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平白无故这么多“购物节”,淘宝和京东很懂女人心!

2010年以前,6月18日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2010年,京东开始将这一天定为“店庆日”,并展开一系列抢购促销活动。很快“京东618”与“天猫双11”相对应,成为了我国电商圈的“双子星”,分别在年中和年末收割着线上的流量,并“掏空”消费者的钱包。去年,“京东618”下单金额已达到1199亿,天猫“双11”下单金额也达到1682亿。然而,数据不断上涨的同时,人们却越发感觉到身边的人对网购狂欢节的热情在不断下降。尤其以今年京东618最为突出,“618什么值得买”这种帖子并未广为流传,自媒体上也没有大规模曝出“618最划算购物清单”,“快递爆仓”等新闻更是几乎闻所未闻,电商购物节就要凉了吗?

平白无故这么多“购物节”,淘宝和京东很懂女人心!

2009年,天猫“双11”活动首次开展,一战成名,人们购物的热情被迅速点燃,囤货、快递爆仓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从此之后,电商圈内的人都知道“要业绩,就做购物节”,于是“214狂欢价”、“318女生节”、“小米4.8”、“京东618”、“1号店711”、“唯品会814撒娇节”、“10.10海外购”、“双11”、“双12”等以营销为目的创造的节日层出不穷,从年初让你买到年尾。可是,如此高频率的购物狂欢活动,我们真的需要吗?

平白无故这么多“购物节”,淘宝和京东很懂女人心!

作为消费者,是否需要商家的降价促销活动?当然。但如果降价促销活动常年开展,消费者是否还会对这种活动抱有热情呢?答案不言而喻。近日,有参加京东618的商家曝出,“今年流量下滑的出乎意料,相比去年同期,店铺流量下跌了50%。”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因平台促销活动时间拉长,提前消费用户,导致用户的购买力和精力被稀释;另一方面,电商平台平日诸如“超级品牌日”等日常促销活动增加,也使得消费者对优惠活动的兴趣不断降低。而前两年带来增量的三线以下城市及乡镇地区的网购市场也基本被开发殆尽,电商平台很难再寻找到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在整体经济环境影响下,许多消费者也开始意识到,提前囤货是一件不理智的行为。就曾有一位网友在朋友圈中写到:“去年双11买的面膜还剩一半,纸巾还剩半箱,沐浴露还剩两瓶然而已经不想再用,今年说什么也不剁手了。”

平白无故这么多“购物节”,淘宝和京东很懂女人心!

消费者消费热情降温,参与活动的商家也频繁表示“参加电商购物节只是在赔本赚吆喝”。虽然电商平台会拿出一部分资金,但商家还是补贴折扣后差价的主要力量。对商家来说:不参与活动,就拿不到流量。参与活动,就没有利润。更不要说,近年来由于平台之争还引发了令人诟病的天猫京东“二选一”政策。

对电商平台而言,日子也不好过。不论双11屡屡曝出的数据造假还是京东近日曝出的“假茅台”等传闻,都让人觉得,网购狂欢节不过是一场秀,电商平台自己搭好的台子,似乎无论如何都要把戏唱完。

平白无故这么多“购物节”,淘宝和京东很懂女人心!

网购狂欢节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无非是价格歧视,通过对同一件商品的不同定价来实现商家的利润最大化。平日发原价留给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而活动时的折扣价,用来吸引价格敏感度比较高的消费者,从而实现消费者剩余向商家剩余转化。

而这一方式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利用的只是人们害怕失去的非理性需求,在广告的影响下,消费者会理所当然的产生:“如果我今天不买,明天就回到原价了,那我不是失去了这些折扣?”。随后,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这种非理性需求被推上高潮。然而,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的理性会逐渐回归,开始认清商家的套路,不再愿意被“剪羊毛”,网购狂欢节也必然降温。

平白无故这么多“购物节”,淘宝和京东很懂女人心!

当狂欢的热潮退去,不止消费者发现下楼五分钟可以买到的东西,没必要等待三四天或囤积一年。电商平台也意识到了线下的重要性,不但电商杀不死实体店,而且电商还需要实体店。于是,去年开始,从阿里到京东都纷纷抢占线下渠道。接下来是“网购狂欢节”的模式会被移植到线下,还是“新零售”终归只是换汤不换药的商店,我们无法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不需要那么多“电商狂欢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