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甘肅省武威市微雕藝術家劉金祿先生清明上河圖公益首展

中國公益記錄者在線甘肅訊(公益記錄者 王健 任莉)2018年6月17-19日“共享健康資源,共建和諧家庭” 甘肅省武威市微雕藝術家劉金祿先生首創老齡白犛牛角純手工大型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公益首展在甘肅武威市第二人民醫院舉行。

甘肅省武威市微雕藝術家劉金祿先生清明上河圖公益首展

今年65歲的劉金祿受父輩影響和教導從小便學習雕刻製作技藝。有一次,他託人從外面買來一本《東京夢華錄》,裡面詳細記載了宋徽宗崇寧到宣和年間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社會生活和經濟文化等情況,漸漸地迷上了那個時代的社會場景,便開始研究《清明上河圖》,每處場景都爛熟於心,在家人的鼓勵下,他決定復原一幅《清明上河圖》。

甘肅省武威市微雕藝術家劉金祿先生清明上河圖公益首展

劉金祿先生用20年時間完成的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該作品百景俱全、無一遺漏,作品長8米,寬1.6米,高0.5米,純手工打造,涉及人物727人,房屋152間,樹木77株,船隻29艘等等,而所用材料是武威地區特有的白犛牛角,作品中最繁華和熱鬧的虹橋橋底是榫卯結構,不用一顆釘子,完成橋及橋面上逾百人物就花了一年多時間,是整幅作品最費時費力也是最精彩的部分。

甘肅省武威市微雕藝術家劉金祿先生清明上河圖公益首展

甘肅省武威市微雕藝術家劉金祿先生清明上河圖公益首展

劉金祿先生介紹,起初想用紅木來完成《清明上河圖》,這樣難度不大,也具有收藏價值,但是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放棄了選用紅木的想法。源於生活中的一個靈感,發現牛角硬度高,價格低廉也容易尋找,而且牛角工藝品不易損壞,保存年代久遠。但是,在真正做起來時,遇到很多困難。花費很長時間雕刻好的部件,時間一長,便縮水變形,後來才發現是因選用小牛角的材料太嫩且易變形,需晾曬一年以上,待沒水分後才能雕刻。為了省錢,劉金祿就騎單車,一大早去村裡收集白犛牛角,收集回來後還要親自做晾曬、分解、消毒等20多道工序。白犛牛角不好收,而且價格很高,一斤15元人民幣左右,而一對白犛牛角至少也要十幾斤重,多年來大部分積蓄都投入到了作品當中。

甘肅省武威市微雕藝術家劉金祿先生清明上河圖公益首展

​ 這幅傾心而做的《清明上河圖》更能表達中華兒女對中國情民族魂的情有獨鍾!為此,讓我們攜手將中華民族文化的魂寶《清明上河圖》沿著新時代開創的“一帶一路”推向全國,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