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農業遭顛覆,佈局還需趁早!

農業遭顛覆,佈局還需趁早!

科技正在以大數據的形式向農業領域滲透,行業整合成為中國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力量。決策者多次提出的“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職業”願景,在科技的武裝下正在接近實現。

在農業4.0時代前夜,中國農業生產的三要素已經悄然改變。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形象已被拋棄,科技的力量已使農村勞動力成為“網絡新農人”。他們手中的農業大數據平臺新工具,已經可以隨時監測到土壤、天氣、農作物等數據;而越來越多的土地流轉,也賦予他們更大的規模效益。

大數據是一個數據分析工具,是利用新技術、新算法處理海量數據,並從中分析出有價值的信息。目前,大數據已經在農業、物流、電商、服務業等領域廣泛應用。

大數據使人們在農業方法踐和作物遺傳學領域有更多的方法來獲取和使用數據。在生產側,這正在改變大型農企的價值鏈。談及農業大數據顛覆的領域,主要有以下:

農業遭顛覆,佈局還需趁早!

一、大數據加快作物育種

培育優良作物品種的傳統過程不僅耗費大量的財力和人力,而且可能需要10年或更長時間。大數據加快了這個過程。

大數據加快了作物育種,遺傳學的進步已經導致了生物信息的爆炸式增長:首先是模式生物基因組測序的開始,其次是高通量或自動化實驗技術的快速應用。

利用更好的工具,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速度將更快,成本也將更低。設施較少、規模較小的實驗室也能完成這個過程,數據庫共享能夠提供更多的數據供實驗人員獲取和分析。

二、數據驅動耕種方法

商業化農業生產十分複雜,涉及生物學、氣象和人類活動。近年,種植者迅速採用新的精準農業技術。利用GPS和其他技術,生產者可以精確地追蹤不同田地的產出,操縱和控制設備,監測田地狀況,管理投入品,大幅提高生產率和利潤。

同時,數據迅速累積,變得數量龐大且錯綜複雜,只能使用計算機軟件進行分析。數據本身無法創造見解,需要通過分析和諮詢服務來幫助農民洞悉數據,以機器學習為核心的軟件應用在與數據、設備和人類互動時變得越來越智能化和定製化。通過學習,它們能提供以前沒有開發過的機遇,幫助我們在農事方面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大數據公司能測試各種各樣的基因組、作物投入品以及很多不同的農田、土壤和氣候條件。他們能按照數千畝土地的真實環境進行田間試驗,為農民提供在特定田地、特定土壤和特定氣候條件下優化種植的信息,甚至細化到每一粒種子。

農業遭顛覆,佈局還需趁早!

三、讓農業信息透明化

這種透明度能夠顛覆價值鏈,可能會令某些零售商、批發商、大型種子生產商和大型化學品生產商感到不喜。信息使品牌投入品的定價和表現具有可見性,讓下層的種植者能夠擁有更多的權力。

種植者將能夠以非常精準的方式使用更少的化學品。以精確方式使用普通投入品的效果很可能好於使用名牌投入品的效果。更精準的種植很可能會讓投入品的用量減少大約30%至40%。

新興的農業科技公司把收集、彙總和分析眾多田地的數據作為自己的主業,目標是向農民提供個性化方案,將每塊田地的耕種細化到作物個體:使用有關氣候和土壤條件、作物以及產出的數據。

數據公司利用從農民那裡獲得的信息來改善他們的模型,提出更好的建議。數據讓農戶能夠不斷採用符合自身特定需要的產品,定價策略更加全面完善,能夠實現同一領域內更好的性價比。

四、食物追蹤

對食物從田間到餐桌的過程進行追蹤,可以預防疾病、減少浪費和提高利潤。由於全球供應鏈的延長,追蹤和監督農產品變得越來越重要。大數據正在被用來改善各個環節,比如倉庫和零售店的庫存水平,以及作為食品在整個供應鏈中“血統記錄”的食品溫度。

食品生產商和運輸者使用傳感器技術、掃描設備和分析工具來監控收集供應鏈的相關數據。溫度和溼度通過帶有GPS功能的傳感器進行監控,在配送途中需要採取糾正措施時,警報就會響起。

如果發生問題或召回,零售商處的銷售點掃描讓他們可以採取迅速有效的行動,哪怕產品已經售出。

五、對供應鏈的影響

大型農企正在遭受挑戰,因為新技術使農民知道應該種植什麼,何時和如何種植,使用哪種作物投入品來最大程度地提高收成和效益。傳統的大型農企可能無法做出改變,向農民提供最好的作物特性和有關農業投入品的最佳信息。

現在,創新更容易在新企業中產生,這有很多原因。一是信任,企業必須能讓農民相信他們的數據將被匿名化,他們不太可能願意他們的信息落入那些想方設法推銷自家產品的大公司之手。

第二是對公正建議和雙向信息的渴求,即使大公司能夠建立最好的數字平臺,他們也很難被視為公正建議的提供者。

目前,大數據革命尚處於早期階段,但已經使農業踏上了迅速變遷和探索發現的道路。

現在是大幅加快農業創新的最佳時機,而創新將使供應鏈中的新來者能夠參與、受益和顯著提高作物表現。

六、支撐農業金融服務拓展

我國農業金融發展長期存在供需矛盾,由於融資渠道單一,農業融資難題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現代化轉型的重大因素。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金融科技不斷髮展,拓展至農村金融領域,諸多新型金融平臺及模式出現,農業大數據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農業生產逐漸變得集約化、規模化,為供應鏈金融+大數據應用創造了前提條件。供應鏈金融是指以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為依託,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的方式,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的綜合性金融產品和服務。供應鏈金融與大數據的結合,通過積累農戶和企業的交易數據、信用記錄,結合商流、物流以及資金流來確定融資方案,不僅能有效地解決農業企業及農戶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還能有效地降低融資風險,提高相關產業鏈競爭力。近年農村消費增長明顯加快,帶動農村消費金融服務起步發展,大數據在金融風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拿下分期大數據平臺智能風控系統,根據用戶具體情況建立不同層次的貸後模型,預測失聯和用戶還款可能性,排查存量客戶的風險,進行及時調整、修改貸後策略,提高效率。

農業遭顛覆,佈局還需趁早!

對於熟悉互聯網的人來說,“大數據”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了。可對於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來講,大數據能幫上什麼忙?新聞裡總說,大數據能讓種地變輕鬆,成本變更少,這又是如何實現的呢?

預測未來情況,幫助農民做出抉擇

大數據在農業中應用最普遍的領域之一就是精準農業。在精準農業中,控制中心實時收集並處理數據,來幫助農民在播種、施肥和收割作物等方面做出最明智的決策。遍佈田間的傳感器用於測量土壤和周圍空氣的溫度與溼度。

此外,衛星圖像和無人機會被用來拍攝田地的照片。隨著時間的推移,圖像會顯示作物成熟度,加上對未來48小時的精準天氣預測模型,就可以建立模型並進行模擬,從而預測未來的情況,並幫助農民做出決策。

幾年前,我國部分行業巨頭紛紛開始試水農業大數據,聯想佳沃集團打造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全方位的現代農業服務生態圈,在2015年成功實現扭虧為盈;新希望實施戰略轉型,打造開放式養殖雲服務平臺;江淮動力收購上農信更名智慧農業後,股價表現不俗......各種宏觀的農業大數據平臺也層出不窮。

農業大數據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對此,既要做好頂層設計,又要堅持問題導向,以應用成效為檢驗標準,找準切入點。具體來看,農業大數據科技創新尚處於“跟跑”階段,自主創新能力還很薄弱,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主要依賴進口;農業數據資源最為豐富,但目前遠未得到充分挖掘和應用,數據資源體系亟待加快構建和完善;在數據資源的共享開放和開發利用上,普遍存在不願、不想、不敢共享開放的問題,主動開放讓社會主體進行二次開發應用的體制機制還存在很多障礙;大數據與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社會治理融合度不高,對優化配置資源要素、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潛力還遠未挖掘,對提升農村社會治理能力的作用還遠未發揮;對農業數據安全的認識有待深化,農業網絡安全防護體系亟待強化和完善;網絡傳播和信息服務在打破農民封閉意識、提升農民素質、增強農民信息化應用技能等方面的作用,還需進一步釋放。

來源:聚土網、曌財神、農業物聯網、賽迪智庫


“農業有料兒”是由紫荊傳媒推出的自媒體平臺。紫荊傳媒作為中國農業自媒體第一傳播平臺,依託紫荊創新農業研究院,聚合多方自媒體資源,為大家提供前瞻性的農業權威智庫、農業視頻欄目,以期推動中國農業事業的多角度、全方位的發展,傳播農業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