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国家出钱进口粮食,拖垮了国内粮食价格”这个谎言为什么总有市场?

伊藤英明


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谣言之所以有市场,还是因为谣言有其所生存的土壤。比如说有关转基因的一些流言,可以说稍微有些尝试的都能识别其中很多谣言,但是依旧很多人相信,而关于进口粮食拖垮中国粮价的问题也是一样。

关于谣言的传播,有心理学家用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来解释,也即是金字塔型需求:从下往上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所涉及到的对象越是靠近金字塔的底部,谣言的传播也就越容易。

比如说转基因因为涉及到了人们的食物饮食,也就是最为根本的生理需求,扩散能力也就是最强。而关于粮食进口拖垮国内价格的问题,其实涉及到了安全需求和归属需求,也就是仅次于生理需求,自然这样的谣言也就具备很强的传播扩散能力了。

下面咱们闲言少叙言归正题!就这些年我国所进口的粮食数量看,还真的不算大,以2017年来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在1.3亿吨,其中大豆9553万吨,而玉米283万吨,小麦403万吨,水稻442万吨,高粱505万吨,以上几种占到了1.11亿吨,也就是其余的合计才2000万吨。总体来说,除了大豆之外,其余进口的粮食种类和我国的粮食作物总产来说相差甚远,说进口的这点粮食影响我国粮价真的有点说不过去。

不过,从以上数字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其中进口粮食中的73%是大豆,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国产大豆产量,1300万吨!这问题就大了,我们所进口的大豆还没进口的大豆多,并且再回头看一大国内大豆农户手中的大豆,价位不过1.7元每斤上下!

按道理说,国内大豆缺口如此之大,国内大豆价位应该飞起才对的,然而却发现不止国内大豆加工企业,连中粮这样的国企也在源源不断的进口国外便宜的大豆。

从中可以发现,对于进口粮食导致了国内粮食价位下跌的这样看似谣言的话,其中不乏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这句话本身来说,也不算是谣言,有其合理的地方。

大家要明确的一点是,如果我国真的不去进口国外便宜粮食的话,这里且不谈国内粮食能否满足国内需求,恐怕粮食价位企业也要考虑国内设立加工厂子了。然而向国内输入廉价加工成品。

而今已经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了,而我国也是一直采取对本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所以我国粮食价位也一直相对比较高,对于我国粮食价位来说未来无论是否进口国外粮食,价位都会逐步下降回归市场价位。这不仅仅是同国际接轨,也是为了提高我国粮食的产品竞争力,让我国的农业在世界舞台拥有一席之地。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科学兴农


题主所说的这个“谎言”,其实真的是经不起推敲的,有人信的原因也大多是因为不了解情况,有些多少了解一些的,可能也是进口粮的“受害者”。当然,也存在一些凡是来自国外的,都是对我们有所企图、要危害我们的“受虐妄想症患者”。

一、所谓国家出钱进口粮食,并不准确。因为进口到国内的粮食,除了一部分是国家必要的库存调节之外,其他都是企业行为。加工企业、贸易企业根据国内外粮食价格对比、自身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等,去采购国外的粮食。比如,我国优质小麦的产量一直以来,都满足不了消费量,其中优质强筋小麦是做面包的原料,那只能去进口像加拿大、美国的小麦,而且对于加工企业来说,国外的小麦都是单一品种、连片种植,品质上比较稳定,国内的大多是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小麦种子也比较多、比较杂,收购的时候也容易混杂在一起,造成品质不稳定。还有一种就是国内消费者的消费调节需要,比如对泰国香米的进口,虽然国内也有香米,但前些年的种植还是比较少的,市场供应不足。这些企业的进口贸易,肯定用的是企业的资金,不存在国家出钱进口之说。

二、进口粮食拖垮国内粮价更是无稽之谈。粮食进口量的增加,特别是国际上的粮食价格比较低的情况下,确实对国内粮价会产生影响,会打压国内市场,但我国的主要粮食价格形成,始终是在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共同作用的,而且“有形之手”发挥了主要主导作用。像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的保护价收购、托市价收购、临储价收购等等,国家每年都会对下一年的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制定一个指导价,或者叫托底价,参考的依据主要是根据农民的种粮成本。远的不说,自2004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储收购价政策之后,国内的粮价是稳步走高,比如稻谷的价格2004年只有0.7元/斤左右,到2017年的托市价最高达到了1.50元/斤,即使2018年稻谷保护价调低了,粳稻的价格也在1.3元/斤。而国际上的粮价却经历了两次大幅的波动,特比是2012年经历了大涨又大跌的行情后,这几年因为供需环境宽松,总体上一直是震荡走弱的行情,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企业对进口比较青睐的主要原因,价格便宜有优势啊!

但是,我国对主要粮食品种的进口实行关税配额限制,这几年的配额基本上没有啥变化。其中小麦进口配额963.6万吨,国营贸易比例90%;玉米720万吨,国营贸易比例60%;大米532万吨(其中:长粒米266万吨、中短粒米266万吨),国营贸易比例50%。简单解释一下,国营比例,是国有粮食企业可以去申请的比例,其他就是社会化企业可以申请的比例,具体的申请流程国家发改委都有公布。

三、最后简单说明一下,为什么市场上会对进口粮食比较敏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粮食进口数量大幅增加,以海关的数据来看,2005年总的粮食进口量是3286万吨,2010年翻一番达到6695万吨,但从2014年开始突破1亿吨,到2017年达到了13062万吨。其中,主要的进口还是大豆,占的比例在70%以上,最高的时候能达到90%。另一方面,除了大豆进口是刚需之外,因为对外依赖程度高,还有一部分品种比如刚才说的优质麦、泰国香米等是对国内的一种调剂,更多的让市场“诟病”的是其他原本国内有着充足供应的品种,比如饲料用的玉米、高粱、大麦等,比如大量走私进来的东南亚大米。再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国内不怎么缺的粮食进口过来呢?很简单,国际上的价格低,国内的粮食价格高,加工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毕竟对企业家来说,都是逐利的。

最后呢,这几年国家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其中的“适度进口”,就是要利用好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一方面可以有效的补充国内粮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我国有限的耕地更好的发挥作用、休养生息。


粮小咖


从2018年最新公布的2017年粮食进出口数据来看:

2017年中国粮食累计进口13062万吨,大豆累计进口9553万吨,稻米累计进口403万吨,小麦累计进口442万吨,玉米累计进口283万吨。

2017年中国粮食累计出口280万吨,较2016年增加47.4%,其中,大豆累计出口11万吨,稻米累计出口120万吨,玉米累计出口8.6万吨。

2017年国内粮食生产一共是61791万吨。

把这三组数据一对比,可能大家都吓了一跳,我国每年进口的粮食居然占了粮食生产总量的六分之一?

如果简简单单这样看数据的话,“国家出钱进口粮食,拖垮了国内粮食价格”的谣言也就这样产生了。而实际上,把数据仔细看一下,我国2017年进口的粮食其实主要是大豆,大豆占了95%以上,13062万吨粮食里有9553万吨大豆,而真正的粮食稻米、小麦、玉米的进口量和国内的粮食生产总量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

中国统计粮食进口量的时候,习惯于把大豆也算进去。这也就给这个谣言提供了土壤。如果咱们把大豆撇开,看看中国三大主粮的进口量,是非常的少的。

可能说到这里,又有人要喷了!难道进口那么多大豆没有拖垮国内大豆的价格么?

大豆是进口了那么多,可是大豆进口那么多的原因是啥?不就是中国大豆生产不够么?网上总有些喷子不食五谷、不知三农,他们认为中国这么大,中国这么多耕地,怎么可能种不出来大豆呢?中国人吃豆腐?吃豆油还能吃多少大豆?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中国的耕地现状,也不知道进口大豆主要的用途是用来干什么的?更不知道中国人一年能吃掉多少猪肉?

也不知道,大豆的种植亩产量比起小麦、玉米来要低多少!

他们只知道,中国有得是农民,有得是耕地,只要说种就能种出来,任何农产品都不能进口,必须自己种出来。

自己种得话,肯定不能是转基因品种,也不能打农药,还要少上化肥,而且卖得太贵了,还嫌贵。

目前,国内有很多人是这样的心态。

中国粮食完全够吃,大豆必须要进口,不进口大豆就没猪肉吃,要是自己种大豆的话,就得少种三倍的小麦和玉米。这就是眼前咱们的现状。

当然了,我并没有说粮食价格就该这么低,中国的粮食价格确实低,但是咱们一码事归一码事,粮食价格低和进口粮食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言尽于此,喷子永远是喷子,多说也无益!


新农民


这个说法既对又不对!

我们先来看看入世以来我国粮食的进口数量。

数据显示,截止目前我国年粮食进口量已经达到1.3亿吨,其中大豆进口量约为9500万吨。按照我国粮食产量6.18亿吨计算,进口量占到整个年度供应量的17%以上,在这大宗商品市场来讲,是个足够引起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变动的数据。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我国控制粮食进口势必对国内粮食价格带来强力支撑。

但实际情况我们也清楚,我国加入WTO后,通过农产品等消费领域市场的开放,获得了工业的长足发展,让更多的人有工作可做——所以,这个对错很难界定。当然,如果仅仅从对粮价的影响来看,进口压低国内粮价是有合理性的。

但这句话又是不对的,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粮食市场是放开的,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绝大部分是市场化的。而根据国家粮食质检总局发布的消息显示,目前国内允许加工进口粮食的企业有2100多家,粮食进口市场完全是市场化行为,除了必要的中央储备外,所有企业都是自负盈亏!特别在粮食进口方面,国家还没有大方到给这些企业发钱去买外国粮的地步。

而且,从进口的粮油品种来看,主要是一些高端大米、小麦(用来满足国内的高端需求)和大豆(主要用来满足养殖业)等,都是因为国内有市场才进口的。

所以,从这个方面讲,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每日粮油


根据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18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量为:小麦963万吨,玉米720万吨,大米532万吨。2018年大豆进口数量没有公布。而大豆的进口数量9500万吨是2017年。


从这些进口粮食数量看,玉米、小麦、大米数量不多,对国产粮食价格影响不大。玉米价格下跌主要是库存数量太多,压力很大。据权威人士透露现在库存还有1.8亿吨玉米。这些玉米会经常向市场投放。

其实国家进口粮食并不是打压粮价。而实际上国家对种地的农民给于了一定的资金补贴。特别是对小麦、水稻还是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这些措施是鼓励农民好好种地。


国家为什么要进口粮食呢?最主要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国家提出一定要保住18亿亩的耕地面积这个红线。如果再低于这个数字,将影响14亿人吃的问题。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我国粮食种植数字显示: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是5.3亿亩,小麦种植面积是3.6亿亩,稻谷种植面积4.5亿亩,豆类1.5亿亩。这些主要粮食和豆类种植面积达到了15亿亩。剩下的3亿亩是薯类,瓜果蔬菜以及经济作物等。从这些数字来分析,小麦和稻谷是人的主要粮食食物,这两种作物种植面积是必须要保住的。

我国大豆亩产为300—500斤。生产一吨大豆需要5亩地。2017年大豆进口数量近9600万吨,这些大豆在我国种植需要4.8亿亩土地。这些土地面积从哪取呢?如果把玉米地改种大豆,那么玉米地只剩下了0.5亿亩,这是不可能的实事。所以必须进口粮食和大豆。


山野50


『国内的粮食价格一直低迷不振!俗话说谷贱伤农,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点击右上角“关注”按钮可以获取头条号原生态农场的更多优质内容!」



“国家出钱进口粮食”?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错误的提法!

确实每年我国进口一定量的各品类粮食,但是,这完全是市场行为,如果把这种市场行为故意往国家的行政主张上引,似乎是一种挑起民众,特别是农民对国家丧失信心的居心叵测之举!

稍微了解世界经济规律以及世贸规则的人就应该了解,目前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不断地发生着贸易行为,各国也在这样的大融通、大贸易的环境下,谋求着国内人民的福祉,并且在互通有无的贸易过程中实现着全球社会化的大分工!

这其实也是世界贸易的目的以及世贸组织成立的宗旨!按照理想境界,很有可能有些国家并没有某些领域的生产条件或优势,则他们就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优势领域并以此占领国际市场,然后以此賺取的财富去购买需要的物品!

具体到我国,虽然是个农业大国,但并非农业强国!虽然农业人口众多但生产的农产品在国际上并没有竞争力!相反,轻工业品、电子产品、纺织品这些世界竞争力极强!每年能够賺取大量外汇,并多年来保持向对美这样的强国的贸易顺差!

相比而言,欧美发达的现代化农业竞争力强,按照贸易对等原则,作为开放的中国,他们肯定是需要将农产品出口到中国这么巨大市场的!

是不是我国就对本国农民不管不顾了,眼睁睁看着国内农民竞争不过外国而彻底脱离农业呢?

肯定不是这样的!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当初在加入世贸组织时,谈判最艰难的就是农业领域!西方就是盯着国内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像欧美的各大农场主纷纷向政府施压,让自己的政府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最大限度的开放农产品市场!而实际上,中国政府谈判代表出色地完成了谈判任务!顺利让中国“入世”,这样就为中国轻工业品、纺织品、电子产品等能有平等关税待遇进入各国市场提供了保障!这也是中国近十多年来高速发展,跻身世界经济总量强国行列的基础!



相反,中国农业市场的放开还是逐步的,让中国农民经过了十多年的缓冲期!因为,谁都清楚,保护弱小的国内农业是多么的必要!也就是近年来,农业各方面的市场都在陆续放开!有人还借此大放厥词,殊不知这是当初世贸谈判时艰难取得的成果!也都是相关条款中的既定步骤!

我不否定逐年加大的粮食进口确实冲击了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的国内农民肯定会面临艰难!按照理想状态来说,既然是我们农业没有竞争力,就干脆都进口世界低价粮食来养活我们嘛!很明显这是一种混账话!“国人的碗里一定要盛自家饭”,这不仅是常识、共识,还是关系国运、将来生死攸关的问题!

第二,目前国家对粮食进口仍然控制很严,实行配额管理,让国外农产品有计划、有的放矢地进入国内市场!

另一方面却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每年的“一号”文件可见一斑,就是通过补贴、基础设施投入来增强国内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所有这些都是组合拳!是既要让国家工业产品等在国际畅销而实现国家富裕的目的,又要尽最大可能保护本国人民、农民的利益!任何一个中国公民都应该熟知并永远忠诚,以确保国家团结和长治久安!才能让中华民族有机会实现跻身世界强国的梦想!



真不知那种动不动就混淆视听,把矛盾往国家引的人藏身何处!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保持正确立场!


原生态乡村


笔者认为,这样的言论大行其道,还是由于很多人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并不了解,再加上一些网络谣言的添油加醋,这些年粮食价格低迷也让他们颇有微词,所以,这样的言论才会有那么多人相信,而且是深信不疑,难以自拔。

我国粮食安全整体有保障。

说实话,任何人或者家庭都不愿意把自家的饭碗由外人来掌控,这样的话,一时半会吃饭问题解决了,但是未来却面临诸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一个家庭尚且如此,一个国家更是要重视粮食安全这个问题,牢牢的把饭碗掌握在自家人手中。为了做到这一点,咱们国家都做了什么呢?

首先就是大力支持主要口粮的种植,而且保证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常年稳定。

以2017年的数据为例,我国粮食总产量不过是6.1亿吨左右,其中,玉米,稻谷和小麦这三大主粮就占据了5.4亿吨以上,大约是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九成以上。这些主粮的高产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每年的主粮消费量也就是5.3亿吨左右,我就是说,我国的主粮供给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此外,为了保护我国的主粮产业,我国还对其三个品种的进口施行严格的配额制度,以保证进口粮食在国内主粮消费中的比例保持在百分之2左右,不能太高。

从近年来我国的主粮进口实际数量来看,我们也确实做到了。

但是,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就是大豆市场不得不放开,由进口大豆来主导其价格……


粮油市场报


这个问题用国家这个词,这是有问题的。拖垮价格也是不对。

在中国来说的确存在大量的粮食进口,粮食是个总称,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等。但是国家允许进口和国家亲自进口这是两码事情。国家不禁止粮食进口,或者适当鼓励粮食进口,这不是什么问题。进口粮食是由各个公司完成的。我们很多人愿意把这种行为投射给国家,这似乎不公道。

中国的粮食生产效率一直是比较低的。这大大的提高了种植成本。以至于美国人来中国参观中国农业,他们认为这是在做园林,园艺,而不是种粮食。美国地广人稀,所以他们的种植比我们粗放得多,成本自然也就很低。所以价格优势就很明显。


不过我们的确在自我改进上做得太少,而进口太多。比如大豆,现在占中国市场的80%以上都是进口的大豆,大豆提供了饲料中的蛋白质,所以我们的畜牧家禽水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有很多肉类家禽和水产。这些大豆不是从北美南美进口,我们全部自己种植的话,需要的耕地会大大增加。这和我们的人口和国土之间的关系不太协调了。养13.7亿人口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所以拖垮不拖垮真的是两说的。耕地面积决定了,我们需要进口。


大舟财经观


首先“国家进口粮食拖垮国内粮食价格”这句话无疑是无稽之谈,第一,我国大米、小麦、玉米这三大谷物的自给率在2017年的自给率为98%,从国外市场上进口的比例仅为2%,所占比例十分小。另外,粮食进口的主体也不是政府,而是粮食加工企业,当国内的粮食质量满足不了加工需求时,就需要从国际市场上寻求进口,但是绝非政府出资。

另外,国内的粮食价格低,确实受到国际粮价的影响,因为现在是全球化的市场环境,当本国内的粮价高于国际市场时,自然就会有大量的粮食进入到国内市场,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也会选择进口国外粮食,这是很正常的市场行为,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的粮食产业竞争力低下,与阴谋论无关。

而至于说到这个谎言为什么有市场,在我看来,一是因为受众面广,牵扯到了大量种植粮食的粮农;二是因为我国的粮食产业确实竞争力弱,而一些农民朋友并不太了解这里面的实情,因此当这种言论出现的时候,就能够迷惑部分农民朋友;三就是一些媒体有意识地发布一些导向性的言论,这就会有一个很大程度的示范效应。


韩一军


其实题主的提问就有问题,你已经是先入为主了,你已经是觉得国内的粮食价格没有受到国外进口的影响了。进口粮食对于国内得粮食价格是有影响的,不能说一点影响就没有吧。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每年进口最多的就是大豆,其实不光是大豆,水稻,玉米,大麦,甚至连猪肉中国每年进口的都是在世界前列的。

但是大豆确实是占据了大部的份额,中国每年进口大约1.3亿吨粮食,大豆就超过了9000万吨,占了70%以上。所以说国内大豆的市场主要就是靠进口来维持的,你要说要是没有国外大豆的进口,中国的大豆会涨到什么价格。中国每年消耗的大豆进口占了87%,想想这是什么概念。而且中国的大豆很多都是被用来榨油了。那么榨油就有豆油,还有豆粕。一吨进口大豆能提供约780公斤豆粕,近年豆粕的消费量在7000万吨/年左右,用来满足7亿头猪、13亿只蛋鸡、150亿羽肉鸡等畜禽和水产动物对蛋白质饲料的需求。其实进口那么多,平均到每个人身上也就几十公斤而已,现在都知道这些大豆来干嘛了。

就单单说大豆,如果不进口了,那么影响不光是大豆的价格,所有的粮食,肉类最后会影响到多有的物价。

对于水稻这些,中国的水稻目前确实是基本能够满足国内的消耗,但是如果每年生产的都消耗完了,那么一旦遇上天灾人祸的,粮食价格还不得疯涨,社会不就乱套了。可以看到每年中国的粮食进口总额都是一直在上涨中。中国每年进口的水稻,大米超过400万吨,而中国每年消耗的大米超过1.7亿吨。比重还是很大的。怎么能说没有影响呢?

中国目前来说粮食想要完全自给自足是很难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极不平衡,农业技术的落后,中国南北方饮食差异巨大,所以说进口粮食还是很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