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從峰巖村的實踐談抓改革促脫貧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提和基礎,在脫貧攻堅中深化改革是重要的方法和舉措。興文縣大河苗族鄉在拓寬扶貧路徑中,堅持以改革的精神抓扶貧、以改革的舉措促脫貧。經過三年的脫貧努力從一個深度貧困村,變成了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省級“四好村”“衛生村”、市級“文明村”,湧現出了全省勵志脫貧先進典型——劉江,於2016年實現整村脫貧退出。本文以峰巖村脫貧實踐為例,淺談基層在抓改革促脫貧的工作舉措,總結改革在基層實踐的成效,目的在於更進一步堅定基層黨組織深化改革、推動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一、創新黨建幫扶方式促脫貧

興文縣創新開展抓黨建促脫貧奔小康“三聯三同”活動,即“組織聯建、領導聯村、幹部聯戶;黨群同心、幹群同力、城鄉同富”。峰巖村成立了由幫扶部門、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及村黨支部相關人員組成的聯合黨總支,在傳統的組織聯建上進行改革,將城市黨支部與村黨支部結對共建,充分發揮城市基層黨組織優勢,加強對村級黨建、經濟等工作的指導幫扶;縣、科級領導幹部利用自身工作經驗及縣級部門工作優勢,對聯繫村脫貧進行整體規劃、實施;包戶幹部精準幫扶到戶,量身制定幫扶措施,並把所聯繫戶的脫貧任務與幹部的工作績效考核掛勾。“三聯三同”活動有效整合了黨建力量,實現了黨建工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目標。

二、創新財政支農方式促脫貧

一是改革財政資金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峰巖村創新嘗試以財政資金投入公路建設的方式入股鑼峰生態李子專業合作社,專合社每年以公益支農資金總投入的1%“反哺”村集體,每年增加集體經濟收入8000元,這種方式改變了無償提供財政資金給農業企業的模式,既支持了農業產業發展,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二是改革財政資金產業扶貧方式。峰巖村將財政扶貧產業發展金以貧困戶股權量化形式投入養牛專合社,貧困戶因此得到股權資產,每年從專合社可獲得股權分紅,改變財政資金一次性扶貧為長期穩定收益。三是改革財政涉農資金項目實施方式。過去,財政涉農資金來源渠道多但每類資金數量少,一般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村基礎設施難題。面對困境,峰巖村從2014年起就整合財政涉農資金,集中財力辦大事,如將民宗項目資金用於路基建設,將通暢工程資金用於路面硬化,解決了通村硬化路的問題;將村陣地、衛生室、文化站建設資金等進行整合,解決了村黨群服務中心達標問題。

三、創新產業發展方式促脫貧

一是發展短期產業助脫貧。如發展烏雞、豬、蔬菜、紅糧等短平快產業,當年投資當年收益,解決貧困戶當前脫貧收入算賬的問題。二是發展中期產業防返貧。如發展李子、竹子等3年才見效益的產業,確保農戶獲得中期穩定收益,解決收入不持續而返貧的問題。三是發展遠期產業奔小康。峰巖村充分利用自然景觀、農業產業、民族文化等旅遊資源,積極融入“全域旅遊”發展戰略,以3000畝桃李產業為基地通過石李桃花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景觀資源評審,以喀斯特地貌景觀成功申報創建四川省第一家國家石漠公園,以峰巖大洞溶洞資源與五糧液集團有效對接洞藏酒項目,以苗族文化資源成功舉辦苗家年豬湯文化節,農家樂從無到有已達5家,鄉村旅遊業逐步成為峰巖村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四、創新土地經營方式促脫貧

一是改變土地種植方式。峰巖村過去漫山遍野都是雜木,2014年起在幾名具有創業精神的村民的帶動下,大家在荒山荒坡上大規模種植桃、李等經濟果林3000餘畝,規模農業既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又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石李桃花景區,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觀光旅遊,荒山荒坡變成了金山銀山。二是流轉土地經營權。峰巖鑼峰生態李子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後,大規模流轉農民土地2000餘畝,農戶通過流轉土地經營權獲得了“土地變資金”的財產性收入。三是土地入股經營。在峰巖現有的農業產業發展中,有的農戶已將土地作為股份與外來資本合作經營,更有農戶企盼在有旅遊企業或工業企業入駐時,可以將自己的土地作為資本入股企業獲得收益,變土地資源為資本。

五、創新鄉村治理方式促脫貧

一是建村規民約促移風易俗。峰巖村民族風俗濃厚,村裡紅白喜事等各類宴席名目繁多,群眾不堪重負。政府在尊重民俗的基礎上制定了專門的村規民約,村組再開會宣傳,戶戶籤承諾書,人人當監督員,政府又以恰當的法律和政策手段予以保障,全面遏制了大操大辦的不良風氣,廣大群眾如釋重負。二是抓依法治村建和諧新村。村“兩委”利用農民夜校開展法律講堂,提高村民法律素養;借大型文旅活動開展普法宣傳,營造法治氛圍;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委員會作用,對群眾矛盾糾紛及時調解處理。三是抓環境改善樹文明新風。峰巖村在村級治理中以問題為導向,制定《環境衛生公約》,實施環境衛生評比掛牌亮相行動,開展標準圈舍改造活動,農房風貌治理,大規模綠化行動,垃圾清運處理,峰巖村過去因貧窮落後而形成的不良習慣得到了極大改變,展現出了乾淨、整潔、優美的苗家田園新風貌。

過去40年,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深化改革已成為社會共識。策馬新時代,作為基層黨員領導幹部,始終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揚改革的擔當精神、創新精神,將改革進行到底,力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潮流中作出貢獻、體現價值。(大河苗族鄉黨委書記 彭 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