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股份回購潮起 又到股價連自家公司都嫌太便宜的時候了

今年以來,隨著A股個股股價的走低,不少上市公司紛紛拋出股份回購計劃,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8月8日,合計726家上市公司發佈了股份回購計劃,回購規模上限達到63.16億股,回購資金規模達623.95億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以來截至8月8日的726家上市公司股份回購中,超6成是股權激勵性質,此外有329家公司回購金額低於1000萬元。這些股份回購之中,有多少是上市公司真心實意付出了真金白銀?又有多少是上市公司在“忽悠”投資者來解決公司的問題呢?火山君對此進行了一番分析。

上市公司股份回購潮起

超4成金額低於1000萬元

股份回購往往向市場傳達出公司股價被低估的信號,火山君發現,今年以來,隨著個股股價的走低,不少上市公司密集拋出股份回購計劃。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8月8日,合計726家上市公司發佈了股份回購計劃,回購股份規模上限達到63.16億股,回購資金規模已達623.95億元,其中不乏數十億元的大額回購。

在這726家公司中,其中有198家是董事會預案,155家公司通過了股東大會,有90家公司正在實施當中,另外有280家上市公司已經完成了股份回購。值得注意的是,在已經完成回購的公司中,涉及回購次數450次,涉及回購金額391.88億元,涉及回購股份43.3億股。對於實施股份回購計劃的原因,大部分公司均認為,目前的股價不能正確反映公司價值,為有效維護廣大投資者利益,增強投資者對公司投資的信心。

據統計,僅在7月以來,A股市場超過220多家上市公司發佈了回購預案,涉及金額258億元。其中,美的集團、分眾傳媒、均勝電子等上市公司股份回購規模超過10億元,而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然而,火山君注意到,在這波股份回購潮中,並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具有充分的“誠意”。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8月8日,合計726家上市公司發佈了股份回購計劃,其中329家公司的回購金額低於1000萬元,佔比為45%,其中合計回購金額7.21億元,平均每家公司的回購金額為219萬元,對於這些公司,它們回購股份的目的是什麼呢?這次的上市公司回購潮中,有多少家上市公司能夠兌現其回購承諾以及回購股份的誠意如何還有待觀察。

超6成的回購是股權激勵性質

上市公司股票回購,有助於改善市場資金面,對股價會形成一定的支撐作用。然而,越是這個時候,投資者越是需要保留一份清醒。

火山君注意到,多家公司在發佈回購公告後股價確實是強於大市,但部分股票回購計劃屬於股權激勵回購,對於這一類的“回購”,投資者需要具體標的具體分析。

自2018年7月以來,“回購”一詞的頻繁出現,逐漸成為資本市場的熱詞之一。同時,A股的回購金額也創出了歷史新高。火山君注意到,在這些回購中,包括了大量因激勵對象離職以及業績不達標等因素而實施的股票回購,這些回購的股票不用註銷,股本不會產生變化,也就是說這些回購對二級市場上的股價沒有正面影響。而普通回購註銷股票最明顯的好處就是大大減少了股票的供應量,由於價格與供應量成反比,回購註銷股票減少了股票供應,股票稀缺了,價格自然要上漲。

據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8月8日,共有726家上市公司發佈了股份回購計劃,其中有465家公司是股權激勵回購,僅僅只有261家公司是普通回購。

對此有市場分析人士指出,A股公司回購的股票基本用於高管或是員工激勵,大多數A股的回購並沒有減少股票數量,只是換了持有人。一旦市場好轉、股價上漲,這些股票又會拋向二級市場,形成巨大的拋壓。另外高管們佔據有信息優勢,這樣的回購,對其他的投資者而言似乎意義不大。

警惕高質押率的上市公司股份回購

A股回購金額今年雖然創出了歷史新高,同時市場上也不乏推出鉅額回購計劃最後卻不了了之的公司。最為典型的是2015年海通證券的回購計劃,海通證券推出的不超過216億元回購計劃意外告吹,終止回購的原因也遭到投資者質疑,認為海通證券回購自家股份的誠意不足。實際上在2015年,永安藥業、伊力特、東方雨虹、交大昂立、國元證券等推出的股份回購計劃均被終止。

而本輪上市公司股票回購潮發生在金融去槓桿的大背景之下,資管新規大幅收窄了企業的“非標”融資,導致不少上市公司實控人或大股東融資渠道收緊,甚至是關閉,進而引發資金鍊緊張,同時疊加股價連續下跌導致實控人或大股東的股票質押觸及平倉線。

對此千波資產研究員黃佳告訴火山君,從上市公司的角度來看,之所以實施回購大多是因為股價持續下跌,逼近其質押平倉線。上市公司為了穩定股價,解除質押風險,從而被動進行回購。此外,多數公司回購的數量極其有限,沒有拿出充分的“誠意”。尤其機構投資者選擇標的是優中選優,更加註重公司的內在價值,所以市場對這類股票回購並不感冒。

近期科陸電子的回購就較為典型:5月19日,科陸電子發佈了關於回購公司股份的預案,擬回購金額最高不超過2億元,回購價格不超過15元/股,實施期限不超過12個月。值得注意的是,科陸電子6月6日停牌價是6.49元/股,目前的價格也未超過6元,而公司回購的價格不超過15元/股。今年6月8日,科陸電子公告稱,實際控制人饒陸華的質押率達到98.84%。對此有私募人士表示,科陸電子回購股份的真正用意恐怕是穩定股價,避免實際控制人遭遇平倉。

股份回购潮起 又到股价连自家公司都嫌太便宜的时候了

科陸電子近期日K線圖

值得注意的是,科陸電子6月14日公告稱,公司控制人饒陸華分別進行了兩次補充質押,在6月8日和11日將持有的470萬股和200萬股質押給東證融匯證券資管和東莞證券。5月1日~6月1日期間,科陸電子股價大幅下跌超過22.9%。而6月初至今,滬指下跌了10%,而科陸電子股價從6月1日截止8月3日,這期間股價又下跌了19.8%。

對此火山君以投資者名義電話採訪了科陸電子證券部,工作人員告訴火山君,目前實控人的高質押率已經下降。該工作人員還表示,當時這個回購的價格是根據此前的市場來定的,當然回購也有穩定股價的考慮,但公司此次回購主要是用於股權激勵。對於回購的進展,科陸電子在8月6日發佈公告稱,截至2018年7月31日,公司已開立股票回購專用證券賬戶,尚未開始回購股份。

如何甄別“忽悠式”回購?私募支招

濱利投資基金經理梁濱告訴火山君,雖然說回購是股東對與自家公司股票的價值認可,但是對於投資者來說還是具體的標的具體分析,不能看到回購就買入,因為裡面也有些是因為股東質押的股票快到了平倉線,希望通過股票回購來刺激股價上漲。

君禾資產對火山君表示,一家上市公司的股價高低取決於市場對該公司價值的認可程度,而非上市公司自己對自己的認可,所以對於股票回購的標的,投資者也不能盲目投資,需要自己分析研究後做決定。

梁沛穎進一步指出:我們也需要正確認識到,股票回購是否導致股價上漲,其實最主要的因素還是上市公司自身的業績是否有一個比較好的增長,發展前景如何,它的估值在同行業裡面是否已經處於很低的位置。投資者不宜看到管理層回購或者員工持股計劃回購,就盲目買入股票,而應紮紮實實地分析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我們認為基本面良好的公司,即使不回購股價依然會上漲。所以股票是否回購並不是股價是否能上漲的一個主要判斷標準。

美港資本創始人及基金經理陳龍表示,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剖析回購行為:

一是公司管理層並非在股價嚴重低估的情況下做出回購行為,這時市場認知分歧較大;

二是管理層確實在股價嚴重低估下開始回購,但市場主流認知是不信任;

三是管理層確實在股價嚴重低估下回購,而市場主流認知表現出信任。以上只有第三種才會出現回購引發股價上漲,而目前A股的情況更多的是第一種和第二種。

回到本質來看,一是隻有專業的投資者才能認識到管理層是否在股價真正嚴重低估時回購,二是隻有專業投資者才能識別市場的認知分歧,並有足夠耐心等待分歧逐步消失從而達到認知趨同,這樣的結果就是股價大幅上漲。

本文源自火山財富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