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 「探索」“天天走基層”,看嵊州臺如何破解基層廣電“走轉改”困局

基層廣電如何創新走轉改?嵊州市廣播電視臺從2017年4月份開始,打破傳統廣電採編業務佈局,依託新組建的全媒體新聞中心,成立了“天天走基層”採訪組,專職專崗深入基層採訪,大幅提升了記者隊伍素質,創新走轉改新局面。“天天走基層”,基層廣電如何破解”走轉改”困局,請看下文。

背景發端

「探索」“天天走基层”,看嵊州台如何破解基层广电“走转改”困局

縣級廣電最大的困局就是疲於應付。造成困局的根源是隊伍素質,而破解的抓手,只能落在機制創新上。為此,嵊州以組建全媒體新聞中心為契機,整合全部宣傳線採編力量,正式推出“天天走基層”活動。

1.組建專業採訪組

將全臺宣傳線員工,分成6個“天天走基層”採訪組,按照“一個部門領導+一個骨幹記者+一個新進記者+一個後期製播人員”的設置,分別對應“聯繫選題、採製稿件、精做創優、統籌把關”四大環節,加配4G視頻直播設備、無人機等新裝備。

每組以一到三個星期為一採訪週期,期間不接受任何其他報道任務,以“特別行動隊”的角色獨立完成採編。上一採訪小組任務完成後,下一採訪組馬上接著進行“天天走基層”。

2.帶著任務採訪

將新媒體發佈推送,廣播電視外宣上送,稿件創優等一攬子任務,統一量化打包作為剛性任務,由總檯業務領導直接下達到“天天走基層”採訪組。

其中包括,一個採訪週期內完成:

在《浙江之聲》、浙江衛視《新聞聯播》上各播發一條;

紹興市級政府獎評比儲備優質稿件一篇;

市委市政府臨時交辦的專題片拍攝製作;

雙休值班備勤。

任何一項任務未能完成,採訪組不得撤回,自動順延到下一採訪週期,直至任務完成。

3.強調製度管理

除臺裡專門發文部署“天天走基層”外,還先後出臺了外宣細化、走基層稿件專審、績效綜合考核等一整套制度,開展了“好新聞大賽、優質片評比、曬亮點”等一系列活動,從制度保障層面,確保“天天走基層”熱度不降梯次推進,變成真正的“天天在基層”。

初步成效

「探索」“天天走基层”,看嵊州台如何破解基层广电“走转改”困局

1.轉變採訪模式 錘鍊業務能力

傳統廣電採集模式中,一直存在“主題先行、以文統畫(話)”的缺陷,而“聲畫兩張皮”的弊端更是飽受業內詬病。

2017年8月初,臺領導親自帶隊,在西安採訪嵊州人在外創業素材時,無意間瞭解到老鄉蔡青謀劃攀登珠峰的消息。採訪組當即調整思路,毅然放棄原本成型創業報道臺本,決定採用紀錄跟拍方式,跟隨採訪對象進入秦嶺大山,採製第一手的鮮活素材。在秦嶺的四天時間裡,採訪組採用滾動跟隨貼身拍攝的方式,停人不停機,拍攝了2000分鐘的素材,返臺後,結合素材再重新撰稿幾經打磨。最後短紀錄片《攀登者蔡青》獲得2017年度電視“丹桂獎”。而蹲點紀錄跟拍的走基層採訪模式,也逐漸在全臺一線鋪開。

2.夯實隊伍作風 打造創優精品

好新聞是“磨”出來的。由於走基層記者能在採訪週期內全身心投入,這使得創作精品有了更大的空間,也對轉變隊伍作風提出了更高要求。

過去那種“安排拍攝對象現場看看、鏡頭前面轉轉、出去拿點材料、回臺配上資料”的浮誇作風,顯然在走基層中走不下去了。

在採訪嵊州和東陽兩地河長聯手護河工作素材時,記者連續跟拍多天,一直未能找到典型細節,創作好稿的任務因此遭遇瓶頸,採訪組將不得不進入到下一採訪週期,正當組長擔心的時候,河面上游來兩隻鴨子,細心的記者注意到了這一現象,輾轉多方打聽後得知,原來東陽一側的岸邊有一個小型的養殖場,而這正是跨界河長們正在聯手啃的一個硬骨頭,於是在上門協調的過程中,採訪組進行了跟拍,場主最終同意把養殖場改建成茶葉加工廠,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而有了這麼一個生動的事例,《跨界河長:跨界一公里 “冤家”成“親家”》這篇報道變得更有說服力,迅速在浙江衛視單條播出,並被央視《焦點訪談》重點報道。

3.責任統攬均擔 外宣連傳捷報

實施“天天走基層”制度前,嵊州臺仍沿用的是外宣通聯負責制,雖然歷史上也曾獲得全省新聞外宣一等獎的榮譽,但受諸多原因影響,一旦常規報道壓力加大,外宣往往變成通聯編輯一個人的事,選題對接、上送實效、稿件質量都處處打折,上級臺不滿意,通聯也是一肚子委屈。

開展“天天走基層”活動後,由於採訪組面臨剛性的外宣量化任務,又有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去提質衝量,壓力轉化為動力,外宣責任也順利傳導到位。

針對上級臺約稿質量要求,基層採訪組會針對同一題材進行反覆採攝。在拍攝衛視約稿《律動春天》詩畫剡溪篇時,為保證拍出初升太陽的效果,連續5天,採訪組早5點進入拍攝點位,保證了節目在浙江衛視成功播出。2017年9月2號晚欄目編輯忽接衛視單片約稿,3分鐘的長消息要求一天成片,當天正值雙休,由於涉及聯繫本地知名商家、政府各級官員,加上現場報道和航拍調度等諸多困難,這種情況在以往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走基層採訪組由於時刻“在線”,人員設備配備齊全,接任務後迅速進入狀態,僅用4個小時時間《嵊州——以科技創新撬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就完成成片,3號當晚在衛視《八八戰略新徵程》專欄順利播出。

2017年1—3月嵊州臺在浙江衛視的新聞欄目中只播出了10篇,而4月份實施“天天走基層”之後,單月就在中央臺就播出10條,浙江衛視《浙江新聞聯播》中播出近50條,相關經驗被浙江衛視向全省推廣。併成功奪回了錯過多年的省外宣一等獎。

4.擁抱新興媒體 主動融合發展

雖說嵊州臺在2014年就開設了《嵊州新聞》《嵊廣100.3》微信公眾號,並多次雙雙入選清博指數全國縣級臺微信排名30強。

但成績的取得一度恰恰讓我們小看了新媒體的作用,由於傳統媒體的思維慣性,在日常新聞宣傳佈局中,微信一直作為廣電的補充手段和替補平臺,針對重大事件、大型活動,總覺得微信“個頭小、不專業”,少有介入。

2017年7月紹興市“曬亮點、比業績”現場考評活動走進嵊州,對10個亮點項目進行考評,這無疑是群眾關心的大事件,“天天走基層”組精心策劃,全員上陣,一體承擔了圖文直播、廣播連線,視頻直播等各型傳播報道任務,在微信公眾號現場直播過程中,採訪組成員還交替利用朋友圈形式滾動更新,一個上午不到4個小時的時間內,有超16萬人次點擊觀看了網絡直播,取得了嵊州廣電直播史上的重大突破。

嵊州臺堅持“優勢放大”的戰略,將2018年定位為“直播年”。今年天天走基層採訪組站在一線,綜合利用全臺4個微信公眾號,連續開展了28場直播,內容也由傳統的時政經濟新聞現場,逐步延展到旅遊、文化、教體等多個領域。併成功首批進駐《中國藍新聞藍媒號》。

總結思考

「探索」“天天走基层”,看嵊州台如何破解基层广电“走转改”困局

“天天走基層”給了我們無限啟發:媒體融合發展的今天,移動互聯的時代背景下,對於一直“在基層”的縣市級廣電媒體,“三貼近”“走轉改”能以什麼樣的形式繼續鮮活下去?

1.困局必須破局 底氣源於勇氣

回望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的歷次跨越發展,如果技術進步是第一生產力,那麼態度與勇氣無疑是第一推動力。

基層廣電媒體相對資源缺乏,發展底蘊較淺,作品創優評獎、外宣上送壓力幾乎是絕大多數兄弟臺共同面對的難題,解難題破困局,“敢不敢”相比“想不想”和“行不行”,顯然更重要。

面對難題,嵊州臺可能不是第一個,但在解決的道路上,我們的確邁出了第一步。

2.出隊伍更要出制度 走基層關鍵在頂層

“天天走基層”要想不成為一陣風,首先就必須瞄準建機制求長效的目標。

客觀而言,如果沒有最初臺裡領導牽頭建立制度,帶頭遵守並堅決維護執行制度,常規的報道壓力,再加上突發性的宣傳任務,極易讓“天天走基層”半路夭折或時斷時續。

其次,要進行科學充分的頂層設計,建立有針對性的配套機制。截至目前,嵊州臺關於“天天走基層”,已連續出臺了技能清單、優質片評比、外宣細化、績效綜合考核等一系列方案,從制度層面,為“天天走基層”變成真正的“天天在基層”夯實了基礎。

3.好筆頭也需好“舌頭” 好腳板要配上好“身板”

新媒體風生水起的今天,年輕新進記者雖已熟練掌握新傳播手段,仍需要下到田間地頭去“補課”,在基層當學生,讓群眾做先生,學會講“土話”。

傳統記者在加強新媒體技術學習的同時,更要加緊對自身“全媒體”能力的打造,“天天走基層”實施之後,臺裡實施了技能清單制度,共列出拍攝、寫稿、配音、航拍、微信圖文等九項新聞採編技能,以一週至少一次的頻率給記者分門培訓,並根據記者實際,分別按照技能清單給出時限要求,要求每一位記者成為真正的“全能型”媒體人。

4.人到還需心到 地氣方變靈氣

“天天走基層”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更不能是蜻蜓點水式的“到此一遊”,它需要記者下沉之後的“紮根”,以心換心,通過與採訪對象近距離、長時間的密切接觸,用感情而不僅是採訪技巧,去深度挖掘採訪對象身上潛藏著的故事。

採製報道事實的過程中,不僅只能簡單呆板地傳遞媒體的意圖,更要看重基層受訪者意願的真誠表達,如此才能更好提高媒體的公信力、親和力和報道吸引力、感染力。

俯下身才能心貼心,記者接地氣,新聞才能有靈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