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端午節的新時代內涵

少年佳節倍多情,

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

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頭白,

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

幾人湮沒幾垂名。

——唐・殷堯藩《端午日》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是一筆理不清的糊塗賬——楚人說端午紀念的是古代愛國詩人屈原,越人則紀念的是勾踐,吳人紀念的是伍子胥和曹娥,廣西蒼梧地區紀念的是陳臨,還有些地方紀念的是東漢馬援……可見,不同地區、不同歷史時期,對於端午的文化淵源都有著不同的說法。但比較公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新時代內涵

屈原

唐代詩人文秀有《端午》一詩:

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流傳了近兩千年,自有它存在的理由和社會基礎,它能夠在大江南北的廣闊地域流傳,說明需要有這樣一種寄託、這樣一種儀式,這樣一種訴求表達。

今天我們需要對蘊涵在端午節裡面一些深層次的內容進行挖掘,賦以新時代的內涵,它的內涵應包括愛國主義的情懷、團結協作的精神、健康祈福的心理、團結協作的精神等內容。

端午節的新時代內涵

粽子

一、愛國主義的情懷

端午節之所以源遠流長,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於它被賦予的愛國主義內涵。

關於端午的起源,雖然有學者對屈原說的否定言之鑿鑿,但現實卻是屈原說被廣泛地接受和認同。究其原因,屈原說能夠滿足歷代人們對愛國的認同感,愛國情懷是華夏兒女文化血液中根植的古老基因,所以人們尊敬忠臣良將,願意用兩千年的時間去緬懷一個文人的義舉。

二、團結協作的精神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飲雄黃,大家往往還能馬上聯想到賽龍舟這一傳統。這是一個細想很有意思的事。大家賽龍舟紀念屈原,以這樣的儀式再現爭先恐後划船救援情景,可見在中國古代早就有了集體救援的傳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深入挖掘,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賽龍舟是一種儀式,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悲痛沉鬱的成分被歷史的長河不斷沖刷,已經很淡。賽龍舟也從一項沉重神秘的儀式最終演變成一項競技集體活動。

這項集體項目,要充分體現集體意識,參賽選手要團結協作,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

端午節的新時代內涵

掛艾草菖蒲

三、健康祈福的心理

中國的傳統節慶文化最可貴之處,在於將傳統觀念與天文、氣象、飲食、公共衛生、全民健身等元素融為一爐,端午節文化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農曆五月,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陰雨連綿,蛇蟲鼠蟻肆虐,容易爆發大規模傳染病,因此,和北方地區相比,南方各族端午節過得尤其講究。比如,布依族在端午節期間會懸菖蒲、艾葉於大門兩側,把雄黃、菖蒲、艾葉、三角楓等裝在香袋裡繫於胸,以避邪祛病。

納西族則家家要吃糖棗糯米飯,門前插白篙、三根菖蒲及兩根大麥穗。長輩要給十五歲以下的孩子繞扎五色棉線,稱“續命線”,戴到下月二十七日火把節最後一天才解下燒掉。貴州荔波縣城關一帶,每年端午節時還要舉行爬山、梭草馬、賽龍舟等傳統文娛活動。其他一些地方還有端午節進行比武、擊球、盪鞦韆等傳統。

端午節的新時代內涵

賽龍舟

此外,南方許多民族都有端五采藥之俗,俗謂是“天醫星降臨日”。說起雄黃酒,並不是單純以雄黃泡出的藥酒,實際上,為了增強殺菌健體的效果,往往還需加入大蒜、姜、蔥。

四、美好生活的願望

在時間的發酵下,祭奠和緬懷慢慢褪去悲苦與酸澀的滋味,最終演變成一個讓人們相聚的理由。曾經投入江中的粽子擺上了人們的餐桌,在特定的節令給了我們需要的營養與免疫力;再現救援場面的龍舟賽,客觀上變成了鄉鄰共同增強體魄的機會;去除邪祟的香囊可驅散了意念中的邪,更讓我們遠離細菌和病毒的侵擾……

凡此種種,我們可以看到,端午節在歷史意義、文化意義以外,更富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今天人們也應對美好生活充滿希望,追求身心安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