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畫事君說

淺 顯 有 趣 的 深 度 藝 術 美 學 幹 貨


@民國畫事所有原創內容版權已交由專業版權機構代理,嚴禁門戶網站、自媒體平臺、閱讀類App等未經授權複製、抄襲或抓取,違者必以法律手段起訴。

917年,徐悲鴻決定帶著早有婚約在身的蔣碧薇私奔前往日本。在臨行的前一天,他的伯樂良師康有為特意為他們踐行。

對這個天賦頗高的青年,康有為可謂是寄予厚望,早年致力於中國藝術改革的他,彷彿在這個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國畫革新的希望,甚至在臨終前,他還在這樣評價徐悲鴻:“精深華妙,隱秀雄奇,獨步中國,無以為偶。”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徐悲鴻為康有為所作畫像

康有為給這位愛徒題了四個字:“寫生入神”。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寫生入神

這不知是老師傾囊所受的心訣,亦或是對於這位學生未來的期許。總之,徐悲鴻往後人生的藝術探索,再也不能和這四個字分開。

前些天畫事君和大家聊了很多關於徐悲鴻和他的人物畫,譬如《九方皋》、《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當然都是他所致力於的“油畫民族化”事業的重要作品。

但你大概不知道,徐悲鴻在山水風景題材上的嘗試,雖然少,卻很美,甚至更成功。

今天,我們要著重來看另一件同期所作的偉大嘗試,《喜馬拉雅山全景》,而且我們還發現,這幅畫,不僅是畫的喜馬拉雅,更和宋代山水有神交。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徐悲鴻 《喜馬拉雅山全景》 1940 年作 布面油畫


這是一件達到了“寫生入神”這四個字的境界的作品,是西方人畫不出的油畫,也是傳統國畫表達不了的風景,可以說是“油畫民族化”的成功範本之一。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徐悲鴻 喜馬拉雅山全景

1940 年作

布面油畫

37 × 93.5 cm

簽名:悲鴻 廿九

出版:《海外看大陸藝術》 P140-141 藝術家出版社 1987年版

展覽:

2018年 百年教育 百年悲鴻——徐悲鴻作品珍藏大展 保利藝術博物館 / 北京

2018年 百年教育 百年悲鴻——徐悲鴻作品珍藏大展 寶龍美術館 / 上海

來源:香港佳士得1987年1月12日 Lot.149

14 5 / 8 × 36 3 / 4 in

RMB:18,000,000 - 28,000,000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出版物信息:

1、《海外看大陸藝術》 To See Mainland Art Overseas

2. 香港佳士得 1987 年《十九至二十世紀中國繪畫》圖錄封面 Christie's HK 1987 The cover of Fin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Paintings

1939年到1940年,在南洋為抗戰辦展募款的徐悲鴻受到了泰戈爾的邀請,趕赴印度與他共度了一段難得的愜意時光。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1939年徐悲鴻赴印度期間與泰戈爾合影

泰戈爾的熱情招待使得徐悲鴻在終年操勞中有幸能稍作放鬆,這段時間他在印度講學、辦展,尤其讓他感到輕鬆的是泰戈爾先生為他朗誦詩作:

“......

河流唱著歌,

很快的流去,

衝破所有的堤防。

但是山峰卻留在那裡,

憶念著,

滿懷依依之情。

……”

之後,他闊別泰戈爾,趕往大吉嶺。

大吉嶺是印度位於喜馬拉雅山麓的一個小鎮,在這裡,隨時探頭望向窗外,就能飽覽喜馬拉雅山肅穆壯闊的景象,珠穆朗瑪峰也就在彷彿觸手可及的眼前。

對於生在江南水鄉的徐悲鴻來說,喜馬拉雅山的巍峨帶給他的震撼絕對是難以想象的。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大吉嶺風景

他想要以自己的筆觸,將這一切震撼的情緒表達出來,但這時的徐悲鴻卻感到了一絲困難和疑慮——從沒有人畫過喜馬拉雅,該怎麼畫?

走鋼絲般的路

說實話,畫事君以前見識少的時候,也蠻老古板的,覺得國畫好,傳統好。後來去了一次大都會博物館,本來是去看靈飛經和照夜白的,結果順便看了館裡常設的油畫展。

我的天,一個廳的莫奈,一個廳的梵高,一個廳的德加,一個廳的馬蒂斯,除了最多的印象派,還有好幾個廳的各種古典油畫,而且幾乎全部是裸展!

我整個人都震驚了,那彷彿不是畫,而是大大小小的任意窗,通過這些矩形畫框,你看到了無數個五彩斑斕的世界。

那一刻我覺得,在處理光影、明暗、色彩、體積方面的水平,以及表現範圍的廣闊程度,中國畫自愧不如。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19世紀俄羅斯風景畫大師列維坦的作品

因此,表現喜馬拉雅這樣壯闊、鮮明的風景,徐悲鴻的第一選擇是用油畫,這確實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為了同時能把握巍峨的喜馬拉雅山的靜態和近處雲靄、景物的動態,徐悲鴻在這幅畫中罕見的使用了兩種技法,一是他在畫面亮部具有代表性的擺筆觸,二是暗部及中間色調使用的刮擦技法。一般來說同一張作品為了避免割裂感,他只會用一種筆觸來表現。

那麼這件作品為什麼用了兩種筆觸?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喜馬拉雅山全景》亮部使用的擺筆觸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印象派作品中的擺筆觸

這兩種技法分別是從印象派、納比派和部分象徵主義的作品那裡吸收借鑑而來的。

擺筆觸依靠畫家對色彩的高度敏感,將獨立的筆觸融合漸變,產生豐富的色彩變化。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喜馬拉雅山全景》暗部使用的刮擦技法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納比派博納爾作品中刮擦技法

而刮擦技法則表現出豐富的韻意和肌理,也塑造出深邃的體積感和空間感。這和中國傳統皴擦渲染的筆法相暗合,將筆觸落在對整體氣象的把捉上,而非拘泥於眼前的一景一物。

靈活的技法運用體現了徐悲鴻對西方油畫傳統的嫻熟把握,而這無疑也大大增強了這幅畫的逼真度和現實感。

但如果只能做到這一步,那徐悲鴻只能說是一個西方油畫藝術的亦步亦趨者,這離他老師的囑咐還差太遠,也完全背離於徐悲鴻所提倡的“油畫民族化”的事業。

所以我們還要把目光往外拉一些。先站遠一些看。

看這是我拍到的一張實物圖,剛好有個手。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展覽現場路人的手和畫作形制對比

是不是有點吃了一驚?這幅畫竟然尺寸這麼小?

沒錯,如果單看前面的圖片,那壯闊的景象,你可能也會和畫事君最初一樣,以為它起碼得是一幅2.5米*1米的鉅製,但他的尺幅只有37*93.5cm,這在西洋油畫中是非常少見的尺幅。

37釐米,這是它是中國手卷的常見形制。這個長寬比能讓我們直接想到宋人屈鼎的《夏山圖》,它的比例和《喜馬拉雅山全景》幾乎完全一樣。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夏山圖》

和需要昂首舉目的大型油畫相比,長卷的特色是什麼?是鋪陳。這是中國山水藝術最有趣的一點,它直接在觀賞方式上規範你的感受,將你的情感導向和作者相同的軌道,從而實現“傳情達意”的效果。

而徐悲鴻的小操作可遠不止如此,這幅畫的構圖,在橫向上他放棄了油畫常用的焦點透視法,而是用他個人非常擅長的含有焦點透視的平面性結構,也就是總體是典型的中國畫散點透視,而在局部則是焦點透視,縱向上,他結合了宋畫中常見的“近中遠”三段式構圖,使得畫面更有空間感和縱深感。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撲面而來的雲靄

散點透視和長卷的佈局,給觀者帶來的是一種徐徐鋪陳的感覺,使得原本讓人震撼的高原風情變得柔和舒適。

但是依然保留了油畫最擅長的光影處理,當時徐悲鴻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可以看到光從右邊照射過來,在山頭形成漂亮的光影。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山頭的朝陽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散點透視帶來的靜謐感讓觀者沉浸

看到這裡你也許就明白了,徐悲鴻心裡十分清楚:西方藝術長於寫實,東方藝術長於寫意。如果比寫實,中國人物畫確是少了些逼真,但要比寫意,中國山水又以氣韻生動遠勝於西洋風景畫。

在逼真和氣韻之間,他想兩者兼顧,這是一條走鋼絲般的路。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中國以寫意入神為核心的山水畫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西方以再現寫實為核心的風景畫

但是我們至少能不再誤解徐悲鴻:雖然他一直致力於中國畫的改革,但是他想去除的一直都只是因循守舊、無病呻吟、得意忘形的朽敗的傳統而已。

宋元山水初遇西洋油畫,就在徐悲鴻筆下的喜馬拉雅山|畫事

康有為、徐悲鴻反對的是籠罩著清末民初畫壇,陳陳相因的四王末流

“民國畫事,深情講述藝術家,專業解讀藝術品,直接深入藝術市場。致力於做最好的藝術自媒體,寫最好看的藝術文章。——人生不長,你需要讀點好東西。關注我們,持續接收好文章。”


民國畫事更多精彩內容

這樣的老太太世間不會再有——張大千傳奇女弟子方召麐

畫出倫勃朗之後,人工智能會不會超越趙孟頫和王羲之?丨畫事

抽根菸冷靜一下,猜猜這幅達芬奇能賣多少億?丨畫事

看完這些不說人話的藝術評論,感覺說都不會話了丨畫事

他活了九十多歲,一心一意當了一輩子“花痴”|畫事

這兒有一片拍賣的藍海,最最適合撿漏!|畫事

魯迅筆下,阿Q打進尼姑庵沒搶到的宣德爐,有啥好?丨畫事

評論區留言,和畫事君聊天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