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關於聽和說,學校裡不曾傳授的技巧

今天,小編帶來一本好書,教你如何聽他人說話和說話給他人聽。

关于听和说,学校里不曾传授的技巧

本書是美國著名學者、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在完成其著作《如何閱讀一本書》後四十年,有感於現代人在聽和說方面的缺陷之大而寫出的又一力作。

你可能要問了,聽和說明明是我與生俱來的能力,為什麼還需要這本書來教我呢?

實際上並非如此,古希臘哲學家們,尤其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主張聽、說、讀、寫四種表達能力都是需要進行後天培養的。

在中世紀,歐洲的大學將與聽說讀寫相關的語法、修辭、邏輯與算術、幾何、音樂、天文並稱為“文科七藝”,作為中世紀大學生的基礎課程。如果一箇中世紀的大學生不能進行一次精彩的演講,他是不能從大學畢業的。

关于听和说,学校里不曾传授的技巧

(在中世紀大學中,宣講是教師的主要教課方法,而學生的聽的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

而在當代教育中,情況發生了變化。現在的教育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閱讀和寫作方面,關於說的課程只有在大學中的一些“公共演說課”以及針對特殊人群的課程,而關於聽的課程乾脆就消失了。

好在現代人在聽和說方面的教育缺失並非是無法補救的。《如何聽 如何說》一書,就是填補上這一空白的絕佳選擇。

以下幾點書中提到的聽說小竅門,與讀者分享:

1、用心去聽

聽和讀一樣,主要是一種大腦的思維活動,而不只是耳朵或者眼睛的活動。人們在認識聽和讀時,有一個最常犯的錯誤,即,錯誤地以為聽和讀只是被動的接收行為,而不是主動地參與行為。

假如聽的人或者讀的人不主動出擊,去主動理解說的人或者寫的人的內心世界的話,那麼就根本不會有任何交流。因此,在說如何聽懂他人話語的技巧之前,用心去聽的態度永遠是第一位的。

2、克服干擾、損害有效地聽的壞習慣

一家名叫斯派瑞的美國企業曾經出過一本手冊,列舉了很多幹擾、損害有效的聽的壞習慣,比如:

  • 聽的時候不注意所講的具體內容,而是更注意說的人的舉止、穿戴、怪異的口音等;

  • 做出一本正經、認真聽講的模樣,可實際上早已在那裡魂不守舍、走神兒地做起白日夢了;

  • 很容易受到外界各式各樣的干擾,注意力集中不到講話者和所講的內容上面;

  • 對所聽到的個別詞和用語容易起過分的反應,產生反感,以至於對所聽到的其它大部分內容,都持否定的態度;

  • 剛開始聽講時就心神散漫、提不起興趣,以至於聽到後來,也不能理解到底所講的內容有何重要;

以上五個壞習慣,實際上就是不用心聽的具體表現。因此,為了有效地聽,克服這些壞習慣是很有必要的。

3、把握言說者的中心思想

在聽和讀的時候,接受者的思維一—也就是聽的人和讀的人——必須要穿透字、詞的表面意思,去領會隱藏在字裡行間的思想。首先要跨越語言對理解所造成的障礙。說的人和寫的人所使用的語言,總是和聽的人或者讀的人所使用的語言不同,這樣一來,後兩者就必須千方百計地、以他自己真正能懂的表達方式,去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在。聽的人一定要全身心地接受說的人,讀的人也一定要全身心地接受寫的人。換句話說,不要去在意用了哪些字眼;關鍵要找出其中所講的道理。

4、不要帶著偏見去聽

聽的人必須在一開頭就抱著虛心接受的態度,要相信所聽的內容一定會使他受益匪淺,一定會是重要的、是值得聽的。也行,聽來聽去,所講的並非真的都那麼有用;可是,在剛開始時,聽的人一定要抱著一顆開放的心去專心聽講。

5、邊聽邊記

一邊聽、一邊記下來的筆記,記錄了你真正用心聽懂了的東西。有了這個筆記,你就可以進行聽的過程的下一步重要工作了。你藉助這些當時記下的筆記,再加上你記在腦子裡的內容,就有了可以進行深入思考的基礎。

深入思考之後,你應該再寫出第二遍的筆記,條理更清楚,內容更全面,觀點也更尖銳。有了這些總結性的筆記,積極的聽的工作才算真的完成了。這樣一來,對你所聽到的那些有價值、有說頭的內容,值得開動你的思想。

关于听和说,学校里不曾传授的技巧

6、分請說話的場合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不久,芝加哥大學校長哈欽斯就召集成立了一個世界憲章起草委員會。在這個委員會中,有兩位性格迥異的名人——位是芝加哥大學意大利文學教授兼著名詩人朱塞佩·安東尼奧·博爾傑塞,另一位是端莊穩重、慢條斯理的哈佛法學院院長詹姆斯·蘭迪斯。

在會議中,博爾傑塞教授向眾人侃侃而談,談著他最關心的一個話題。漸入佳境之後,他的聲調變得鏗鏘起伏,雙眼放光,越講越有文采,既富於激情,又充滿詩情畫意,一下子把在場的所有人都打動了一—當然,只有一個人例外。在演說結束後的一片肅靜中,蘭迪斯院長冷冷地盯著博爾傑塞,低聲地說:“簡直是譁眾取寵,一派胡言!少來這一套!”

蘭迪斯院長為何要反對意大利同行的這種風格呢?難道他認為修辭在演說中是沒有意義的嗎?並非如此。蘭迪斯院長反對博爾傑賽教授的原因是,後者當時發言的情形是,他並不是站在宣講臺上,也沒有臺下座無虛席的陌生聽眾,等著對他一呼百應。當時,他只是和同行們一起圍坐在桌子旁,共同討論著一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話題。那天討論的目的,是全面審視各種各樣相關的事實,並且斟酌正、反兩邊方方面面的輕重緩急。

蘭迪斯教授認為,對待這種討論,必須靠冷靜的嚴謹的分析,要緊緊扣住切中要害的實質問題,並且要避免一切無關緊要的題外話,否則,只會造成討論在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而卻沒有實際的進展。因此,他才會不客氣地對博爾傑塞說:“別廢話連篇了。”

7、樹立一個高尚的人格形象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主張,要想成功地說服他人,有三個要素最為重要,也就是希臘文中的三個詞:人品(ethos)、感性(pathos)和理性(logos)。

在說服他人的工作中,豎立著起自己的良好性格、氣質是第一步。說服者必須完好展示自己的人品,以證明自己有講話的資格和值得信任的品質。在某一特定場合,聽眾或許只有一位,或者有一群;你不但希望他們認真聽你講話,而且希望他們感到,聽你說話是一件很值得的事。這時,你必須精心打造自己,讓人覺得你對話題了如指掌,而且是個誠實、友善、值得信任之人。不但要值得信賴,而且還必須魅力十足、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才行。

8、充分調動聽眾的感性因素

人品證明了發言者的可信度和資格,以及值得聽眾尊敬、敬仰的品格、風度;而感性與此不同,主要指激發出聽眾的熱情,讓他們群情激奮,並最終聽從發言者對意圖行事。

所有人身上都存在一些基本慾望,可以成為運用感性要素的基礎,也可以成為鼓動力量——人人都渴望得到自由、公正、和平、快樂、物質、名譽、聲望、地位或者偏愛。說服者可以想當然地認定,這些慾望都充滿原動力,可以把它們拿出來,以達成既定目標,並且強調指出,其所採取行動的合理性,要比對方所提倡的方式,更能帶來令人滿意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說服者也並不總能指望,所有這些慾望都早已蘊積在聽眾心中,一旦得到了激發,就會一展風采。有些時候,說服者必須要把他們的產品、政策,或是人選所能滿足的慾望,親自裁培到聽眾的心中才行。有時候,人們的要求或者慾望是沉睡不醒的,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還有這些需要。這時候,說服者就要千方百計地喚醒並激活這些需求。有時候,說服者還必得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慾望平時並不起眼,可是一旦產生了,也會成為一種動力。這就是向市場上推廣一種新產品時的情形。同樣,如果竟選公吸的候進人所提出的競選口號頗有些超前的新意的話,那麼,這也是他們要做的工作。

9、以理服人

一旦感性的氛圍調動起來之後,就輪到理性要素上場了;要知道,說服者必須使用理性,而不是感性要素,以使天平倒向自己一邊,無論是誇讚自己的產品比對手的強,還是誇讚自己所支持的競選人,是比對手更值得公眾信賴的人選。兩種產品,同一目的,都對應了一種已存在的慾望,因此,當務之急只是點燃這一慾望,指出應該選擇他們這種產品的種種理由。

在運用理性要素時,也有一些關鍵點和注意事項:

  • 必須避免使用冗長難懂、糾纏不清、太過複雜微妙的句子。

  • 在提出一個被多個公認的一般性結論支持的觀點後,說服者便可以立刻從具體例子得出結論,即使用舉例法。

  • 在說服他人時,簡明的理由並未是唯一的成功因素,此外,還可以使用反問法。反問句已經出口,就不言自明瞭,聽眾只能給出唯一的答案。在這一點上,反問句很像是省略推理中的公認前提,不用再提就能得到一般都認可的結論。

关于听和说,学校里不曾传授的技巧

以上摘自《如何聽 如何說》,有刪改

識別二維碼 一鍵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