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集团母子文化建设的共性与个性「行者走笔」

【小柿子说】越大型的公司,防止企业文化被异化的任务就越艰巨。在大型集团公司,子公司的企业文化与集团的文化一定要完全一致吗?哪种情况下,子公司可以塑造个性化的文化特征?集团母子文化建设存在哪些误区,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新优势企业文化咨询&传播机构副总经理夏中华抽丝剥茧,对这些问题作了详细解答。读后觉得有收获的,请给夏老师点赞;有不同意见的,欢迎留言拍砖。

集团母子文化建设的共性与个性「行者走笔」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做强做大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共同目标。而企业一旦向着做大的方向发展,规模化带来的必然就是市场布局的扩张、业务条线的延伸、管控层级的增加和团队人数的膨胀等各种现象,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想保持所有业务单元目标上的统一性和战略行动上的协调性,加强母子文化建设就成为必须面临的一大课题。

  • 集团母子文化建设的常见误区

通过多年企业文化咨询的观察,笔者发现,集团母子文化建设的误区通常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自由化,即对下属企业放任自流、无为而治。这种现象最典型的表现在现阶段的许多地产公司。在快速抢占市场、求规模的今天,许多地产企业依然走的是一条草莽式生长的路子。这种单纯强调结果导向的放任式管理,会存在许多意想不到的风险点,当在某个时机集中爆发时,多米诺骨牌效应会使得企业陷入灭顶之灾。

二是同一化,即将总部文化等同于集团文化。这种现象在一些强调“总部集权”的企业较为普遍,他们往往按集团总部的文化与整个集团的文化混为一谈,对所有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成长背景的下属企业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子公司行事上的缚手缚脚,极大地限制了其主观能动性,在实际贯彻中也会遭遇来自下属企业的抵触与反弹。

三是表象化,即在全集团内只注重视觉形象的统一性。这种现象往往在一些体量庞大、层级架构庞杂的大型国企较为常见。他们更多偏重于外部形象的统一性,即通常所谓“要让外界从视觉上觉得我们是一家的”,但在实质的管控上依然是各行其是。

  • 集团母子文化建设的共性化原则

从以上母子文化建设三大误区已不难总结,兼顾共性与个性,正是集团母子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何让集团文化的共性体现在各下属企业,这就必须要做到四个统一:

其一是核心理念的统一。

通常我们所讲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企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有些公司则将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等其他理念元素也纳入了其中。对于需要统一的内容,往往会因为产业领域、管控模式而有所差异。一般而言,对于单一业务领域的集团化企业,为便于整体管控,会要求所有核心理念乃至于经营管理理念的严格统一;对于多元化企业集团而言,为了保持文化的统一性,则更多在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方面提出了统一要求,而对于使命、愿景等则给下属企业保留个性化空间。

例如中石化集团,于企业理念体系(包括使命“为美好生活加油”、愿景“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核心价值观“人本、责任、诚信、精细、创新、共赢”和企业作风“严、细、实”)发布之后,在2016年修编的《企业文化建设纲要》中,明确要求各下属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核心价值理念的统一性”,这里的“核心价值理念”涵盖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和企业作风四大要素,这显然与其相对较为单一的产业属性有关。

同为央企大鳄的华润集团,则采取了不同的做法。由于华润是一家“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多元化企业”,旗下涵盖消费品、地产、能源、医药、化工等多种产业,因而在集团五大理念要素(企业使命“引领商业进步,共创美好生活”、愿景“成为大众信赖和喜爱的全球化企业”、价值观“诚实守信,业绩导向,以人为本,创新发展”、企业精神“务实,专业,协同,奉献”与发展理念“做实、做强、做大、做好、做长”)中,只要求各下属企业保持价值观、企业精神与发展理念的统一性,而对使命和愿景,则可根据行业差异和企业特点进行个性化发挥。

其二是关键行为模式的统一。

我们经常讲理念落地,主要落在两个层面:一个是组织层面,即企业的经营管理层面;另一个是员工的行为层面。作为集团下属企业,各企业因业务特点、运作模式扥方面的差异,集团理念在此方面的落地很难有一个固化的尺度;但在员工行为层面的落地却不一样,可以从核心价值观出发,对不同下属企业的员工提出一些共性的要求,从而在整个集团内打下一些共性的文化烙印。在这方面,许多企业都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如华润集团,在“业绩导向”价值观的要求下,无论在哪个下属业务板块,都能看到拼搏、敬业这样一些共性的文化因子。

其三是标识形象的统一。

企业标识其实是企业理念在物质环境中的落地展现,统一规范的企业标识,能够对外展现企业整体的品牌形象,因而,大多数集团化企业对于企业标识的规范应用都较为看重,会对此出台专门的管理措施。

其四是评价尺度的统一。

在集团文化管控过程中,必须借助科学的评价手段来确保母子文化的协调性。因此,对于集团化企业来说,应该对下属企业设置统一的评价办法,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到具体的方法流程,建立统一的架构,从而提升管控效率。

集团母子文化建设的共性与个性「行者走笔」

  • 集团文化管理的个性化原则

处理好了集团文化的共性问题,在集团下属企业的文化个性化展现,一个关键的前提是要做到合理授权,不要一根指挥棒管死,要为下属企业预留个性化发展空间。

首先,对于核心理念的内涵诠释与延伸解读方面,要给予下属企业合理发挥空间。

集团确立的核心价值观,是对整个集团的通用性要求,体现得是一种价值导向。而下属企业因为所处行业、所在地域以及自身特点的差异,对于核心价值观在一些行为细节方面的体现,其实并不一样。因而,各下属企业完全可以在尊崇集团价值观的统一要求基础之上,对内涵解读进行个性化延展,从而实现集团理念的本地化深植。

其次,在不违背集团理念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各下属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集团核心理念更多偏向于宏观目标方向和大原则方面的要求,而作为下属企业,则往往要涉及到经营管理的具体细节,这就需要建立各关键环节的原则指引。通常来说,只要不违背集团核心理念,具体的执行理念,下属企业尽可自主发挥,集团层面可给与专业指导,但不宜过多干预。

第三,各下属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与方法上,可以充分发挥,不断推陈出新。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员工群体,都会表现出对于企业文化宣贯手段、活动方法的偏好差异。作为集团下属企业,尽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树立个性化的文化品牌。对于做出特色的,还可以以成果输出的方式,在全集团乃至于整个业界进行推广。在此过程中,集团层面应从各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晏子春秋》有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集团文化的统一要求,在不同的土壤,往往会结出迥异的果实。说到底,集团母子文化建设是一个大课题,这里面的原则把握、尺度拿捏,每个企业均不尽相同,尚有待于我们不断探索,寻求其中的真谛。

(作者系新优势企业文化咨询&传播机构副总经理)

新优势企业文化咨询&传播机构“绿蝌蚪”公益培训计划正式开始。

资深企业文化培训师走进企业,为基层员工进行职业智慧、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培训辅导。

有意向可联系我们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