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东晋桓温三次北伐的具体过程及结果如何?

青年史学家


桓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是东晋权臣、名将。

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八月,桓温被任命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镇江陵(今湖北江陵),掌控了东晋长江上游的军力、权力。当时,晋穆帝司马聃年幼,皇太后褚氏临朝听政,皇太后的父亲褚裒与名士殷浩等居中掌权。桓温借北伐旗号,一步步攫取政权。自永和十年(公元354年)至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温发动了三次北伐。

一、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北伐

二月,桓温率步骑四万,北伐前秦,晋军由水路自江陵沿汉水北进,取道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入均口(今湖北均县),再由陆路经淅川(今河南淅川),直趋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同时命梁州刺史司马勋率军出子午道(古代从关中到汉中的南北通道),直取前秦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晋军一路战无不克,所向披靡。前秦皇帝苻健遣太子苻苌率军五万屯驻峣关(今陕西商县西北),抵御晋军。四月,晋军与秦军激战,大败秦军,兵峰直抵灞上(今陕西西安东)。苻健退保长安,深沟固垒,不敢出战。关中汉族百姓闻晋军至,皆持牛酒来迎接犒劳,一些出生、生活在西晋时期的老人们都感激而泣说:“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再见到我大晋的官军啊。”

桓温进军初,本想割取关中地区已经成熟的麦子作军粮,但苻健命令百姓将未成熟的禾苗割掉,坚壁清野,晋军粮草匮乏。不久,桓温被前秦丞相苻雄击败,将士死伤万余人。六月,桓温被迫撤军,迁徙关中3000余户返回襄阳。第一次北伐结束。

二、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北伐

二月,桓温上奏,请求迁都洛阳。朝廷不允。任命桓温为征讨大都督,加督司、冀 二州诸军事,使其讨伐叛晋的羌人酋长姚襄。当时姚襄正率军准备进攻后赵将领周成固守的洛阳。五月,姚襄向洛阳发动进攻。七月,桓温率军自江陵北伐。八月,晋军至伊水(今河南洛阳南),姚襄撤洛阳之围,回军迎战。晋军在伊水之战中击败姚襄,杀伤羌人数千人,姚襄败走平阳(今山西临汾)。据守洛阳的周成向晋军投降,晋军收复洛阳。桓温留颍川太守毛穆之等率将士2000人戍守洛阳,自己率主力班师,返回江陵。不久,洛阳被前燕攻占,得而复失。

三、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北伐

四月,桓温率五万大军自姑孰(今安徽当涂)北进。六月,晋军抵达金乡(今山东金乡北)。时天旱水浅,水运不通,桓温令将军毛穆之凿渠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北)300 里,引汶水入清水,再由清水入黄河,以通舟运运输军资装备。参军郗超认为此举难以解决通运问题,不如以主力直趋燕都邺城,或可一战成功;为稳妥起见,也可以驻扎于河、济,储备充足的资储,再徐图进取。对此二条建议,桓温皆不肯采纳,继续北进。七月,晋军进至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距邺城仅200余里。前燕皇帝闻晋军逼近,惊惶失措,准备逃奔和龙(今辽宁朝阳市)。前燕吴王慕容垂自告奋勇,率军5万迎击晋军,同时遣使向前秦求救。桓温此时却未能抓住有利战机,乘敌军慌乱无备时直捣邺城,反而徘徊于河岸不进。八月,前秦皇帝苻坚派步骑2万,援救前燕,驻扎于颍川(治今河南禹县)。九月,晋军因水运不通,军粮匮乏,逐渐陷入困境。桓温率军与燕军屡战不利,又闻秦军将至,遂焚毁舟船,丢弃辎重,从陆路退兵。晋军退至襄邑(今河南瞧县西)时,遭慕容垂伏击,晋军大败,损失将士3万余人。桓温第三次北伐以大败告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