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宝宝黄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奔跑的蜗牛syl


说起黄疸呢,这是一种出现在新生宝宝身上的疾病。一般在宝宝出生后的两到三天内会开始出现,这种病的一些症状为:宝宝的皮肤和巩膜开始出现黄染现象。这是由于新生宝宝在出生的时候体内的大量红细胞被破坏掉,这就导致了其体内产生了过多的胆红素,大大超过了宝宝体内肝脏和肠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其体内的胆红素增多进而引起宝宝出现黄染现象。

在正常的状态下,人体血液里面的红细胞在衰老后,在血液中被正常代谢后就成为了非结合胆红素,之后这种胆红素会在肝脏继续代谢,最终变成结合胆红素,在胆囊中储存或者被继续排到肠道。在肠道中,胆红素的一部分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进行利用,另一部分则被人体正常排出。这一个人体循环过程过程维持着人体血液中胆红素的正常含量。如果其中的哪一个环节出现异常或者故障,那么人体血液中的胆红素受到刺激出现应激性反应,也就是升高。于是在我们的皮肤、黏膜等部位就会出现发黄,也就是所谓的黄疸。

至于为什么新生儿黄疸高呢?医学研究认为:在新生儿时期,由于母亲胎内的缺氧环境致使宝宝体内红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多。而在宝宝出生之后有了肺呼吸,导致了其体内血氧分压升高,导致红细胞被迅速破坏,进而导致产生较多的胆红素。此外,新生儿时期宝宝的肝脏系统发育不完善,其酶的分泌不充分,因此并不能将体内的胆红素从肝脏排出。

三甲医院工作近1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尤其新生儿常见疾病及危重症的诊疗。


医联媒体


1、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2、为什么新生儿会有黄疸?

大多数的新生儿会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但绝大部分都是生理性黄疸(含母乳性黄疸),很多父母看到黄疸就胆战心惊,却不知道这是正常婴儿的正常反应,并不是需要特别担心的问题。黄疸的形成是因为新生儿有较多的红血球数目,而且他们红血球的寿命70-90天,又比成人的120天短,红血球被破坏后经一连串反应后产生胆红素,就会引起黄疸,皮肤、眼白等处就会发黄。

当然也有一些孩子是因为病理性的问题导致黄疸,比如胆道闭锁,先天性肝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泌尿道感染。如何分辨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接着看下文。

3、胆红素是一种抗氧化剂,少量的存在体内反而对新生儿是有益的,所以黄疸数值只要不超过255μmol/L(15mg/dl)是不需要特别去治疗。

只要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即为正常的生理性黄疸。但介於12 mg/dl ~15 mg/dl的黄疸,孩子除了皮肤黄染外,但在食欲和精神方面都没有多大影响的情況下,一般在一个月内症状就会自动消除(也有一些孩子会持续更久),都不需要太过着急與治療。

4、黄疸的宝宝不需要停母乳!

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在国内很多医生,会要求妈妈停喂母乳,但要强调的是除非血清胆红素大于306μmol/L(18mg/dl),才需要暂时停喂,因为如果暂停哺乳48小时,胆红素就能明显下降达50%,所以停喂48小时后可以再继续哺喂母乳,只要增加喂母乳次数及奶量,增加宝宝排便次数和量可降低黄疸。千万不要因此而改喂配方奶。

在大陆一般只要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即为正常的生理性黄疸,只需频繁喂奶,能加速排便和代谢。但只要超过204μmol/L(12mg/dl)即建议照光治疗,其實是不需要的再次提出新的观念,若根据最新的国外研究报告指出,血清胆红素大于255μmol/L(15.0mg/dl)时,才需要进一步治疗,也就是照蓝光。

b. 茵栀黄

在国内医生会建议不超过204μmol/L(12mg/dl),就是正常的生理性黄疸的新生儿服用茵栀黄加速黄疸消退,但茵栀黄,除了说明可以降低谷丙转氨酶外,并没有确切可以降低胆红素而达到退黄疸的作用,而且只要是正常生理性黄疸,增加喂食促进排便,宝宝胆红素自然能消退。所以常有爸妈问我到底需不需要吃茵栀黄呢?在国际的新生儿科学领域里,并没有服用茵栀黄可以降黄疸的证据喔!另外对于G-6-P-D缺乏的宝宝(俗称蚕豆症),若服用茵栀黄则会有溶血现象,更会让黄疸加重,也是必须要注意的。

治疗黄疸用茵栀黄的不利影响渐渐得到大家的认知。

茵栀黄:宝宝吃了后果很严重,还有多少妈妈蒙在鼓里

6、新生儿黄疸回家该注意哪些呢?

老一辈的人可能会认为,把宝宝照日光灯或置于强烈太阳光下曝晒,可以让黄疸消退,其实这样做相当危险又无效的作法, 婴儿可能会因强烈的光线伤及视力,也可能引起脱水休克。

在正常的日光灯下或于日光灯一般光线下观察宝宝肤色比较准确,新生儿的黄疸大约是由脸部先开始,严重时肤色黄才会黄到身体与手脚。建议父母亲用自己的手掌和宝宝的肤色相比,如果发现黄疸在身体躯干部份时,可以再观察;如果膝盖以下的皮肤也出现黄疸时,则应带宝宝返院检查胆红素的数值。

总结:

虽然新生儿黄疸是需要关注的,但可以毋须过度担心和紧张,毕竟国内对于黄疸值的界定,治疗标准仍是高于国际的,所以若您的宝宝测到的数值是高于国内标准204μmol/L(12mg/dl)时,此篇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心连心好月嫂


我是儿科医生,每天都会接诊黄疸的新生儿!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当血清胆红素超过85umol/L,就会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可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又有那些特点?

1.胆红素生成的过多 具体的原因是①红细胞数量多②红细胞寿命短③其他组织来源的胆红素增加

2.血浆蛋白连结胆红素能力不足

3.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差

4.肝肠循环 特点在 新生儿肠道蠕动差,增加了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导致血中胆红素增高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1.生理性黄疸 特点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田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多在生后3-5田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不超过3-4周。

2.病理性黄疸特点 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升高的比较快,黄疸的持续时间长,黄疸腿儿复现。

我们常见的新生儿黄疸的病因是比较多的,常常是多重病因同时存在。

1.胆红素生成过多 红细胞破坏增多及前边提到的肝肠循环增加,使胆红素生成过多,引起黄疸。

2.红细胞增多症 常见于母-胎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

3.同族免疫性溶血 常见于母婴血型不和

4.感染导致的溶血

5.肝肠循环增加

6.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相关性黄疸

7.等等


治疗: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光疗 是降低血清胆红素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我是儿科医生张旋,善于解答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儿童喂养保健方面的问题。乐于和你互动交流!


儿科医生张旋


大部分的新生儿出生之后都会出现黄疸的,大多数是生理性的。

生理性的黄疸一般在2~3天会出现皮肤黏膜、眼白发黄,4~5天的时候最严重,可能会涉及四肢、躯干也黄染,但是在一个星期之后差不多就会慢慢消退。除此之外,宝宝没有其他的异常,精神好吃奶也好,排便也是正常的,那这种情况就是出现了生理性的黄疸。

据统计,有70%~80%的宝宝都会出现这种情况,黄疸持续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两到三周,但是生理性的黄疸对宝宝的发育没有其他不良的影响,也不必过于担心和治疗,会自行消退的。

如果是母乳性的黄疸,其他的情况正常,也不需要断奶治疗,正常就可以,会自行消退的。

如果是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血液检查的总胆红素值偏高,言败不的黄色逐渐的严重,则很有可能是溶血性的季斌过着是血液类型不匹配,就需要立即去医院接受治疗。

对于黄疸,要预防为主,对黄疸出现早的,胆红素高的宝宝要积极的治疗,疑有溶血性疾病的需要做好换血的准备。


刘明潇


为什么新生儿会有黄疸?

刚出生的新生儿,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产生较多,而肝脏功能还没发育完全,胆红素不能被及时代谢出去,导致血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表现为额头、胸部、四肢的皮肤以及白眼珠等部位发黄。新生儿黄疸一般在出生后3天开始出现,7~10天到达最高峰,2周后自行消退。

黄疸的两种类型

(1)生理性黄疸

黄疸颜色不深,并且宝宝的食欲很好,精神也不错,没有过多的吵闹现象。这种情况你就不用太担心,一般在7~10天的时候就会自然消退。

(2)病理性黄疸

黄疸出现的时间过早,或者症状过重、延续时间长,这个时候就要注意是不是病理性的黄疸。病理性黄疸有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等等,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应对黄疸有诀窍

(1)仔细观察黄疸变化

黄疸一般都是从头开始黄,从脚开始退,而眼睛是最早黄,最晚退的,所以你可以先从眼睛开始观察。如果不知如何看,专家建议可以按压新生儿身体的任何部位,只要按压的皮肤处呈现白色就没有关系,是黄色就要注意了。

(2)观察宝宝日常生活

如果发现宝宝看起来愈来愈黄,精神及胃口都不好,或者体温不稳、嗜睡,容易尖声哭闹等状况,都要去医院检查。

(3)注意宝宝大便的颜色

如果宝宝的肝脏胆道发生问题时,大便会变白,但不是突然变白,而是愈来愈淡,若是此时宝宝身体突然又黄起来,就必须带给医生看。

(4)多晒太阳

让宝宝多晒太阳,也能起到退黄的效果。但要注意:避免让阳光直晒到宝宝眼部,照射时间以上下午各半小时为宜,注意变换体位。

三岁之后就可以教宝宝开始识字啦,我闺女就是这个时候开始认字的,用了 很多方法培养她的兴趣,最有效的还是用Apipi,你百度搜索【猫小帅学汉字】挺不错的,我闺女用了1年多了,特别喜欢,现在还经常给我讲故事,棒棒哒。

大家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还可以关注一下【小评果快乐育儿】哦,我的育儿知识大部分都是从这里学来的,做的非常用心。


辣眼睛的大脑斧


1.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宝宝在母体时为满足自身对氧气的需求有许多不成熟的红细胞。出生后,这些红细胞会逐步破裂,大量胆红素就被释放到血液中去,结果使得血液中胆红素含量远高于正常值。而同时,新生儿的肝脏功能还不那么健全,不能代谢如此多的胆红素,就造成了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表现为面部、脖子,甚至躯干出现黄染现象,一般出生两三天出现,生理性黄疸一般7到10左右就会自行消退,宝爸宝妈们不要过度紧张。大部分的新生儿黄疸都属于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治疗。

2、病理性黄疸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而且分为不同的种类,有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宝宝的黄疸表现的也比较严重,一般出生24小时就会出现。

我们作为父母也不必了解的太多,只需要注意观察宝宝。如果宝宝出生黄疸后精神状态一直不错就不用太担心,一般一周左右宝宝的黄疸就会消退。如果宝宝黄疸出现很早,黄染颜色比较重,而且宝宝有哭闹不安的状态,或者10天以上宝宝黄疸还没消退这些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医,让医生来诊断治疗。

如果您赞成我的观点,欢迎关注,转发,我们一同探讨育儿经。


全屋定制家居QD


感谢您的邀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吴一波来回答您的问题。

简单来说,新生儿黄疸,又称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的常见症状之一,一般情况下是因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


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在新生儿中黄疸的发生率会那么高呢?这得从胆红素代谢的三个阶段说起。

首先是肝前阶段,新生儿在子宫中处于低氧的环境,体内含有大量红细胞来运输氧气,分娩后,由于大气中氧气浓度较高,新生儿体内过多的红细胞会大量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进而形成胆红素,部分胆红素被肝脏代谢,剩余超出机体能力范围的则有利在血液中,造成胆红素浓度增加。

接着是肝脏阶段,由于发育尚不完善,新生儿肝脏的功能还未完全形成,各种代谢胆红素的酶活性较低,导致胆红素在肝脏中的代谢受阻。

最后是肝后阶段,一般情况下,胆红素经肝脏代谢后会被排入肠道,由肠道中的微生物进一步代谢从而排除体外,而新生儿的肠道中微生物极少,胆红素无法被分解,会继续被肠道吸收而进入体内,使肝脏的代谢功能前功尽弃。

如果您喜欢的话,请点击右上关注,更多健康知识和您分享!

加重新生儿黄疸的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包括:

饥饿:而导致血糖降低,使血红素代谢的中间物质含量不足,可通过喂奶缓解;

缺氧:胆红素的每一步代谢需氧供能,因此防止新生儿窒息非常关键;

脱水:可导致血容量降低,胆红素浓度进一步增加;

酸中毒:会破坏各种酶的活性,阻碍血红素代谢。

虽然新生儿黄疸发生普遍且不致命,但并不能排除高胆红素对幼小机体的严重损害。目前有很多种方法来鉴别新生儿黄疸的严重程度,其中最常用的是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弊端,首先,低于现行生理性黄疸的标准,也可能会发生胆红素脑病,而高于此标准的也不一定会造成病理性损害。另外,由于新生儿的机体状态处于一个高度变化的时期,不能用一个固定的临界值来判断新生儿黄疸的严重程度。

因此,是否实行干预措施,要从多方面因素进行考察,包括体检、病程、病史等。尽量减少药物或病理损伤对新生儿造成的不可逆性伤害。

一般来说,针对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措施,主要分为光照治疗、药物治疗和换血治疗等。其中光照治疗最为常见。它是目前最为安全的方法,少见副作用,且对新生儿的伤害最少。主要是蓝光照射,其次的是白光。药物治疗一般服用苯巴比妥、尼可刹米等酶诱导剂,增强新生儿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当存在新生儿溶血等疾病时,应尽早采取措施,例如换血等,减少并发症。

令人欣慰的是,虽然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很高,专家认为,新生儿黄疸属于生理性黄疸,多数情况下出生14日后便会消失,但如若出现时间过长或胆红素含量过高,不应排除病理性黄疸的可能。

问题回答:山东大学药学院 张涵 审核:吴一波

吴一波


如果我们看到原先粉嫩白净的小脸开始发黄,看上去像是得了什么重病似的,不要慌,这多半是爱捣蛋的黄疸在捣蛋。

新生儿黄疸绝大多数都是生理性黄疸,主要因为出生后母乳喂养不及时或喂养不足,排便少,再加上新生宝宝本身肝脏功能发育不成熟,导致体内胆红素积累,造成的皮肤黄疸。

生理性黄疸大多会在出生后5-7天开始逐渐消退,也有会持续2-3个月。只要黄疸不重,不需要治疗,既不影响生长,也不影响疫苗接种。

绝大多数的黄疸,多喂母乳、适当吃点益生菌、多晒太阳会对退黄疸有所帮助。

个别宝宝超过2周脸还发黄,有的甚至全身发黄,这就比较严重了,需要带宝宝赶紧就医,可能需要化验肝功能和进行蓝光照射治疗。

蓝光照射可通过皮肤将引起黄疸的胆红素结构变性,阻止胆红素进入大脑,避免因高胆红素可能造成脑损伤。

给宝宝晒太阳退黄疸,不要隔着玻璃晒,这样无法起到作用!给宝宝晒太阳时要尽可能的在不晒眼睛的前提下,漏出更多的皮肤。

欢迎讨论 点赞 关注,不吃水果的同学

不吃水果的同学


宝宝发生黄疸主要有两种原因:生理性的,与病理性的。

一、病理性黄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感染性黄疸,可由细菌和其他病原体感染所致,如病毒、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

非感染性黄疸有溶血性黄疸、胆道闭锁和遗传性疾病等。病理性黄疸,是由于疾病所引起的,它发生在新生儿的特定时期,使生理性黄疸明显加重

二、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就可以自行消退。

具体来说,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1、病理母乳性黄疸:

这种情况是因小儿吃母乳而发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

这时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从而抑制了宝宝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等情况,从而使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不过,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影响宝宝的健康,也没有什么不良的症状。只要及时停止喂母奶,大约2、3天内黄疸减弱,6、7天内全部消失。

停母乳期间,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继续用母乳喂养。

2、宝宝生理性黄疸:

这种情况,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现象。这时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等情况,使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

另一方面,是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从而造成在出现黄疸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完全没必担忧。因为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宝宝的身体也没有什么不适,所以不需治疗。

3、感染性病理黄疸

发生这种情况,是由于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

据医学分析,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

细菌感染黄疸的特点是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这时就要送医院给宝宝治疗。

其实,若是妈妈坚持产前保健、检查,宝宝出现感染性黄疸的很少。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家长不要惊慌,可根据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发展速度作一个初步判断,如果黄疸程度确实严重,则有可能是病理性的,就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育儿教子


丁香医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1、黄疸指的是由于血清中的胆红素升高,导致的皮肤、黏膜、巩膜发黄的情况。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血液里面的红细胞衰老之后,在血液中就被代谢成为非结合胆红素,然后在肝脏里面继续代谢,成为结合胆红素,在胆囊中储存或者被排到肠道里面,在肠道里面,有一部分又被吸收进血液,也有一部分随大便排出,这整个过程维持着我们血液中胆红素的正常含量。

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之后,血液中的胆红素就会升高,在我们的皮肤、黏膜、眼白就会出现发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正常情况下,足月儿中约有 80% 可肉眼观察到黄疸。新生儿由于其自身胆红素代谢能力的不足,通常在生后 1~2 周内,血液中总是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胆红素的蓄积;就新生儿而言,血中总胆红素值 > 85μmol/L(5 mg/dl)时,我们就能够用肉眼看到皮肤黄染(即黄疸)。

2、新生儿黄疸一般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生后 2~3 天开始出现,4~5 天达到高峰(经皮胆红素值≤12.9 mg/dl),持续 7~10 天左右可消退;

病理性黄疸则可能出现更早(生后 24 小时内),更快(每天上升幅度超过 5 mg/dl),更高(一般>12.9 mg/dl),以及更加持久(黄疸持续时间往往超过 2~4 周,甚至长期不退)。

当然,以上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也可能比正常足月儿来的更早、更高、更持久。

3、新生儿黄疸,该怎么治?

目前比较公认的黄疸治疗方法为:蓝光治疗和换血治疗。

前者是指将新生儿置于有一定光强度的蓝光环境中,通过一连串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将胆红素排出体外、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蓝光治疗的安全性非常高,很少有什么不良反应。

后者就是用合适的正常胆红素水平的血液去置换新生儿全身的血液,以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这种方法听起来比较吓人,操作起来也相对复杂,当然,不良反应也会比较多。作为专业儿科医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采用换血治疗的。

有时,通过加强喂养,促进宝宝大便排出,或者运用一些药物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黄疸消退。此外,对于某些特定病因的黄疸,还会采用免疫球蛋白或白蛋白等方法进行治疗。

内容参考丁香医生 App 科普文章:

朱佳骏《新生儿黄疸到底要不要紧?》

二喵居士《母乳会导致黄疸?要不要停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