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英國“日不落”帝國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你同桌1


所謂“日不落帝國”,就是領土廣闊到無論什麼時候,都會有太陽照耀其領土。歷史上只有兩個帝國被稱作“日不落帝國”,一個是西班牙,另一個就是大英帝國。而這個名字也來自於西班牙的君主——卡洛斯一世。卡洛斯一世:“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七年戰爭”結束後的1762年,英國第一次自稱“日不落帝國”。然而不久之後隨著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獨立嚴重打擊了英國的雄心,很長時間內英國都沒有再說自己是“日不落帝國”。


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推動,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大英帝國的國力達到鼎盛。1922年,大英帝國的面積超過3300萬平方公里,統治4.5億人口,地球上24個時區都有英國的殖民地。從英倫三島,蔓延到非洲、亞洲、美洲、大洋洲等世界各地。

不僅僅是領土,英國被稱作“日不落帝國”更因為英國在近代強大的全球影響力。當時的英國佔據全球四分之一的煤炭與一半的鋼鐵產量,是全球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被稱作“日不落帝國”也是名副其實。


澹奕


“日不落帝國”從名字可以理解為,在這個帝國領土上,太陽永遠不會落下

“日不落帝國”最早是用來形容16世紀的西班牙帝國的,來源於當時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一段話“在朕的領土下,太陽永不落下”

當時的西班牙領土包括大部南歐,部分中歐,北非突尼斯,以及幾乎北美洲南部,拉丁美洲大部的殖民地。所以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而在西班牙帝國衰弱後,1763年,在英法西“七年戰爭”後,英國首次自稱“日不落帝國”

而在二十年後的美國獨立戰爭,英國失敗,被迫收回“日不落帝國”稱號

到1815年,因為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以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又開始自稱“日不落帝國”。

通過不斷的殖民入侵,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全盛時代。特別是在一戰過後,(1938年)英國人口4.58億,佔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一,(1922年)英國國土面積達到3367平方公里,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



從英倫三島到香港、岡比亞、紐芬蘭、加拿大、澳大利亞、馬來亞、印度、緬甸、烏干達、肯尼亞、南非、馬耳他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都有大英帝國的領土。


在英國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日不落帝國”


五葉談


這是由於巔峰期的大英帝國,領土遍佈全球,無論太陽昇起落下,都始終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處於太陽的照射下,理論上,英國所有領土不會同時處在太陽落下的時候,故稱之為日不落帝國。

不過有趣的是,日不落帝國最早是西班牙帝國的稱謂。16世紀,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曾說“在朕的領土裡,太陽永不落下”,以彰顯西班牙領土之廣。後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覆滅後,西班牙便走了下坡路,殖民地也紛紛獨立,

而英國最早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則是18世紀的事情,在七年戰爭結束後,英國佔領了大片的殖民地,包括現在的美國等地,比英國本土面積大很多,故英國人自稱日不落帝國。




但好景不長,出現了美國獨立運動,英國人遭遇方頭一棒,不得不低調起來。但是經歷工業革命讓英國人逐漸強盛起來,又在英法戰爭徹底擊敗拿破崙,獲得了歐洲地區的霸權,英國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到了維多利亞女王(1819年—1901年),英帝國進入巔峰期。此時的英國,在全球24個時區都有土地,太陽不會從所有英國鏡土上消失。到了1922年,英國通過一戰的勝利收取了德國殖民地,坐擁3367萬左右平方公里土地,佔地球陸地的25%,人口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大國。

英國1939年閱艦式。

英國人曾這樣描述:“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




但是好景不長,在二戰後,英國殖民地紛紛獨立,失去殖民地的供養,英國成為了“英國病人”,直到撒切爾夫人上臺才得以緩解。




野望史今


大英帝國治下,太陽永遠照耀著大英帝國的領土,故名日不落帝國。現在的英國是英吉利王國,沒有資格享有帝國之名。

日不落帝國:Empire that sun never set

英國富有四海,這是
1914年閱艦式,這張圖是真的,甚至於還沒有畫完。而且不含遠東地區及地中海艦隊,日德蘭英國只用了圖上的一半這麼說吧這裡頭戰列艦有60條。

雖然說其他國家也有殖民擴張,但是隻有英國,從事殖民掠奪的時間最長,佔領的殖民地最多,維持殖民統治的時間最久要知道殖民統治什麼的,現在都沒有死透,英法這世界各地都有殖民地。

空口無憑,用事實形容。在1914年英國的殖民地面積達3350萬平方千米,加拿大,非洲到處都是,印度,印尼,中國,再加上扼守重要海峽的埃及,馬來西亞,直布羅陀,英國掌控了所有至關重要的航道,殖民地遍佈六大洲(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1935年閱艦式


相當於全球陸地面積的1/4,佔各列強殖民地總和的1/2,

等於本土面積的100多倍。

殖民地人口近4億,等於9個英國本土的人口。

英國是最大的殖民國家,也是世界歷史上勢力範圍最大的國家。

(超長待機即位25週年的1977閱艦式)

米字旗永遠飄揚,天佑的日不落,發殖民地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陽光的普照。

因此自稱為“日不落帝國”。那麼,英國是怎樣佔領如此之多的殖民地呢? 具體的不便詳述,但是英國特產海盜,以及英西戰爭,英荷戰爭,英法戰爭。中心思想歐洲大陸誰叼我叫上一群人打你。

1953年英國閱艦式。

然後一直到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美蘇聯合壓迫之下,英法黯然收場,標誌著,超級大國的桂冠已經由美蘇接管然後麼女王六十週年慶典自己分析。

現在的日不落帝國是美國這就是第二面對第一的絕望,美國現在可是十強政策啊(海軍方面二到十加起來都沒美國厲害)


嘯鷹評


眾所周知,英國是海洋時代的世界霸主。15世紀末,新航線開闢,大航海時代來臨,海洋文明正式取代大陸文明,成為人類文明的主流範式。而在這個過程,英國脫穎而出,成為海洋時代的最大受益者,從偏居亞歐大陸西北海上的貧瘠島國,一躍成為殖民地覆蓋五大洲,影響力遍及四大洋的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超級帝國。直到今天,說起日不落帝國這個稱號,大家首先想到的,並不是如日中天的當下全球霸主美國,而依然是當年那個威風赫赫的大英帝國。

當然,英國得以崛起,是借了歐系文明崛起的東風。由於搶佔了人類文明變革的先機,歐系文明在近代全面崛起,徹底壓倒農耕時代的其他同類對手——伊斯蘭、華夏、印度等傳統文明,牢牢佔據人類文明的高地。

不過,即便歐洲崛起勢在必然,但最後成就全球霸業的是英國,這個還是多少有些詫異的。畢竟,論先機,英國並不是大航海時代的開創者——甚至連先行者都算不上。在它之前,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他們的海洋之路,都走在英國前頭。論國力的話,作為在英國邁向海洋的過程中,它還面臨著西班牙、法國的強勢競爭——而這兩家的國力當時都遠超英國。甚至論商業文明繁榮程度,英國也遠不如小小的荷蘭。

但是,最後,英國卻壓過了一眾歐洲競爭對手,成功的站到了萬山之巔。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既沒佔到風口中央,本身實力也一般般,甚至看上去頗有些土包子相的英國,會在這場瓜分世界的狂潮中,成為最大的王者?

在雲石君看來,這主要有三點原因。

首先是英國的特殊地緣區位。隨著新航線的開闢,大西洋沿岸國家因著近水樓臺的地利之便,取代了歐陸或者地中海國家在貿易當中的優勢地位。

英倫三島本身就在大西洋上,所以它當然也是這一波貿易中心變遷的獲利者。但如果僅就與此,還遠不足以奠定英國的優勢。畢竟大西洋區域國家又不是它一個,葡、西、法、荷這些都是在大西洋沿岸。而且這些國家區位上相比英國更加偏南,距離新航線更近,所以按理說反而更具相對優勢。如果僅僅是因為一個毗鄰大西洋,那英國即便能獲利,最多也不過就是別人吃肉自己喝湯的級別,想吃肉,甚至成為頭號吃肉玩家,這個是不可能的。

但是,相較於葡、西、法、荷,英國有一個無可比擬的優勢,它是一個遊離於歐洲大陸之外的島國。一道英吉利海峽,將其與歐洲大陸隔離開來,給英國帶來了天然的安全,也有效的阻斷了歐陸紛紛擾擾給英國的羈絆。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歐洲大陸邦國林立,各國間地緣關係緊密,自古就是紛爭不斷,極易引發衝突。雖然隨著大航海時代開啟,向海外發展、掠奪殖民地成為主流的發家致富方式。但歐陸本土的各種結構性地緣衝突並不會因此消失,相反,隨著各家實力因海外掠奪不斷增強,戰爭資源不斷豐富,而越來越有激化趨勢。無論是出於保衛國土,還是拓展勢力範圍,壓制對手,大家都有慾望,有動力跟身邊的強盜同夥火併。而地緣關係的緊密,也在客觀層面,使得這種火併更加容易,造成的傷害和影響更大。

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是這麼被耗死的。作為大航海時代的先行者,這對伊比利亞兄弟可以說是這波人類文明變革中最先吃到螃蟹的。只不過,歐陸的諸多紛爭,極大的消耗了兩國的實力,葡萄牙就不用說了,幾乎活生生被西班牙給耗死;而西班牙本身,除了在海上跟英國耗;更重要的,歐陸範圍內,還跟葡萄牙、法國、尼德蘭(荷蘭)乃至於意大利等一系列國家交鋒——這種博弈,既有其實力膨脹後的天然衝動,也同時也有其作為歐陸國家,為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利益而不得不為之舉。但不管是哪一種,西班牙也都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中,將從海外掠奪的資源逐步消耗殆盡。

但英國就不同了。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地緣格局決定了,它天然帶有一定的孤立主義傾向;而且,就算英國有經營歐洲大陸的慾望,英吉利海峽的存在,在保障它本土安全的同時,也阻礙了其向歐陸的影響力滲透和傳播——這一點,英法百年戰爭中的表現已經十分明顯。

當然,即便有這諸多困難,也未必完全能夠打消英國對歐陸的覬覦。尤其是伴隨著海外殖民的成功,英國實力不斷增強,這種情況下,經略歐陸,也未必不能成為一個新的選項。

但是,英國如果真的要這麼做,除了英吉利海峽的阻斷外,還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與英倫三島隔海相望,地緣關係最緊密的,同時也是英國向歐洲滲透最合適的第一站國家,不是別人,正是法國!

法國是什麼實力,瞭解歐洲歷史的都知道。中世紀就是基督教世界老牌大國,在歐洲也算得上是地盤大,人口多,而且自然條件也十分不錯。隨著近代來臨,坐擁地中海、大西洋兩條海岸線的法國不僅沒有衰落,反而也跟上了新航線的東風,所以實力不僅沒有衰落,反而同步增強,政治上也逐漸結束了中世紀的封建邦國制度,中央集權程度大大增強,在西班牙衰落後,法國更是成為當之無愧的近代歐陸第一強國。

當然,法國也不可避免的深陷歐陸消耗的泥潭。不過,法國畢竟不是西班牙,其本身的地緣資質要比西班牙好的多,所以法國在歐陸的種種作為,雖然也極大的消耗了其之國力,但依然沒有衰落,仍保持了極強的實力。

這就給英國的登陸造成了極大的困難。英國要想登陸,就必須與法國正面衝突——而這對英國來說,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任務。

客觀的地理環境,以及地緣政治格局的不利,意味著英國的歐陸野望註定只能是徒勞。與其白白消耗國力而徒勞無功,還不如認清形勢,將主要精力放在海外,至於歐陸,只需要均勢制衡,讓歐陸維持分裂格局即可——這種程度的投入,對國力的消耗無疑要小得多。

一道英吉利海峽,在地緣層面大大增強了英國的安全係數;而同樣是這道英吉利海峽,以及海峽對岸強大的法蘭西,又讓英國不得不打消直接登陸的戰略慾望。這種情況下,英國一方面得以專注海外,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規避歐陸列強之間的消耗。為後來日不落帝國的建立,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空間。

再次,英國自中世紀流傳下來的分權制衡傳統,為英國真正意義上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之前的《地緣政治188——泥腿子出身的英國,為什麼能成為現代西方文明的引領者?》,英國是現代西式政治制度的先驅,分權制衡理念在英國,要比歐陸其他國家貫徹的更徹底。

這套制度下,王權受到了極大遏制。資產階級革命後就不說了,哪怕是在17世光榮革命之前,英王的權力,比起歐陸絕大部分大國國王而言,也是有所不如的。

這就給貴族和後來的資產階級崛起帶來了空間。比如同為搶掠,其他國家主要是政府主導,奪取來的物資也大多歸入政府和王室。而無論是王室還是政府,他們都不是生產主體,拿了這些財富,用處無非就是兩個——要麼就是奢靡揮霍,要麼就是擴軍征服。而這兩項,都對生產技術提升沒有用處。

但英國不同。英國王室和政府沒有這麼大的權力和力量,所以英國的殖民擴張過程中,非官方勢力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早期,英國海上發財主要靠劫掠貨船——而主導的則是海盜,伊麗莎白一世則是跟他們合作,給他們政治庇護,發劫掠證,給他們封爵,分享收益。後來的海外殖民,無論是東印度公司,還是北美清教徒,都有著強烈的非官方色彩,王室和政府在其中的分量相對有限。

既然海外擴張中大量依靠非官方勢力,那麼相應的,在財富分配上,王室和政府當然只能分享其中一部分而已,其他的都被那些暴發戶、資產階級所有。財富到這些人手上後,由於他們並不像王室甚至貴族那樣,有天然的政治特權,所以他們雖然也要揮霍,但同樣也會想辦法持續穩定的創造財富,將錢投入到生產行業,這樣就帶動了生產技術的進步,最終引爆工業革命,推動英國成為第一代世界工廠。

這就奠定了英國日不落帝國的基石。僅憑殖民地掠奪和貿易,固然能聚斂起大量的財富,但只有建立起強大的工業,國家實力才有穩定的支撐。在所有的近代歐陸國家中,英國的工業化啟動最早,規模最大,所以英國的實力基礎最為牢固,這又反過來,推動了英國海外殖民事業的進一步擴張。

至於其他國家,西班牙王室將掠奪的資源揮霍一空——要麼奢靡浪費,要麼一味擴軍備戰,最終落得個山空海落。荷蘭雖然商業文明發達,但國土面積太小,發展工業空間不夠,所以也難成大器,在英國崛起後被其擊敗而沒落。

只有法國,在這方面表現的相對好點,加上其本土的地緣資質也確實不錯,所以依然能維持強國地位。但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雖然影響力更大(畢竟是歐陸大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天然要強於英國),但程度上卻並不如英國徹底,加上深陷歐陸紛爭,所以雖然也能保持強國地位,但比起英國來,始終還是差了那麼一口氣。

以上就是英國在大航海時代中笑傲群雄的原因。

而在英國的殖民擴張中,有一個非常明顯得到特點——它是所有歐洲列強中,最不重視對殖民地消化吸收的一個。雖然英國的殖民地廣袤,但它對當地的殖民,卻一直停留在較淺的層面,只需要在上層建立統治即可,對基層並不過多幹預,甚至哪怕是在上層,它也很少追求絕對的統治地位,甚至都不追求摧毀當地本土政治勢力的統治基礎,而是隻要他們臣服,願意跟自己合作,便就滿足。總而言之,英國的殖民,更注重於攫取現實物質利益,而對土地征服興趣缺缺。

為什麼英式殖民會有這種特點?這其實與英國的國家特徵有著密切的關係。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89章——英國之第3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日不落帝國”,英文即Empire that sun never set,指的是這個帝國擁有的土地遍佈在全球的24個時區上,所以可以一天不停地被太陽照到,“太陽在這個國家永遠不會降落”。最早這樣說的是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他在16世紀時形容自己國家的強盛:“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不過後來隨著大英帝國的興起,尤其是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政治經濟文化海外殖民各個方面的強大,“日不落帝國”成為英帝國的稱號。

早在英國完成光榮革命後,它便呈現出穩步前進的全新姿態。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和七年戰爭中,英國維持了歐洲大陸均勢,打擊了法國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而且七年戰爭結束後,英國搶奪了法國在北美大陸、印度的殖民地,海外殖民實力迅速上升。而後又在拿破崙戰爭中取得優勢,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再加上工業革命的強勁推力,英國取得了無可爭辯的經濟霸權,藉助著它這強大經濟實力,依靠強大海軍力量,英國不斷拓展海外殖民地,成為一個殖民地遍及全球各地的大帝國。在巔峰時期,大英帝國的國土面積達到3367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的1/4,它的領土從英倫三島蔓延到香港、岡比亞、紐芬蘭、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馬來亞、緬甸、印度、烏干達、肯尼亞、南非、尼日利亞、馬耳他、新加坡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了大英帝國的旗幟,當時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地圖還特地用紅色標出其領土,向世界人展示這個龐大的帝國的全球影響力。


國家人文歷史


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是在17-18世紀後半期,英國走上了殖民爭奪的道路,相繼打敗了西班牙、荷蘭和法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地,1763年,在七年戰爭中勝利的英國首次驕傲地自稱“日不落帝國”。

我們來看一下19世紀的全球地圖就可以理解這個問題

可以看到英國鼎盛時期的領土有多大。非洲有近一半的實際控制區,亞洲有印度全境,馬來西亞等地的近三分之一的殖民地,北美加拿大全境連同美國西海岸,南美控制不多卻控制著近一半的白銀黃金開採,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亞更是忠誠的跟班,還有一系列島國至今也沒有脫離英國。這樣一個橫跨全世界的超級大國,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西班牙也叫過日不落帝國,被英國打了之後就再也沒敢叫了)另外,英國的鼎盛時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以英國為首的國家擊敗了德國,這時的英國已經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領土。英國控制的區域達到了四千萬平方公里,約是整個世界陸地面積的25%。控制人口達到了4億,也佔了全世界人口的25%。所以說英國當時自稱日不落帝國還真的是明正言順。


歡迎大家的評論和分享,小逸看到就會和大家互動了!謝謝支持!


騎砍小逸


不邀自答

首先,最早的殖民帝國在新大陸開闢疆土時,英國人還在進行對英法百年戰爭,玫瑰戰爭以及黑死病造成的經濟損失的復興。同法國一樣,英國在十六世紀轉化為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又依靠其羊毛貿易的發達形成了最早的資本主義,為日後的殖民帝國奠定了基礎。



英國人戰勝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所以,最早的日不落帝國不是英國,而是西班牙帝國,在查理五世的英明領導下,西班牙真正成為了“在朕的土地上,太陽永不落下”(查理五世的名言,日不落帝國的原型)。作為日不落帝國的一代,首先必須瞭解一下西班牙,西班牙這個國家最早是羅馬共和國的死敵迦太基的殖民地。所以隨著羅馬帝國的崛起,西班牙自然成為羅馬帝國的土地,羅馬帝國崩潰後,西哥特人擁有了西班牙,但隨著穆斯林的狂潮,710年,穆斯林佔領了西班牙的廣闊土地,718年,由於穆斯林和西班牙人的宗教不和,逃到北部的西班牙基督教徒和穆斯林開戰,此戰一直持續到了1492年,穆斯林勢力徹底被逐出西班牙為止,這場戰爭被稱為再征服戰爭(收復失地運動)。同年,意大利人在西班牙人的支持下,發現了新大陸。從此開始了殖民時代。


再征服戰爭形勢圖

查理一世統治時期,統一了伊比利亞半島除葡萄牙以外的所有土地。西班牙擁有真正的一片適合航海的完美的土地,其國土三面面海,北邊是難以入侵的統一了的法國,西邊是政治上友好,而且同事殖民帝國的葡萄牙,在這一情況下,西班牙人只能把目光投向海洋。於是1519年滅亡了阿茲特克帝國;1530又滅亡了印加帝國。依靠聯姻,哈布斯堡(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成為西班牙君主後又擁有了低地國家,南意大利的土地,還名義上擁有神聖羅馬帝國,成為了歐洲名副其實的巨無霸。


全盛時期的西班牙帝國

但因為三十年戰爭,八十年戰爭(荷蘭獨立戰爭),和海外殖民戰爭,西班牙逐漸衰落,到十七世紀中後期法國的崛起和十八世紀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絕嗣,西班牙人的土地被瓜分,一個強大的殖民帝國從此滅亡。


歐洲列強為爭奪西班牙而爆發的戰爭

再說說英國,在中世紀,英國的處境和西班牙完全不同,在中世紀,英國的第一個穩定下來了的王朝就是由維京諾曼人創建的諾曼朝。由於諾曼朝的龍興之地在法國諾曼底,所以說,諾曼英國就是法國的一個諸侯,但它比法國還強大,因為當時法國屬於分封制的國家,所以法國國王實際統治的土地很小。到1154年,安茹伯國在英國創健金花雀王朝後,英國人的土地在法國有廣袤的土地,在金花雀最強盛的獅心王統治時期,英國的土地北到蘇格蘭,南至西班牙,是名副其實的帝國(當時只有教皇認真的國家君主,才是皇帝,國家才能為帝國,這也是為什麼英國在日不落時期的全名叫聯合王國),這使英國人在中世紀對土地的重視始終高於海洋。搞什麼海上大帝國始終不在中世紀英國人的考慮範圍內。


英國金花雀王朝的版圖(綠色)

但到了英法百年戰爭後,英國人的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首先,英法百年戰爭後,法國迅速統一,面對鐵板一塊的法國,在歐洲大陸沒有一塊土地的英國,只能把目光轉向海洋。在玫瑰戰爭後,英國人擁有了自己的民族工業,就是上文提到的羊毛紡織業。在羊毛貿易的繁榮下,資本主義在英國萌芽,終於在1640年展開了反對王權的資本主義革命以及在1688年的光榮革命。光榮革命後,英國的國力迅速上升,並把西班牙,葡萄牙所不注意的北美東海岸作為殖民地的大本營,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有13個殖民地。1588年,英國戰勝了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後西班牙又陷入土西戰爭(西班牙和土耳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正式此時,英國、法國開始在新大陸大規模搶奪殖民地。在對法國的殖民地戰爭中(約1689-1763年),法國丟失了幾乎整個北美殖民地(為法國大革命買下禍根),又在與荷蘭的四次戰爭中,三次取勝。十八世紀中葉率先進行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後,英國成為了真正的日不落帝國(第二日不落帝國),一戰後,又吞併了德國的殖民地和奧斯曼帝國的部分土地。在1921年,土地面積達到了巔峰。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


1921年的日不落帝國。

但是一戰後,英法德奧等歐洲老牌強國逐漸衰落,一戰歐洲列強的巨大損失使美國逐漸崛起,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美國的經濟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隨著二戰的到來,英國更是損失了其幾乎所以殖民。冷戰時期,曾經的皇家海軍遠不及美國的艦隊。


今天的英國(連愛爾蘭也丟了)

祝我人類史上最大的帝國,英國之所以能夠如此,其實總結起來,就是在最正確的時間做最正確的事。

今天,那個威震七大洲日不落的強大帝國已經不在了,曾經的帝國主義超級大國一個個消失。希望隨時代的發展,世界將迎來沒有戰爭的一天吧。永遠記住國雖強,好戰必亡。


沒名才好漢


日不落帝國,顧名思義是指太陽永遠不會在其領土上降落的帝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盛、領地遍及七大洲的殖民帝國。

歷史上一共出現過兩個公認的日不落帝國:

第一個是西班牙帝國,第二個是就是大英帝國。



(西班牙帝國國旗)

日不落帝國一詞最早源於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的豪言:“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自收復失地運動之後,西班牙驅逐了來自北非的摩爾人,建立強大中央王權。信封天主教的西班牙王室,以傳播上帝福音之名開啟了全球殖民之路。




(第一日不落帝國——西班牙帝國最大領土範圍)

憑藉先進的航海技術和武器,到17世紀,西班牙幾乎佔據了大半個美洲,並在北非的西撒哈拉、摩洛哥和東亞的菲律賓建立起了統治。甚至一度佔據中國臺灣。


(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象徵——西班牙銀元。橫跨近四個世紀的世界硬通貨幣。其中2/3的西班牙銀元最後是被輸往中國,以換取絲綢和瓷器。)

美洲殖民地發現的白銀讓西班牙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但這些錢僅僅是被貴族和富商用於揮霍,沒能幫助西班牙進行社會產業升級和進步,錯過了資本主義發展的絕佳時期。

在之後應對英國、荷蘭等新興的海洋勢力中,西班牙窮兵黷武,國力日漸耗盡。1588年,格瑞福連海戰中,西班牙無敵艦隊在被英國擊敗後,霸權地位開始動搖。

(英西格瑞福連海戰)

而英國則將接替西班牙,成為人類歷史上領土最為遼闊的日不落帝國。



(大英帝國國旗)

在擊敗西班牙後,英國開啟了自己的稱霸之路。從17世紀下半葉開始,英國通過英荷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相繼擊敗了荷蘭、西班牙和法國。成為海洋新霸主。



(西拔牙王位繼承戰爭的維哥灣海戰)

特別是在七年戰爭的勝利,讓英國從法國手中得到了整個加拿大以及法屬聖路易斯安娜和法屬印度。此刻,羽翼豐滿的英國首次對外自稱日不落帝國。

雖然之後的美國獨立戰爭和拿破崙戰爭對英國世界一哥的地位構成了極大的挑戰,

但英國仍憑藉18世紀中葉,率先爆發的工業革命,以及其島國的絕佳地理特徵,免遭北美跟歐洲大陸戰事波及其本土,保證了英倫三島的安全。

隨後英國推行光榮孤立正常,避免自己捲入歐陸戰爭,並憑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並相繼征服了印佔領了澳洲、新西蘭,在亞洲征服了印度、緬甸、馬來西亞,並在瓜分非洲的浪潮中攫取了埃及、蘇丹、肯尼亞、烏干達、贊比亞、津巴布韋、南非、博茨瓦納、尼日利亞等地。




(第二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全盛時期版圖。相比於西班牙,英國才是真正意義上地日不落帝國)

到維多利亞女王后期,大英帝國步入了全盛時期,1938年人口達4.58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1922年通過一戰獲得德國殖民地後,國土面積更是達到空前的3367萬平方公里,約為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75%。帝國首都倫敦也成為世界中心。

那時候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把大英帝國用粉紅色標出,生動地表現出英國在全球範圍內的霸權。



(香港維多利亞灣天際線)

但一戰之後的英國盛極而衰,到了20世紀中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英國國力的日漸式微,其殖民地紛紛獨立,與此同時,新興霸權國家美國的崛起,加速了大英帝國的瓦解。至1997年7月1日,英國最後一塊海外殖民地——香港,被交還給中國政府,英國持續近500年的殖民時代就此終結,日不落帝國徹底成為歷史。


(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英國首都倫敦。另外兩座是美國的紐約和中國的香港,而這兩座城市也都曾經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

雖然日不落帝國已經不復存在,但總覽世界近現代史,幾乎所有國家的歷史教科書上都少不了英國的身影。與蒙古帝國的野蠻征伐不同,大英帝國的擴張,客觀上不僅給各個殖民地帶來了先進的科技和文化,更重要的是,英國人將自羅馬時期傳承至今的西方法制精神散播到世界各地。成為現代國際體系的創建者。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曾經說過:“新加坡的繁榮並不是得益於什麼儒家思想,而是建立在英國人留下的法制基礎上的”。

作為英國曾經殖民地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都是世界上主要的發達國家和地區。而英國本身,現在也依舊是世界上頂尖的發達國家。




(英聯邦國旗)

如今,憑藉著數百年來對殖民地統治的巨大影響,在日不落帝國解體後獨立的國家共同成立以英國為首的英聯邦組織,現有53個主權國家,其中有16個至今仍舊恭奉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

英語也作為日不落帝國的遺產,成為現在世界上最通用語言。


千佛山車神


英國在1707年以前,歷經土地爭奪政權鬥爭,戰爭始終貫穿於歷史發展過程中,隨著1707-1801年間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的合併,大英帝國就出具成型,18世紀中後葉至19世紀上半葉,大英帝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綜合國力不斷增加,為了滿足國內的資本主義的順利運行,英國開始不斷的在世界各地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及殖民統治,掠奪各種資源、土地,成為擁有世界第一大殖民主義的哈國家,殖民領土是其國家本土面積的150倍之多!由於殖民領土遍佈世界各地,所以在19世紀中葉英帝國最為強盛時,自稱“日不落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