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為什麼老舍說夏天是“北平人口福最深的時節” 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經過了短暫的春天,北京倏忽之間就入夏了,正如老舍先生所說,“在最熱的時節,也是北平人口福最深的時節。”雖然老北京四季美食不斷,被梁實秋評價為“一年四季的饞,週而復始的吃”,但是夏季因為蔬果豐饒,小吃繁多,而顯得格外誘人。在北京人的記憶裡,和這些美食相匹配的,還有那縈繞於街頭巷尾的叫賣聲,響器聲,聲色香味,耳目之享,組成了一個令人無限追思嚮往的夏日京城。

一段果子的“歷史”

為什麼老舍說夏天是“北平人口福最深的時節” 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裡特別描寫了一段北平在“太平年月”的夏天,他充滿深情地寫下“北平的夏天是很可愛的”,這是一段果子的歷史——看吧,青杏子連核兒還沒長硬,便用拳頭大的小蒲簍兒裝起,和“糖稀”一同賣給小姐與兒童們。慢慢的,杏子的核兒已變硬,而皮還是綠的,小販們又接二連三的喊:“一大碟,好大的杏兒嘍!”這個呼聲,每每教小兒女們口中饞出酸水,而老人們只好摸一摸已經活動了的牙齒,慘笑一下。不久,掛著紅色的半青半紅的“土”杏兒下了市。而吆喝的聲音開始音樂化,好象果皮的紅美給了小販們以靈感似的。當杏子還沒斷絕,小桃子已經歪著紅嘴想取而代之。杏子已不見了。各樣的桃子,圓的,扁的,血紅的,全綠的,淺綠而帶一條紅脊椎的,硬的,軟的,大而多水的,和小而脆的,都來到北平給人們的眼,鼻,口,以享受。紅李,玉李,花紅和虎拉車,相繼而來,而小販得以充分的施展他的喉音,一口氣吆喝出一大串兒來——“買李子耶,冰糖味兒的水果來耶;喝了水兒的,大蜜桃呀耶;脆又甜的大沙果子來耶……”

果子已經如此豐富,除此之外老舍先生還說到了瓜。“西瓜有多種,香瓜也有多種。西瓜雖美,可是論香味便不能不輸給香瓜一步。況且,香瓜的分類好似有意的‘爭取民眾’——那銀白的,又酥又甜的‘羊角蜜’假若適於文雅的仕女吃取,那硬而厚的,綠皮金黃瓤子的‘三白’與‘哈蟆酥’就適於少壯的人們試一試嘴勁,而‘老頭兒樂’,顧名思義,是使沒牙的老人們也不至向隅的。”

面對這樣一個美妙的季節,老舍先生由衷地感嘆;“假若仙人們只吃一點鮮果,而不動火食,仙人在地上的洞府應當是北平啊!”

沿街叫賣的冷食小吃

為什麼老舍說夏天是“北平人口福最深的時節” 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果子乾

老北京夏季沿街叫賣的各種冷食小吃更是品種多到讓人眼花繚亂,御廚傳人王希富老人回憶,零食中的上品是碗裝零食,多是夏季解渴的冷食,既可平常隨時食用,也可就餐時入席。最小的碗裝零食應是挑擔小販賣的“糊大糕”,盛裝糊大糕的碗不是瓷碗、木碗,而是一種“江米碗”,是將江米用模具加工成小碗,如小酒盅般大小。糊大糕是用製作山楂糕的下腳料製作的,其中含有部分殘存的山楂糕,但多數成分是山楂核。商販製作完山楂糕後,為了讓這種本應丟棄的下腳料再創價值,於是加入糖精、色素、水和澱粉,製成口感酸甜、色彩豔紅的糊大糕。吃在嘴裡滿是山楂核,但確實有濃厚的山楂滋味,而且價格極便宜,有時還帶“彩”,所以是孩子們很愛買的零食。

用山楂製作的碗裝零食最有名的是“山楂酪”。山楂酪是將山楂煮熟,打碎,過濾掉皮、核,加糖熬製成膏,在冰箱中冷藏凝固成凍,改刀成菱形小塊,再倒入山楂汁,冷藏後,便是酸甜可口、如脂如酥、細膩漂亮的山楂酪。

果子乾是也京城夏季常見的碗裝零食,杏幹要用“八達杏”大白杏或“關公臉”大紅杏所制的杏幹,柿餅則以磨盤柿所制之柿餅為好。將杏幹清洗乾淨,入鍋加水燒開後即關火浸泡;柿餅用手撕開,入鍋加水燒至剛開即關火,泡至柿餅柔軟出滑潤的湯汁;將制好的杏幹加入柿餅湯汁中,加白糖、桂花和煮熟的果藕片,裝在精緻的小碗中,嘗一口酸甜爽口,清香沁入心脾。

講究一點的,會去什剎海的茶棚裡吃冰碗和鮮蓮子粥。早年的冰碗實際上並無冰,主要由初夏的鮮貨組成,其中必不可少的有鮮核桃仁(去皮)、鮮蓮子(去芯)、鮮雞頭米(淨米)、鮮杏仁(去皮)、鮮菱角(去皮)、鮮藕等。將主料煮熟,過涼,改刀裝碗,對入涼透的糖水,鎮涼即可食用。有的商販還在其中添加幾粒顏色鮮豔的果料或冰塊,十分惹人喜愛。

年輕人火力旺,愛吃冰碗的多,老年人逛什剎海則偏愛清涼的鮮蓮子粥。鮮蓮子粥用粳米熬成,放涼後盛在細瓷小碗中,上面放上煮得極爛的鮮蓮子、鮮蓮子仁、綿白糖、青紅絲,喝起來既解暑熱還不傷脾胃。

為什麼老舍說夏天是“北平人口福最深的時節” 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奶酪

在奶製品中,奶酪是最適宜夏季飲用的,《都門雜詠》中有一首竹枝詞描述了奶酪:“閒向街頭啖一甌,瓊漿滿飲潤枯喉;覺來下嚥如脂滑,寒沁心脾爽似秋。”上世紀40年代賣奶酪較有名的是東安市場的豐盛公和前門外門框衚衕的奶酪魏。豐盛公今已無存,奶酪魏今天仍有售賣。

可能很多人想不到,上世紀30年代北京就有賣冰棍的了。較早賣冰棍的是當時在西單臨時商場擺攤賣梨湯的王寶山。土法制冰棍很簡單,將天然冰砸碎置於大木盆內,碼放均勻,再把數十個白鐵製成的直徑2釐米、長15釐米的冰棍模子,插進碎冰塊的中間,把預先做好的冰棍原料,也就是糖水加香精依次灌入冰棍模子,每個模子裡放一根竹扦,藉助四周冰塊的寒冽,不久模子裡的糖水凝固成形,土冰棍製成。大人孩子都很愛吃。

聲聲叫賣最誘人

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記憶裡,盛夏時最誘人還是這個聲音,“酸梅湯,桂花味,喝到嘴裡面冒涼氣,又解渴,又帶涼,不信您就弄碗嘗,大碗的酸梅湯來,倆子一碗。”那聲聲叫賣,只是遠遠聽到,便已口內生津,有望梅止渴之效。

除此之外,北京夏季用來吆喝、叫賣的響器還很多,有一種小響器叫做“冰盞兒”,其實是用生黃銅製成外面磨光的碟形碗兩隻,夏季時除了賣酸梅湯的,其他賣冰鎮果子乾、紅果糊子膏、雪花酪的都用這個小響器來吸引顧客。敲打時,兩個碗摞在一起,夾在手指中,相互敲擊,“嘀嘀、嗒嗒”聲音像露水一樣清涼。這些響器發出的標誌性的叫賣聲形成了老北京人的生活交響曲。

為什麼老舍說夏天是“北平人口福最深的時節” 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老北京叫賣的響器

享受著這些消夏的蔬果小吃,即使在沒有冰箱和空調的日子裡,北京人的夏天也並不難熬。老舍先生這樣描述:“會享受的人,院內搭起涼棚,就會不受到暑氣的侵襲。假若不願在家,他可以到北海的蓮塘裡去划船,或在太廟與中山公園的老柏樹下品茗或擺棋。“通俗”一點的,什剎海畔藉著柳樹支起的涼棚內,也可以爽適的吃半天茶,咂幾塊酸梅糕,或呷一碗八寶荷葉粥。願意灑脫一點的,可以拿上釣竿,到積水灘或高亮橋的西邊,在河邊的古柳下,作半日的垂釣。好熱鬧的,聽戲是好時候,天越熱,戲越好,名角兒們都唱雙出。夜戲散臺差不多已是深夜,涼風兒,從那槐花與荷塘吹過來的涼風兒,會使人精神振起。假若願遠走幾步,還可以到西山臥佛寺,碧雲寺,與靜宜園去住幾天啊。就是在這小山上,人們碰運氣還可以在野茶館或小飯鋪裡遇上一位御廚,給作兩樣皇上喜歡吃的菜或點心。”

昔日北京人消夏,在於享受自然的饋贈,感受生活之意趣,品味種種細節的快樂,這樣的心態和生活方式,在如今的大都市中恐怕已經難以體會了。

[說明 : “京味兒”是北京晚報首席記者張鵬的頭條號專欄,全部為原創文章,內容以名人專訪、北京故事、人物特寫為主。如使用請事先聯繫作者,微信號zp5357976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