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四川得名之地:从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

四川得名之地:从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

金秋八月,穿行在天府之国的四川,群山碧水之间,悠然自得地向往一座城。

时光的足迹,从2200年前的春秋战国起步,在巴国和蜀国的狭缝之中,自在安逸地藏着一个与世无争的国度。这个国度,以一条清浅的溪流而得名,名叫郪国。翻开史书的脉络,很难在史学家的笔触下,找到她的踪影。但她却有着天人合一的哲理和寂寞无争的繁华。

岁月的尘埃,从那一条古老的石板路,层层叠叠的铺开。在那些高大的黄角树下,静静停留的戏楼和寺庙,无不彰显它王者的气度。尽管年月老去,但褪色的雕花,并不能掩盖它曾经惊世耀眼的光华。

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因为迁徙,无法杜撰和佐证的时代记忆,渐行渐远。但风月过往的背后,却从一座城,逐步发展成了造就四川得名地之一的梓州路。

四川得名之地:从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

从春秋战国行走到唐代,四川的历史因为它的存在而向前推进了整整两千年。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他在《日知录》中说:唐时剑南一道,仅分东西而已,至宋则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谓之川峡四路,后遂以此名为四川。

在唐代,梓州为剑南东川节度使驻节之一,亦为东川道治所,与西川节度使驻节之地成都,同为四川的两大政治中心。在“天下诗人皆入蜀”的历史风潮中,梓州城备受诗人们的喜爱和向往。元稹、李白、杜甫、薛涛等著名诗人,都曾经到此旅居,写下了数以百计的名篇。其中又以诗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最为著名。

四川得名之地:从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

涪江泛舟送韦班归京

【唐.杜甫】

追饯同舟日,伤春一水间。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

花远重重树,云轻处处山。天涯故人少,更益鬓毛斑。

春日梓州登楼

【唐.杜甫】

行路难如此,登楼望欲迷。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

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双双新燕子,依旧已衔泥。

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四川得名之地:从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

早在写《滕王阁序》之前,一代神童王勃,来得了梓州。先后写下了《梓州慧义寺碑铭(并序)》、《江曲孤凫赋》等名篇。其中写下《江曲孤凫赋》,是在公元669年,那时的他才刚满20岁。

江曲孤凫赋

【唐.王勃】

梓州之东南,涪江之所合,有潭焉,周数十步,青壁绝地,绿波澄天,常有孤凫,栖荡其侧,飞沈翻唼而天性不违,嗟乎!宇宙之容我多矣,造物之资我厚矣!何必处华池之内而求稻粱之恩哉。遂作赋曰:

灵凤翔兮千仞,大鹏飞兮六月。虽凭力而易举,终候时而难发。不如深泽之鸟焉,顺归潮而出没。迹已存于江汉,心非系于城阙。吮红藻,翻碧莲,刷雾露,栖云烟。迫之则隐,驯之则前。去就无失,浮沈自然。尔乃忘机绝虑,怀声弄影,乘骇浪而神惊,漾澄澜而趣静。耻园鸡之恋促,悲塞鸿之赴永。知动息而多方,屡沿洄而自省。故其独泛单宿,全真远致。反复幽溪,淹留胜地。伤云雁之婴缴,惧泉鱼之受饵。甘辞稻粱之惠焉 ,而全饮啄之志也。

一代才女薛涛与一代才子元稹“往来于鞍马间”的爱情,也曾在梓州传为佳话。元和四年(809)三月,31岁的元稹出使东川。在时任司空严绶的撮合下,倾慕元稹才华的薛涛,只身来到梓州与其约会。著名的《四友赞》据说写于这次约会期间:

四友赞

【唐.薛涛】

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

引书媒而黯黯,入文亩以休休。

四川得名之地:从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

心心相惜的才子佳人,比一般的人,来得更加开放和浪漫。两人很快同居,过上了一段甜蜜难忘的恋爱之旅。初次约会,薛涛就在梓州旅居了三个月。后来,元稹在他的《使东川》诗集中,写下了《好时节》这首诗歌,记录下了他的快乐爱情。

好时节

【唐.元稹】

身骑骢马峨眉下,面带霜威卓氏前。

虚度东川好时节,酒楼元被蜀儿眠。

四川得名之地:从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

作为巴蜀四大江之一的涪江,让梓州的过往在水运的繁华烟雨之中,穿行了上千年。因路而兴,因路而盛,到明代,梓州城改名为潼川府,到洪武九年又曾更名为潼川州。至清代,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潼川州为潼川府,以潼川州本州置三台县,为附郭首县,县名以城西三台山得名,并沿用至今。

四川得名之地:从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

工部草堂

【清·王龙勋】

老杜平生三草堂,浣花溪水遥相望。

一年梓州暂栖止,携家避难何苍黄。

诛茅卜筑向谁所,想象应在牛山傍。

绕郭名胜恣游瞩,况有栋宇余齐梁。

兜率鹤林暨慧义,金碧为我生荣光。

虚空缥缈响清磬,行歌互答声琅琅。

是时霜鬓正作客,登楼入望多感伤。

留后使君兴不浅,开樽痛饮形骸忘。

新诗千首写忠爱,如公自合称诗王。

东川何幸得公迹,应与巴蜀相颉颃。

来驱车访遗址,巍然祠庙尊冠裳。

谪仙配享两知己,文章万丈光焰长。

春花满面秋菊香,当年对洒神飞扬。

只今恋兹土,那复乘舟思故乡。

历经千年岁月的积淀,兵家必争之地,梓州路的风月过往浓缩成了全国罕见的全条石砌筑城墙——潼川古城墙。

城墙上原设有九座炮台,南、北、东、西共建四道城门,光绪年间时增至五门。现存有清乾隆(1767-1769)的石砌城墙,由时任知县徐世楹在明代嘉靖墙楼的基础上培修复建。南门城楼及门洞和东门门洞保存完好,东门城楼新重建。东门至北门段和南门至老西门段的部分城墙保存完好,总长超过2公里。潼川古城墙和江苏南京明城墙、辽宁兴城城墙等,同属于全国少有的幸存古代石砌城墙。其谯楼是省内唯一保存最好的古代谯楼。

四川得名之地:从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

四川得名之地:从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

四川得名之地:从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

四川得名之地:从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

四川得名之地:从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

在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是诗,又是画;是人,又是情。

涪江的山水灵气,与绵亘千年的风花雪月,从墙头半裸的石头上,滋养生息着绵绵不绝的诗意。每一块条石,每一处墙头,每一处孔洞,在云卷云舒的的光影里,映衬着它独有的美丽和光华。一路行来,一路回眸,思想的火花,撑着油纸伞,穿行在大街小巷,蹁跹的步伐与音韵的节奏,淡淡呼吸着温润而古老的气息,仿佛把时间拨回了它原来的样子。

四川得名之地:从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

四川得名之地:从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

四川得名之地:从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

四川得名之地:从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

站在城墙,眺望江边,数以千计的明清青瓦灰墙,鳞次栉比地长在山水的码头。任凭江水涤荡,烟雨蒙蒙,翘梁飞檐,小巧阁楼,透过窗户的眼睛,把远方的孤寂都写进了墙上的春秋。

繁华的繁华,欣喜的欣喜,颓败的颓败,沉默的沉默,孤苦的孤苦,触摸那一缕缕的乡愁,眉头蹙动之间,宛如小家碧玉般清秀动人。划过指尖的时代标语,一层一层地铺叠成了手掌中的温暖。无论时间怎么过去,凋落了多少芳华;无论人来人往,老去了多少背影;也无论行走的足迹,淡去了多少匆忙,寂静无声的繁华与烟火,还是那么淡淡静静地呼吸着它原来的味道。

四川得名之地:从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

四川得名之地:从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

车辚辚,马萧萧,人茫茫,路还是那条路,墙还是道墙,江也还那条江,即便物是人非,始终不变的还是它原来的灵气和秀美。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一辈又一辈人的走;一段又一段的诗意与一潮又一潮的烟云,荣辱不惊,风雨共存,天蓝色的天与水墨色的江,还是当初的那幅画,宁静自然,风华浪漫。

岁月不经,气度依然。从古老的城墙根里走来,又从时光的光影里穿过,彳亍街头,过去的城与现在的城,融为一体。在繁华与寂寞的背影里,还有着未尽未了的诗意和青春,朝着快乐的远方,汩汩生气地延续着它原来就有的样子。

四川得名之地:从寂寞的墙根下触摸梓州路的风月过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