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6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不知各位發現沒有,最近幾年裡,不少讓人備感新奇或驚喜的恐怖片接連問世。

從2014、2015年的《它在身後》《女巫》開始,到之後的《哭聲》《屏住呼吸》,接著大熱的《逃出絕命鎮》《忌日快樂》《小丑回魂》,再到2018年《寂靜之地》《遺傳厄運》等等。它們是影評人的新寵、各種年度佳片榜中的異類,有的甚至成為票房黑馬。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並非每個觀眾都會愛上這種電影,而對那些胃口既挑剔又雜食的老饕來說,它們又是意外淘到的美味。

反正不管喜不喜歡,你都得承認,這兩年的恐怖片看上去已經跟傳統意義上的恐怖片挺不一樣了。那麼,它們會成為一種新方向嗎?

首先,它們很藝術

它們看上去不像恐怖片,倒像是藝術電影。這也意味著,有時候,觀眾得忘記商業片的快節奏,也不必非得期待一個“合理解釋”。

比如,作為一部恐怖片,《女巫》無意展示“怪物”的真身,更沒什麼死鬥逃生、猛鬼上身的戲碼。一切都交給“氛圍”去演繹。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影片儘量使用自然光和燭火來拍攝,服裝佈景等細節無不精益求精,再加上點到為止的超自然瞬間、神出鬼沒的象徵寓意、緩慢卻不失張力的節奏,成功營造出瀰漫在一片陌生大陸、幽暗荒野中的不詳之氣,也將角色心中的迷惘與絕望一併放大,更令觀眾深深沉浸。看,下面這張劇照是不是有點名畫《晚鐘》的味道?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再比如,“少男少女被形如陌生人的怪物追殺”——這個故事太容易拍成一部充斥廉價血漿的粗糙B級片。而《它在身後》卻富於詩意和美感,更像一部獨立電影,或者是“T·S·艾略特詩朗誦MV”。當然,恐怖也從未缺席,片末泳池誘殺“陌生人”一場戲,可謂藝術與驚悚的完美結合。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哭聲》其實是一個精心設立的迷宮,既擺佈著觀眾(同時也是片中角色)的信任,又心思縝密地將超自然與現實交織在一起,很多小細節體現出影片的用心。如圖中這串“小骷髏”,其實是枯萎的金魚草。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鬼書》拍得細膩而考究,充滿了幽閉恐懼感,並帶有德國表現主義電影之遺風。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其次,它們很政治

如今,恐怖片倒成為討論敏感政治題材的“避風港”,可以隨便玩隱喻,也不怕稍微過火,而影片的題材(和製作者)也越來越多元化。

女性主義

似乎每部女性恐怖片的主題都與“性”有關,男權社會的壓制、女性初夜的恐怖,“性”似乎成了女性可以利用的有力武器。

《生吃》是個關於女性力量被喚醒的故事,多少讓人想起《魔女嘉莉》。只不過,40年前的嘉莉因為被潑灑的豬血激發超能力,《生吃》卻是因為肉食對素食主義者的誘惑(影片甚至還用潑灑紅色顏料的場景玩了把致敬)。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這部電影的高明之處在於,女權運動發展多年至今,“恐女症”已不再是個新鮮議題,所以,《生吃》巧妙引入更有普適性的主題——人類如何面對自己的野蠻本性。

《鬼書》則展示了非常個人化的女性視角,它剖析了一位年輕單身母親的心結,既痛苦又真誠。這兩部電影的導演都是女性,她們也都選擇恐怖片作為長片處女作,這在過去可不多見,也證明如今的恐怖片創作越來越多元化。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甚至《女巫》在某種意義上也寄託著女性主義。在四百年前的清教徒社會,做“女巫”或許成了唯一的抗爭方式?而女主角最後的選擇難道不是一種自我解放?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種族問題

《逃出絕命鎮》只花了大約450萬美元預算,卻拿下2.5億的本土票房。作為一部混不吝的恐怖小片兒,它看待種族主義的深度和啟發性,卻遠比單細胞的《衝出康普頓》,或者“主旋律”的《塞爾瑪》更高明。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影片套用了“和睦小鎮實為殺人窩點”的老梗。其實大多數美國恐怖片的默認主力觀眾群都是“白人年輕男子”。但當這種故事的主人公變成黑人,而他又置身一個富有的白人街區時,意味就完全不同。

所有恐怖元素都和種族話題掛上了鉤。以《逃出絕命鎮》那個精彩的開頭為例:深夜,一個年輕男人走在寂靜無人的街上,然後被一輛神秘的汽車追趕……特殊之處在於,他是個黑人,而美國觀眾一看便知,他走在一座典型的、以白人居民為主的小鎮裡。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那麼,這個場景裡的驚悚要素就有了雙重意義:

第一,獨自夜行很危險;

第二,一個黑人獨自走在“白人的地盤上”很危險。

要領會第二條,你需要對現實背景有點了解。不妨回想一下,近年來美國出過多少起因警方盤問路人而起的槍殺悲劇——而被害者幾乎全是黑人。

大多數恐怖片都會在前半部分儘量渲染詭異、可疑的氣氛。《逃出絕命鎮》也不例外,但它再一次巧妙地把恐怖氛圍與種族問題聯繫到一起。觀眾會發現,故事裡的有錢白人雖然看起來友善可親,卻總感覺不對勁。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又是雙重意義:

第一,這是為後面的情節做鋪墊,他們本來就是一群惡人。

第二,即便現實中的白人群體裡也不乏這種“偽善”現象,哪怕大多數並無惡意。

黑人喜劇常有類似的笑料:某高端人士連半個深色皮膚的朋友都沒有,卻又總裝作跟“黑人兄弟”打成一片。影片用很多細節來諷刺這種“隱性種族隔閡”——我尊重你,但內心深處,我依然沒辦法把你當作和我一樣的人。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逃出絕命鎮》的導演喬丹·皮爾本來就是知名黑人喜劇節目製作人。他利用反諷和恐怖的結合,進一步擴展了故事的深度。畢竟人在受驚嚇或被逗笑的時候,心裡是最放鬆警惕的。影片在臨近結束時的一次反轉頗有點題之妙:原來這並不是一個“21世紀黑奴”式的故事。白人們是真心傾慕黑人——但僅限於他們的身體。

認為種族之間在身體或頭腦上存在優劣之分,這就是種族主義。《逃出絕命鎮》彷彿一個半認真的玩笑,對黑人、白人,甚至大洋彼岸很多談“政治正確”色變的異國觀眾,發出響亮的質問。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正如喬丹·皮爾所說:“這一切始於八年前。當我們有了一個黑人總統後,有一段時間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後種族謊言裡,大家都認為種族歧視已經不存在了。但包括我在內,所有的黑人都知道這不是事實,種族歧視依然存在。我每天都能體會到……這部電影想揭示的是,種族歧視這個魔鬼湧動在一些貌似無辜的言行背後。”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特朗普主義

未命名的傳染病席捲了人類並造成了整個現代社會的土崩瓦解。父親帶著家人離群索居於深林,一個陌生人的意外出現打破了他們渴求的安寧——

《黑夜造訪》的理念並不算新鮮,就像羅梅羅曾以《活死人之夜》隱喻白人社會對黑人的恐懼,本片也成為對特朗普時代的最敏銳影射——片中的父親恰似這個時代的一部分美國人,對整個外部世界(尤其是外來者)疑神疑鬼。他不顧一切地用槍支保衛家人,除了帶來無辜者的傷亡外毫無意義,真正的崩潰卻起於內部。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飾演父親的喬爾·埃哲頓曾談到影片的主旨是“當社會變得不穩定時,如何快速地判斷他人”。片中的家庭可以被視為一個國家或一種文化的象徵。“類似於,來我的地盤就需要遵守我的規矩,我們可以嘗試分享,但我不確定是否能信任你。”導演特雷·愛德華茲·舒爾茨解釋道。

影片竟然契合了當下的政治議題讓他覺得很有意思:“劇本寫於2014年,靈感來源於歷史中無數的循環、人類的恐懼以及對壞事將要發生的預感。故事的主題是開放式的,觀眾可以決定自己想要從電影中獲取什麼。”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如果不把《它在身後》簡單理解為一部關於性焦慮甚至隱喻性病的電影,我們也可以從中嗅到瀰漫在整個年輕一代心中的不安情緒。他們面臨的是一個正在崩塌的世界(比如片中破敗的底特律市區),卻不知將來在哪裡。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第三,它們很顛覆

恐怖片總是充滿了老套路,但也正因如此,後來者要想成功,就必須創新和顛覆,必須帶來點新鮮的、和以往不一樣的東西。

布盧姆豪斯(Blumhouse)的崛起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布盧姆豪斯是一家好萊塢小公司,專攻小成本恐怖片(不過也有《爆裂鼓手》這樣的奧斯卡級別作品),成立於2000年。但直到2007年,他們才憑藉《靈動:鬼影實錄》一鳴驚人,該片成本僅1.5萬美元,票房卻接近兩億。2011年由溫子仁導演的《潛伏》是另一個商業奇蹟:成本300萬,票房1.8億。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布盧姆豪斯的模式是,獨立製片(至今沒有成本超過一千萬的電影),再通過“六大”公司來發行。

他們眼光敏銳,勇氣十足,總能把標新立異的點子變成“爆款”。發家之本《靈動:鬼影實錄》就是《女巫布萊爾》式的粗糙偽紀錄片、家用監視器鏡頭和傳統的鬼屋電影之巧妙結合。

《人類清除計劃》則建立在一個典型的“拍腦袋創意”上:整整12個小時,合法、受政府鼓勵、全民參與的大廝殺——按照業內慣常思維,這種劇本根本連想都不用想,哪怕提交給老闆都是找罵。然而目前該系列在連拍了三部後,累計票房超過三億美元,成本加起來只有兩千萬出頭。《人類清除計劃4》也已經在2018年7月4日上映。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2017年大熱的《逃出絕命鎮》和《忌日快樂》也是由這家公司出品。為何他們總能撿到寶?請聽某同行公司高管的哀嘆:“我看了劇本,很喜歡,但老闆把它斃了,並且覺得我是個白痴。”故事的後半部分是,他帶著劇本跳槽到了布盧姆豪斯。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高概念,低成本

25歲以下人群是恐怖片的主要目標,而年輕人只對新鮮的東西感興趣。

所以你的片子必須有個新奇、清晰、容易吸引人的高概念。布盧姆豪斯很擅此道。如圍繞鏡子來嚇人的《鬼遮眼》,以多重人格為賣點的《分裂》,把“大逃殺”挪到辦公室中的《貝爾科實驗》,或者反轉日常社交生活的《致命禮物》《探訪驚魂》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他們也善於控制成本。這樣的好處不僅僅是省錢。公司創始人傑森·布盧姆認為:“當你沒錢去做CGI時,只能把錢都花在如何講好故事上,這將逼迫導演把注意力集中在電影更重要的部分。如果一部電影的表演很棒、角色很棒、故事也很棒,哪怕視覺效果沒那麼好,也能成功。”

老套路,新生命

前文提到的一些年輕導演有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影迷。

比如喬丹·皮爾把《羅斯瑪麗的嬰兒》視為《逃出絕命鎮》的靈感來源——我們則認為有部很糙很血腥的80年代B級片《靈異出竅》(Society)在“揭批上流社會陰暗本質”方面,跟他挺投脾氣。

《女巫》的導演羅伯特·艾格斯也坦承自己的處女作受到庫布里克的《閃靈》和伯格曼的《呼喊與細語》之影響,而對老恐怖片迷而言,本片簡直是《異教徒》(70年代英國恐怖片)的精神附體。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其實,一部出色的恐怖片總是經典套路與新創意的結合。《無名女屍》本來是部典型的“鬼屋片”,也就是說整個故事都發生在一座封閉建築內,靠氛圍和出其不意(英語謂之jump scare)來嚇人。但影片把地點設定在解剖房,用專業級別的解剖場面來營造寫實感,並加了具美麗而神秘的女屍,於是看上去便備感新鮮。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同為鬼屋片的《關燈後》把“光與影”作為猛鬼出沒的機關,再加上CGI的配合,令緊張感持續始終。《屏住呼吸》則成功塑造了一位“盲人版殺人狂”,平添新意。

通過《關燈後》和《屏住呼吸》的成功,不難發現,它們都帶有明顯的遊戲感和“鬥智”成分,它們的主人公並非只是被動地地反抗,而是主動挑戰對手。也許這正是它們討年輕觀眾喜歡的原因。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2018年大熱的《寂靜之地》(Platinum Dunes出品)則是“捨棄”掉了電影臺詞,通過驚悚類型片的框架和外殼,另闢蹊徑地探討了家庭主題。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影片所聚焦的並非人類與不明生物的衝突,而是對於為人父母的反思:父母永遠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獨自應對外面的世界,但是總有一天不得不做出妥協。本片的編劇加導演,已是兩個孩子父親的約翰·卡拉辛斯基就曾表示,影片的創作意圖就是表達為人父母的擔憂。

同樣,2018年另一部大爆的恐怖片《遺傳厄運》(PalmStar Media出品),導演阿里·艾斯特在類型片的基礎上,玩出了一部反類型的家庭倫理片,用超自然故事講述家庭悲劇,家庭主旨貫穿全片。影片中大部分的恐怖感,都來源於內疚、怨恨、憤怒等情緒,最終變成揮之不去的噩夢。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在視聽語言方面,新生代就更是集體復古。《它在身後》像極了一部80年代恐怖片,連音樂都是約翰·卡朋特的合成器風。

《招魂》系列不僅把時代背景選在70年代,無論攝影、構圖還是節奏,也都帶有《驅魔人》時代的優雅。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現如今的獨立電影都流行用濾鏡來製造昏黃的復古色調,恐怖片卻比它們多了種選擇:

學習70年代意大利恐怖大師達里奧·阿根託的“大紅大綠表現主義打光”,於是像剛剛提到的《它在身後》、《屏住呼吸》、《無名女屍》的很多場景看上去都像《陰風陣陣》之翻版——果不其然,阿根託這部經典恐怖片的“翻拍版”將在11月2日上映。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這年頭的恐怖片,還會“嚇”到你嗎?

恐怖片的黃金年代,或許又要到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