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同样是两线作战,二战时美国为什么两线都胜了?

闻道即喜笑对苍生


这个有可比性吗?

什么是两线作战呢?“静Yes”认为:两线作战就是一个国家必须将兵力同时投放在相反的两个方向,而且,是必须这么做。

我们看德国,在英国还未彻底搞定的情况下,向苏联大举进攻,主动将德国引入两线作战的泥潭。

而美国则不是这样,从美国的角度上来看,日本和德国都不具备同时从东西进攻美国本土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美国愿意,美国可以只在一个方向作战,或者,根本就不用作战。

这和德国是有本质不同的。

所以,美国根本就不是两线作战,因此根本就谈不上两线作战都取得胜利。

在二战中,美国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静Yes”认为美国的东西两线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1、西线:跌宕起伏

1941年12月9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向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随即,美国和日本的海上力量,在广袤的太平洋上,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杀,中途岛海战、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莱特湾海战、马里亚纳海战、硫磺岛战役等,美国为了击败日本,付出了巨大代价。

从1941年底到1945年8月,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共伤亡55万多人,其中阵亡12万多人,负伤43万余人。而日本伤亡达到155万多人,其中陆军伤亡114万多人,海军41万多人。

虽然美国在进攻日本过程中采用“跳岛战术”,不再逐岛争夺,但是美国仍然是一步一个坑。

作为日本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海军几乎全部投入到和美国的太平洋战争中,所以美国付出的伤亡特别大。

而日本深受武士道的影响,个个是亡命之徒,在战争接近尾声时甚至动用“神风特攻队”对美军进行自杀式的攻击。

这是美国最后决定在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弹的主要原因。

2、东线:波澜不惊

相比于西线的一步一个坑,美军在东线的欧洲战场可谓是波澜不惊。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美国在欧洲战场,盟友比太平洋要多很多,此时的苏联,吸引着德国大部分的精锐力量,相比之下,德国在西线的军队投放就显得兵力不足。

所以,德国在西线的兵力基本都是二线部队,而且依托大西洋堡垒和齐格菲防线,主要呈防守态势,这和太平洋地区完全不同。

最重要的是,此时的英国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力量,英国的空军和海军要强于德军,美国在欧洲战场显得更像是一个后援而不是主力。

此时的苏联,正在和德国进行着残酷激烈的争夺,双方均出现大量伤亡。而此时的西线盟军则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坐看苏联和德国两败俱伤。

而在德军败相初现时,美英等国才在1944年6月发动诺曼底登陆战。

此时,和美国并肩作战的,主要有英军、戴高乐带领的法军,这和太平洋战争中美国和日本的厮杀完全不同。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德国只是在西线的阿登地区组织了一次像样的反击战,其后便没有什么大的动作了。所以美英盟军进展顺利。

此时的德国尽管败局已定,仍然将主要兵力放在东线的苏德战场,这使得美英盟军顺利突入德国本土。仿佛是心有灵犀,美英盟军尽管先到柏林城下,但仍然将进攻柏林的任务交给了苏联。

所以至始至终,美国在东线的作战都没有太大的工作,加上盟友的帮忙,美国可谓是顺风顺水。

所以,美国在两线最后都取得了胜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德国和美国的两线作战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德国那个地方,周围是一大堆对头,而且还都是工业化国家,硬茬是法国、英国、苏联,德国要想扩张强大,就需要击败这些世界级的强手,无论向西还是向东,难度都很大。所以,东西两线作战问题是德国天然要面临的问题。

但是美国就不一样,东西是大洋,南北皆弱邻。美国天然就没有东西两线或者南北两线作战的问题。

二战开始后,德国是既要揍人,还要顾及自己挨揍。西线的胜利并没有解决本土挨炸的问题,德国还必须在本土部署强大的防空兵力。由于英国没被打败,德国还需要在西线部署大量兵力,不能一心投入到东线。

美国则根本不用担心本土遭到袭击,夏威夷的珍珠港只是远离美国本土的海外领地(1959年8月21日夏威夷才正式成为美国第50个州)。所以,美国参战可以自由选择方向、选择时机,反正都是出去揍人。虽然战略上是先欧后亚,但是美军实际投入欧战的还是陆军航空队的轰炸机部队,海军主力、陆战队和部分陆军是在太平洋上与日军作战。

到1943年之后,美国陆军才大规模参加北非、意大利战事,而且是帮英国人,所以美军很超脱。而德国则不同,1943年之后开始陷入到处挨揍的境地,丢了北非、在意大利苦战,西线面临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到1944年6月6日以后,德军是东西两线被夹攻。美国则恰恰相反,在1944年之后是两边揍人,越揍越爽。(S)


联合防务


因为美国和德国的实力差距,同时还有战争中双方的投入也是不同的。

首先说美国,美国在人口数量、工业生产能力等重要能力上均要比德国强很多,美国在二战中不仅能够满足自己军队的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一些需要,还能同时满足包括中国、英国、苏联等国的物资需求。

而二战就是一场比拼综合实力的战争,美军即使远在东南亚也能迅速得到大量本土生产的物资,而德国战争中各种军用物资都处于短缺状态,连武器装备都不能满足部队的作战需要,战争末期更是陷入包括粮食、石油等全方位的短缺。这已经宣告了德国的失败。美国采用了“先欧后亚”的战略,重视欧洲战场的需要,因为纳粹德国威胁更大。而日本本身综合实力更不是美国的对手,自然被美国放在了后面。

同时,德国由于地理位置的问题,二战早期先攻下了法国,但是却留下了英国这个绝佳的反攻跳板,其后德国又投入了对苏战争并陷入泥潭,大量兵力被牵制、消灭。诺曼底登陆时,西欧德军中的精锐部队很少,无法抵挡盟军的推进。

而美军中,负责太平洋战场的主要是海军陆战队和海军,而欧洲战场则是陆军(包括陆军航空队的主力),因为欧洲战场对海军以及两栖作战的需要不是很大,这也恰好让美军的兵力得到了不错的利用。反观德军,本身实力就不如美英苏等国的综合实力,又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战败已成定局。


用户5770541302


提及二战中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的战败原因很多人将其归结为两线作战,事实上在反法西斯同盟国阵营中的美国同样是两线作战,所不同的是:德、日是深陷两线作战的泥潭无法自拔;而美国到了后期其实是在两线主动出击打击敌方。


事实上美国的实力根本不是德、日所能相提并论的:1940年德国总人口约为7000万、全年的钢产量为2150万吨、发电量630亿千瓦时;而这一年的美国在尚未介入战争的情况下相应的数据分别为1.32亿、6070万吨和1780亿千瓦时。从1940年到1944年基本征服整个西欧的德国用了四年时间的殚精竭虑才把自己的军火产量提高了200%,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军工规模膨胀了19倍。到1944年美国的军火年产量已达到德国的2.5倍、日本的6.7倍。同一年美国生产了96318架飞机,这一数据相当于德国的2.4倍,而日本则只生产了28180架。再考虑到美国在领土、人口、资源方面的巨大优势基本可以说德、日两国加起来两线出击也未必是美国的对手,更何况美国可不是自己一家在战斗。

两线作战对德、日这种资源相对匮乏、自身工业实力相对有限的国家而言:简直就是恶梦;而美国尽管也是两线作战,但不要忘了美国介入战争的时间是相对较晚的,事实上在美国介入战争之前德、日两国已遭到相当程度的削弱:德军在以莫斯科为目标的“台风”作战中损失了整整94万官兵、3000辆坦克、10万辆汽车和2500架飞机,这意味着德军已损失了苏德开战时陆军总兵力的1/3,而与此同时德军还受到西线英军的牵制。与此同时德国的亚洲盟友日本却深陷中国战场而根本无力为德国提供任何援助,以致于当德军兵围莫斯科时一再催促日军进攻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可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自从与中国开战以来国内经济和战争资源已满负荷运转,尽管接连在淞沪、太原、武汉等会战中取胜,但自身也损失惨重,又要分兵驻守占领区,从而导致了兵力分散的问题,而在日军的后方一个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存在对日军的后勤补给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样一来德、日两国不得不分别在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各自为战,根本不可能彼此提供援助;相比之下同盟国阵营方面则进行了相对有效得多的战略配合。

即使占据如此之多的优势美国也没盲目同德、日同时两线作战,而是制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美英盟军先是在北非打击意大利军队和隆美尔的非洲军团,然后登陆意大利迫使意大利改换门庭投入同盟国的怀抱,直到1944年6月美英盟军才发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而这时的德军已在同东线的苏联红军的战斗中损兵折将元气大伤。由于在先欧后亚方针的指引下美军将主要兵力用于欧洲战场,导致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曾一度被日军重创,然而在1942年6月4日的中途岛战役后在工业生产能力和资源储备上更占优势的美国逐渐将战争的主动权扭转到自己这边,到1943年日本最精锐的力量已损失殆尽,太平洋的制海权、制空权也已完全转移到美国这边,美国随即采用“跳岛战术”逐渐向日本本土逼近,这时对日本而言:战败已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战争的基础是资源,资源的基础是土地和人口。

我们来看一下世界地图——



左边的非洲,欧洲,阿拉伯半岛占五分之一,苏联,印度,中国,澳大利亚,太平洋占五分之二,右边的美加、拉美占五分之二。


土地上可以开采资源,可以繁育人口,可以研发科技,可以设立工厂,可以制造武器,可以训练军队。


最初,占五分之一的欧洲里面有个德国折腾起来了,慢慢的占领了法国、波兰、捷克、奥地利、荷兰等等,几个西、南欧国家全部被纳粹占领,非洲也被染指,世界的五分之一变成了红黑色。


这个时候美国并不着急,还有左五分之二,也就是苏联,印度,中国,澳大利亚可以死磕,就算是大西洋这边,还有一个英伦,英国虽然没有多少土地,但是作为海上霸主,还是可以硬刚一会儿的。


然后,剩下五分制二中间的这个日本崛起了,和美国发生了正面冲突,并且开始向西,侵略中国,苏联,和纳粹德国一东,一西,开始侵吞亚欧大陆。


先不说太平洋战区,如果日本入侵中国,印度,侵略蒙古,苏联远东地区。而德国占领中亚,和日本会师,那么世界五分之三的地区,资源,人口都将被轴心国掌握。那么懂算数的人都知道,美、加、拉美全部加起来,胳膊也拧不过大腿。所以美国急了,决定参战。



即便是美国参战,也没有在自己本土折腾。太平洋几层岛链,炸烂了就炸烂了,非洲,欧洲战场,反正打烂了的楼你们重修,炸烂了的工厂你们自己收拾,美国本土与战火隔海相望,没有受到任何侵扰。


而德国就不一样了,柏林随时在英国空军的轰炸范围内,又没有制海权,苏联的坦克随时可以打过来,一爆发战争,就炸你本土,连个缓冲区都没有。


还有最后一点一定需要说的是,二战中世界人口损失7000万人,其中,苏联占2,660万左右,中国约占1,800万人。作为主战场受到的损害是非常大的。


二战中美国都在客场作战,就是伸出拳头去打别人,打得到就硬了,打不到,最多折一只胳膊,而德国就不一样了,德国是在自己肚皮上点蜡烛,弄不好所有人都来踩,弄不好就玩火自焚。


HannibalLecter


美国的两线作战,跟德国的两线作战是两码事。比较准确的说法是美国两线揍人,德国中后期是两线挨揍。德国在二战初期,确实是不想两面打的。开局打算先推法国,再逼降英国。但是希特勒没想到丘吉尔宁死不降,不列颠空战让德军希望夺取制空权的愿望成为泡影。直接导致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实施不下去。

图一:美军一艘航母上密密麻麻的舰载机。希特勒同学请坐下,知道你没有。

德国看看干翻英国无望,不知道哪来的信心,觉得能用闪电战击败苏联。打算收拾完苏联再逼降英国。但1941年6月22日发动对苏联的突袭后,掉进了东线战场的大泥坑里,在这个泥坑里一拖就是四年。东线的残酷犹如狡肉机一样,榨干了纳粹德国每一滴血。在英美的军援下,即使盟军不登陆诺曼底,苏联也能单独逆袭,反推德国。

1944年盟军登陆诺曼底后,在德国的后背又插上一刀,再加上东线的一刀,希特勒算是真正的两胁插刀了。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翻盘的,无论是隆美尔,还是曼施泰因,还是古德里安,都不可能在东西两线的陆战战场,翻盘任何一条战线。名将们只能尽可能的拖延时间,打一些比较好看的战役。

图二:这张图片同框的美国航母没多少,也就只有七八艘吧。

德国的两线作战,既发生在陆地战场,也发生在空中战场和海上战场。邓尼茨的海上狼群战术确实赢得过一波先机,但是随着英美护航战术的发展,狼群破产得很早,德国妄图不发展强大的以航母为中心的水面舰队,只通过潜艇偷袭赢得海战,是不可能实现的。

英美非常重视战略航空兵的建设,而德国这方面几乎是零,美国参战后,德国的天空对于英美航空兵几乎是不设防的。英美随时能对德国任意目标发动战略空袭,千机轰炸的壮观景象比比皆是。苏军虽然没有象样的战略航空兵,但至少在战术航空兵方面不吃亏,发动的大型战役往往有战斗机的数量优势。

图三:美军的B-17随时能抹掉德国任何一个城市。希特勒同学继续坐下,战略轰炸机部队你也没有。

日本不可能登陆美国本土,对珍珠港的偷袭已经尽了倾国之力,更没有立足点和强大的国力支持建立一支强大的战略航空兵。德国和日本都不可能对美国本土发起登陆作战,也不能轰炸美国本土。美国参战之初就立于不败之地,赢得战争只是早晚的事情。美国在二战时确实很忙,基本忙于西线揍德军,东线太平洋战场揍日本。


厉兵


作风凶悍装备精良的德国军队最终在二战以失败收场,很多人将这归因于德国的两线作战。两线作战使德国深受其困,腹背受敌,在筋疲力尽之下最终不得不发起投降。然而有人对此却提出了质疑,并拿出美国作为依据,称美国同样是两线作战,最终却取得了胜利。

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确实值得斟酌,仔细想想,其实不然。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和德国同样是两线作战,这本质上是一个伪命题。虽然从美德两国参与的战事来看,确实都在两线发力,但这二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德国的两线作战,即一线对抗苏联,一线对抗欧洲。德国在东西两线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去应对各方的围剿,属于战略上被动挨打的那一方。而美国与其说是两线作战,不如说是双线支援。虽然美国同样在两线战场上部署了兵力,但其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助攻者的角色,相比于德国所面临的两线压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毕竟,来自强大且团结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协助,为美国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点,那就是美德双方作战战场的主客之别。德国两线作战,其中一方还是自己的大本营,可以说核心安全受到直接威胁。而美国则远赴重洋,在异国的战场上大可以放手一搏,压力小了不少。

最后,中国古话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德国进行的是法西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在道义上没有任何立足点。而美国则是反法西斯阵营中的正义代表,得道多助,两线作战取得成功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利刃号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美国并不算是两线作战,只能说两线出击。西线海军对付日本,东线陆军联合英法对付德国,海军陆战队是两边都搅和。至于美国为什么胜了很容易理解。

1.强大的军工实力。陆军的各种机枪,冲锋枪,步枪,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的各型飞机,能同时装备这么多自己武器装备的估计也就只有美国了。为前线部队提供了许多优良的装备,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

2.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同时装备除了土豪美帝哪个国家都不可能同时装备那么多武器。连曼哈顿计划里面花费的钱都能支持中国打赢两个日本,光是为了提炼浓缩的材料,建造了全世界最大的磁铁厂,而为了造这些磁铁就动用了国库里一点几万吨的白银。这实力也没谁了。

3.没有受到战争的迫害。你前线打仗再嗨,后方的生产机器依旧没停,为战争不断输入战争血液。而日本和德国的工厂被美军都炸烂了,生产不出更优秀的装备。而且后勤保障受到美军的威胁,前线部队后勤都成问题。所以在二战谁拉拢的美国谁就有很大的胜利的机会。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美国哪还算两线作战?在两洋堡垒的保护下作战吧?

德国的两线作战,其实二战已经是多线作战了。西线法国人被击败了,英国被压制在海峡那边,但苏联用庞大的国土和不怕牺牲的军民拖住了德国人。而对美国人来讲,虽然早早确定了欧洲优先的战略原则,但实际上美国人就是先在非洲战线上打了几场小仗(还被收拾地够呛),太平洋战场确实一度相当危险,但即便是夏威夷岛都没有遭到日军的登陆入侵。

相比之下,苏联被纳粹德国夺取半壁江山,中国也被日本占去大片国土,这些本土作战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全民族抗战,老弱妇孺全部被卷入战争。

而美国的本土,安全的躲在两洋堡垒内,除了伊-25等少数几次袭击,甚至没有遭遇日军或德军的直接打击。作为民主国家兵工厂,美国人确实为反法西斯国家提供了管家你的武器和物资,但想想中国和苏联,勇敢的军民在用血肉抵抗美国敌人们的直接攻击。包括英国人,海峡没有被突破但英国南部的城市都被炸成废墟,更不用说中国的南京、重庆….和苏联的列宁格勒等地。因此美国人可以好整以暇地调动物资和人力,投入自己所需要的战场。

太平洋战争对美国人而言已经是惨烈至极,这可以从HBO的《兄弟连》《太平洋战争》来看,与太平洋战场相比,同样充满危险的欧洲战场简直像“天堂”一样。


强武堂


第一,美国本身是超级大国,特别是军工生产能力无人可及,在二战期间不仅供应自己的军队,而且充当了整个民主国家的军工厂,同时对苏联中国实施“租借法案”。第二,德国的轴心国阵营只有德国一个强国,而美国一边有苏联和英国,双方总体实力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先看德国的两线作战。其实,德国的失败与两线作战关系还真不是太大。直到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德国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两线作战。打波兰时英法在西线进行虚假战争,打西北欧时苏联中立。在发动苏德战争时,虽然英德处于交战状态,但英国当时已经无力对德国发动攻势,所以,苏德战争也不是两线作战。那是不是说,如果没有诺曼底登陆造就的腹背受敌的两线作战,德国就不会失败呢?当然不是。苏德战争开局很顺,德军深入苏联国土600公里,但是1942年6月至1943年1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使德军进攻受挫,以后双方在乌克兰东部陷入胶着状态,1943年8月的库尔斯克会战是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红军获胜。自此苏联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在诺曼底登陆之时,苏联红军早已经将德军赶出苏联。诺曼底登陆的影响在于,希特勒需要抽调兵力防守西欧,故有利于苏联迅速占领东欧。但是,没有诺曼底登陆,德国也会失败。说到底,苏联这个对手太强大,一对一打,德国仰仗战争准备早,人员素质高,初期可以获胜,但一旦进攻势头受挫,苏联在人力资源,军工潜力,国土规模,寒冷气候方面的优势就逐渐显示出来了。尽管苏德战争中德国也纠集了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的军队,但因为太弱基本上借不到力。

再看看美国的两线作战。美国在二战中的两线作战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战场——太平洋的海战场和欧洲的陆战场。起初美国并没有介入欧洲战场,按照当时英美协商的结果,美国是先打日本后打德国(反正有苏联顶着)。直到诺曼底登陆,美国才算正式开始了两线作战。但是第一,美国能力强大。日本和德国都是本土一边遭轰炸一边生产,而美国,不仅工业基础本身雄厚,重要的是本土远离战火,所以其军工生产能力支撑两个战场绰绰有余,同时还可以供应盟国。第二,当第二战场开辟的时候,无论是日本还是德国,都已经是强弩之末,不仅早已过了鼎盛期,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败局已定。再加上有苏联在东方的强力推进,两个战场并未给美国造成多大压力。

所以,都是两个战场,但德国与美国并没有可比性,德国之失败,根本原因也不在于两线作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