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我國全面打響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 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

6月24日,新華社受權發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必須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緊攻堅,打好標誌性的重大戰役,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意見》中提出了2020年、2035年、2050年三個階段性目標。其中,2020年,全國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體比例達到70%以上,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等。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實現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同時,《意見》對於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紮實推進淨土保衛戰等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對應將分別編制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深入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全面實施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

我国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

2020年PM2.5未達標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

《意見》指出,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窗口期。

為此,《意見》明確,到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具體指標:全國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以上;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體比例達到70%以上,劣Ⅴ類水體比例控制在5%以內;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達到70%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5年減少15%以上,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減少10%以上;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比達到25%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以上。

通過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確保到2035年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總體形成,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實現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意見》強調,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編制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以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為主戰場,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汙染天氣應對,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汙染天數,明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

其中,主要包括:加強工業企業大氣汙染綜合治理,大力推進散煤治理和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打好柴油貨車汙染治理攻堅戰,強化國土綠化和揚塵管控,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等五個方面。

《意見》要求,堅決關停用地、工商手續不全並難以通過改造達標的企業,限期治理可以達標改造的企業,逾期依法一律關停。強化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管理,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綜合整治,開展大氣氨排放控制試點。到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比2015年下降10%以上。重點區域和大氣汙染嚴重城市加大鋼鐵、鑄造、煉焦、建材、電解鋁等產能壓減力度,實施大氣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

同時,到2020年,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區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及珠三角區域煤炭消費總量比2015年均下降10%左右,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及汾渭平原煤炭消費總量均下降5%左右;重點區域基本淘汰每小時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推廣清潔高效燃煤鍋爐等。

2020年長江流域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

《意見》強調,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深入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紮實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堅持汙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加快工業、農業、生活汙染源和水生態系統整治,保障飲用水安全,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減少汙染嚴重水體和不達標水體。

其中,主要包括:打好水源地保護攻堅戰,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打好農業農村汙染治理攻堅戰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城市黑臭水體等專項督查正在開展之中,水源地保護的相關督查工作也已取得一定進展,今年在水汙染防治領域的督查力度明顯加大。

《意見》要求,深化地下水汙染防治。全面排查和整治縣級及以上城市水源保護區內的違法違規問題,長江經濟帶於2018年年底前、其他地區於2019年年底前完成。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90%以上。鼓勵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城市建成區儘早全面消除黑臭水體。

同時,開展長江流域生態隱患和環境風險調查評估,劃定高風險區域,從嚴實施生態環境風險防控措施。優化長江經濟帶產業佈局和規模,嚴禁汙染型產業、企業向上中游地區轉移。排查整治入河入湖排汙口及不達標水體,市、縣級政府制定實施不達標水體限期達標規劃。到2020年,長江流域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

此外,以渤海海區的渤海灣、遼東灣、萊州灣、遼河口、黃河口等為重點,推動河口海灣綜合整治。全面整治入海汙染源,規範入海排汙口設置,全部清理非法排汙口。渤海禁止審批新增圍填海項目,引導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消化存量圍填海資源,已審批但未開工的項目要依法重新進行評估和清理。

在農業農村汙染治理方面,《意見》也制定了明確時間表: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全國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汙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

力爭2020年年底前基本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

與看得見的大氣和水汙染相比,看不見的土壤汙染更具有隱蔽性,但是,由於土壤汙染危害性較強、治理難度較大,一直以來就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2014年4月,原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汙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

《意見》強調,紮實推進淨土保衛戰。全面實施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汙染物,有效管控農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

《意見》要求,嚴格管控重度汙染耕地,嚴禁在重度汙染耕地種植食用農產品。實施耕地土壤環境治理保護重大工程,開展重點地區涉重金屬行業排查和整治。2018年年底前,完成農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詳查。2020年年底前,編制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分類清單。2020年年底前,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調查。

同時,《意見》中指出,到2020年,實現所有城市和縣城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全覆蓋,基本完成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和第一批分類示範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推進垃圾資源化利用,大力發展垃圾焚燒發電。

此外,在禁止洋垃圾進口方面,《意見》強調,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嚴厲打擊走私,大幅減少固體廢物進口種類和數量,力爭2020年年底前基本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在針對近年來出現的危廢非法傾倒的問題上,《意見》明確,完善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轉移等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化監管體系,提升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能力,實施全過程監管。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跨界轉移、傾倒等違法犯罪活動。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