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学习郑德荣,立德树人谱华章

郑德荣所有的博士生都记得,第一堂课,先生从不讲专业知识,而是告诉学生,作为党史学者,应该树立“理想、勤奋、毅力、进取”的治学精神,坚持“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治学方法。他要学生们时刻记住,党史学者的理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为标准的,一切的研究成果都要为历史负责、为党和人民服务。(6月26日 共产党员网)

著名中共党史专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中国党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全国优秀教师,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原副校长郑德荣,信仰了60多年的共产主义,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如今安然去世,留给我们的思考太多。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面对高学历的博士生们,依然没有忘记“红色基因”的植入,秉承“品德第一,专业次之”的教育理念,以对历史、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谱写着一曲曲红色之歌,奋进之歌,教育之歌。

九十余年的生命历程中,郑德荣经历得太多,但他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负责从未改变,“红色理论家”是其一身的真实写照。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科技探索,最终的目的还不是服务于党和人民。任何脱离了这个标准的思想、行为都是极端错误的。“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者必养其心”,在祖国的教育百花园中,每一位园丁,都务必要像郑德荣那样,从“根”与“心”入手,为花朵、学子们树立起值得看齐的标杆,也为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教育原则的根本遵循,那就是立德方能树人。

早年曾听过一堂地方党委书记的党课,简直就是照本宣科念党史,融不进自己的思想内涵,听起来索然无味,其教育作用可想而知。后来才知道,这位基层领导自己缺乏的正是那份红色基因,对党缺乏感情,只是偶然的机会成为了基层领导。试想,这样的同志就算有一定的专业水平,骨子里就缺失了信仰,叫他如何担当得起上“党课”的重任。而作为党史学者,如果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的知识分子,不用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来要求自己,又怎么来保证“红色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教师(导师)的作用,古人就把“传道”放在了第一位。郑德荣对博士生的引领,从“理想、勤奋、毅力、进取”的治学精神和“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治学方法入手,就完全抓住了“根”与“心”。具备了这样素质的人,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研究“专业知识”,其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且能从中感受到探索、奉献的乐趣。应当说,郑德荣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已经渗透到了他的骨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永续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道德文章、行为思想高尚完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共党史著名学者逄先知、李君如、张启华等老先生对郑老得评价恰如其分。这正如郑老得名字,有了高尚的“道德”,才可能有闪光的“荣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九十二岁高龄的郑老,生命的最后几天还在医院的病床上和学生修改论文,真正诠释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深刻内涵。“以德育人,立德树人”,郑老的一生给广大政治、科学、教育、文化工作者以及党员干部们树起了光辉的榜样,我们当敬仰之,学习之,践行之,谱写生命的华章!(文/何竹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