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抗戰時期,哪些日製武器在我軍手中成為了明星武器?

用戶5547733492


抗日戰爭時期的裝備情況,可以說是非常複雜的。簡單來說,中日兩國武裝力量的裝備水準不可同日而語,而中國各派系抗日武裝的裝備水準又存在極大差異。另一方面,由於抗戰態度、訓練水平、戰術水準也有不同,各派抗日武裝繳獲日製武器的情況也不一樣。相對而言,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地方抗日武裝在作戰中繳獲日製武器比例較高,而由於武器短缺,這些被繳獲的武器發揮的作用也更為顯著。總體來說,在八路軍、新四軍、地方抗日武裝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繳獲日製武器如下:

三八式步槍。有坂三八式步槍是二戰期間使用最廣泛的步槍之一,在抗日戰場上,該槍也是各派別使用最廣泛的武器。相比於中國生產的“漢陽造”,三八式步槍由於使用尖頭彈而存速性能更好、彈道更加平直,因此射程更遠、精度更高。而三八式步槍的卡賓型四四式騎槍,由於長度較短,更適合騎兵使用。相較於八路軍、新四軍、地方抗日武裝此前使用的各種雜類步槍,三八式步槍不但性能更好,而且由於繳獲量較大,甚至成為一種“制式裝備”。除直接裝備我軍部隊外,三八式步槍還成為我軍軍工設計製造步槍的重要參考,這也為推進我軍裝備制式化、正規化做出了特殊貢獻。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是日本軍隊標準的步兵分隊支援火力,由於握把偏向一側而被俗稱為“歪把子”。該槍的另一個特殊設計是不採用彈匣或彈鏈,而是直接用三八式步槍的彈夾通過供彈口壓彈。自然而然,這種設計很容易漏入沙塵導致故障。我軍指戰員對於十一式輕機槍普遍口碑不佳,認為該槍相比於抗日戰場上另一種大規模使用的輕機槍ZB-26來說重量過大、使用不便、故障率偏高。但在極度缺乏支援火力的前提下,對於我軍來說,繳獲的十一式輕機槍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武器。

九二式重機槍。九二式重機槍是二戰前後日軍的主力重機槍型號。該槍事實上是法國“哈奇開斯”機槍的日本版,由於重量過大(空槍加槍架的總重達到55千克,堪稱二戰期間最重的重機槍)、故障率偏高、火力持續性較差(使用彈容量較小的彈板供彈,因此需要專門配置副射手反覆裝填),因此事實上並不是理想的支援火力。即便如此,對於重火力嚴重匱乏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地方抗日武裝,九二式重機槍仍然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支援火力裝備。

南部十四式手槍。南部十四式手槍大概是二戰期間口碑最差的手槍,這種被我國軍民稱為“王八盒子”(這一綽號的來源在於南部十四式的皮質槍套看起來形狀很像甲魚的殼)的手槍故障率奇高、人機功效差、而且容易走火,更令人無法容忍的是該槍使用的8毫米手槍彈動能太差、難以形成有效殺傷。基於上述原因,南部十四式被譏諷為“用來自殺都不會成功的手槍”。即便如此,在抗戰期間,我軍繳獲的南部十四式仍然發揮了一定作用。對於戰鬥在一線的指戰員來說,南部十四式自然用處不大。但對於在敵後活動的武工隊等工作隊的人員,南部十四式便於攜帶和使用、彈藥也比較方便補充,因此仍然算是不錯的防身武器。

50毫米擲彈筒。抗日戰爭期間,日軍曾大量使用十年式擲彈筒和八九式擲彈筒。這種武器重量很輕、能夠對300米距離內的目標形成有效面殺傷,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步兵分隊支援武器。自然而然,我軍在吃夠了這種武器的苦頭的同時,也不可能對其優點視而不見。除直接將繳獲的擲彈筒裝備部隊外,我軍軍工人員還對成功仿製了這種武器,並對其進行了一些適合我軍實際的改良。由於我軍兵工廠缺乏加工設備,我軍仿製的擲彈筒將線膛改為滑膛、並增長了炮管,同樣獲得了不錯的殺傷效果。而在抗戰末期,我軍通過為擲彈筒增加兩腳架、改進瞄準具、增加裝藥量,實現了類似60毫米迫擊炮的殺傷效果,成為我軍手中的一柄利器。

九一式手榴彈。提到擲彈筒,就不能不說說它的“搭檔”九一式手榴彈。這種手榴彈不僅可以由單兵投擲,而且可以作為擲彈筒的彈藥使用(但在使用擲彈筒發射時,由於難以實現氣密,因此比擲彈筒的標準彈藥射程短)。九一式手榴彈在使用上給人印象最深的特點是投擲前需要“磕一下”,這是因為該手榴彈採用了撞擊觸發引信。九一式手榴彈的顯著缺點是其引信延遲時間長達7秒、在投擲後容易被敵方躲避或回擲,但相比於我軍裝備的“邊區造”木柄手榴彈,九一式手榴彈破片均勻、啞彈率低、殺傷效果更好,同時也較為輕便,因此也受到了我軍指戰員的喜愛。

九二式步兵炮。九二式步兵炮是一種極其特殊的武器,這種火炮最大射程不到3公里、殺傷力也比較小,但全高不超過60釐米、重量僅僅略超過200千克,分解運輸非常方便。該炮設計的本意是為機械化率較低的日軍提供一種輕便的步兵支援火力,但由於設計上的輕便性,對於既無機動車輛、也缺乏大型牲畜的我軍也非常實用。抗戰期間,我軍繳獲的九二式步兵炮並不算多,但考慮到當時我軍除迫擊炮外幾乎沒有炮兵可言,九二式步兵炮仍然成為了指戰員們的“心肝寶貝”。除了在打擊日寇方面活躍以外,九二式步兵炮還為我軍培養了極為寶貴的炮兵技術人才,成為日後我軍炮兵發展壯大的“火種”。



軍機圖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這首流傳已久的游擊隊之歌生動描寫了當時敵後戰場我軍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通過繳獲日本鬼子的武器然後用於發展自己的力量,再反過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歷史!在14年抗戰中,有不少我軍繳獲的日製武器在我軍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明星武器!我這裡簡單介紹兩種名字比較難聽的給大家一樂!


二戰最爛的輕機槍—歪把子機槍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是日本在1922年定型的一款機槍,因為槍托為了方便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因此在中國得名“歪把子”,這把槍由於可靠性和設計持續性太差,一直不被日本人所待見,但是在抗戰中,我軍在敵後戰場繳獲了數量不少的歪把子機槍,這款機槍雖然性能不佳,但是也有效彌補了我軍步兵班火力不足的缺點,終於有了一把可用的自動設計武器用於火力壓制,這在當時來說無異於神器,但是後期隨著捷克式輕機槍的普及,正規部隊開始淘汰歪把子,逐步被下放到游擊隊、地方武裝、民兵手中使用,但是最後全部退出也是在朝鮮戰爭以後我軍大規模換裝和武器制式化建設。


自殺都不一定成功的手槍—王八盒子

南部十四式手槍 ,因為舊時中國普遍將用套子裝起來的手槍叫做盒子槍,而這把手槍的皮套子遠遠望去神似王八,又可以用來表達對日本鬼子的憎恨,因此得名王八盒子,在西方,因為撞臉德國魯格手槍,被美軍稱為東方魯格,日本因為裝逼,取名日本勃朗寧。。。

這把槍在剛出來時,因為做工精美,一般是將官專用,後期隨著大規模的生產,到了二戰,被廣泛的配發到了基層部隊。由於不配發偽軍,這把槍幾乎就是鬼子的名片,哪裡有日軍,哪裡有就有王八盒子,但是這把槍性能極差,威力小到木板都打不穿,還是不是卡殼罷工,是一種號稱自殺都可能失敗的武器,這就不難理解日本人為什麼喜歡剖腹了。在太平洋戰場美國人繳獲了這種手槍基本上就是扔,而我軍在繳獲以後,正規部隊也瞧不上,基本上都是發放給游擊隊和民兵使用,因為這就是一個放大版的彈弓啊!



軍武吐槽君


我們最常聽到的繳獲的敵方武器,就是三八大蓋和歪把子機槍,但是事實上它們寫的這麼好用嗎?

三八大蓋又叫三八式步槍,是是日本陸軍在日俄戰爭後採用的制式武器,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日本軍隊最常用,最基本的槍支日本人是很少用衝鋒槍的,他們覺得單發栓動步槍只要瞄準了百發百中,衝鋒槍全靠高速擊發,一陣猛突突,根本就是憑藉感覺和運氣,加上日本生產武器,都是以通用節約為主要研製標準。



三八大蓋是二戰中步槍最長的,比小日本子高一頭還多,當然,他們天生就矮,我軍繳獲的三八大蓋是抗戰中非常普遍使用的武器,三八大蓋射程遠,精度高,容易訓練新兵,白刃戰也佔優勢,最重要的是我國的後勤補給跟不上,生產的其它口徑步槍,子彈難以供給,用日本的三八大蓋,可以順便繳獲子彈,結局裝備不足的問題。



另一個就是歪把子機槍,這東西聽起來不錯,經常可以在影視劇中看到,但它就是個嬌滴滴的大小姐,對於環境變化非常敏感,東北地區嚴寒,必須要為機件和槍彈塗油來保持可靠性,在太平洋戰場上,又因為又熱又潮溼,根本開不了槍,它必須是在不冷不熱,不幹不溼的情況下小心保養才能正常使用,所以我正規軍基本不用,只有一些游擊隊和地方武裝會用到,更不用提什麼明星武器了。日本研製武器的第一要素就是節約,但是,正是因為這種思想,使得歪把子性能不理想。



92式步兵炮,對於當時機械化程度低的我國來說,簡直就是完美武器,結構簡單易操作,維修也相對容易,而且在任何複雜地形下,它都可以靈活使用,可以支援任何步兵所需要的火力支援,所以日軍走到哪,打什麼仗都帶著他們。早期我軍繳獲了92步兵炮,但是不太會用,彈藥又不足,所以用完就地毀了,沒什麼戰果。

到了抗戰勝利後,他們才算被派上用場,蘇聯紅軍繳獲了大量92式步兵炮,一部分轉給了東北軍,後來成為我軍非常重要的支援火力,為此後幾年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風雲一點通


我覺得擲彈筒、迫擊炮和92式步兵炮這些可伴隨步兵作戰的輕型重火力的日製武器在我軍手裡成為了明星武器。尤其在解放戰爭以後的抗美援朝中,中國軍隊的輕步兵部隊的高機動穿插和野戰、近戰打的所謂的聯合國軍潰不成軍,而上述的這些日製武器則為深入後方缺乏重火力的我志願軍部隊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火力掩護,加上戰術使用得到,這些看似落後的武器給了美軍以很大的殺傷。



由於美軍擁有絕對的制空權和遠程火力打擊能力,所以我軍基本不在空地和大路上行動,一般都在山區和樹林中機動,加之為了追趕坐著汽車、坦克的聯合國軍,部隊經常要做急行軍,所以單靠人力和畜力根本不可能攜帶重型的火炮,即使是步兵炮也難以及時很近一線部隊作戰,這時候簡單輕便但又有不俗火力的擲彈筒、迫擊炮和92步兵炮(比一般步兵炮輕多了)便得到了廣大官兵的喜愛,雖然它們的火力可能差了點,可是相比於只有手榴彈的我志願軍戰士,這些火力彌足珍貴。



這種武器基本是在犧牲了射程和威力的基礎上儘可能的降低武器的重量使其便於步兵攜帶,在常規的地面攻防戰中,這種武器作用非常有限,因為往往你還不能夠著對方的情況下,對方的長射程武器就已經開始展開射擊,極易被壓制。但是這種武器劣勢被我軍擅長的穿插戰術的優勢所彌補,由於我軍一般選擇在夜間對敵方薄弱防線處做突破並做縱深穿插,而且要可能的深入敵方的後方,這樣我軍同敵軍絕大部隊的戰鬥都是近距離的遭遇戰,這種戰鬥急促而短暫,這時我們的這些輕型武器就發揮了作用,它們只需要很短的準備時間或者不需要準備時間(擲彈筒)就可以立刻展開射擊,而敵軍的重武器則往往需要電話呼叫,等到敵軍開始火力打擊時,戰鬥往往已經結束。這也是為何一到夜間,聯合國軍就害怕的不行,往往一遭我軍進攻就隨即撤退,不敢夜戰。



單就輕步兵而言,中國軍隊稱第一沒人敢稱第二!


戰略論


二戰時期,在殘酷的太平洋奪島戰中,在國內戰場許多戰役中完勝的日軍,卻遭到了美軍的沉重打擊,原因是美海軍陸戰隊撇開炮兵,步兵手中的槍械自動化程度要遠超日軍。

(38式單發栓動步槍)

M1卡賓槍、M1衝鋒槍、M1加藍德半自動步槍、勃朗寧自動步槍等自動和半自動火器,徹底碾壓日軍步兵單發射擊的栓動三八大蓋步槍。

(歪把子輕機槍)

由於國內工業基礎薄弱,軍火工業更是落後,所以以配備三八步槍、單兵擲彈筒、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俗稱歪把子)、九二重機槍、九二步兵炮等武器為主的日軍,在陸軍航空兵和戰車聯隊的配合下,屢次打贏重大戰役,導致國內軍隊損失慘重。

(92式重機槍)

當時,國內全民扛戰,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儘管武器裝備落後,但堅持發動群眾,開闢敵後根據地,採取靈活機動的作戰方式,給了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

(擲彈筒)

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眼裡不屑一顧的日軍輕兵器,在八路軍、新四軍和敵後游擊隊眼裡,5發彈倉供彈單發射擊的三八步槍、30發漏斗供彈的歪把子輕機槍、有小型迫擊炮威力的擲彈筒、50發彈板供彈的九二重機槍、既能攻堅又能提供火力掩護重量僅200餘公斤的九二步兵炮等武器,都成了不可多得的寶貝疙瘩。

(92式步兵炮)

以上抗日力量從戰場上繳獲的武器裝備,成了他們打擊日本侵略軍的有力武器,抗戰後期八路軍甚至都有了全副日械的主力團,戰鬥力一下子爆表。


國平軍史


抗日戰場,我軍武器三個來源,一是奪取敵人武器,二是自造如地雷,三是從偽軍手中奪取部分機械,拼湊而得。這就是裝備現狀,就是這,還被老蔣笑話,說不打仗呢,靠什麼打呀,對不對?要說奪來的武器,哪些傢伙什好使,最多的是三八大蓋,其次歪把子,再次王八盒子,再次小鋼炮,最後九二式步兵炮,好使慣用者首推三八大蓋,數量也居多,其次還有97迫擊炮,最後是九二式步兵炮,九二式和迫擊炮繳獲在抗戰初期都十分有限。鬼子當年裝備還是比較粗糙的,反映了其工業實力多有不濟,不過從大炮、坦克到軍艦,皆可製造,一個完成了工業化的日本,與一個典型落後的農業國作戰,何況我們那時積貧積弱了百年之久,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以後,我們成為半殖民地,八路軍手中沒有傢伙,老蔣也費勁,這便是當時的一個樣子。

慣使還屬三八大蓋。日軍正式名稱,38式步槍,因有空艙掛機功能,為防戰時塵土裹入不及清理造成炸膛,就在槍機上加了一個小蓋子,我軍因稱三八大蓋。戰鬥全重4千克,全長1.66米,那時兒歌有傳唱,“小鬼子,爹矬娘矮地瓜秧,還非要扛杆大長槍。頭大脖兒短羅圈腿,邁不過門檻竄不上牆…”,鬼子矮是實事,以前整個民族是不吃肉的,生就的撮,所以此槍專事進行的設計,即便這樣,背杆大長槍的樣子給中國人印象深刻。此槍精度高,射距遠,穿透力強,受到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喜歡,1943年,山東八路軍戰士用此槍擊中日軍猖狂低飛的飛機,此戰士名聲大噪,他叫宋嶺春,只有18歲,許世友司令員親自接見了他。美軍評價此槍道,一款優秀的亞洲槍械。但與美軍作戰,拼近距殺傷力不足,拼遠距幹不過狙擊步槍,小鬼子頓時成了美軍的活靶子。據估計,日寇以此槍至少殺害了600萬中國人。

小鋼炮。看過《歷史的天空》,不會操炮的梁大牙,對這東西來了興趣,不能按操作規程操炮,弄得一臉黑,差點斃命,這東西當時在我軍可是金貴著呢,不管怎麼說,成為技術兵種,《亮劍》中的柱子兩發炮彈端掉了鬼子的指揮部,這是一門會翻山的炮。鬼子的小鋼炮還是不錯的,彈道彎曲死角很小,全重只有67千克,動靜不大,煙少,每分鐘20發,戰鬥射速還是不壞的,造成彈藥量消耗極高,可是戰到最後資源枯竭的小日本,不得已限制生產數量,不給那麼多,嫌它太費。沒有了炮,越打越沒勁,我也是我軍繳獲較少的一大原因吧。正因為小鋼炮之少,一般歸團級以上指揮員直接掌握,所以上級愛惜梁大牙是一回事,心疼炮也是一回事,弄壞了沒使的,本來稀缺,也只八路軍對小鋼炮的重視。

九二式一直用到了朝鮮戰場。此炮配屬日本大隊一級,口徑70毫米,戰鬥全重212千克,一個炮班十個人,分解以後各以扛上去就跑,有便於複雜地形展開,高效為營一級部隊提供快速火力增援。拆掉防盾以後僅高50釐米,便於隱蔽,可突然達成火力,以壓制目標。射角高,可至75度大仰角,能當迫擊炮使喚,以作用於反斜面,這是曲射,平射,可至-10度,可對掩體目標多所殺傷,山東八路繳獲得多,以後攻打縣城,端炮樓,威力蠻大的。只要全是偽軍,往往開幾炮,就拿舉旗投降,本來這幫東西就沒長骨頭。我軍用著好,小鬼子一旦損失也怕擔不起責任,誰也不想切腹不是?1944新四軍在江淮有繳獲,小鬼子厚著臉皮寫信討要,甚至不惜動用重兵以達到拿回此炮的目的。鬼子手裡的好玩意不多,步兵手中的傢伙什就這三樣還可以。


魂舞大漠


題主這個問題挺好的,尤其是在八一建軍節期間,這個問題更有歷史意義。盤點一下八路軍繳獲的日軍武器,最能反駁蔣汪之流對八路軍“遊而不擊”的汙衊。試問如果不是大量消滅了日軍和偽軍,如何能越戰越強,繳獲這麼多的武器。通過盤點武器,也能回顧我軍建軍的不易,和作戰的英勇無畏。

圖一:成群的歪把子。

先說一個大明星。這個明星希望強行蹭一波風光。它參加過開國大典,毛主席當時都向它揮過手,它體格大,保存的好,大家有空時可以拜一拜。它就是“功臣號”坦克。“功臣號”坦克獲取的時間比較雖然比較晚,當時日本已經投降。但是日軍那時還不老實,而且“功臣號”坦克後來戰功大,而且以它為基礎,成立了開國大典的第一個坦克方陣。

“功臣號”坦克是日本的97式坦克。97式只有15噸重,擱蘇聯德國美國這些坦克大國,都是不入流的輕型坦克,97式的皮薄炮細,只裝備一門57毫米火炮。但是,這樣的坦克對於一窮二白的中國軍隊都是寶貝。當時有個插曲,一共俘獲了兩輛97式,即101號和102號,但101號被日本人破壞。

圖二:日軍的刺殺技術確實比較好。我軍的刺殺技術師承日軍。

再說說在中國軍隊手中參加抗戰的日製武器。三八大蓋這個名字,大家應該很熟悉了。幾乎成為日本步槍的代名詞。八路軍經常使用繳獲的三八大蓋作戰。三八大蓋的優點首推精度高,直射距離遠,缺點是殺傷力不足,彈頭過於穩定,從傷口直進直出,不易翻轉撕裂肌體。

最有名的機槍必須要屬歪把子。歪把子的得名由來是因為槍托非常奇葩,是歪的,這是為了方便貼腮瞄準。日本兵工廠精細到變態,造就了歪把子雖然名聲大,但是性能很差。1922年歪把子定型生產,6.5毫米步機槍彈通用。歪把子的靠譜程度跟天氣有關,屬於熱了不好用,冷了也不好用的武器,中國的敵後游擊隊俘獲後用得比較多。

圖三:我軍圍觀繳獲的步兵炮。

中國軍隊還繳獲了大炮中的匕首——九二式步兵炮。一般來說,火炮的威力與口徑和身管成正比。炮越粗越長,威力就越大。九二式步兵炮屬於非主流大炮。為了便於機動不求威猛。九二式步兵炮的大小几乎跟重機槍差不多,口徑70毫米。九二式步兵炮幾乎不可能出現在機械化強國,它特別適合於中日這種基本沒什麼像樣的機械化,依靠人力畜力運大炮的部隊。

總的來說,二戰中,日本的陸軍武器總體性能比較差,比美蘇德三巨頭差得很遠,然而對於中國戰場仍有絕對優勢。我軍就是靠著痛打汪偽,發動人民戰爭,不斷繳獲不斷壯大,最終奪取了抗日戰場的勝利。


厲兵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抗戰之前,日本曾經對中國大量銷售武器,所以抗戰爆發後,國軍有大量日式裝備。

從三八式步槍到閻錫山的日式山炮,甚至日本的輕型巡洋艦,還有日式飛機。

不過,堪稱國軍明星武器的,恐怕就是它了。

國軍的仿製和使用

國民政府早在1934年,就開始仿製日本的大正十年式擲彈筒。最初製造的擲彈筒性能很一般,並沒有大量裝備部隊,只是培養了一批相關的技術人員。

全面抗戰開始以後,國軍在早期的華北爭奪戰和淞滬南京會戰中,見識到了日軍擲彈筒的厲害,又缺乏有效的對抗手段。

國民政府進行仔細研究以後,認為對付日軍擲彈筒最好還是以牙還牙。

國軍方面有仿製大正十年的技術底子和一整套設備,很快在1938年仿製了出一款新式擲彈筒,它是大正十年式為基礎改進品,命名為民國二十七年式。

它的主要性能和日本大正十年大體相當,和日軍主要裝備的八九式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主要區別在於民國二十七年式採用滑膛式精度較差,它的射程也只有250米。雖然比大正十年式要遠100米,但遠不及八九式的600米射程。

不仿製性能更為優秀的八九式,並不是國軍不想仿製,而是自身的技術力量不夠。

整個抗戰期間,國軍生產了4萬多具擲彈筒,還有多達150萬枚的榴彈(平均每門三十多枚榴彈)。該擲彈筒技術比較落後,仍然彌補了國軍在火炮上面的嚴重不足,深受國軍基層士兵的喜愛。

--------------------國軍大量仿造擲彈筒,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和日軍的火力差距。不過,火力最強的中國駐印軍卻拒絕使用擲彈筒,而是使用美製60毫米迫擊炮。實戰中,60毫米迫擊炮雖比擲彈筒重很多倍,性能卻優秀太多。總體來說,擲彈筒是一種技術含量不高的簡單武器,60毫米迫擊炮則是性能優秀的技術性武器。

八路軍和新四軍的仿製和使用

八路軍早在平型關戰役就曾經和日軍擲彈筒交過手,真正認識到它的厲害還是在百團大戰的關家堖戰役中。

日軍為了報復百團大戰,發動了大掃蕩。其中岡崎大隊(600多人)孤軍深入八路軍腹地,在關家堖被八路軍優勢部隊團團圍住。

彭老總下令129師務必全殲這股日軍,不然從師長起全體軍法處置。結果這支沒有重武器的岡崎大隊,居然擋住了129師長達2天的強攻,並造成八路軍的嚴重損失。其中25團、38團負 傷的有1570人,犧牲500多人,其他參戰的還有第772團、第769團等都有相當的傷亡,傷亡總數超過3000人。日軍傷亡也很重,岡崎大隊長自己被 擊斃,能夠作戰剩下不到百人。

關家堖戰役中,日軍的擲彈筒對密集衝鋒的八路軍戰士,造成嚴重的傷亡。在日軍擲彈筒的打擊下,部分八路軍連排最後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戰士。

戰後八路軍高層開始重視擲彈筒的作用。經過詳細分析以後,他們認為對付日軍擲彈筒最好辦法只能是仿製相同的裝備(這點和國軍方面的認識相同)。

擲彈筒重量輕且威力大,非常適合八路軍展開的游擊戰。

八路軍由於中期的擴編,兵員素質和裝備水平比起抗戰初期已經有很大的下降。

大多數八路軍士兵沒有超過十發的實彈射擊(部隊子彈缺乏,戰鬥都不夠,哪來練習),這樣的士兵用世界其他國家的觀點來說,連民兵都不能算。

同時八路軍的步兵裝備主要是步槍、手榴彈和少量輕機槍。

這樣的裝備是無法和日軍在遠距離作戰的,八路軍只能採用近距離突襲作戰的方式,以削弱敵人火力的優勢。

日軍士兵後來在回憶錄中寫到:八路軍是不到150米不開槍,在這突發的槍聲面前如果不迅速作出反應,那麼幾分鐘以後,八路軍就已經端著刺刀衝到你眼前。

這種方法一度非常有效,八路軍甚至用一部分新兵手持長矛埋伏在路邊後配合主力部隊衝鋒(步槍數量不足),消滅過日偽軍一支百人的運輸隊。

-------使用擲彈筒的八路軍戰士,他們的擲彈筒經過改良,性能幾乎和日軍的一樣。不過,日軍擲彈筒數量顯然更多,八路軍還是佔不到上風。

日軍是善於學習的軍隊。他們很快調整了戰術,大量使用擲彈筒以剋制八路軍的密集衝鋒。擲彈筒射速很快,優秀射手每分鐘可以達到20多發,造成敵人密集殺傷。

在八路軍戰士衝鋒的幾分鐘內,擲彈筒已經可以射出大量的榴彈。一發榴彈殺傷半徑就有八米左右,一發榴彈往往就可以造成衝鋒的八路軍士兵數人的傷亡。一段時間八路軍傷亡非常嚴重,傷亡於擲彈筒下的高達35%。

無可奈何之下,八路軍高層於1940年10月下令,要求八路軍軍工部門立即仿製。

接到命令的八路軍軍工部長劉鼎,很快依靠自己的豐富經驗和繳獲的日軍擲彈筒的原物,於1941年4月仿製出第一款自己的擲彈筒,一共有40門。

八路軍方面稱它為五零小炮。

在五零小炮的研製期間,八路軍的軍工人員克服了許多旁人看來無法逾越的技術障礙,讓各方都大為震驚。

吃到苦頭的日軍甚至驚呼,八路軍在太行山上興建了現代化兵工廠,擁有先進設備與外國專家。

整個研製過程極為艱難,主要的問題在於原料和加工方法。

首先說說原料

八路軍的根據地在落後的中國,也是屬於貧窮的地區。擲彈筒體所需要的鋼管,八路軍根本無法得到。

根據地無法鍊鋼,唯一的鋼材來源是通過拆卸日軍控制的鐵路鋼軌。

拆卸工作一般由當地的民兵和老百姓完成,之後將鋼軌和八路軍軍工部門換取步槍和手榴彈。日軍因鋼軌的丟失,曾經多次沿著鐵路發起報復性掃蕩和屠殺。

這個原料來源也是不容易,甚至可以說是用命換來的。

解決了彈筒材料的問題,彈藥材料問題又出現了。

彈藥對於原料的需要量更大,我們得到鋼軌數量又非常有限,不可能使用鋼軌作為彈藥的材料。

設計人員再三考慮,決定用太行盛產的白口生鐵為原料。傳統工藝生產白口生鐵是當地農民用土法冶煉出來的,含碳量高,鐵質非常脆,一經機器加工 彈體就會發生碎裂,無法使用。

在留學德國的冶金工程師陸達和技術工人孫兆熙的反覆試驗的基礎上,八路軍使用國外黑心韌化處理工藝與傳統燜火技術相結,解決了彈體脆弱的問題。

1941年就生產了4萬枚擲彈筒榴彈,儘可能的滿足前線的需求。

再說說加工技術

解決了原材料的問題,加工技術的問題又凸現了出來。

製造擲彈筒體也遇到很多難題,比如沒有點焊焊接技術,鍛接粘合造出的彈筒又無法經受高溫等。設計人員用驚人驚訝的想象力將其解決,通過多次改進加快了生產速度。

日軍八九式擲彈筒為了增加精度是有膛線的,榴彈上也有相應地有紫銅製的彈帶。根據地的技術力量無法制造膛線,也沒有紫銅資源(平時戰士作戰連子彈銅殼都要儘量撿回來)。

設計人員經過研究,決定效仿國軍的民國二十七年式,放棄線膛結構,採用滑膛結構。但又借鑑國軍擲彈筒射程近的缺點,將五零小炮的發射筒長度由日製的2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筒壁也相應加厚,保持了500米的射程。

後來八路軍又對五零小炮進行了多種改進,生產出精度更高的按式發火擲彈筒、60毫米口徑擲彈筒,甚至還有可以用來平射打碉堡的擲彈筒。總之,成為了一個系列產品。

從1941年處到抗戰結束的1945年,僅八路軍總部軍工部各廠就生產擲彈簡2500具、炮彈20萬發,裝備近30個團。其中129師等八路軍主力部隊,基本做到每個戰鬥班配備一個,很大程度上縮短了和日軍之間的火力差距。

新四軍則和八路軍不同。水鄉作戰的特點,新四軍以生產迫擊炮為主,擲彈筒生產數量較少。整個抗戰期間,新四軍只生產了400個擲彈筒,擲彈筒榴彈的產量有2萬發。

整個抗戰中,八路軍的軍工部門面對根據地極為惡劣的條件,仍然不屈不撓的創造性的完成了 這個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整個研製的過程中,技術工人張師傅試驗榴彈時犧牲,魏振樣老師傅明知有危險也堅持試驗,被炸斷了右手。

需要說明的是,當時劉鼎部長也親自參與了試驗,還遇到了嚴重的炸膛事故。如果不是戰友及時的掩護,劉鼎部長也很可能受重傷。八路軍軍工人員的英勇和無畏,實在令人欽佩。

----------------擲彈筒被淘汰幾乎是必然的,它最大的問題是精度不夠,沒有精確的瞄準設備,基本依靠擲彈筒手的感覺和經驗。即便擲彈筒手再厲害,發射時候只要手一晃動,肯定無法擊中目標。相比起來,60毫米迫擊炮才更實用。我軍直到中越戰爭,都還在使用60毫米迫擊炮!


薩沙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崛起的一場戰爭,然而在這場戰爭中,八路軍卻大量使用了日製武器,其中擲彈筒、38式步槍和92式步兵炮可以稱得上是明星武器了。擲彈筒實際上是一種輕型迫擊炮,而其特點就是便於攜帶,即使是一個人也拿得動。在抗日戰場上繳獲擲彈筒後,它便於攜帶、殺傷範圍較大的優點立刻受到了八路軍的歡迎,同時也開始大量仿製,在戰場上成為了殺傷日軍士兵的法寶。

而38式步槍則是另一位“明星”,由於師從法國,所以二戰中日本沒有選擇射程較長的短步槍,而是選擇了射程更長的38式。38式的射程可達600米,同時有著精度高、後坐力小的優點,在白刃戰中長槍身配合刺刀會取得相當的優勢。由於設計原因,八路軍在繳獲38式後一般叫它“三八大蓋”,並且常常作為遠距離狙殺武器使用,比如麻雀戰中就經常會使用38式。

而92式步兵炮則可以說是明星中的明星了。在抗日戰爭中日軍每次大規模作戰都會有它的身影,然而相對的,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上也經常使用繳獲的92式步兵炮。由於威力巨大,攜帶方便,以及射界開闊,92式步兵炮深受八路軍官兵歡迎,著名抗戰劇《亮劍》中的主角李雲龍還特地吹噓過一次自己繳獲兩門92式步兵炮的事情。由於射界開闊,從平射到高射,92式步兵炮全都可以做到,往往都會給日軍造成意料之外的殺傷。


紫龍防務觀察


抗戰中,由於我軍缺乏工業基礎,武器裝備生產能力很差,所以主要裝備基本靠繳獲,其中既有來自日軍的,也有來自偽軍的。相對而言,日製武器由於做工較好,制式統一,也成為我軍比較喜歡使用的武器,有時候還成為精銳部隊才能使用的象徵。

但是,雖然裝備能繳獲,但彈藥的供應卻是個大問題。此外,還要考慮到抗戰時期我軍的作戰樣式以游擊戰、運動戰為主,裝備的武器也要強調機動性。所以,我軍使用日製武器時,考慮到彈藥供應能力和機動能力,很多不錯的繳獲武器由於彈藥無法保證,甚至不得不破壞或者放棄。比如大名鼎鼎的92式步兵炮,性能雖然優秀,但一來炮彈無法供應,二來也不便游擊隊攜帶,所以即使繳獲了,我軍一般也是在消耗完繳獲的彈藥後就破壞放棄。

這種情況下就決定能夠被我軍廣泛使用的日製武器只可能是以單兵攜帶為主的武器,比如步槍、機槍和擲彈筒。其中步槍名氣最大的當然要數“三八大蓋”,這種步槍雖然不是日軍裝備的最先進步槍,但勝在數量大,而且中國也曾經仿製過這種步槍,用起來順手,子彈供應也相對容易一些,也成為我軍使用的主力步槍之一。甚至到了抗美援朝的前期,還有不少部隊在使用這種步槍,堪稱明星武器。

此外,還有些日製武器雖然本身性能不怎麼樣,但由於我軍裝備奇缺,不得不想辦法充分發揮其用途,也使之成為了明星武器。這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說這個名字大家也許沒印象,但這種槍的另一個名字就一定讓你如雷貫耳了:歪把子機槍。大正十一式輕機槍的槍托為了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所以中國軍人把它稱為歪把子機槍。這種機槍使用彈夾供彈,在世界機槍史上也算獨樹一幟。但除此之外,歪把子機槍可靠性差、射速低、裝彈複雜、火線高、人機工程惡劣,在當時世界各國裝備的主要輕機槍中可以算是最差的一種。但無奈我軍當時沒有更好的選擇,在輕機槍數量長期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只能將就著用,甚至一直用到抗美援朝。用來用去,倒也成了“明星武器”。

除了這兩種以外,我軍還使用過的日製武器包括南部十四年式手槍、擲彈筒、92式重機槍等,但這些裝備的數量較少,“出鏡率”較低,也就沒能成為“明星”。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