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对于北平抗战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该如何评价呢?

聊一点点历史


哲元等分属军人,责在保国。谨率所部枕戈待命,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奋斗牺牲,誓雪国耻。

这是1931年918事变爆发时,宋哲元率领第29军向全国发表的抗日电报。“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奋斗牺牲,誓雪国耻”,是何等气壮山河。

那个时候的宋哲元,还是一名铁骨铮铮的中国男儿。1933年,日军从东北进犯热河,热河省主席,张作霖的结义兄弟汤玉麟弃城而逃。宋哲元没有跑,指挥着29军的弟兄们,在长城一带抗击日本人,用大刀和日本人肉搏,消灭日伪军6000余人,获得喜峰口大捷。

有一首歌曲大家不陌生,《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这首歌,便是以宋哲元喜峰口抗战为背景写成的。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 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因为蒋介石与日本人在1935年签订的何-梅协议,蒋介石的部队不能驻扎华北平原,所以驻防华北地区的任务就落到了宋哲元第29军的身上,因为第29军并不属于蒋介石的中央军,而是冯玉祥西北军仅剩的几支队伍之一。

就这样,宋哲元成为了平津地区事实上的统治者。平津是个好地方,宋哲元的29军在那里获得了发展。2年的时间,29军已经从一支3万人的队伍发展成了10余万人的队伍,武器装备也是焕然一新,当年的大刀早就被步枪所取代。

大刀没了,抗日的决心也没了。

越发强大的29军滋生了很多问题,宋哲元把自己当成平津地区的统治者。蒋介石和日本人宋哲元都惹不起,相对而言,宋哲元更加害怕蒋介石。

所以当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已经准备好支援宋哲元抗日了,汤伯恩的军队已经准备开赴前线。但是宋哲元拒绝了蒋介石的支援,他害怕蒋介石会趁机吃掉他。他开始和日本人进行谈判。

日本人发起卢沟桥事变,其实是一次试探性的攻击,日本人的大部队还没有到,日本人需要时间,所以乐得和宋哲元进行谈判以拖延时间。

宋哲元错误的估计了形式,以为日本人不会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他希望通过谈判保持自己29军在华北的地位。但是他错了,日本人看到了宋哲元的目光短浅,大军向华北集结。

宋哲元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打,29军已经失去了先机;不打,他又会背负上汉奸的骂名。宋哲元选择了逃避,丢下29军自己跑了,成全了29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的抗日英雄之名。

严格来说,宋哲元不是汉奸,他只是个想保全自己地盘的军阀。但是和日本人讲条件,无异于与虎谋皮!

在民族存亡之际,还妄图和保存实力,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宋哲元有愧!


这里还有一个人不得不说,那就是张自忠将军,后来牺牲在抗日战争中最高级别的国军将领。


当时的张自忠,还是宋哲元的29军下面38师的师长。因为29军找华北的快速扩张,29军不再是铁板一块,而是貌合神离。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自忠受到了日本人的挑唆,想对宋哲元的地位发起挑战。所以,当日军进攻北平时,通过张自忠的驻防区域,张自忠是默许日本人通过的。

结果,日本人通过张自忠的驻防区域时,顺手就把张自忠的部队给缴械了。因为这个事情,张自忠背上了汉奸的骂名。

当然,张自忠将军绝对不是汉奸,只是当时的他,还没能跳出军阀的范围,目光局限!

在随后的日子里,张自忠将军背着汉奸的骂名,踏上了抗日战场,用自己鲜血洗刷了身上的骂名!毫无疑问,后来的张自忠是抗日英雄!


小镇月明


宋哲元墓坐落在四川绵阳游仙区富乐山脚下,作为土生土长的绵阳本地人(当然不是市区)我有幸去过两次。

第一次是在十多年前高考不久后,本来是打算和同学一起去人民公园玩儿的,结果公交车坐过站了,就误打误撞的到了富乐山。那时候只知道这是一位抗日英雄,出于对英雄的敬仰,我和同学在离开之前,对着宋墓鞠了三躬。

说来惭愧,在绵阳工作生活了快十年,至那以后再也没去过宋墓。第二次去,已经是十多年以后了,大概是去年中秋节前后,我和家人一起到富乐山游玩。

富乐山就在绵阳城区,里面风景优美,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一到节假日几乎全绵阳的人都去了,必定是游人如织。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仅一墙之隔,一边人声鼎沸,一边门可罗雀,而甚至坟上已经杂草丛生。或许,绵阳本地人也没几个知道这里还有一座抗日英雄的墓吧!

宋哲元其实是一个相当矛盾的人物,他集爱国和军阀割据思想于一身。这使得他常常陷入激烈的思想斗争当中,一边军阀割据思想根深蒂固,一边又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意愿。他后来在北京和天津的所作所为,有一半是被日本人所胁迫,另一半则是出于私心,想要军阀割据,自己好当一个土皇帝。

蒋介石为了对付冯玉祥,曾经花过大力气拉拢他。但宋哲元一直表现得若即若离,不肯全面的投入蒋介石的怀抱。

卢沟桥事变以后,宋哲元口口声声的要为冯玉祥的西北军留点底子,其实说到底也是私心作祟,想要保住一定的独立性。

(29军大刀队)

但是在民族大义上,宋哲元有自己的底线,他不肯退让一步。他在华北艰难维持,在日寇猖獗,东北沦陷,南京事不关己的情况下。以29军薄弱的兵力和低劣的装备,仍然坚持民族大义,打响抗战的第一枪,这是功不可没的,长城抗战必定彪炳史册。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宋哲元的优柔寡断暗,且心存侥幸延误了战机,导致了29军的溃败和手下爱国将领的离心离德。宋哲元作为军事主官承担了大部分责任,加上蒋介石的暗中排挤和拉拢手下军官,他们失去了对29军的控制,没有了实权。

(长城抗战)

后来又罹患上了肝病,便撤退到了大后方休养。几经辗转,终于还是逃不过病魔的折磨,于1940年4月5日,在四川绵阳,因病逝世,最后被葬在了前面所说的富乐山脚下。国共两党的很多著名人物,如朱老总、彭老总、周总理、冯玉祥、于右任、蒋介石等都为他送上了挽联,承认他为抗日所做的贡献。

后来,当时的国民政府追赠其为一级上将。1981年6月,新中国政府也追赠宋哲元为抗日爱国将领。

总归一句话,尽管宋哲元身上有这样或那样的旧军人作风,但和大多数的民国军阀一样不失为一位抗日爱国英雄,他理应受到国人的尊重和敬仰。


历史小跟班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抗战史问我就对了。

北平抗战期间,宋哲元的所作所为和918的张学良没有本质不同。

在日军兵临城下,蒋介石一再命令抵抗时,宋哲元为保持平津的地盘和29军的实力,多次和日军谈判,试图避免冲突。

蒋介石希望其他部队包括中央军进入平津,宋哲元怕是抢地盘,断然拒绝。

蒋介石命令他去保定坐镇,准备和日军决定,宋哲元却自己跑到天津去和日本人谈判。

卢沟桥打响后,日军为了增兵进攻,曾经有1个月的空档期。

期间,日军不断忽悠宋哲元,许诺停战随后又反复反悔。

那么,根据基本常识,宋哲元应该做作战部署,在这基础上再进行谈判。

但宋哲元不但没有任何部署,反而根据日本要求拆除北平防御工事,甚至差点将宛平城的主力撤出,交给保安部队驻守。

最终,这段时间29军基本没有准备,被日军集中兵力威逼到眼皮下,同时被切成几段。

结果,日军全面发动进攻,29军实际上已经处于日军分割包围中,根本无法抵抗。

日军一部,甚至直接开到29军南苑大本营的围墙下。

在日军猛攻下,29军全线崩溃。

短短10天内,北平天津先后沦陷,29军伤亡失散近万人,赵登禹和佟麟阁将军殉国。

宋哲元的所作所为,看不出是什么爱国者,而完全是一个自私自利军阀行为。



萨沙


在卢沟桥用大刀与日寇搏杀,在平津用步枪和手榴弹与日军侵略者血战的二十九军英勇抗战的将士们永垂不朽。

但是宋哲元在平津抗战时的表现,实在不能说好。

仔细想想,抗战二十多次大会战有北平会战或者平津会战吗?没有吧,为什么呢?

正是因为宋哲元的表现,导致中国军队在这两个重镇根本没有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和反击!

前期,正是因为宋哲元的不断妥协,导致国民政府在华北的统治力不断下降,中国军队的战机不断失去;而当蒋介石下令奋起反击的时候,宋哲元又畏缩不前,想给“西北军保留一点实力”,甚至怕被抢地盘而拒绝蒋介石的中央军进驻。

毕竟宋哲元是冯玉祥的旧部,在他心中,蒋介石并不是值得忠诚的领袖。

正是由于高层的软弱无力,导致前期平津作战一败涂地,这一点,宋哲元难辞其咎,二十九军伤亡惨重。

但同时,宋哲元心中的爱国思想同样强烈(长城抗战时期的喜峰口之战大涨国人志气),他不鸟老蒋,但绝不当汉奸,当日军大举入侵的时候,他仍然带领将士奋起反击,虽然此时中国军队已经失去了战机。

而最终,二十九军也在他的领导下打响了抗战第一枪,这一点,他有功。


国史拾遗


宋哲元(1885-1940),西北军著名将领,字明轩,山东乐陵人。自幼酷爱读书,忠厚待人,治军有方,冯玉祥部西北军五虎之一,深得冯玉祥赏识。由于宋哲元受冯玉祥影响较大,内心的爱国主义与军阀主义并存,既想抗击日本侵略者,又想达到其军阀割据的目的,缺乏全局观念。在1933年长城抗战中,率29军奋力抗战,尤其是在喜峰口,29军大刀队让日军胆战心惊。1935年一曲《大刀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也是宋哲元率29军抗战的真实写照。1937年七七事变后,宋哲元在是否抗战思想上徘徊动摇,从内心未能顺应潮流归顺蒋介石,终究摆脱不了军阀割据的消极思想,虽奋力抗敌,但对日军始终抱有幻想。同为西北军出身的张自忠将军全力让59军在临沂血战,保证了台儿庄大捷,最后为国捐躯。孙连仲将军在台儿庄准备战至最后一人的决死之心。宋哲元与之相比,尚有欠缺,这与当时国民党缺乏抗战到底的决心也有一点的关联性,其在长城抗战、七七事变中的英勇表现,还是可圈可点,但在处理华北事务中,与日军且战且和,又觉得其缺乏立场。终其一生,功还是大于过,因其思想复杂,后又英年早逝,未成正果。


心有灵犀73024986


“七七事变”爆发后,由于日军援兵尚未抵达,中日双方大约有两周左右的扯皮时间,第二十九军内部坚决主和的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抗日民族英雄、时任第38师师长张自忠将军,他甚至电话里训斥了满心与日寇决一死战的110旅何基沣旅长。无它,“姥姥不亲舅舅不疼”的二十九军苦怕了,太需要平津这块地盘了。四年时间,这支队伍从长城抗战时的3万余人已经发展到10万人马,卢沟桥最先跟日军干起来的金振中营,居然下辖四个步兵连、二个迫击炮连、一个重机枪连近1400人,平津富得流油啊。


(宋哲元)


尽管宋哲元号称冯玉祥的“五虎将”之一,砍头5000俘虏不眨眼睛,终究是文化不高科班未进的武夫,对局势的战略判定远不及蒋介石高明。卢沟桥的枪声一响,蒋某人即知中日全面战争已经躲不掉了,虽然他心里并不情愿过早地打这场战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华北地区与东北有本质不同,一旦容忍日寇武力夺取,蒋介石将失去作为民国中央政府的执政基础,他已经退无可退。事变次日,即已定下十二字方针:

不屈服、不扩大、不求战、必抗战,其实有最后三个字,足够了。

就在日本高层在争论扩大与否的期间,蒋介石业已在庐山召开了最高国防会议,组建了战时指挥体系,受训军官全部归队,命令黄河以北的中央军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奉调,嘱何应钦向保定增援六个高射炮连,运送300万发子弹给第二十九军备战。可惜宋哲元看不到这一层,他仍然幻想着与日军谈判,用不算太苛刻的条款,继续维持第二十九军在平津地区现有的特殊地位,所以拒绝了军事委员会的一切支援,更不同意中央军即刻北上,他甚至不许南京上海的抗日团体来慰问,只怕刺激到日本人。

(大小两个委员长)

宋哲元是爱国的,长城抗战也是率部砍过日本人脑袋的,事变爆发时他正在山东老家躲事:日本人逼着他同意在华北修铁路,国府坚决不允,他谁也惹不起,只好溜之大吉。既不愿做汉奸、也不愿丢掉富庶的地盘和刚壮大起来的军队、更不愿与蒋介石中央政府撕破脸,这就是民国时期地方派系的悲哀,也是日本人步步紧逼的心理优势,设身处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宋哲元,应该怎么办?

他选择的,一是拖,拖到像几年前签定“何梅协定”那样能够化解危机;二是哄,哄完日本人再哄蒋介石,尽量维持现有局面都别开火。



他不知道的是,日本人完全是在忽悠,日本军部“扩大派”早占了上风,增兵华北已成定局,甚至连不支持扩大的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石原菀尔都同意派兵,因为“中国驻屯军”只有河边正三少将的一个旅团5600人,尚不及二十九军兵力的1/20,吓寡妇的家伙都不够大。就在宋哲元认真研究日本开出的谈判条件时,关东军两个混成旅团、半岛驻军第20师团已经奉命驰援华北,日本国内的三个师团也已动员完毕,而七个师的国民党精锐中央军,却不能开进自己领土的华北来增援!

宋哲元爱国不假,然而过多考虑个人得失和小团体利益,不知不觉已经滑落为民族罪人。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即著名的:“如果战端一开,则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7月20日,日军增援部队到达25000人;7月25日,日军地面和航空部队完成战斗准备,新任司令官香月清司终于撕下了“和谈”的面纱,给宋哲元发出了最后通牒,限令二十九军在三天内撤出北平城,否则将“单方面采取行动”。宋哲元终于清醒,然悔之晚亦,他把中国军队最有利的18天宝贵时间浪费掉了,北平三面被围,中央军远在河南,为避免古都毁于战火,第二十九军只能弃城。

张将军自忠后来的奋勇杀敌,南瓜店的以死明志,确有被日寇欺骗和被国人误解的羞辱之心,为了二十九军安全撤出北平,他不得不虚以委蛇善后,举国一片骂声。他当时的心态,也代表着以宋哲元为首的二十九军大多数高级军官的思想,保住地盘和实力第一,民族利益第二,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特殊时段里,宋哲元及第二十九军对中央军的警惕甚至超过了对待日寇,实在可叹。



宋哲元的表现甚至不如一向与蒋介石缠斗的桂系,军事委员会电召白崇禧赴庐山共谋抗日大计时,四川刘湘和云南龙云劝阻李宗仁白崇禧,只怕蒋介石翻脸扣人,李白回电曰:先国难而后私仇!


度度狼gg


宋哲元是一个标准的军阀,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是他的终极目标。

宋哲元的29军前身是西北军冯玉祥的部队。在中原大战中,冯玉祥全军覆没,宋带着自己的残部投靠了山西王阎锡山,但是阎老西对宋并不信任,29军倍受晋绥军的排挤,无奈投靠东北军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之后,抗战局面已经十分明朗。张学良这个大废物,在丢掉了东北又丢掉了热河。此时察哈尔的形势变得十分紧张,宋哲元的部队奉命进入察哈尔,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这是宋哲元崛起的第一步。


在长城抗战中,29军打得很英勇,抵御倭寇中国军人责无旁贷,但是失去自己的势力范围才是宋哲元万万不能容忍的。此役让29军名声大噪,宋有了说话的资本。由于张学良这时候已经靠不住,宋逐步接受了华北地区的防御工作,从此29军在华北地区站稳了脚跟,察哈尔、河北、北平、天津等地都在宋哲元的控制之下。



1937年年初,宋哲元的29军已经达到了12万兵力。从实力上说,宋哲元已经可以和山西的阎锡山、山东的韩复渠分庭抗礼。出于军阀特有的思维,对待中央军入境的问题上是宋和阎、韩完全一致,都坚决抗拒,甚至不惜动武。无差别保护自己的势力范围。无论是日寇还是中央军,谁来打谁。

放弃北平

日寇大军压境,宋哲元的态度也是一样的,他坚决抗击日本侵略,但不允许中央军进入华北地区。在卢沟桥事件爆发的初期,宋还强令已经北上的中央军停止前进。




卢沟桥事变爆发,此时坐拥12万兵力的宋哲元却准备与日军和谈。他认为日本方面并不是准备发动战争,而是为了利益,只要自己做出一点点让步,那华北还是自己的天下。日本方面利用谈判的机会麻痹宋哲元,然后在国内开始集结部队。待日寇集结完毕,宋大呼上当之余才发现战机已失。廊坊一战,29军损失惨重,失去了主动进攻的能力。1937年7月28日,宋哲元主动放弃北平撤到保定。北平不设防,日寇不费吹灰之力占领北平。






宋哲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内心爱国意识和军阀割据意识同样强烈。外辱入侵,他具备军人血性的一面。利益面前,他也有患得患失的犹豫。符合一个旧时代军人的气质。


梁无忌


宋元哲当时作为平津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对于北平、天津两大城市轻易陷于日军之手负有主要责任。其次对于29军在北平的作战失利也是由于宋元哲指挥部署不利导致。

当时七七事变爆发后,29军的师长以下基层官兵抗日热情高涨,求战心切。此时日军在华北的兵力非常薄弱,仅有一个混成旅团,而29军拥有步兵3个师,骑兵1个师,还有4个独立旅,总兵力达10万之众,武器装备亦较为先进。可是宋元哲仍旧抱着军阀的地盘思维,既害怕日军占领,又害怕国民政府的中央军插足,于是为了维持现状急于同日军当面达成和谈,甚至答应日军的一些无理要求。 正当北平局势扑朔迷离之际,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却对局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开始积极备战,组建战时体制,成立最高统帅部,编制各大战区和所属集团军、军团、军、师的战斗序列。同时为了应变北平局势,调集中央军20个师和供3个月消耗的弹药的集结于郑州附近的铁路线,一旦局势突变随即增援29军。蒋介石在致宋元哲的电报中说到:“中正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保全我国家和个人之人格”,可见国民政府抗战之决心。

军事上宋哲元同样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面对日军不断向北平、天津增调部队,宋元哲不仅拒绝了蒋介石的中央军增援的好意,而且也不积极备战,反而调离积极抗战的将领,取消抗日活动,29军各部仍旧按照和平时期驻守营地,未及时转入作战状态。就这样坐等当面日军积蓄力量,重新获得优势,最终日军以2个师团又1个旅团的强大兵力全面向29军发起进攻,北平驻军仓促应战,损失惨重。29军大部分伤亡都是在撤退中遭到日军的伏击而造成的,可见29军高级将领对军队部署之失误。

在北平驻军溃退后,日军随即转头对付驻天津的29军一部,最终29军全面撤出平津地区,伤亡数千人,而日军仅伤亡500余人。 北平、天津不到两天即沦陷,这对于拥有近10万的29军来说,实在是莫大的耻辱,而这一切并非广大官兵作战不力,实在是宋元哲误国误民!


战略论


我们先来看一看29军是怎么形成的?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的西北军土崩瓦裂,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陕西藉的将领杨虎城被蒋介石收买,封锁了潼关,断了西北军回家的路。

以宋哲元张自忠等人不愿意投降的西北军旧部退到了山西境内,这一年的冬天很冷,他们的心中更冷,缺衣少粮,没有后勤补给。不管是东边的张学良,还是西边的阎锡山,都对他们是不欢迎的态度,黄河对岸的陕西,他们又回不去。

后来,经过他们自己的积极努力,蒋介石同意收编他们。但前提是必须征得张学良的同意,因为黄河以北都是张学良的地盘。张学良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只要将介石点头了,他这关是比较好过的。

1931年,29军正式建立,由宋哲元担任军长。

在后来的长城抗战中,顶在第一线的是张学良的东北军。

本来还有一些战斗力的东北军,在张学良的带领下,全然没有半点精气神。差不多逢战必败,逢战必逃。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东北军连自己的老家都不要了,还会防守关内的这些城市吗?

在需要英雄的时候,29军出现了。这支装备很差,连饭都很难吃饱的军队,展现了他们良好的战斗风貌和战术素养。

因为西北军一直缺兵少粮,枪支和弹药都不足,所以他们经常操练大刀,冷兵器练习的倒是比较熟练。

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的掩护,再加上成熟的战术素养,任何一支中国军队在白天都无法战胜日本人。

西北军创造性的改造了夜袭战术。白天他们防守,晚上开始背上大刀,组织敢死队,向日本人发动奇袭。

打了一天仗的日本人,晚上睡得像猪一样。29军的将士们,如同神兵天降,用一把大刀把日本人砍的屁滚尿流。

因为在日本,如果脑袋被砍掉了,传说灵魂只能成为孤魂野鬼,无法进入祖坟,这是非常耻辱的。所以日本人对29军的大刀,吓得晚上都睡不着觉,生怕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长城抗战,让29军一战成名。

战后,南京政府和日本人达成了协议,国民政府的政府军队不得进入华北地区,29军则为非正式军队得到了发展的机会,迅速扩编成了一支12万人的军队。

从这时起,宋哲元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像所有的旧军人一样,开始穿上长袍马褂,和文人墨客混迹于政界会所。

他们内部也发生了很大的矛盾。宋哲元和张自忠相互看不起,日本人利用这个机会对他们实行挑拨离间。

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本人经过张自忠防守的廊坊地区,突然向北京发动了进攻。宋哲元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被迫退入了保定。进入北京的张自忠部被缴械,张自忠被全国人骂成汉奸。后来的张自忠,知耻而后勇,在后来的抗战中,与日本人展开数次血战,直至在枣宜会战中战死疆场。

而宋哲元等人则慢慢退出军界,两人虽老死不相往来,但心中仍拿对方当兄弟。

抗战爆发前,宋哲元把华北地区当成了自己的地盘,拒绝中央军进入河北。最终导致华北地区全面沦陷,抗战进入了被动状态。

长城抗战后,宋哲元沾沾自喜,把自己当成了战神,喜欢上了各种应酬,整天迎来送往。从此就放松了对军队的训练,内部的兄弟们也展开了争权夺利。29军从骁勇善战便成了酒囊饭袋,因此七七事变时,他们虽然人数众多,却依然一败涂地。

对于这种状况,宋哲元作为军长,应该负主要责任。


新知传习阁


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山东乐陵人,毕业于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

宋哲元是冯玉祥西北军的五虎之一,冯玉祥对其十分赏识,并称赞他“勇猛沉着,练兵有方”。中原大战之后,冯玉祥的西北军被张学良整编为下辖3个师的29军,军长为宋哲元。

宋哲元的29军属于杂牌部队,武器装备很差。为了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29军的官兵人手一把大刀。九一八事变之后宋哲元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哲元等分属军人,责在保国。谨率所部枕戈待旦,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奋斗牺牲,誓雪国耻”。长城抗战时,29军大刀队与日军展开激战而震动全国。1935年以喜峰口为背景的歌曲《大刀进行曲》唱遍全国。

长城抗战最终以中国军队失败而告终,中日签订了《塘沽协定》。国民党中央军撤离了河北,以宋哲元的29军驻守华北。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时,国民党同意在北平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宋哲元出任委员长。宋哲元在华北一方面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又和日本比较暧昧。卢沟桥事变时,宋哲元又遭到排挤,最后北平、天津很快陷落,29军被迫撤退。

北平、天津沦陷之后宋哲元担任了手无实权的虚职,宋哲元很想到前线杀敌,但1940年在其夫人的老家四川绵阳病逝,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一级上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