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評價大眾點評迴應小紅書“抄襲門”?

zasdff2010


大眾點評“抄襲門”,不過是互聯網世界的一個縮影。抄襲比比皆是,而抄襲者往往不以為意。

對小紅書這個“消費類口碑庫和社區電商平臺”而言,UGC(用戶創造內容)購物分享社區是其發展的根本。因此,當小紅書發現大眾點評“疑冒用小紅書用戶名稱賬號,批量建立虛假賬號,抄襲及搬運用戶在小紅書發佈的原創筆記”時,小紅書當然無法容忍。

大眾點評官方微博在第二天公開回應了小紅書的指控,稱“該事件發生是因為大眾點評新上線試運營的推薦欄目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對相關內容進行了違規轉載”,第一時間“完成所有內容排查與全部清理下線”。

不過,大眾點評將這一強盜行為輕描淡寫地解釋為“新業務的合規管理疏漏”。我們很難理解,如此明目張膽、大規模的抄襲剽竊,僅僅是一種“疏漏”。

對於大眾點評的抄襲行為,就有用戶在小紅書微博這樣評論:

  • 平臺運營怎麼想的啊,覺得悄悄抄不會被人發現?是在測試你們的用戶活躍度嗎?
  • 大眾點評可長點兒心吧,都8012年了該有點版權意識了。

這是讓人痛心的現實:都2018年了,在我們的互聯網圈子,創業圈子,商業圈子,抄襲剽竊還隨處可見。而且,很多人大概覺得,做“搬運工”是很正常的事情,根本沒什麼大不了的。

類似的事情如果發生在美國或歐洲,當事人和當事公司會有怎樣的態度?當事人和當事公司又會受到怎樣的懲罰?


老虎科技


之前我在一期“悟空問答”中說到大眾點評網的軟肋是“評貼的可信度太低”,並列舉了其四宗罪:評家在暗處、發評沒好處、差評有風險,和商家愛造假。

很多網友給我留言,和我探討:大眾點評的困局該如何破?其未來的方向在哪裡?我給出的答案是兩個字:社交!

社交可以讓用戶相互瞭解,解決了評家的身份認證和個人品牌建立;社交可以讓用戶相互監督,解決了假評的問題;社交可以讓用戶相互督促(加上利益驅動),解決了真評過少、評貼無力的問題……不僅如此,社交還可以解決大眾點評使用頻度太低的問題,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高頻應用!

 “點評”必須綁定“社交”,點評必須發生在熟人及泛熟人之間!因為只有這樣,點評才會更真實、更互動,也更有動力;用戶使用會更高頻、更有粘度;同時也在同業間建立更高壁壘!然而,大眾點評要想融入社交圈,並非易事,或者也可以說是幾無可能!

社交成了大眾點評的救命稻草。大眾點評的高層也一定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才發生了對小紅書的“抄襲門”。小紅書之前是一個UGC分享社區,用戶可以通過上傳文字、圖片分享自己的購物經驗。這使小紅書擁有了海量的內容和先天的社交屬性,後來隨著電商開通和明星入駐,平臺粉絲流量大增,成為目前市場上電商、社交和點評融合最好的模式典範。

這讓點評界的老大哥大眾點評很是眼熱。創新無望,於是乎,“抄襲門”順理成章的發生了。不僅如此,後來又緊接著發生了“隱私門”:大眾點評私自關聯微信好友,激起用戶反感和大規模投訴,最後大眾點評不得不關閉通道,並向用戶道歉!

“點評”“電商”及“社交”相融合,是一個理想的商業模型,也可能是下一個超級增長點。但,這種融合,並不是數據的簡單疊加,強大如阿里加持下的口碑無能為力,騰訊和大眾點評(騰訊持股新美大20%股權,二者親如一家)的疊加也未能讓消費者買單,需要從企業的底層商業邏輯來設計、規劃和累積。

我之前寫文章裡說過,大眾點評做不了社交;豆瓣只能做文娛(難以擴展);小紅書和美麗說們的地盤僅限於女性和時尚;而阿里口碑則徹底做不好點評,因為它是商家,不可能中立,它在消費者心智模式中的定位已經固化了。

點評要在起步時就融入社交,或者在社交起步時就做點評(譬如小紅書就是從社區起家的)。這是一鍋需要另起爐灶、用笨方法+慢功夫精心煨制的湯,要開創一個全新的品牌和全新的模式——這也正是我和我的苛客真評團隊們正在做的!

今日點評不大眾,明日大眾不點評。也就是說,現在的大眾點評如果不能融入大眾,讓自己的評貼更真實、更鮮活、更互動,它將會迅速失去活力,失去用戶,被大眾摒棄、遺忘,最終淪為王興大美團的一個可有可無的小部門,在各種掙扎和內鬥中慢慢耗盡價值,只有在回憶中才能點滴再現往日的輝煌和榮光。

 



苛客真評


事情起因就是因為大眾點評上出現了很多小紅書的作者的賬號和原創筆記,然後這些小紅書的作者自然就發微博質問大眾點評。

  • 大眾點評的做法比較值得學習的,首先是肯定的承認,我抄了。

  • 然後是把所有的文章進行排查,把抄襲過來的文章全部刪除。


  • 最後,通過技術手段確保類似事情不會發生。

不過,錯了,認錯並不意味著就是沒有問題。雖然我們很喜歡這種知錯能改的態度。但是,我們還是不禁要問了,大眾點評上除了抄襲小紅書的,還有抄襲其他網站的嗎?

要知道,想要創建虛假賬號,然後爬取大量文章,這樣的一個功能並不是說簡簡單單隨便找一個什麼軟件就可以完成的。

大眾點評內部,至少涉及一小部分人,肯定也是有組織有預謀的進行了這樣的事。而目標應該也不會僅僅針對小紅書,可能還有類似的其他平臺。

因此,這件事的出發點就是有問題的,如果想要獲得這些文章,聯繫這些原作者,讓他們到你的平臺進行轉載,這並不會比自己開發一個爬蟲貴太多吧。


會技術的葛大爺


小紅書從2013年上線以來,就是因為用戶原創筆記、產品推薦等走紅,也吸引了一波的粉絲。截止到目前,小紅花的用戶數已經達到了1億,月活躍量也突破了3000萬,而在今年的3月份,阿里還領投了小紅書3億元。

而大眾點評,與美團點評合併之後,大眾點評也是頻繁出現問題,前段時間的用戶隱私洩露問題,導致很多用戶的個人隱私被暴露在朋友圈,這一次,大眾點評又抄襲搬運小紅書上發佈的原創筆記,遭到小紅書維權,大眾點評的回應就是違規轉載。

其實,在這件事情中,大眾點評已經形成了不正當的競爭行為。不過,看看投資大眾點評的相關人士表明:很多公司都發生過搬運事件,打官司是比較麻煩的。而大眾點評上的內容適用於避風港原則,也就是說,平臺對用戶上傳的內容不用負責,申訴的話刪除內容就夠了。

關於避風港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著作權被侵權時,當ISP只提供空間服務,並不製作網頁內容,如果ISP被告知侵權,則有刪除的義務,否則就被視為侵權。如果侵權內容既不在ISP的服務器上存儲,又沒有被告知哪些內容應該刪除,則ISP不承擔侵權責任。

這項原則主要就是被運用在搜索引擎、網絡儲存等方面,不過,也因為這個,成為了諸多搜索網站和分享網站侵權的保護傘,導致現在就成為了網站不用承擔侵權責任的擋箭牌。這其實是很不好的影響。

不知道大眾點評初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但是對於侵權這一塊,希望還是擺出自己的應有的態度吧。


一棵會結果的樹


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無節操的抄襲恰恰說明侵權成本太低。大眾點評的抄襲也正說明了現有網絡平臺的通病,抄襲已經氾濫成災,拾書君許多文章自己平臺還未同步,其它賬號早已經抄襲,直接導致自己的賬號因雷同而未發佈。

許多賬號甚至不是抄襲,而是直接用軟件抓取,就算髮現了,也並不擔心,因為大部分平臺投入流程非常複雜,甚至很多人投訴路徑都難以找到,需要截圖發郵件,填寫各種資料,無形當中保護了抄襲者。

就算原創作者發現了,並不能起到威懾,抄襲者單純發個道歉微博,把抄襲內容下線就算完事了,要是沒有發現,便是一如既往肆無忌憚的抄襲。

這次小紅書事件的發生,也正說明了問題的關鍵,雖然大眾點評也及時回應,但似乎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

不僅網絡文章如此,就算書籍小說同樣如此,很多甚至拍成電視劇的小說同樣爆出抄襲現象,比如說唐嫣主演的《錦繡未央》,百名網友花了三年時間,認定一共抄了209本書,全書270萬字294章,僅9章未抄。框架抄《長歌天下》;女主人設抄《身歷六帝寵不衰》等;謀權宮鬥模式抄《帝王業》《軍師聯盟》等,甚至許多細節之處,完全拿來,一字未改。

這是很諷刺的事情,現在全網都倡導知識付費,但是偏偏對原創保護不嚴肅,試問還有誰敢輕易在平臺上發佈,想必這也是很多人單純在公眾號原創發文,拒絕在其他平臺發佈的原因吧。


拾書小記


小紅書在2013年上線以來,經過幾年的發展,憑藉用戶原創筆記分享、產品推薦等特色模式逐漸被大眾所熟悉,成為一個網紅公司。

尤其是近一年的發展,小紅書在2018年用戶數量突破1億,月活超3000萬。今年5月份,小紅書宣佈完勝3億美元的融資,由阿里領投,估值已經超過30億美元,可見小紅書依託自身特色發展模式得到了用戶與資本的青睞。

而此次大眾點評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對小紅書的相關內容進行了違規轉載,這對於原創內容者是嚴重的侵權行為,侵犯了小紅書及小紅書用戶的合法權益。小紅書也在第一時間發佈微博並@大眾點評,要求大眾點評立即採取刪除所有侵權鏈接、關閉侵權賬號等相應措施。

雖然大眾點評稱是因為新上線試運營的推薦欄目而進行的違規操作,被發現後及時完成了所有內容排查與全部清理下線,並通過技術手段確保該類問題不再出現。

但是發生這種事件本身就有問題,大眾點評本應該知道這是侵權行為,還明目張膽地去實施,從心理上看就是存在一種僥倖心理,沒被發現就會一直侵權下去,發現了就及時道歉、整改,雖然大眾點評及時作出了回應,比一些公司稍強一些,但是對於法律來說也是一種無視的行為,因為大眾點評這種操作從出發點上就是一種錯誤。

之前的快視頻“搬運”B站的內容與這次事件也有些相似,一是原創內容的權益保護依然還存在很多問題,二是數據安全以及個人隱私問題一直很突出,依然存在很多漏洞。

所以大眾點評“抄襲”小紅書,應該得到法律的制裁,以此來規範內容原創市場。


王長勝


好多網友都表示,下線就能熄滅怒火了嘛!?(笑哭)

但是作為一個吃瓜群眾,我在想的是大眾點評是不是要搞事情,然後給自己加一波熱度(捂臉)。因為說到大眾點評呢,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團購平臺,平時用起來也是就看看美食啊,看看酒店KTV等等。而且現在口碑和美團還佔據了一定份額的市場……

大眾點評在首頁推出了一個讓網友點評和發佈資訊的功能,雖然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看啊,但是最近大眾點評也是讓小紅書拽上了風口浪尖。小紅書方面得到反饋,說大眾點評的一些用戶冒用小紅書的用戶名稱,然後盜用小紅書發的原創筆記,小紅書要動用法律手段啦…

其實要是用一個兩個,估計也不會這麼計較,這樣看來可能大眾點評盜用的太多了(笑哭),直接給小紅書惹急了。說實話也是大眾點評做的不太對了,之後大眾點評也知道自己玩兒的有點兒過火了,急忙在微博上回應小紅書,表示將立即下線這些未經授權轉載小紅書內容的這些賬戶以及內容,並且在內部開展調查和自省,舉一反三,完善相關流程和機制,對小紅書以及相關的作者帶來的影響表示深感歉意,同時也感謝發現問題的用戶朋友。

看起來態度還是比較好的…但是其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也讓我們不得不去深思吧,雖說生活在這樣一個網絡極其發達的信息時代,但是對於自己知識的保護每個人都應該重視起來,嗯,一定要很重視的那種。


科技抱拳奧特曼


不遮掩,不躲避,至少在態度上,大眾點評在面對小紅書的抄襲指責還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回到問題的原點,那就是大眾點評搬運、抄襲小紅書有關用戶的原創筆記行為,到底是用戶授權行為,還是平臺自己的行為,這是涉及兩個問題。

如果是有關原創筆記用戶授權的行為,那麼, 對於賬號的註冊或生成、原創筆記的內容的生成,那麼,就不一定是侵權行為。

因為用戶的原創筆記,從著作權角度來看,用戶才是作者,才是權利人,小紅書也只是獲得了用戶的授權或許可,才能在自己的平臺刊載使用。

但是,有個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商業網站在獲取用戶授權時,都會通過格式條款的方式,以排他的方式獲得相應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可能會對用戶對其作品的再次對外許可轉讓構成干擾。

不過,具體到小紅書和大眾點評的爭議,因為目前尚未起訴至法院,對於影響雙方競爭或合作的焦點是什麼,還不好判斷。


李俊慧


小紅書是靠口碑營銷起底的內容社區,但是自從商業化後便遭受到用戶質疑以及各種危機頻發,口碑面臨一個積岌岌可危的局面。

在今年1月至2月期間,小紅書屢次觸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廣告法,曾經6次遭到上海市嘉定區監管局的行政處罰,其處罰內容為2次警告、4次罰款,罰款總額總共達到14萬元。

在2014年8月,“福利社”於小紅書上線,小紅書選擇了全自營的業務模式,因此平臺不僅一手承包了關務、採購、選品、客服,而且還手握著兩個日處理數十萬單的保稅倉和兩個海外倉。

但是因為起步晚的原因,渠道、供應鏈、物流等方面都是小紅書所存在的短板,而且其本身的電商運營能力並不能支撐起用戶的數量,另外對於電商環節的一些把控也稍顯不足。這些短處最終導致了——用戶屢投訴平臺售後差、退貨慢、假貨多等問題。

隨後,銷量作假、水軍、種草筆記代寫、刷量等行業灰黑產業鏈漸漸顯露出來,甚至在市面上出現了小紅書代刷機構。另外,近期在各大投訴平臺上小紅書被投訴的情況也日漸上升,“假貨”、“欺騙消費者”以及“虛假宣傳”等字眼頻頻出現在群眾面前。

小紅書在官網信息中顯示,到2019年1月為止,小紅書已經擁有超過2億的用戶數量,其中最為活躍的用戶群體是90和95後,他們在平臺通過短視頻以及文字記錄等形式來展現自己的生活方式。

用戶所分享的真實內容是小紅書社區的根本特色。然而,當內容社區的流量穩定下來,並且在擁有了大量點贊、瀏覽以及收藏等所構建出的底層數據之後,流量變現變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凡是有流量的所在之處,必然就是灰黑產業鏈進行收割利益的地方。

在2019年3月,有媒體報道聲稱,小紅書中的部分“種草筆記”是由推廣團隊來代寫代發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刷量來提升搜索排名。小紅書有數量不少的“代發QQ群”,而且在閒魚等平臺上都能找到“代發種草筆記”的商家團隊。

小紅書方面對此回應道,對於社區刷粉、刷量等行為零容忍,會嚴厲打擊黑產,並且已經就此類事件向公安機關報案,接下來會積極配合公安查處,另外還表示其自身經建立了幾十人的反作弊團隊,通過機器學習等方式識別刷量行為。

雖然刷量可以通過監控來制止,但是涉及到內容涉嫌虛假宣傳以及筆記代寫成風等問題的小紅書又該何去何從?

優異的口碑和電商環境是支撐用戶增長以持久度的關鍵因素。對於當前的小紅書來說,屢次遭到詬病的貨源以及令人不愉快的購物體驗正漸漸瓦解平臺樹立起來的口碑。從目前來看,面臨著口碑的信任危機以及市場方面競爭激烈的小紅書,其在電商之路的發展上,仍舊任重而道遠。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聽財網


由於工具類產品存在諸如獲取新用戶困難、用戶留存時間有限、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問題,因此通過做社區提供更多內容,以增強用戶使用粘性,成為這類產品所看重的方式。

而所謂內容電商,其場景就是運用直播、熱點事件、IP、娛樂遊戲等資源創造出內容併發布在各類平臺上,通過任何一個內容,引導用戶發現一個好產品並將其吸引到購買的平臺上,促使看完即購買。

很顯然,剛剛轉型的大眾點評還需要大量、優質的原創內容擴充平臺,從而一步步積累和留存住用戶。

同許多工具類產品擁有鮮明的標籤一樣,一直以來,大眾點評就被當作一個找店和評價的工具,其用戶已經形成了使用習慣。假如用戶正急於搜索附近的美食,或者正在付款結賬,這時基本不會注意到平臺所推薦過來的其他內容。所以開放社區功能很有可能會變成一個功能的堆積,極易損傷用戶體驗。

並且據艾瑞諮詢數據,大眾點評用戶的人群年齡佔比主要分佈在31-35歲,佔到37.21%,而24歲以下的僅佔16.62%。而對於31-35歲的用戶群來說,使用這類產品更注重的是效率,如果因為改版增加了他們的使用時間,有可能導致用戶的流失。

除此以外,做社區內容就需要打通社群,撬動關係鏈。儘管微信為大眾點評留出了接口,提供了強關係鏈,但與留在大眾點評中進行交流的場景相比,用戶更容易通過微信入口進行社交活動。

更糟糕的情況是,由於被用戶舉報涉嫌洩露用戶個人信息,大眾點評新增“一鍵停用第三方全部社交關係”等功能,增強了用戶自主選擇權,也就相當於降低了通過微信打通社群的可能性。

作為一家靠獲取餐館信息和點評資源起家,曾出版“餐館指南”的公司,大眾點評曾與打造社區無限接近,而在轉型O2O平臺後,又要再次轉型社區,大眾點評還能把自己丟掉的能力撿起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