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插在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为何嘉庆帝不许拔?

成雪涛


说到这根箭头,就要说到嘉庆继位后的清朝世况。

其实在嘉庆成为清朝掌门人时,清朝已经进入到了比较复杂的时期,一是乾隆解大力发展红薯和玉米种植,解决了粮食产值的问题,但随着粮食的增加,人口数量也大爆发,到了乾隆二十七年时就突破了3亿人口,此后一直呈增长趋势,如此一来,僧多粥少,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二是由于乾隆好大喜功,经常搞声势浩大的大游行,国库空虚,吏治松弛,贪官横行,再加上贵族土地兼并严重等原因,让老百姓生活无着,苦不堪言,因此各地起义不断。

故宫隆宗门上插入的箭就是关于起义的一段历史。

嘉庆自登基起,就没能像乾隆一样舒服地做过一天皇帝,他才继位,就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一时,黄河上下,大江南北,起义不断,嘉庆为了镇压白莲教也是集中兵力,花费巨银,用了九年时间才算是把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镇压下去。

可惜,嘉庆实在不是个合格的皇帝,他在位的时候,没能纠正乾隆晚年的时政问题,因此吏治依然腐败,百姓依然食不裹腹,社会矛盾依然没有缓解。

这时,有个叫林清的社会人,说起来他还真是不走运,干啥啥不行,三百六十行,他也干了不少,可是什么行当他都干不长,日子是越过越穷,对政府是越来越不满。

贫困潦倒的林清在嘉庆十一年时,经人介绍,入了红阳教。其实这支红阳教也是白莲教的支派,原来白莲教被镇压后,就逐渐分散开来,形成了许多教派,红阳教便是其中的一支。

林清入教后,发现如果能成为教派首领,就不用担心赚钱的事情了,所以他入会后非常慷慨,常常对那些有困难的信众给予帮助,颇有江湖好汉之风,因此在教会中得到了不少人的拥护,不久,他就把教主排挤出局,重新组建了“天理教”,而他则终于实现了做教主的愿望。

林清富贵后,有些得意忘形,再加上他一直对清廷不满,于是就想杀了嘉庆,自己当皇帝,重新建设新社会。

人,就怕有梦想。

林清有了梦想后,开始神化自己,说自己是“先天祖师”刘佐臣转世,偶尔弄点妖蛾子,糊弄一下信众,大家愈发坚信他是真神下凡,对他愈发忠心不二。

林清又四处散播谶言:八月中秋,中秋八月,满地黄花。大概的意思就是跟黄巢当年造反说“满城尽戴黄金甲”类似。

果然到了九月十四,差不多有200个信众在林清的蛊惑下,毅然跟随他起义。

林清可不是没有脑子的人,早在之前他就已经贿赂了守宫门的太监,准备进了皇宫后,就直奔乾清宫,杀掉嘉庆,自立为帝。

所以,林清一行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进了皇宫,在太监的带领下,直奔乾清宫。

一路上皇宫里的侍卫竟不能抵挡,眼看就攻到了隆宗门,侍卫们赶紧关门,林清一行人也不含糊,赶紧往隆宗门旁边紧挨高墙的参天大树上爬,打算翻墙入内。

嘉庆的皇次子旻宁闻迅后带着火枪营迅速赶来。

林清一行人和旻宁的火枪营发生了激战,在激战中,一支箭射中了隆宗门的匾额。由于清军武器先进,旻宁很快就控制了局面,林清等人也被生擒。

其实,林清不知道,当时嘉庆正在热河围猎,根本不在宫中。

嘉庆得到消息后,惊得目瞪口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二百乱党,竟然打到皇帝家里去了,这可真是太丢人了。

嘉庆感慨不已,连说:“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嘉庆回宫后,细细查问了此事,当他走到隆宗门时,赫然看到一支断箭还插在隆宗门的匾额上,想想自己幸好不在皇宫,躲过一劫,再想想皇宫里的那些所谓的侍卫们,常常吹嘘自己武艺如何高强,居然连200个乱党都治不住,愈想愈气,于是将他们召到隆宗门前,狠狠训斥了一通,并下命,此箭头不许拔,留给后世谨记,再也不允许发生类似的事情了。

所以,直到今日,隆宗门的匾额上,还有一支箭深深地插在里面,它就是那支嘉庆要警告后人的箭矢。


张生全精彩历史


前几天我去故宫游览的时候,发现在隆宗门的匾上有一个大大的“钉子”,当时觉得很奇怪,难道是制作的工匠因为疏忽留下了这么一个“大钉子”吗?于是我拿手机放大拍照,仔细看去,这才发现,原来匾上留下的不是什么“大钉子”,而是一个弓箭的箭头!

这隆宗门的匾上怎么会留下一个箭头呢?难道是哪位游客的“杰作”吗?为此,我还特意去找了工作人员告知他们这个情况,结果工作人员说那是特意留在上面的箭头,是当年嘉庆皇帝亲自下令这样做,到今天也就没人取下来。

这位工作人员还给我讲解了这枚箭头的来历,当时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有一支名叫“天理教”的起义军,在当时的京畿天理教“坎卦”头领林清的带领下,桥抓打扮后,同时收买了太监刘得才,这样里应外合之下,林清的二百余起义军,顺利攻入了紫禁城。

原来,林清进攻紫禁城做足了准备,他选择进攻紫禁城的时间,正是嘉庆皇帝带着紫禁城守军出去狩猎的时机,在内应的帮助之下,这支起义军一路杀到了隆宗门。

这隆宗门可不是一般的重要,它的门内外挨着军机处和太后的慈宁宫,同时连接内廷与外廷,是一道内廷的重要屏障,一旦起义军攻破此门,则内廷就会失守,后果可想而知。

这道门即使王公大臣,没有得到皇帝的宣召,都不能私自通过,当时林清带领的起义军正是攻到此处,紫禁城危在旦夕。

幸运的是,在此危急时刻,智亲王带领军队到来,由于智亲王军队的火力装备明显优于林清的起义军,所以智亲王最终打败了林清,守住了紫禁城的隆宗门,这场激战之中,隆宗门的匾额上中了数箭。

当嘉庆皇帝知道此事后,龙颜震怒,他没想到的是,偌大一个紫禁城,居然受不住一个二百余人起义军的进攻,看着隆宗门匾额上的箭矢,他觉得有必要给后世留下点警示,于是他命人取下隆宗门匾额上箭矢的时候,让人特意留下一个箭头,作为后世的警钟,时刻敲响在后人的耳畔。

这件事情,被称为“酿汉,唐,宋,明,未有之事”,也成为了嘉庆皇帝的一个污点,嘉庆皇帝的大清,差点被几百人捅破,天下都为之一震,民间的传说更是神乎其神,令嘉庆感到无颜面对列祖列宗,痛心疾首的嘉庆皇帝,最后决定写一份“罪己诏”,以此来减少自己内心的惭愧。

只是嘉庆留下箭头警示后人的好意,他的后人却没能领会多少,从他开始,大清走上了下坡路,专家称为“嘉道中衰”,随后,大清在腐败中走向灭亡,辜负了嘉庆皇帝留下箭头的一片苦心。

工作人员给我讲完,他一阵唏嘘,我也从中受益匪浅,心中为嘉庆皇帝感慨万千!


野史日记


去过故宫的朋友们不知道有没有留意过隆宗门门头上的那块匾额,在"隆宗门"三个字中的"宗"字左侧,一根折断的箭头十分显眼,如下图:

不知道原因的游客可能会疑问:如此庄严且受保护的古建上怎么会有一枚碍眼的"钉子"?其实,这不单单是一枚折断的箭头,而且还承载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紫禁城之变。

话说嘉庆时期,中原盛行"天理教",也就是当初"白莲教"的后期衍生分支教派。当时"天理教"十分猖獗,在各地起义攻击衙门官府。

很快,"天理教"的势力通过传播和起义迅速蔓延开来。其中一个长住大兴名叫林清的浙江人是京城周边"天理教"的头目,他为了响应组织遍地开花的起义,竟然把目标瞄准了紫禁城!于是,林清挑了一个吉时:嘉庆十八年阴历九月十五,准备在这一天举兵起义!前一天,林清集合了一支两百多人的"天理教"信徒队伍,一支乔装打扮后带着武器潜入北京城,一支则早早地埋伏于地安门。

第二天近午之时,内应太监带领着一百多人直奔东华门,另一支则同样在内应的带领下取道西华门。谁知奔向东华门的这帮人途中与人起了争执,愤而拔刀相向。此景正好被守军看见,守军见状立刻关门,慌乱中只冲进去了十几个人,这十几人一路杀到景运门便被降服,其余都逃回了老窝。

再说西华门这一百多号人,一路还算顺利,不一会儿便杀到了隆宗门前,并在此处和皇城禁军展开了一场血战!不过,当时嘉庆并不在皇宫,所以绵宁(即道光)临危受命指挥杀敌。而匾额上的箭就是混战中射上去的。

后来嘉庆皇帝为了警醒自己和后人,故意没有将箭拔下,甚至宫中的史料中这般说道:"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可见嘉庆帝对于"天理教"杀入紫禁城倍感丢人……

如果你有机会去故宫游玩,不妨亲自去隆宗门前找一找这个保留了两百多年的警醒之箭吧!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我是千夜,我来回答。

”隆宗门“上的箭头,现在去故宫,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附上我自己拍的图片。像素虽然有点渣,但是还是可以看见,“隆宗门”的匾额上有个箭头。嘉庆为什么不许拔掉这个箭头呢?他是想用这个箭头警醒皇室和大臣,想让龙子龙孙和满朝文武有危机感。跟乾隆比,嘉庆是个清醒的皇帝,但是他生不逢时,乾隆丢给他个烂摊子,他身为皇储23年,三十六岁登基。漫长的“待机时间”已经磨掉了少年人的火气和勇气,以致于他继位之后,虽然发现大清帝国已经病入膏肓,但是没有改革的魄力。嘉庆皇帝虽然勤政节俭,但是他不能破旧立新,眼睁睁看着大清帝国没落下去。

来看看隆宗门上箭头的来历: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六日黄昏,嘉庆由避暑山庄返回北京,在京城外就接到一个惊人的消息:两百多名天理教教徒,兵分两路于头天上午攻打紫禁城,他们和一些信教的太监里应外合,一直攻打到储秀宫附近。

储秀宫是什么地方,这可是皇后寝宫!幸亏留在皇宫里的皇子绵宁组织守皇宫守卫全力抵抗,才全歼了起义军。隆宗门上的箭头,就是天理教信徒攻打皇宫时留下的,绵宁这方之所以得胜,因为用了火枪(鸟枪),起义的教众没有如此先进的武器。如果千夜没有记错的话,天理教攻打紫禁城的这个梗,被tvb的经典电视剧《金枝欲孽》借鉴了,尔淳等人能出宫,就是因为天理教之乱。

嘉庆知道这件事之后,当即泪流满面,然后彻夜未眠。这是亘古承平之世,都没有过的事情,正应了那句话:“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嘉庆为了此事,写了《遇变罪己诏》:

朕以凉德,仰承皇考付托,兢兢业业,十有八年,不敢暇豫。即位之初,白莲教煽乱四省,黎民遭劫,惨不忍言,命将出师,八年始定。方期与我赤子,永乐升平。忽于九月初六日,河南滑县,又起天理教匪,由直隶长垣,至山东曹县,亟命总督温承惠率兵剿办,然此事究在千里之外;猝于九月十五日,变生肘腋,祸起萧墙,天理教匪七十余众,犯禁门,入大内,有执旗上墙三贼,欲入养心门,朕之皇次子亲执鸟枪,连毙二贼,贝勒绵志,续击一贼,始行退下,大内平定,实皇次子之力也。隆宗门外诸王大臣,督率鸟枪兵,竭二日一夜之力,剿捕搜拿净尽矣。
我大清国一百七十年以来,定鼎燕京,列祖列宗,深仁厚泽,爱民如子,圣德仁心,奚能缕述?朕虽未能仰绍爱民之实政,亦无害民之虐事,突遭此变,实不可解。总缘德凉愆积,惟自责耳。然变起一时,祸积有日,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实中外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诫,奈诸臣未能领会,悠忽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较之明季梃击一案,何啻倍蓰?言念及此,不忍再言。予惟返躬修省,改过正心,上答天慈,下释民怨。诸臣若愿为大清国之忠良,则当赤心为国,竭力尽心,匡朕之咎,移民之俗;若自甘卑鄙,则当挂冠致仕,了此残生,切勿尸禄保位,益增朕罪。笔随泪洒,通谕知之。”

嘉庆为何不让拔除隆宗门上的箭头,在他的《遇变罪己招》里有答案。

“然变起一时,祸积有日,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实中外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诫,奈何诸臣未能领会,倏忽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唯有之事。”嘉庆认为,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朝廷上下都“因循怠玩”,酿成如此民变。他留下这个箭头,就是想让诸臣以此为戒,不再“倏忽为政”,勤政爱民力挽狂澜。

只可惜,大清国积弊已深,乾隆晚年纵容的腐败,已经腐蚀了大清官僚体制的根本,大多数官员只想着怎么敛财,由于人口暴增的压力,流民越来越多,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身为皇帝的嘉庆,也拿不出一个治本的办法,大清帝国一步步走向不可逆转的衰落。


在此之后,嘉庆去祭扫东陵,路上兵部尚书奏报,兵部大印丢失。嘉庆大怒,下令彻查,才发现大印三年之前都丢了,一直被隐瞒至今。之后这事不了了之,查不到大印的具体下落,也不知道是谁干的。嘉庆二十三年,武科考试后,皇帝按照惯例进行传胪大典。不过搞笑的是,嘉庆自己起了大早,早早候场,不过武状元和武探花迟迟不到,皇帝空等一场,大典只好中止了。事后调查,竟然是太监忘记开了宫门,武状元和武探花找不到门,自然也进不了宫。嘉庆二十四年四月,又有一名普通老百姓,乘守门者不当班,潜入紫禁城,一直走入大内右门,才被太监发现。

从这些事情就可以看出来,皇帝身边的近侍都有消极怠工的,皇宫原本森严的守卫都漏洞百出,大清的官僚体系已经开始失去控制。天理教徒能够攻打进大内,是因为宗室之中也有天理教徒,不仅如此宗室中不少人开始吸食鸦片,腐化、堕落、散漫……嘉庆皇帝不拔隆宗门箭头的苦心,也是惘然!


千夜看世界


答: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最先是连着箭杆、箭羽一起插在那儿的,非常惹眼,有碍观瞻,很多内侍都提议要将它拔去,但嘉庆坚持不许。

这么着,由于箭杆是木料、竹料做成的,箭羽就是鸽子羽毛,那么,经过长久的风吹雨晒,箭杆和箭羽都没有了,却还剩下那枚已经生锈的箭头牢牢钉在“隆宗门”的匾额上。

嘉庆帝为何不许拔掉呢?

都是给气的。

要知道,清朝定鼎中原,从顺治算起,紧接着的康、雍、乾三朝被称为“盛世”,大清朝鼎盛威武,天威不可冒犯。

但到了嘉庆当家了,却是冏事频现,让嘉庆烦透了。

插一句,嘉庆帝后来驾崩了,他的庙号居然是“仁宗”。

历史上的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都是仁政爱民;尤其是宋仁宗,更是把一个“仁”字推到极致。

但是,这个清仁宗嘉庆帝,唉……

嘉庆帝不但是清朝诸帝中遇刺客最多的人,也是中国历史上诸帝王遇刺客最多的帝王。

早在,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嘉庆从圆明园回宫,刚进入神武门,就遭遇到了一个名叫陈德的剌客的行刺。

嘉庆九年(1804年)冬十一月,有一个法号为了友的妖僧窜入大内,不知意欲何为,同样是在神武门被巡夜护军擒获。

嘉庆十年(1805年)春二月,又有一个姓名为刘士兴的刺客肩扛一杆用袍子裹着枪头的铁枪闯入神武门,先用枪刺伤了值班护军图塔布,后又从腰间抽出了两把杀猪刀,守门章京舒当阿的帽檐被砍破,护军莫尔根的手指头被砍伤,另一护军校八十四的头脸也被砍伤,且伤势严重。

嘉庆十六年(1811年)十二月初十,在景运门内值班的内阁中书屈廷镇的海龙皮褂后襟竟被潜入宫中的贼人用刀割开了一道口子。

……

所有的一切,明摆着都是冲着嘉庆帝来的。

嘉庆帝为此大动肝火。

但让他在大动肝火之余,又悲愤莫名,并且伤心透顶的事,是发生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的“紫禁城之变”。

该日,北京天理教教首林清悍然发动起义,以200人潜入城内,分由东华、西化门攻进清宫。

当时,宫廷内的皇子、显贵大臣、武将勋戚等惊慌失措,哭爹喊娘,乱成了一锅粥。.

负责守午门的清将策凌竟然在亲兵的保护下开门首先开溜。

所幸,当时有火器营、健锐营留驻京师,他们入宫与天理教众在隆宗门外展开激战,最终平息了这场变乱。

但嘉庆帝一想到二百人的“乌合之众”竟然可以如此顺利地攻入了由八旗军层层守卫的皇宫,火急攻心,气不打一处来。

他痛斥臣下,声称这是汉、唐、宋、明从来未有之事,竟出大清朝,实是大清朝的奇耻大辱。”

作为对爱新觉罗皇室的一个警示,他下令谁也不得拔去混战中钉在隆宗门上的那支箭镞。


覃仕勇说史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89岁高龄的太上皇乾隆带着对帝国和权力的万分不舍与世长辞,清王朝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乾隆时代”就此谢幕。乾隆皇帝驾崩后,已经继位四年的嘉庆皇帝终于亲政,这为乾隆皇帝再三选择出来的皇帝,此时面对的是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大清帝国,康乾盛世的余晖似乎还能够照在这位中庸保守亦步亦趋的皇帝身上,但是若想再造一个王朝的盛世,显然他是做不到的,嘉庆皇帝也深知自己的能力无法皇祖皇父匹敌,所以在他的执政方式就是在修修补补中持续着先祖们的政策。

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嘉庆皇帝的执政能力非常一般,他既没有改革创新的精神,也没有大刀阔斧的决断,对于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不断激化的局面,嘉庆皇帝总是显得手足无措,并无法制定解决的办法,他将王朝内部臣民的反抗归咎于和珅之流的贪腐,却又无法制定出根治贪腐的政策,所以嘉庆皇帝执政的二十五年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进行的。

嘉庆皇帝虽然能力一般,但是其在位期间并没有暴政,他虽是庸君,却不是暴君,作为皇帝来说他的能力在清朝诸帝中位居中游,不要说像雍正皇帝那样的大手笔改革,实际他的改革力度连咸丰皇帝都还不如。嘉庆皇帝执政时期,清王朝在乾隆时期就愈演愈烈的内部矛盾开始得到了总体的爆发,发生于嘉庆十八年的林清之变就是嘉庆执政时期一次具有代表性的民变。

紫禁城中的隆宗门:

相比紫禁城中很多著名的城门不同,隆宗门的明年起是在小的很,它是指乾清宫广场西侧的一个便门,隆宗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明万历年间进行过重修,清朝入关之初的顺治年间,进行了翻修,从此历经将近三百年,直到清朝灭亡,隆宗门的规制再无变动,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既不壮观,也不雄伟的城门,却在嘉庆十八年时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巨变,这场巨变在当时让朝野上下倍感震惊。它就是嘉庆十八年发生的“林清之乱”。

”汉、唐、宋、元、明未有之事”

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农历九月十四日,天理教首领林清决定派教徒进攻紫禁城,教徒大约200人被林清分两小队,这些教徒化妆成北京普通百姓的模样,但是每个人身上的衣服里都暗藏着武器,就这样,在暴乱的前一天,教徒们暗中潜入了帝国的都城北京。

第二天,天理教教徒大约有九十余人在陈文魁率领下,由信教的太监张太、刘得财等引导接应,分别从东、西华门攻入皇宫,实际上如果这些教徒们在宫中没有内应的话,是很难进入固若金汤的紫禁城的,当然,内应是一方面,守城的兵丁的麻痹大意和玩忽职守也让教徒们有机可乘。当时负责守卫紫禁城的都是八旗宗室子弟,常年的承平让这些兵丁早已经失去了警惕性和防范意识。就这样,天理教教徒并没有太大的伤亡,便攻入了紫禁城中。

这些教徒攻入皇宫的目的实际上并非抢劫财物,不为滥杀无辜,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杀掉当时的嘉庆皇帝,因此他们入宫后便四散开来,到处寻找嘉庆皇帝,但是此时嘉庆皇帝并不在宫中。教徒们在宫中厮杀的过程中遇到抵抗的宫中侍卫,他们便大开杀戒,因此内廷之中的侍卫们大多死的死,逃的逃,仅有少部分在隆宗门外与义军激战,家百年来安静肃穆的紫禁城就这样在没有任何征兆额之下迅速的陷入了一片混乱。天理教的一部分教徒甚至冲至养心门,这实际上距离皇帝日常居住的养心殿已经很近了。当时宫中本来准备开赴保卫皇帝的火器营正在紫禁城内休整,闻讯后被紧急调来镇压起义军,由于当时攻入紫禁城内的起义军人数较少且人员分散,武器装备又多位大刀长矛等冷兵器,在经历了一番激战后,被逐渐赶来的侍卫官军团团围住,最终。这不到一百人额天理教徒全军覆没。

当时由于现场十分混乱,教徒们的一支箭射到了隆宗门的牌匾上。事后嘉庆皇帝回宫后还亲自来到了隆宗门视察从现场,当他抬头看到了隆宗门上的箭时,沉默良久,并特意嘱咐人么不要摘下这支箭,目的是让自己和后代子孙引以为戒,时刻警醒。

林清之乱发生后,嘉庆皇帝还专门下了《罪己诏》特意强调这一事件为"汉、唐、宋、元、明未有之事。”起义军打进皇帝居住的皇宫,这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第一次。但只这也说明了嘉庆时期的官逼民反现象已经非常严重。


历史课课代表


公元1820年,嘉庆皇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跪在床边的二皇子爱新觉罗·旻宁已泣不成声。大臣们此时将养心殿围堵的水泄不通,大家默默不言。”永不忘十八年之变...\

本草百晓生


我们在游览故宫的时候,发现在“隆宗门”的匾额上残存着一支箭头。(其实最早有许多,只是后来保留了一支)

相传这是在嘉庆皇帝当政期间,京城发生了“天理教之乱”,嘉庆皇帝为了警醒自己和后世子孙,传旨不许把箭头拔下来,因此一直保留到现在。(如图)

有些教训是终生难忘的,“天理教之乱”是嘉庆皇帝永远抹不去的心中之痛,是他永远的恶梦。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53岁的嘉庆带着皇子、嫔妃和一些大臣去木兰围场打猎,宫中只剩下了部分官员留守。

当时嘉庆的二皇子,31岁的旻宁、也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因为身体不舒服留在了宫中。

就在京城空虚时,天理教河北分教的教首林清,和京城的太监勾结,里应外合预谋攻进皇宫,伺机夺取大清江山。

当时林清派200人分成两个小队混进北京城,100人攻击东华门,100人攻击西华门。

由于攻击西华门的教徒,在混进皇宫里的太监教徒带领下,很快攻进了隆宗门。东华门的教徒进展却没有这么顺利,因此西华门的教徒等于孤军深入。



这时旻宁听到了喊杀声,他登高远望,发现几百人要跳墙进入隆宗门。这时皇宫里的太监宫女吓得四处乱窜,口里喊着:“不得了啦,天理教攻进来了。”

旻宁急忙从书房里提着他那支鸟枪上了大殿顶,装上火药,瞄准要越墙而过的的教徒,“啪”,一枪一个打死了教徒。

教徒发现了旻宁,用箭射击。总的来说弓箭不如火枪,教徒始终没能打开隆宗门,只是在门匾上留在了许多断箭。

就在旻宁和教徒交火时,宫中的禁卫军得到了消息,迅速出动八旗军把200多个教徒包了饺子。

暴乱很快被镇压,林清最后被捕杀。

嘉庆回京后心情很沉重,觉得很后怕,幸亏自己的二皇子机智勇敢,用鸟枪打退了教徒的进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从此确立了旻宁做自己接班人的地位。

说实话,嘉庆从老爸乾隆手中接过来的其实是个烂摊子,加上他资质平庸,清朝千疮百孔,就像一艘漏水的大船。加上嘉庆疏于修补,大船沉没是早晚的事。



史学家一致认为,大清是从“嘉道”(嘉庆、道光)开始走下坡路的。嘉庆万万没想到,区区几百人差点颠覆大清政权。

事后他做了自我批评,向全国发出了罪己诏。其中这样写道:“天理教人数之少,动静之大,前所未有,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实乃吾之过也”。(天理教、白莲教当时人数不少,后被嘉庆镇压。天理教起事时大多教徒被镇压)

有鉴于此,为了吸取教训,嘉庆沉痛地说:“留下几支断箭吧,让它时时刻刻警醒我们!”这就是我们至今能看到隆宗门箭头的原因。


秉烛读春秋


在故宫的隆宗门里面朝西的一个门额上有一个黑色的点,若是近距离看的话就会看到那是一个箭头,这个箭头是嘉庆年间有个叫白莲教的组织,因为当时清朝入关很多百姓都对清朝的改革非常的抗议,所以他们就一起组织起义,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想要推翻清朝的统治,想要将满族人赶回到关外去。

原来嘉庆十八年(1813年)隆宗门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当时中原一带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天理教”(清时称“八卦教”是元末白莲教的一个分支)起义。其中京畿天理教“坎卦”头领林清(祖籍浙江,久居北京大兴黄村宋家庄)策划并组织了一支队伍直接发起了攻打紫禁城的战斗。

9月14日天理教教徒二百人分两队,暗藏武器,化装潜入北京,另有一支队伍埋伏于地安门。次日中午,攻打东华门的100人,由内应太监行引路至东华门外,因与运煤人争道引起矛盾,吵闹中忿而拔刀争斗,被守门的禁军发现,急欲关闭东华门,忙乱中只有几十人冲入,其余被关在门外的人,逃回宋家庄。冲入东华门的数十人,一路拼杀到了景运门,被堵截在门外。西华门的这只百人队伍则在内应太监的带邻下攻打到隆宗门,结果可想而知。

那只断箭就是在打斗的时候留下来的。后来白莲教打败,二百人都死在了紫禁城中,等嘉庆回来的时候,有人要将断箭取下来的时候,嘉庆拒绝了,而且下旨任何人不得动那只断箭,否则就是死。

为何当时的嘉庆帝不让人将这只箭拔下来呢,按理说,这支箭正位于门额上,这不是对皇帝是一种耻辱么,再加上当时的起义更是清朝的一次动荡,对此,有关人员表示,这应该是嘉庆想要给自己提个醒,以防止之后在发生这种事。此次紫禁城之变也"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嘉庆皇帝破例向天下发了"罪己诏。



92丽哥


故宫是历史上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也叫紫禁城,现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我们在游览故宫的时候,细心的朋友就会发现在故宫隆宗门的门牌匾上,插了一根断箭,这支箭被深深的插在“宗”字的旁边,据说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啦。


故宫自古以来就是皇家禁地,那么这支箭又是怎么插上去的呢?又为什么会保留这么多年不拔掉呢?

我们翻开历史资料查询,对于隆宗门牌匾上的这支箭有很多个版本说明,但说法也大相径庭。大家普遍认为的一种说法就是,当年在嘉庆年间,民间出来一个叫白莲教的组织,其成员大部分都是穷苦百姓,在白莲教有个下设的支派名为天理教,天理教听名字就有些霸气,无理也占三分。当时天理教的负责人叫林清,这个人对朝廷极为不满,于是就蛊惑天理教门徒试图谋反。


在1813年的时候,林清得知嘉庆皇帝去热河避暑山庄的消息后,精挑细选了二百名教徒,伙同李成文兵分两路来到了北京,趁着大部分皇家侍卫都随嘉庆去了热乎,故宫人员空虚这个机会,对紫禁城进行围攻。据说这些人是凭借着城墙外的大树,翻墙进入皇宫的,由于皇宫戒备森严,不久他们就被守卫发现,两军对峙战在了一起。

在后来又被闻讯赶来的清兵包围,慌乱之中不知是谁把一支利箭射在了隆宗门的牌匾上。林清这伙人最终以失败告终。后来插在隆宗门上的这支箭时间久了上面部分也断掉了,成了一支断箭。当时有人建议嘉庆皇帝把断箭取下来,嘉庆没有同意,说要以此为戒来警示后人,并下令谁要是动力这支箭必死无疑。

那么这个说法是否属实,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经过分析,这种解释虽然合乎情理,但是也不乏缺少可信度,因为皇宫一直是禁地,一般人是很难进去的,天理教能这么轻松的进去有点神乎其神了,不太符合逻辑。因此这个说法也不成立。

于是后人结合当时的环境和局势做出了这样的解释,就是这支断箭并不是天理教留下的,也不是人们传闻的李自成,八国联军入侵时留下的等等,而是清朝末年皇室子女在隆宗门院内玩耍,不慎射箭射在了隆宗门牌匾上去的。因此留下了这支断箭。



如今,无论这支断箭是怎么留下的,隆宗门作为故宫的一个景点,我们都应该爱惜维护历史文化遗产,这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