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小山村发生大变化 龙眉村踏上幸福路

金色六月,叶茂云淡,蛙鸣鸡叫,蜂飞蝶舞,丰收荡漾,喜悦流淌。走进江口县怒溪镇龙眉村,白墙黑瓦、平坦的水泥路、古色古香的吊脚小木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房屋墙壁上,随着可见独特的民族特色手工笔绘画;村委会前小广场上,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十谢共产党》、《打鱼洒家》和小品《迈上新时代》每晚7点准时上演,文化走廊、公共洗手间样样齐备...好一幅“产业兴旺田园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和谐淳朴人文美、勤耕善作日子美的”美丽画卷。

在龙眉村集体经济香菇种植基地里,十几名群众正在各自岗位上有序的忙碌着,采摘蘑菇、搬运、分拣包装,好一派繁忙的景象。棚架上的蘑菇饱满色鲜,各个长得很饱满,有的就像茶杯盖聚拢在一起,个大伞圆,在基地的4号大棚内,望着满棚的香菇,该村村民张银风笑的格外灿烂,这些香菇,是上个月的菌种,现在种植的香菇生长良好,丰收了。

“现在每天务工60元一天,既能照看小孩读书,还能挣钱”张银风谈起以前在福建泉州务工,每天要通过手机视频辅导孩子作业的日子,心里满是憔悴。

龙眉村系扶贫开发二类重点贫困村,全村国土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1850亩,林地13000亩,荒山3500亩。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733户2775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0户398人。“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一掷千金浑是胆,家徒四壁不知寒。”一直以来都是龙眉村的真实写照,贫穷落后,人多地少,寸土寸金成了制约龙眉村发展的瓶颈。他们祖祖辈辈种的是玉米、洋芋、水稻“老三件”,尤其是旱地种玉米多,效益很低。产业不兴,腰包不鼓,农业产业机构落后,农民思想觉悟落后,贫苦的藩篱无法跨越。

穷则思变,变则通。该村立足村情实际,通过就地“造血”和迎来“活水”两种方式,对坝上800亩土地进行科学规划,推行土地利用整合化、产业高效化、带动全村化的“三化”模式。巧借帮扶单位之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兴,百业兴,群众富。“龙眉村发生的大变化,一方面来自于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干部、村干部‘三支队伍’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的作用。他们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苦干实干。另一方面是乘乡村振兴的东风,积极探索以‘大园区+小庭院’产业融合发展、‘大产业+小村落’产村一体建设、‘大法规+小民约’德法互补治理方式,通过建立‘租金+薪金+股金’利益联结机制,实施产业带动,做实特色。”该镇党委书记杨坤说。

在圆心组的小广场上,一幅《传播圆心正能量,感恩奋进谢中央》的绘图格外显眼,里面记录着各级领导、驻村干部、村干部鏖战脱贫攻坚的身影及一张张群众得到实惠后的幸福笑脸。“家家户户通水泥路,晴天走路鞋不占泥,晚上串门有‘小太阳’(路灯),每天有小贩来村里卖水果,想吃啥就买啥,农民‘开天辟地’头一回,这生活过得杠杠的。”该村84岁村民姜思建说起村容村貌发生的变化满是激动。

脱贫路上,“输血”重要,但是“造血”更重要。要想让村民们兜里有钱,就要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通过产业发展达到脱贫目的。龙眉村结合自身优势,重点发展种养殖项目,通过发展产业,让群众增产增收,走向富裕。

“上个季度领到务工费4300元,买得一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可以听看新闻听广播了。”75岁齐心组村民雷汝发拿着新手机笑得合不拢嘴。

“加入龙眉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我们就当上了‘甩手掌柜’。”龙眉村姜见和悠闲的说。

姜见和,系怒溪镇龙眉村齐心组人,家有人口5人,2017年计划脱贫,低保户,66岁;妻子刘满妹,60岁,二级残,2.5亩田入股专业合作社收取租金,加上夫妻俩长期到食用菌基地务工,一年收入5万元左右。

以深圳劲嘉集团梵净山公司为主体,委托龙眉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按“统一制作菌种,统一养菌,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的“五统一”生产方式运营。让姜见和当上了“甩手掌柜”。

深圳劲嘉集团梵净山公司是帮扶单位县国土资源局2016年引进的帮扶企业,该企业与龙眉村签订投资、长期技术指导、回收等相关合同,确保了群众的利益。目前,共投入食用菌产业资金达300万元。

现在蘑菇市场走俏,每两天摘采一次蘑菇,每次摘采量1600斤左右,直接进入铜仁批发市场。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卫少江说。

近年来,该村紧扣“引进来、稳得住、见效快、能致富”的发展产业思路,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公司(企业)+农户”、“村集体合作社+致富能人+乡贤+农户”的模式,在齐心组、合心组流转土地,发展食用菌。精准扶贫户以“精扶贷5万元、土地和务工”入股村专业合作社,按照“631”(精准扶贫占6成,合作社(企业)占3成,村委会集体占1成)和入股股金比例两种方式进行分红。该村还积极探索“牛粪制菌、菌渣种草、饲草喂牛”变废为宝的循环产业模式,提升废弃物资二次利用率。截止目前:该村发展食用菌种植面积80余亩,大棚50余个,每个大棚摆放菌棒20000棒左右,年收入450万元左右,蜜蜂养殖300桶,“稻田+螺”产业3亩,已投放螺苗3000斤;“稻田+鱼”30万尾;肉牛养殖年出栏量800头,食用菌50万棒,如今,村里还采取“农户+村集体+养殖户”模式发展养蜂业,由村委会派专人负责实施,贫困户不需投工投劳,年底可保底分红。

“龙眉村的各项产业下一步要抓好落实好,尽量把它做强做大,力争有新的产业引进到龙眉村,下一步,老百姓的包里面也争取有更多的钱,不让任何一户贫困户返贫。”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应明说。

晚上,龙眉村的广场上热闹非凡,小品《迈上新时代》如期开播,跳舞的老人,互相追逐嬉闹的孩子,优美的广场曲.....呈现出一派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樊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