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以房養老賭一個未來 活到98歲你就贏錢了

“以房養老”保險是一個通俗的說法,準確地將應該叫做“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而該類保險是從2014年開始,經過4年的試點實驗,最終於8月8日,由銀保監會表示,即日起,將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擴大到全國範圍,進一步深化商業養老保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老年人差異化、多樣化養老保障需求。

以房養老賭一個未來 活到98歲你就贏錢了

以房養老保險,或者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到底是什麼?

目前現行的關於以房養老保險指的是保險人大於60歲(含),將完全屬於自己的房產抵押給保險公司,之後按月領取一定數額的養老金,期間老人仍可居住,仍然擁有對房屋的佔有、使用、收益和經抵押權人同意的處置權,直至身故。而在老人身故後,保險公司獲得抵押房產處置權,處置所得將優先用於償付養老保險相關費用,剩餘金額返還給老人指定的繼承人。

但就試行4年的效果來看,該險種並不被市場所接受,而這次銀保監會將該險種推向全國,也是下決心解決養老的問題。不過市場不接受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房產一直以來被視為最保值最穩妥的“投資方式”,老了之後將房子“還給”銀行,還真的需要做很大的決定和心理建設。我們可以嘗試算一筆賬。

假設一位60歲的老人,擁有評估為500萬元的房產。簽訂保險協議後,每月則可以獲得11000元左右的養老金。如果想在保險內獲得真實利潤,來弱化通貨膨脹、資產升值等因素對利益的影響——則需要37.8年才能得到500萬元的收益,而之後每個月都是“賺”的。也就是說,60歲參保,97.8歲才勉強可以獲利,而這中間的資產升值還沒有算進去。有自信高壽的,應該更傾向這種保險吧。當然,這種新興的養老方式,也因人而異,或者,也是給自己的老年一個大的賭注吧。

其實,這和“分紅”保險類似,也是有“陷阱”的。因為房產的價值是一直變化的,一方面保險公司承受相當大的風險,同樣投保人也需要承擔很大的風險,高風險相抗衡,恐怕受益方不會是投保人。而且目前試行4年,試點城市僅有130多戶選擇投保。在沒有完全商業化的考驗,其暴露的問題、矛盾還比較少,推行全國後將面臨著比較大的壓力,甚至會衍生一些社會問題。

為什麼以房養老保險要推行全國?

其實,這種險種並不是中國獨創,而是一種舶來品。美國、新加坡、加拿大和日本都有類似的保險,各有各的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社會發達程度高,人口年齡結構偏向老齡。反觀到了中國,儘管在發達程度上並沒有那麼高,但人口年齡近幾年已經暴露出了問題。

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人口統計,我國65歲以上人口數為1.43億,據預測,到2050年,我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4 億,佔總人口將超過30%。

面對這樣一個數據,我國現有的保障水平,恐怕無法滿足與日俱增的需求。在網絡上的不少“諷刺”均提到,過去有新聞稱“政府來養老”,之後幾年變成了“養老不能只靠政府”,再之後又變成了“養老不能靠政府”,這一系列的新聞就在表明一個問題,老齡化對社會的影響很大,而其需求一時間無法得到滿足。在2015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顯示,剔除財政補貼後,2015年養老保險“虧空”將超過3000億元。如今2018年,這個“虧空”有了多大的變化,我們暫時也沒有得到數據支撐。

可以說,為了能夠在養老問題上多管齊下,政府、企業、市場多方面多元化的共同參與,一方面可以緩解老齡化問題帶來的日益突出的矛盾,另一方面也給今後的養老產業提供多方面發展的機會,也給個人一個更豐富的選擇。

不過,就目前的保險規則來看,想要從保險當中受益而讓保險公司少賺一些,恐怕需要更努力地活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