹,“打開一看,裡面是一包天麻,還有鄧林親手寫在紙條上的天麻煮雞蛋的具體做法,那一刻真的深深地被感動了。”馬少驊說。

鄧林是家中的長女,1941年9月11日出生在太行山,在父親身邊生活五十幾年。“父親的品德,父親的風範,言傳身教,令我受用終生。”鄧林說,爸爸在家裡說話不多,但說出來就切中要害,而且幽默、風趣。這種言傳身教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在風浪中沉浮,在困境中磨鍊,歡樂和痛苦,都已成為我心中無價的財富。”鄧林曾這樣回憶父親對他的影響:“我生命的成長,氣質的鍛鍊,思想的進步;我的藝術風格的形成,個性的成熟,思維的突破……所有這一切,無一不是父親的教育和影響的結果。”

家教

因為身體原因導致鼻子有些不適,在用紙巾擦鼻子後,鄧林大姐總會把它裝進隨身攜帶的一個塑料袋中。

此前在約訪過程中,記者得知鄧林大姐當時一直有些低燒,採訪當天,鄧林大姐的身體也並未完全康復。

記者注意到一個細節,因為身體原因導致鼻子有些不適,在用紙巾擦鼻子後,鄧林大姐總會把它裝進隨身攜帶的一個塑料袋中,而這個袋中已經裝了幾張用過的紙巾了。

記者問起塑料袋的來歷,鄧林大姐說:“我管它叫‘自制垃圾袋’”。“我老給我們一些司機、工作人員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想想別人要擤個鼻涕亂扔紙都覺得噁心,那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我不能讓人覺得我很噁心對吧?這就是一個小的事情,卻是一個做人的原則,是自律。”

鄧林說,父親教育子女,最強調的就是“自律”。“父親對我們的要求是國家法律不能侵犯,我們家的孩子要守法,要謹慎,名不要出得太大,要夾著尾巴做人,不能幹出格的事。”鄧林說,“父親對子女很民主,但不是放任。”父親曾非常嚴肅地把家人召集在一起,非常嚴肅地講自律的問題。

家風

“有的時候我在街上看見那些裝修工人、快遞工人,我還是對他們挺崇敬的,我覺得人不能光覺得自己有什麼了不起。”

雖然今年已經70多歲了,鄧林說:“我還要繼續努力,我要有一個新的追求,應該光輝燦爛地度過我自己的一生。”

“以前,我們同學聚會的時候我說過,60歲以後就退休。可是我父親75歲才搞改革開放,那時候是1979年,改革開放經歷了十多年。而我們在60多歲離70歲還遠著呢,離80歲更遠。”鄧林說,所以我們還應該繼續努力,不要因為歲數大了就塌下了。

鄧林說:“父親經常說,我們家的人一個是要有作為,一個是要有出息,不能有大出息,也要有中出息、小出息。”

“有出息,有作為,並不是說一定要當偉大的什麼什麼,但是這個作為對國家、對人民要有好處,最起碼得養活自己,不要啃老吧。”鄧林說,“我現在對啃老的人是很反感的,我覺得一個人有勞動能力為什麼要去啃老?我們應該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自己的世界。”

根據《鄧小平》年譜記載,在1993年1月3日這天上午,89歲的鄧小平給孫輩們說:對中國的責任,我已經交卷了,就看你們的了。我十六歲時還沒有你們的文化水平,沒有你們那麼多的現代知識,是靠自己學,在實際工作中學,自己鍛煉出來的,十六七歲就上臺演講。在法國一呆就是五年,那時話都不懂,還不是靠鍛鍊。你們要學點本事為國家做貢獻。大本事沒有,小本事、中本事總要靠自己去鍛鍊。

對於現在的生活,鄧林說:“我儘管不富裕,比上不足,但是我比下還餘多了,你想想咱們中國還有百姓生活得很困難,有的時候我在街上看見那些裝修工人、快遞工人,我還是對他們挺崇敬的,我覺得人不能光覺得自己有什麼了不起,如果沒有他們,你說北京怎麼運轉?這麼大一城市沒有這些人,到了春節,送牛奶都成問題了。”

“我現在雖然身體不是很好,老這個病那個病的,但我要堅強愉快地生活下去,儘量地克服疾病給我帶來的病痛,這樣人活著才有意義。”鄧林說。

鄧林回憶說,媽媽曾說過:“你們五個都已成才,都有自己的謀生手段,你們在工作崗位上都能夠兢兢業業,力所能及做出成績來,媽媽高興,爸爸也高興!”

鄧小平與卓琳生育有五個孩子,其中鄧樸方、鄧質方是男孩,鄧林、鄧楠、鄧榕是女孩,這些孩子成年之後職業各異,也走上了各自不同的路。

鄧林說:“我們沒有讓爸爸、媽媽失望。”

家父

採訪中,鄧林揮筆為本報寫下“無私才能無畏,我要向我父親學習的最高品德。”這樣一句話。

鄧林說,爸爸是個無私的人。因為無私,他才堅強,無論什麼挫折、痛苦都不能把他打倒;因為無私,他才勇敢,敢於實事求是。

“我父親最困難的時候他就有一個信念,他始終不認為世界永遠會這麼壞下去,他認為一定會有新的、光明的前程,一定有新的變化。所以他就努力在等待,等待時機、等待條件。”除了精神上堅忍,鄧林說,“父親對病痛也有極大的承受力。身體不舒服,自己從來不說,不愛看醫生,不願意麻煩別人。他的病變常常都是醫生、護士們細心觀察才發現的。”

鄧林說:“我感觸很深的就是,對我父親越瞭解,就對他越崇敬。父親高尚的品德、他的理想、他的堅持、他的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他待人的謙和那種包容,很多東西是需要去理解、去總結的,這個崇敬就是他以身作則的事實帶給我們的。”

鄧林說,父親有他的理想抱負也有個人的魅力,也有和普通人一樣的情感,但有一點可貴就是“在他的位置上,做了他應該做的事,而且他做到最好”。

“人生最高的追求我覺得就是人活著一輩子要問心無愧,我覺得這個特別重要。”鄧林說。

“無私才能無畏”,這是鄧小平一生崇高品德的真實寫照。(來源|華西都市報 講述|鄧林 作者|王國平 攝影|譚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