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一天里,唯一觉得可以安静一会儿的时间,也就只有早晨上厕所时,蹲在马桶上的那几分钟。

而生活在中欧标准时区的人们,大多数一天里唯一觉得还有点压力的时刻,是早晨到底做什么早餐,才能保证孩子快速吃完别误了学校的上课时间。

像绝大部分同行一样,我包里永远有一套换洗的衣服,来应对突如其来的出差;不太可能1点以前睡觉,也很少可能7点之后才醒来;每天除了写报告,就是开会,谈事,赶火车,赶飞机。

每天都是满满当当的,微信群里所有@你的信息,都得处理完。

就像SSD几乎消灭了软件读取的Loading时间,如今我们这里的生活节奏,也几乎不需要Loading这回事。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往西几千公里,那里的人们,好像和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走路依旧不紧不慢,下班以后依旧找不到人,咖啡时刻雷打不动,预约看病依旧等3-4周。

是我们load的太快,还是他们load的太慢?

突然有点怀念那个硬盘还吱吱哑哑乱响的年代,至少那个Loading的字样让我知道,等一等,会有好的结果。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那时候,我们好像都挺有耐心的,读个盘,半分钟甚至1分钟都觉得挺正常。

现在? 估计早就一锤子过去,“什么破电脑!!!”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让我们回头想想,18年前的千禧之年,生活是怎么样子的。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那时候,欧洲人民刚刚用上欧元,他们感到很迷惑——以后我们和邻居家都用这货币了? 法郎呢? 马克呢?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那时候,北京的四环路,还只有东边的那一段。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98-99赛季,德甲最后一轮,法兰克福主场迎战卫冕冠军凯撒斯劳滕,在几乎降级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一位中国球员用开场不久的进球,揭开了这场神奇大胜的序幕,5:1的结果恰好足够让法兰克福在最后时刻成功保级。这位球员的名字,叫做杨晨。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那年的2月,马化腾和他的小伙伴根据红透半边天的ICQ软件,开发出了OICQ,也就是后来QQ的原型。推出这么一款抄袭+粗陋的作品,用户也原谅了腾讯——因为,那个“滴滴滴滴”的动静还挺好听的。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也是在那年,管不住自己裤裆的克林顿同学,在被独立检察官和媒体羞辱了1年之后,居然没被罢免。倒是莱温斯基同学,彻底成为了全世界妻子眼中最可恶的小三。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也是在那年,无数中国人愤怒地走向街头,抗议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他们抓起手边能找到的东西,扔向美国大使馆、总领馆,包括砖头、石子甚至冰淇淋——当中的不少人,在不久之后还是乖乖回到了这里,申请赴美签证。

同样是在那年,澳门回归了。于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另一条消息——第60亿个地球人诞生了。

是不是有点恍如隔世的感觉?

那时候,你又在做什么?

为什么,突然之间, 世界的Loading速度就变得那么快了?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大约在10年之前,有一位德国畅销书作家跟我说,5-10年之后,欧洲一定会变成退休者的养老院(原话翻译)。我说,现在不已经是了吗?

10年之后,大部分欧洲国家,还是10年前那样子。

区别只是,以前看到东方面孔,他们先问你是不是日本人,现在基本都先问你是不是中国人了。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中国,已经可以和美国一起站在食物链顶端,对大部分国家的发展情况和勤劳程度颐指气使。

欧洲发展不行,是因为他们太懒惰。

这是很多中国旅游者对欧洲的印象。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如果你说的是那些在西班牙海滩上无所事事的失业者,是那些欠债还觉得是国家欠了他们的希腊人,或者是那一小撮觉得全世界都欠他们福利待遇的难民们,好吧,你说的是对的。

但是,大部分欧洲人都还在正常生活着,人家愿意Loading时间长一点,碍着你了?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很久之前,第一次给西门子做项目,他们的本地电脑都经过加密,开机后都需要load好长一段时间,然后对本地数据进行解密后才能出现我们熟悉的Windows界面。

根据你的Laptop性能和数据容量,这个解密时间从3分钟到7-8分钟不等。我发现,西门子的员工会用这段时间做这么几件事:

1. 跟同事闲聊

2. 去泡杯咖啡

3. 在即时贴上写今天要做的重点工作

4. 骑在转椅上,从办公室这头滑到那头

5. 商量下中午吃啥

6. 看看主管今天在不在办公室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如果从精益管理的角度来看,这几分钟的时间完全花得没有任何价值——这是在工作时间,强迫大家放空的安排,没有证据证明,这样的安全性安排对生产效率有任何帮助,西门子该出丑闻和内部数据流出还是出了。

但是从合理性来说,这几分钟的放空或者loading,对于一天的工作,却又是有意义——你有时间让自己回到工作状态,有时间想想今天到底要干嘛,甚至是想想今天主管不在,该怎么办?

谁说Loading一定是坏事?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去年有本书很红,叫做《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

2012年,有本书更红,叫做《思考,快与慢》

有兴趣的,可以都拿来读读。

核心观点就是,人脑其实有快、慢两种节奏,我们的大脑无法只按照一种节奏工作,那是会死机——死人的。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假定,你有一台很快的电脑,CPU和主板牛逼到你必须用效率更高的水冷系统,否则就会超高温崩溃;内存条必须用主动散热技术的,因为内存频率太高了,发热量都可以煎鸡蛋了;显卡必须是三个风扇,带新一代轴承马达,还带主动散热技术的,恨不得也上个水冷的;SSD是必须的,而且得是超大容量的;电源也得配超大功率的,因为之前这些都是耗电大户。

你觉得这样顶级配置的电脑,会比使用服务器级别稳定的硬盘+稳定优先的服务器CPU、主板、内存的电脑撑的时间更久吗?

显然,这两者的功能是完全不同的。

要快——就得往死里整,逼到最后一丝潜力都释放;

要慢——就要精益求精,所有细节都掰开揉碎再过99遍,不打磨地让处女座都痛不欲生,不允许过关。

要稳——就用一直以来的方案,慢慢做,不着急,一个活一年不行就10年,10年不行就100年,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巴塞罗那的圣家堂可以修几百年,有活儿慢慢干呗。

大部分国人,对于欧洲的恶评,都源于这一个慢字。

“修个楼,花十几年,给我们几个月就弄完了。”

“排个队这么慢,我们要赶飞机的。”

“结账还算半天,数学真差。”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著名的“烂尾楼”——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堂,终于据说,距离竣工不远了。

一个社会的习俗建立在他们的习惯和社会需求之上,人家不着急住,那楼就造慢一点咯,你没看人家造临时住房只需要1天嘛,不是不能快,是人家觉得没必要快。

排队,那就排咯,反正人家人少,总归轮得到(当然这是在中国人去之间)。

数学差,那就慢慢算咯,反正一天就结这几个人的账。

Loading慢不是他们的错,是因为他们的系统,只需要这么快的速度就够用了——你硬给BYD装上法拉利的底盘,让它开得和F1一样快,不现实。

欧洲也有快的时候,也有快的地方。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在The City of London,节奏明显超出英国任何地方一大截。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在巴黎的CBD La Defense,人们的步伐也比法国其他地方快不少。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每年阿尔卑斯山雪崩多发季节,救援直升机到位的速度绝不含糊。

每天欧洲境内的航班,那平均准点率比国内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给自己一点Loading的时间

更不要说足球了——英超的节奏,国内有哪个现役球员可以驾驭的?

所以,Loading的快慢不是问题。

能明白怎么才最适合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快,什么时候需要慢,才是能力。

在此之前,请给你自己一点时间load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