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评价国民党将领中的胡宗南?

大不列颠的帝王


烟酒阁大学士国军将领系列之十四:国军一级上将、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

在蒋介石爱将里,黄埔一期的胡宗南独受宠爱,号称天子门生第一人,黄埔生中第一个将军、第一个集团军司令官、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是黄埔生中升迁最快的,手握五十万大军,人称“西北王”。

胡宗南,字寿山,浙江省安吉县人,黄埔一期生。居13太保之首,并以黄埔系太子自诩,但其粗狂轻率、志大才疏、不懂军事战略,对蒋绝对衷心言听计从。

胡宗南是著名的败仗将军,毛泽东评价其充其量是个团长水平。他被解放军打得丢盔弃甲,解放战争各个战场上,西北国军表现是最差的,整整4年没有打过一次胜仗,也算是绝无仅有了。

1950年兵败大西南后跑去台湾,曾在大陈岛任游击指挥,后任浙江省主席、总统府战略顾问,后遭46名监察委员联名弹劾,追究丢失大陆之责。1962年2月14日因心脏病病逝。

胡宗南从小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年轻时南下投奔革命,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胡宗南(1896-1962年),原名斋琴,字寿山,浙江安吉县人。儿时就读孝丰县高小,毕业后考入湖州公立吴兴中学。1915年任孝丰县立小学教员,期间染上麻将赌博,后幡然醒悟戒赌。

胡宗南酷爱历史、博览群书。钻研《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并关心国事、时政。他攒下薪资游览国家名山大川、考察社会。游览东北回来后,他认为中日必有大战,逐立志报国。

1922至1924年间,胡宗南任《孝丰日报》总编辑。因躲避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24年得同学资助,南下广东报考黄埔军校。因其身高不足160,在体检阶段不合格而被淘汰。

胡宗南跑到操场大哭一场,返身责问考官为什么不让其参加革命。声音惊动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廖问明情况后,当即表态胡宗南只要文化课考试通过,可以特许批准录取。

胡宗南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一期,编在第1大队第4分队。在校期间认识了同乡、军校校长蒋介石,但并未引起蒋介石的注意。毕业后,胡宗南任军校教导第1团少尉见习。

黄埔毕业后,胡宗南参加东征北伐、中原大战。并显现一定军事、政治才能,得到蒋介石赏识。

1925年胡宗南任机枪排排长,并参加第一次东征。教导1团在棉湖遭遇陈炯明部林虎2万多人攻击,当时蒋介石、何应钦、周恩来等高级指挥官都在团指挥所视察战情,情势十分危急。

双方从拂晓战至下午,林虎一部突入教导团指挥部数十米之处,连蒋介石等人都拿出武器,准备作战。危急关头胡宗南手持机枪,疯狂向敌军扫射,率部硬是打退了林虎所部。

蒋介石对胡宗南英勇大加赞赏,战后即升为机枪连连长、1师2团营副。1926年初升任第1军教导师第2团第2营营长。7月胡宗南在胡公冕的推荐下,升任教导师第2团团长。

同月,胡宗南率部参加北伐,在南昌城郊使用火攻,打败孙传芳1个主力师,俘获军长李彦春等。11月教导师改为第1军第1师,隶属何应钦东路军序列,随军攻入浙江。

次年3月20日胡宗南率部参与攻克上海,5月任第1军第1师副师长兼第2团团长,成为黄埔系学生的第1个将军。8月,他率部从杭州奔赴南京参加龙潭战役,得以升任第22师师长。

第2次北伐时,第22师缩编为第2旅。因在蒋介石检阅时因表现突出,被蒋介石赞誉为模范旅。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后,任第1师代理师长、师长。并形成黄埔少壮派军事派系,亦称胡宗南系。


胡宗南在带兵同时,也显现自己政治才能。蒋介石对其十分欣赏,逐将西北军政交与胡宗南。

胡宗南重视军纪,在西北期间,他派人在墙上刷标语:“第一师为解放西北民众痛苦而来!"“第一师不拉夫!不征粮!不派饷!现钱买卖、公平交易!”

他严令官兵不得擅自闯入民房,没有安顿驻地则露营在外。另外派军队打扫街道,修整道路梁。为老百姓做水利工程,栽种树木等惠民实事,还帮助人民开展治疗疫病等痛苦。

1935年2月胡宗南任第3路第2纵队司令官,6月参加拦截围、攻长征红军,在松潘差点被活捉,部队伤亡过半。9月任“西北剿匪”第1路军第2纵队司令,在川西北地区阻击红军。

1936年胡宗南率第1师驻镇武汉,阻滞李宗仁、陈济棠,并震慑湘军何健。4月,第1师扩编为第1军,胡宗南为第1军军长兼第1师师长。后进攻陕北红军,被彭德怀所败。

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胡宗南正在陕西惠安堡附近,得知蒋介石被扣的消息后,旋即赶到天水,支持戴笠赴西安营救蒋介石。1937年2月第1军开赴陕西凤翔,向西安施加军事压力。



抗战时期,胡宗南积极抗战,抵抗日军进入陕西,更多时间胡宗南手中精锐部队用来监视苏联红军、八路军、西北群马等势力。

7月7日抗战爆发,9月2日胡宗南到达上海参加淞沪会战,13日升任17军团长。1938年率部参加开封会战、武汉会战。

蒋介石提议将第17军团扩编为第34集团军,由胡宗南任代总司令,1939年8月正式任总司令。名义上,西北设有天水行营、第十战区、第八战区等军事机构,实权由胡宗南集团军掌握。

第34集团军,驻军遍及陕西、甘肃、山西、河南,实力相当庞大。胡宗南所部军事实力迅速扩张,成为蒋介石最依赖的军事力量之一。胡宗南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王。

1942年胡宗南任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1944年任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指挥战胜土肥原来犯的12万日军,1945年升任第1战区代总司令,辖5个集团军、25个军,总兵力50万人。

5月当选为中央执委,7月任命第1战区司令长官,9月在郑州接受日军12军投降,获抗战胜利勋章。


虽是黄埔军校出身、又是浙江人,胡宗南能成为西北王还是个人能力的因素。

胡宗南抗日态度坚决,赢得部下的尊重,部队战斗力较强。他坚决反对投降日本,极其痛恨汪精卫之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请求过黄河反攻山西,蒋介石未批准。

杜聿明率远征军出国作战,胡宗南非常羡慕。他在对部队训话中,特别强调官兵要做革命军人,要有民族气节、反对贪污腐化。他两次奉命执行反共军事摩擦,但都敷衍了事。

另外,胡宗南尊重知识、注重人才,所部凝聚了一大批英才。他麾下的李铁军、李文、范汉杰、董钊、刘戡、钟松、李延年、罗列、 盛文、陶峙岳、裴昌会、张灵甫等,先后成为著名将领。

胡宗南特别爱招收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入伍,沦陷区很多青年学生慕名投军其部。他在西安创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时,从这些青年学生中考选了1000余人。

1946年1月任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3月获青天白日勋章。9月派整编第1军与晋军联合进攻陈赓兵团,大败,整编第1旅被全歼、旅长被俘,整编48旅遭受毁灭性打击,旅长战死,胡宗南慌忙收兵。

1947年3月,胡宗南出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他召开洛川军事会议,部署刘戡整编第29军、董钊整编第1军分兵2路进攻延安。但计划早被机要秘书熊向晖泄露。

共产党获知进攻延安的军事情报后,主动放弃了延安,胡宗南部获得一座空城。但是胡宗南早已向南京报捷,中外记者五十余人聚集延安,准备报道“重大胜利”,急得胡宗南紧急布置:

第一,为了展示进攻延安激战与共军被歼之众,抽调部队星夜在延河两岸建造假坟。为了做得逼真,不仅有国军的阵亡官兵,也有人民解放军阵亡人员,每个坟头都用木牌标明了主人身份。

第二,为了展示共军被俘人员之众,在延安设立了十多个战俘管理处。并让青训队500多人、整编第27师1500多人,编成了几个“俘虏队”。这些 人一律穿杂色服装,作为共军俘虏加以训练。

胡宗南派人事先编好对答,以应付记者提问。胡宗南为安抚这些官兵造假,规定每个“俘虏”每天可领津贴一元。但人员还是太少,中外记者参观时,各“战俘管理处”只好互抽人员充数。

第三,为展示俘虏中有共军军官,胡宗南指示:选两个人装成被俘的共军团长,选一个人装成旅长,要装的像,这是重点。手下费尽心机,让一个会演戏的军官装扮解放军旅长。

第四,为展示缴获解放军武器,胡宗南下令将自己部队武器冒充。记者报道延安大捷后,蒋介石大喜过望,升任胡宗南为上将。胡宗南感激涕零,更加卖力。

1949年5月胡宗南到汉中,一出西安,他即力主部队应该进军四川,稳定政局,遭到代总统李宗仁坚决不允,耽误了大半年时间。

11月蒋介石自台湾飞重庆指挥,命令胡宗南下四川。胡宗南说:"现在为时已晚,大部队入川,无异等着被瓮中捉鳖!”蒋不断从重庆打电话到汉中,要胡接电话。

胡宗南一反常态,不接电话。最后胡宗南被迫接了,俞济时告诉他说:“总裁有令,要你马上带部队下四川!” 胡宗南主持陕甘川绥靖公署议事,他在会议上说:如果把大部队带进四川,会被共军歼而灭之。日后,会说是我胡某人丢掉大陆的” 。

参谋长罗列起立直言:”如果我们不入川,蒋先生势必成共军俘虏, 你胡某人责任更大!“胡宗南只好开始部署陕军入川。



胡宗南兵败如山倒,一路败走西昌,最后飞往台湾。在台湾遭受弹劾,再次被蒋介石保护过关。

随着解放军两路入川,宋希濂、罗广文部迅速溃败。胡宗南变打边撤,率部退往西昌,最后身边只剩1万多人。参谋长罗列留下来指挥,胡宗南飞往台湾。

台湾一度传言胡宗南将出任参谋总长,但他主动申请到大陈岛去,指挥海上游击队。他说:“身为党国将领,一切听从安排,哪有讨价还价的道理。”这话传到蒋介石耳里,蒋称赞说:“寿山还是当年的寿山。”

1953年国民党内部开始追究丢失大陆责任,46名监察委员弹劾胡宗南。说胡宗南丧师失地,贻误军国, 依法提出弹劾,以肃纪纲,而振军威。蒋介石帮助胡宗南渡过了难关。

发起胡宗南弹劾案六个月后,军法处就此案作出判决:“弹劾胡宗南各项,均与现实相反,不能成立。”认定胡“应予不付军法会审”。

1960年,蒋经国来找胡宗南,要他去做参军长,胡宗南只说:”请你跟总统说,我已经有心脏病,不能再做了“,两年后,胡宗南因为心脏病发作,病逝于台北。

小编看法:1946年开始杜聿明对阵林彪、薛岳对阵粟裕、打得难分难解,唯有西北胡宗南,除了得过占领延安空城的胜利,屡战屡败,直败到扔下残兵败将独自逃往台湾。国共决战的命运毋庸置疑,但是西北、四川国军败得如此窝囊,主要是胡宗南指挥无能有关:

  1. 胡宗南长期掌管西北,除抗日外,还有三项秘密使命:西防苏俄、清剿边区、内慑回马,除了打不过解放军外,其他事项做的还可以,说明胡宗南的强项不在军事,不过抗战期间确实守住了西北,也算为国立功了。
  2. 胡宗南个性粗狂而不精细,轻率而不谨慎,过于自信、自傲,这与他太过顺利的升迁有关,年少气盛。但是对部下不错,比较关爱士兵,胡宗南在西北连续的败仗,傻子也会猜到情报泄密所致,但是胡宗南不以为然,对安插在身边的地下党熊向晖信任有加,十分关照。
  3. 蒋介石用人唯亲,只重用浙江人和黄埔系,而胡宗南是毕业黄埔的浙江人,加上早期打仗还比较出色,所以能扶摇直上,但是胡宗南、刘峙之流,军事才能充其量当个师长、军长,硬是被提拔到战略指挥的位置,同为黄埔名将的关麟征就非常看不起胡宗南的能力。
  4. 胡宗南不但战略短视,战术也不行。西北解放军歼灭国军的方式,几乎都是同一战术,即围城打援,胡宗南屡屡上当,导致部队不断被歼灭,毛泽东曾评价其军事能力充其量是个团长,而胡宗南最出色的战绩就是当团长时击败过孙传芳一个师,国军内部也有“十个西北王,抵不过一个胡琏”的戏言。

烟酒阁大学士


借用当年西北野战军的一首打油诗来评价他吧!

胡蛮胡蛮不中用,延榆公路打不通。

丢了绥德丢蟠龙,一趟游行两头空。

官兵六千成俘虏,九个半旅变狗熊。

苦了榆林邓宝珊,不上不下挂半空。

他的老师周总理,对手彭德怀都曾评价他是“志大才疏的饭桶将军”,毛主席在撤离延安时,就算到他占领延安后一定会到他的办公室“参观”,于是就给他留了一段话:胡宗南进延安,退,退不得;进又进不得,奈何,奈何。胡宗南当时还笑毛主席“死要面子”呢,但随后的事实却真的印证了毛主席的远见。由胡宗南指挥的当时国民党最后一支机动战略力量被陷在西北战场,加上青宁二马的地方军阀武装,国民党反动派六七十万大军居然奈何不了西北野战军三万来人。而西北野战军则是越战越勇,先后取得了青化边、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在完成了策应陈(赓)谢(富治)大军南渡黄河后,又在沙家店、瓦子街歼灭了钟松的整编36师和刘堪的整编29师,令胡宗南集团失去了进攻能力,只好采取守势。1948年4月,终于被迫放弃延安。解放军收复延安后,展开了一系列攻势。1949年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到西柏坡开会,同时受命到太原前线替代病重的徐向前指挥部队解放太原。尔后,他率华北军区18、19兵团加入第一野战军(即原来的西北野战军),这样,第一野战军就有了四个兵团的兵力,在扶眉一战中就歼灭了胡宗南部四个军。胡只好率部越过秦岭,逃往四川。贺龙率第18兵团紧追不放,最后和二野刘邓大军一起,将胡宗南集团全歼于四川境内。

胡宗南这人嘛,一方面确实是好大喜功,另一方面也是志大才疏。在黄埔军校时他听说了黄埔三杰(陈赓、贺衷寒和蒋先云)后,很不服气,认为自己也应该是三杰之一,所以他后来就称黄埔军校“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后来有个李默庵也比较自负,又加上一句“又文又武李默庵”。胡宗南仗着自己是天子门生,和蒋介石又是老乡,加上对蒋介石死心踏地,懂得讨蒋的欢心,所以仕途一帆风顺。他几乎没有在基层呆过。在土地革命期间,他围剿红军还是有些能力的,但在抗战时期绝大多数时间都呆在西北围困陕甘宁边区,缺乏必要的战场锻练,久而久之,当然是才能衰退,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只能当饭桶将军了。


血染战旗红


1924年,一个个子不高的浙江年轻人在黄埔招生处大喊:‘个子矮就不能参加革命了吗?’。这一喊,改变了命运,廖仲恺先生对他破格录取。

这就是号称“天子门生第一人”的胡宗南,他是黄埔系第一个军长(1936年4月); 第一个兵团总指挥; 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 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

和陈诚、杜聿明、汤恩伯列为黄埔系仅有的统帅级将领。

1、老乡见老乡

相较于查宿舍是看书的陈诚,胡宗南无疑也有自己的优势,浙江镇海人,和蒋介石家并不远。国民党历来乡土之谊很重,广东人的范汉杰(黄埔第一个师长)在粤军和校长之间选择了前者。

和多数黄埔生一样,毕业分配到教导团,后来成为党军1、2师,后来第一军。期间东征、北伐,在宁汉对峙期间,参加龙潭战役。

到二次北伐已经是第一师第二旅旅长,模范部队。

中原大战后担任第一师师长,将衔中将。和陈诚一样,冉冉升起的巨星。

(一生的贵人)

2、军队与特务并行

在北伐前,胡宗南把自己的黄埔六期学弟戴笠推荐给了蒋介石。他们还有另一层关系,老乡+结拜兄弟。

(胡宗南是发起人之一)

1932年老蒋复,深感无组织、无情报。胡宗南、贺衷寒、戴笠、康泽等顺时组织“力行社”和“复兴社”,即军统。

之后在大别山对四方面军作战,在川西北对红军作战。因为战功,在1935年当选为国民党第5届中央监察委员,标志着黄埔系的势力开始进入中央决策机构。

1936年成为第一军军长,这支有深厚历史传统的部队,天下第一军自然有其无上荣誉。这时候国军的三大主力就是:胡宗南的第一军,汤恩伯的十三军,陈诚的十八军。

其自34年后一直在西北作战,36年11月在山城堡被红军击败,之后西安事变,其率部进占天水,切断兰州与西安的东北军联系。

3、抗战与诸侯之路

抗战初期,蒋介石把德械部队与第一、第十八都投入淞沪战场,两度作战伤亡很大。在12月回关中整补,胡也升任17军团长。意味着这支部队已经关中化,同时也意味着关中的兵源确实很好。

1938年参加兰封会战,武汉战役中负责信阳方向作战。在战役结束后再次回到关中。这确实和其他的部队不一样,汤恩伯的部队北上南下,只有他的部队战后即回关中。

1939年任第34集团军司令。1942年升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负责实际事务)。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王,积极封锁陕甘宁,并多次搞摩擦。

(封锁陕甘宁,陕北人民大生产运动)

豫湘桂会战失败,给了胡宗南再次崛起的机遇。1945年7月任命为第1战区司令长官,10月加陆军上将衔,此时第1战区指挥的部队有5个集团军、25个军,总兵力达50万人,势力分布到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晋东南地区。

4、久疏战阵,屡战屡败

要说胡宗南是个团长水平,这是瞎说。其做师长、军长时的战绩可圈可点。

可惜在西北时间长了,军政一把抓,政治化越来越严重,其作战能力也越来越下降。对应的是其部队因缺乏实战而战斗力下降。

(宜川战役打掉了胡宗南的机动部队)

以绝对优势兵力在陕北与彭总屡战屡败,到48年2月宜川之役丢了机动部队29军,3月失了延安。

49年5月撤出西安,7月扶风战役裴昌会兵团损失惨重。其撤往汉中。

之后,汉中、成都、西昌,几十万大军逐步损失殆尽。

(西昌战败飞往台北)

总结:

胡宗南的起来有其自身的努力,其乡谊与军统发起人都有很大帮助。

在38年之前,胡打了不少硬仗,证明其是一位有不错水平的军人。

但之后,久疏战阵,更多精力投入政治,解放战争,屡战屡败就是对其最好的诠释吧。

ps:写完这个,我自己还有不少困惑,期待和朋友们讨论。诸如胡宗南为何在西北呆那么多年?他的部队战斗力是如何变化的?等等

参考文献:

《蒋介石日记》

《从军事领袖到政治领袖——蒋介石的1932年》

贺江枫.蒋介石、胡宗南与1943年闪击延安计划[J].抗日战争研究,2016(03):38-51+159.

李宝明.平津战役国共两军部署比较观察[J].史林,2016(02):158-169+221-222.

肖昊宸. 皖南事变前陕甘宁边区与周边国民党势力军事关系论析[D].兰州大学,2015.

张祖.1950年国共内战幕落西昌的历史考察[J].史林,2012(04):146-154+191.

夏宇立.长征路上的松潘战役[J].炎黄春秋,2012(01):84-89.

彭玉龙.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作战的胡宗南[J].军事历史,2010(06):46-55.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胡宗南的人生关键词

如何评价一个人物,取决于你站在哪一个立场。

历史没有真相,只有部分真相。

比如,对于胡宗南,这个蒋介石最宠爱、最信任的将领,1947年的《人民日报》说他是“野心十足、志大才疏 、阴险虚伪的常败将军”。

台湾方面则认为,他“其志洁,其行廉……遇上忠,遇下爱”,是国军的杰出将领。

所谓“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似乎都有些偏颇。

周恩来说过一句公道话:“蒋介石手下最能干的指挥官恐怕要算胡宗南了。”

胡宗南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们选几个片段看看:

一个狂傲人

胡宗南人出身很一般,生在浙江宁波一个贫苦人家,身高不到一米六,看他的照片,横脸,大嘴,厚唇,典型的“矮矬穷”。但是,胡天资聪颖,虽然上学比较晚(14岁读小学),但学习非常好,21岁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中学毕业,当然,这个年纪很多人大学已经毕业了。

胡宗南成绩好,心气高,人也很狂傲。读小学时,辛亥革命爆发,他第一个剪去辫子;进入中学后,同学们拼命学英语要留洋,胡宗南则对此深恶痛绝,英语但求及格,不愿多花功夫。

他最喜欢中国历史,当同学们在英语角大声朗读英文时,胡则旁如无人的朗读《史记》。读到激情处,他常常豪情勃发,击节叫好,仰天长叹!

对于他的这些异常举动,同学们常常斥之以白眼,胡则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应对,其狂傲不逊,可见一斑。

日后,他带兵更是野心勃勃,狂妄自大。

一个有心人

孔子说过:狂者进取。

胡宗南就是个积极要求上进的人,毕业后,他当了小学老师。很显然,这个职位无法收服住他那颗狂傲的心。他利用假期四处游历,后来,得到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立刻前往上海,参加初试,但是个子太矮,本来要被淘汰。但主考官巨眼识英雄,破格推荐他去广州参加复试。这个主考官叫毛泽东!

到了广州,他的个子也没长高,还是被拒绝。胡宗南没有气馁,而是大声反问:革命是青年的义务,救国是青年的责任。国是如此,在不发动青年还有希望吗?

他这番义正言辞的质问,引起了廖仲恺的注意,又被破格录取。

进入黄埔军校后,胡宗南遇到了他一生中最主要的贵人:蒋介石!但是因为自己没啥特殊才能,长得也一般,苦于攀附无门。但是,作为一个有心人,他发现蒋介石爱早起,爱跑步。于是,他决定每天也早起,也去跑步。这招还挺灵,以前蒋介石到操场跑步,都是空无一人。有一天,却突然发现有个人比他还早,就问:你是谁?胡答道:学生胡宗南。蒋介石对他颇有好感。回去一查档案,还是老乡,对他他别关照。


胡被称为“天子门生第一人”,是黄埔毕业生中的第一个将军,后来荣升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手握几十万重兵,号称“西北王”

一个有情人

胡宗南官做的大,但不像其他国军将领一样拈花惹草,他还挺专情。

1938年,胡42岁,单身。国民党大佬陈立夫做媒,要把孔祥熙的二女儿,蒋介石的外甥女介绍给他。要是一般人,巴不得。

但出人意料的是,胡宗南拒绝了。他的理由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狂的没边了!

他的理由冠冕堂皇,正义凛然,让蒋、陈都说不出啥来!但真实的原因是,他早有意中人。

谁呢?戴笠的机要秘书叶霞翟,两人相差十七岁。

1937年,戴笠介绍两人认识,两人相见恨晚,双双坠入爱河。但很快七七事变爆发,胡宗南身为军人,无法顾及儿女情长,他给叶写信说:上次之约必须展期,此为万不得已。并约定,一待战事胜利结束,我必赴约。

两年后,战事更乱,叶远赴美国深造。两人开始了漫长的异地恋,经常通信。

1947年,叶抵达西安,与胡宗南完婚。此时,胡已51岁。

客观的说,以胡宗南的“西北王”的地位,多年轻、多漂亮的女人都能找到,但他甘愿为了叶,苦等十年,实为不易。

1950年,胡宗南从四川西昌飞逃台湾,1962年因心脏病去世,终年67岁。


饮水君


众所周知,胡宗南是蒋介石手下的一名军事将领。红军长征的时候,就曾同其交手,到了解放战争的时候,又是胡宗南领十几万大军进攻延安,结果损兵折将,狼狈退出。


那么,应该如何评价这样一个“败军之将”呢?胡宗南身边的人,其实较有发言权,比如他的夫人叶霞翟,就曾写过一部关于丈夫的回忆录《天地悠悠》。


对手的眼睛

可是,她的回忆又太富有感情了,这无疑会影响我们对胡作出更为客观的评价。那么,我们又该以谁的视角,来作为研究胡宗南的切入点呢?


(胡宗南与夫人)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然胡总是与中共交锋,又屡屡受挫,为什么不能去借助对手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一下蒋介石手下的这员大将呢?这里,就必须得提一个人了,他就是潜伏在胡宗南身边的中共党员、胡的机要秘书熊向晖。


低调处事

在熊的眼里,工作中的胡是极为低调的,胡认为,如果大张旗鼓的出行,易招惹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胡总喜欢微服私访,或着便装,或穿一件普通士兵的棉布军衣,再带两个亲信(熊便是其中之一),来往于前线与后方之间。


除了便装出行外,胡对社会理论的学习,又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学习“三民主义”,还读过马列的著作。那么,这些是否能说明胡富有胆识呢?


志大才疏

其实,恰恰相反,胡的志大才疏,让熊深有体会。例如,每当面对采访他的人时,胡总会滔滔不绝的谈论自己手下的某个连长和排长,以显示出自己对下属的关爱和了解。但是一到具体的军事指挥上,胡便显得有些慌乱。


(胡宗南,右一)


拿进攻延安来说,胡的十几万大军以泰山压顶的态势,要把中共一网打尽。结果,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毛主席不仅没有过黄河躲避,反而带着队伍在陕北山区和他周旋了起来。


胡的队伍庞大,消耗粮饷众多,蒋介石又接连催促他的军事行动。不得已,胡派出数支精锐,试图追上中共的指挥机关。结果,由于对对手缺乏了解,胡的军队接连被西北解放军消灭于蟠龙与沙家店等地。无奈,胡只得命令部队与中共后卫部队保持距离,以避免再遭覆辙。

(延安)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胡在出发前,还让熊给他找一台收音机,专门用来收听新华社的广播;另外,他还嘱咐熊为他带一些小说,因为他觉得,阵前读小说,可以显示出自己的大将风度。


结果呢?新华社所播出的消息,非但没有让他察觉到中共撤离人员的行踪,反而让他尴尬万分,因为收音机里播放的都是他的“进剿”部队落败的消息。


而那些小说呢?如雪片般飞来的败报,早让这个“西北王”心烦意乱,他又有什么心情去装样子呢?用志大才疏来形容胡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参考文献:

熊向晖《地下十二年与周恩来》 中央党校出版社

《李银桥回忆录》


历史研习社


提起胡宗南大概就想到了这位天子门生第一人,曾经在解放战争时期攻占了中共中央的根据地延安。当然,从这次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了,胡宗南在能力上和彭老总差距很大呀。

毛泽东主席就曾经做了一个预言,说蒋介石进攻延安,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不出一年或两年我们还是要回来的。所以胡宗南带着25万的兵力,占领了延安以后,他不过是占领了一座空城。胡宗南又召开记者会,又发电报又庆功,呆了一年以后始终没有发现中共的主力所在,反而在周围的小战事中多次受挫,不得已,一无所获的胡宗南撤出了延安。



胡宗南为黄埔第一期毕业生,他参加了整个北伐战争,立下汗马功劳。抗日战争时期,他指挥自己的部队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40年,胡宗南开始消极抗日,追随蒋介石反共,两年后屯兵西北,成为西北王。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面对解放军部队时,基本上没有胜绩可言。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打算让胡宗南在大陆组织军队,反抗解放军。但是胡宗南在面对解放军逼近西昌的时候飞逃台湾。


胡宗南到台湾以后,被多方弹劾,他们认为国民党在大陆失势的原因就是胡宗南。当时大概除了蒋介石等和胡宗南关系亲近的一些人物以外,国民党内很多人都对胡宗南产生很大的意见。所以胡宗南到了台湾以后,并没有担任要职,蒋介石让他到大陈岛训练军队,反抗解放军。后来他被调回后,基本是担任一些闲职或者是挂名官职。虽然如此,但是相比白崇禧,汤恩伯来说,已经算不错的了。虽然胡宗南受到很多人的弹劾,但是蒋介石依旧信任着他。1962年,胡宗南因心脏病,66岁在台湾病亡。



红雨说历史



胡宗南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国民党人认为他有些亲共,把他列为弹劾的对象;共产党人则认为他杀了不少红军和共产党,把他列为43大战犯中的第30位。

为什么胡宗南成为了那个“奶奶不疼,舅舅不爱”的那个人,到底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如何,我们该如何评价胡宗南呢?

胡宗南早年作战勇猛,有一定军事才华,升职很快


胡宗南(1896-1962)是个不足一米六的小个子,也许应了“浓缩的都是精华”这句话,胡宗南早年间体现出来的能力非常出众。

胡宗南生在浙江镇海,做过小学老师,受革命大潮影响,前往浙江湖州参加别动队。在别动队,胡宗南和王亚樵、戴笠成了结拜兄弟。从这点来看,胡宗南不是一般的人,因为当时的王亚樵已经是成名人物了,而“布衣出身”的胡宗南却能和王亚樵结拜,不得不说胡宗南有过人之处。

为了实现更大的抱负,胡宗南去了广州,想要参加黄埔军校,可是因身高问题,被军校招生办拒了。如果是一般的人,可能就放弃了,可是胡宗南没有,而是反过来大喊:“难道个子矮就不能革命吗?”

军校党代表廖仲恺一看,这小子很有抱负啊!那就给一个机会吧!

胡宗南就此成为了黄埔一期的学员,幸运的是在这里碰到了浙江老乡,当校长的蒋介石,从此胡宗南“朝中有人”了。

只是朝中有人还远远不够,自己做出突出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小个子胡宗南,很努力,很勇敢,先是在东征过程中表现突出,因功升为了上尉连长;后来在北伐过程中又是表现优异,以一个团的兵力打败了孙传芳一个精锐师,而且还俘虏了一个军长。这下子胡宗南声名鹊起,完全入了蒋介石的眼。

1927年5月,因为作战有一套,胡宗南出任第1军第1师少将副师长兼第2团团长,成为国民党黄埔系学生的第1个将军。这是不得了的一件事,仅仅打了两年仗,就成为了将军,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1928年4月,胡宗南参加第二次北伐,出任了第一军第一师第二旅的少将旅长。由于表现突出,被蒋介石授予了“模范旅”的光荣称号。其后不久,升为第一师的师长。

纵然作战勇敢,但军事指挥能力止步于“师级”


古话说: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说的是有些将领,适合指挥大军团作战。显然,胡宗南不属于能指挥大军团的人。

蒋介石看到胡宗南前期的作战,十分欣赏,于是胡宗南不断升职,成为了最得意的“天子门生”。

但,在实际的战役中,胡宗南指挥一个师的兵,得心应手,指挥一个军的人,就有点头大了。后面的剿共、抗战、内战中,胡宗南用行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胡宗南不断升职,成为黄埔军校学员中第一个军长、第一个集团军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乃至第一个上将。可是,胡宗南的指挥能力并没有跟着他的职位一起飞升。

因此,当时国共两党对胡宗南的评价就是“无论官职多大,胡宗南就是一个师长。”

胡宗南还是很有志向的,可惜有点志大才疏


虽然胡宗南指挥大军团作战,还有不足,可是志向还是有的,只是有些志大才疏。

年轻时就有为国为民奋斗的理想,一度还和我党胡公冕同志走得很近,可是共产党的信仰并没有完全吸引到胡宗南,老乡蒋介石才是胡宗南紧抱的大腿。

蒋介石把胡宗南放到西北,其目的也是希望能对共产党有所牵制和控制,可解放军却在胡宗南的眼皮子地下发展壮大了起来。作为“西北王”的胡宗南,没有实现替蒋介石分忧的作用。

前期开战少,后期和解放军的各个战役,胡宗南是完败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到被我解放军打跑。

胡宗南爱才,也属性情中人

胡宗南退到台湾后,一度被国民党弹劾,指责其面对共党时不作为,指责其有通共嫌疑。

那么,胡宗南到底有没有通共呢?看不见史料的记载,也估计很难有。但胡宗南的机要秘书熊向晖是共产党,这是千真万确的。

相对来说,胡宗南后期指挥比较保守,所以几十万的人马主动出击延安的次数并不多。本来成功指数颇高的“闪击延安”策略,也被熊向晖传递了出去,最终没有对解放军造成什么影响。

1947年3月,胡宗南攻击延安,结果我解放军进行了战略转移,胡宗南只是占了一个空城。可是空城哪里能白占,其后被我军陆续消灭了不少胡宗南的军队。

为什么曾经那么勇猛的胡宗南,在西北这片土地上,干不过人数和装备都不如自己的解放军呢?除了解放军本身强大的作战能力外,情报人员熊向晖等,也发挥出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让胡宗南的部署总是被共产党提前晓得。


胡宗南对熊向晖不是没有怀疑过,可是证据不确凿时,胡宗南并不滥杀无辜,因为他欣赏熊向晖。

当1947年9月,胡宗南完全确定熊向晖是卧底时,熊向晖已经在美国了。虽然非常生气和窝火,但处于各种考虑,胡宗南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声张此事。

不仅没有声张,而且还在1948年春,给熊向晖寄去了半年的生活费。这说明胡宗南爱才,也是性情中人,把熊向晖看作了自己的知己朋友。

1948年夏天后,胡宗南再没有寄钱给熊向晖,因为胡宗南已经被解放军大败,已经自身难保。

综合来看,胡宗南有理想、有情怀、有人情味,只是有些志大才疏,不能带大军团作战,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抹煞胡宗南曾经的勇猛,也不能低估胡宗南带师级以下部队时的能力。


蓝风破晓


胡宗南作战风格勇猛无匹,指挥方式灵活多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将领。他自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从一名见习排长做起,在14年间做到集团军总司令,是黄埔学生中第一位师长、第一位军长、第一位集团军总司令。

在这期间胡宗南可谓战功赫赫,东征陈炯明时他血战棉湖扭转战局,北伐南昌之战他率领一个团击溃孙传芳部主力师,中原大战他痛击冯玉祥十三太保中军事能力最强的孙良城,抗战兰封会战他率军力克日寇……如此赫赫战功下,1939年1月胡宗南做上集团军总司令可谓水到渠成。但他的名将之路也走到了尽头,此后他屡战屡败,被彭德怀花式吊打,以至于败退台湾后被指责为我党的间谍。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胡宗南表现前后反差如此之大呢?有三个原因。

首先,胡宗南的战术指挥非常出色,但战略能力很差,缺乏大局观,在做团长、师长时他做的非常出色但做指挥大兵团作战时他就力不从心了,于是只能被彭德怀牵着鼻子走,脱到兵力分散时被各个击破。

其次,胡宗南的秘书熊向晖是我党安排的卧底,所以胡宗南的作战计划我党都提前知晓,胡宗南能打胜仗吗?

最后,胡宗南解放战争遇到的对手彭德怀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名将,他的指挥灵活多变,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四战在以少打多的情况下,利用穿插跑位形成局部多打少的局面,火中取栗屡屡歼灭胡宗南有生力量,胡宗南的信心也慢慢消耗殆尽,可以说,不是宗南无能,是彭总太强大啊。

综上,我认为胡宗南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却不是一位合格的统帅,只能说老蒋把他用错了地方了。


林屋公子


胡宗南,蒋介石最信任的十三太保一,此人当时在国民党军内,人称福将司令,就是打了败仗,蒋中正也不追究,为什么他一生中能平步青云,立于不败之地呢?据说,他与戴笠是莫逆之交,戴老板当年在杭州落难,无人理睬之时,正是由于胡宗南的推荐,戴笠才宏图大展,得到了蒋中正的尝识,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统王,后来,在进犯延安的三大战役中,胡司令屡屡失败,反能全身而退,没有追究失败责任,这多一半都与戴笠给委员长的报喜不报忧,有直接关系,总之,此人世算得上一个抗战英雄,一方诸候,在国民党时期也是可圈可点之人,对蒋中正绝对服从,忠诚,最后和他的校长,一起老死台湾,结束了一生。


1522098879


我对胡宗南这个人很感兴趣,去年参加《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和抗日战争纪念网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一届抗日战争军事史暨湖南抗战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即为《蒋介石、胡宗南与1944年灵宝战役》。

胡宗南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东征、北伐、讨逆、“剿共”无役不从,从少尉见习到少将师长,只用了三年余,几乎一战一升官。高华先生认为,蒋介石用人一看派系,二看服从和人身依附,胡宗南“此人只是一个师长的才能和气局,却被蒋当作统帅用”。

我们不妨以灵宝战役为例子。1944年5月,洛阳危急,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胡宗南先后调派五师之众东出潼关,最终与日军在豫西境内形成灵宝战役。由于平时“防共”重于抗日备战,许多力量分散在陕甘宁边区封锁线上,导致援豫大军建制混乱,指挥系统叠床架屋。其实早在1941年10月,蒋介石就曾针对河防部署批评过胡宗南:“如此大军,而总预备队并无一兵;且各军所属之师,皆分别其序列,指挥系统亦不能统一,此为最大之错误,而且完全违反原则。”灵宝战役后,蒋介石严厉责备胡宗南:“用兵之时,使用某一师,而使军长不参加战场,想你一个人来掌握,这是要不得的。”

1963年,灵宝战役时担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参谋长的罗泽闿在台湾撰文指出:“日军占领洛阳后,两个山地师团进逼潼关,窥伺关中,胡先生乃出动三个军,在潼关以东灵宝地区与日军展开激烈遭遇战,胡先生亲至潼关华阴指挥,经十余日激战,终将日军击退,确保潼关,稳定关中,粉碎日军进占我大西北之迷梦。”


我认为所谓稳定西北和西南抗战后方之说,存在溢美、拔高之嫌。首先,日军只求击退第八战区援豫军队,没有制定过进一步西进的作战计划。其次,如果日军真面目进攻关中,胡宗南大军未必能够担负起御敌重任。1944年7月5日,胡宗南到重庆述职,蒋介石说:“这次灵宝作战,将我军弱点暴露无遗,侥幸得很,日军未进,如果日军西进,潼关必失,西安必失,关中失守,重庆动摇,中国有灭亡之虑矣!”

概括而言,胡宗南具有良好的服从性和可靠的忠诚度,但是明显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此外,胡宗南个人生活十分严谨,无不良嗜好,可以说操守廉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