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穿越时光隧道,回味老海州的那些娱乐风俗!

古往今来,

海州山水毓秀,人杰地灵。

铸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素有“东海名郡”美誉。

感受海州娱乐民俗的独特魅力。

淮海戏

穿越时光隧道,回味老海州的那些娱乐风俗!

淮海戏原来叫小戏,又叫拉后腔和“拉湖腔",主要为海州地区人的形象和方言作为舞台造型、舞台语言的基础,把老海州区地区的民间小调、渔民号子和农民打嘞嘞等加上艺术的综合提高,作为淮海戏的唱腔曲调,地方色彩十分浓厚。

淮海戏的总体风格是既有北方剧种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温情婉约。

小编了解到在民主路的大华剧场、海州的秦东门大街还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淮海戏演出,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感受一下“淮海戏”的独特魅力。

打洋琴

穿越时光隧道,回味老海州的那些娱乐风俗!

“打洋琴”又叫"唱琴书",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曲艺品种之一。

通常由一男一女两名艺人,坐在一条板凳上配合演唱,女艺人以两手敲琴和说唱为主,男艺人以拉板胡(又叫坠子)伴奏为主,同时也与女角对白对唱。

打洋琴以唱为主,内容多为抒情,唱腔婉娓优雅,尤其是每唱两句或四句,坠子拉一个宏亮的过门,表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打洋琴的传统书目有《李双喜借年》、《水漫金山》等。

海州五大宫调

穿越时光隧道,回味老海州的那些娱乐风俗!

海州五大宫调的曲调保持着自身的特点。海州五大宫调按其传统曲牌来区分,可分为大调和小调两类。

大调有《南调》,唱词内容有“梧桐落叶”,“从南飞来一群雁”,“摘葡萄”等;《波阳》,唱词内容有“一轮明月当空照”等,小调,常见的有《杨柳青》、《十杯酒》、《王妈说媒》、《小白菜》等,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不分男女老幼,人人都会哼出几首,茶余饭后,劳动休息时,都可以自哼自娱。想必火爆程度不亚于今天的流行音乐。

唱小辞书

穿越时光隧道,回味老海州的那些娱乐风俗!

冬季农闲特别是大雪封门时,邻居中男女老幼,聚集在一个稍微温暖的地方,请本庄识字人拿着书本高声读唱,俗叫“唱书,又叫“唱小辞书”。当年民间流传着许多有文字叙述,又有唱词的版本书,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蓝桥会》、《封神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岳飞传》等。晚上唱书大家只要凑点灯油,白天听书不用花钱,唱书、听书人都很高兴。

牛屋讲古

穿越时光隧道,回味老海州的那些娱乐风俗!

冬季“停犁搁粑”,耕牛要进屋内防寒,扣牛的屋俗叫“牛屋"、“牛房”,多用干牛粪日夜不熄地烧着一堆火,保持温曖。

因此,冬季牛屋成为少衣穷人相聚的地方。人们偎在火堆旁,由老年人轮流讲故事,俗叫“讲古”,是民间冬季取乐捉趣的一个重要形式。在牛屋讲故事无狗无束,内容五花八门,有古人轶事,有神话传说,有《聊斋》、也有《三国》。

玩旱船

穿越时光隧道,回味老海州的那些娱乐风俗!

玩旱船,又叫“玩花船”,用竹片和木头制成带篷的画舫型小船,船体以白布相围,俗名“走水子”,船篷装饰诸般彩色花卉,故名“小花船”,因其在旱地上玩耍,又名“旱船”。

一女驾船俗叫“花船瓤子”,又叫“花旦”,一男执竿和风扇撑船,俗叫“小丑或“船夫,以锣鼓,二胡,三弦伴奏,仿效河海中的行船,在广场上游荡出各种形象动作,边行边要;同时丑、旦一问一答,说些人间妙事趣闻,或由花旦在乐器伴奏下唱些民间小调。每年正月或者重大的节日,从城镇到乡村,到处有玩花船活动。

小编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都会和奶奶一起村里看玩花船,不知道80后90后的小伙伴你们有没有这样的记忆?!

大洋片

穿越时光隧道,回味老海州的那些娱乐风俗!

以木制暗箱,箱壁留孔,孔上装放大镜,箱内不断地抽放画片,艺人敲锣打鼓作伴唱,箱内换上什么画片,艺人就唱什么内容,观众坐在箱前,透过放大镜看箱内画片,一组画片放完就算场结束,观众付钱。俗叫“玩大洋片。

秧歌舞

穿越时光隧道,回味老海州的那些娱乐风俗!

三十年代,民间兴起“秧歌舞”和“小放牛”两种娱乐方式,每逢大的喜庆,如正月的贺新春,抗日战争中某一战役的胜利,某一失地的收复或某一城市的解放等,庄中男女老少,衣着稍为整洁,头上包着花手巾,就集体扭起了秧歌舞,有的还依秧歌舞的曲调,填词作唱。

小放牛

穿越时光隧道,回味老海州的那些娱乐风俗!

“小放牛”就是男女两个牧童,男童手持牧鞭和短笛,头上扎一个朝天短辫,女童手提花篮走路,二人狭路相逢,相互逗趣,边跳边唱;当地的大片荒山草滩,放牛的很多,“小放牛”和“小花船”一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有生动的形象可仿。小放牛一般都同小花船、秧歌舞凑在一起活动。

穿越时光隧道,回味老海州的那些娱乐风俗!

有些时光一去不复返,而传统文化的魅力却从未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