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大火,爱好诗词对于现实中追求物质的我们到底有没有用?

以梦为马274021851


当今写诗改变命运,颇具传奇色彩的莫过余秀华了。但有人说她写的新诗啊,爱好古诗词有用么?



《中国诗词大会》已推三季,非常火爆,也成就不少达人陈更,武亦姝等。

其中二季亚军彭敏,从"失败的文学青年”到炙手可热的诗词达人,被各大媒体邀约又断,录节目,开讲座收入可观。节目带来才子光环,使新恋情进展顺利。他认为凭借自己的知设赢取财富,几乎是可以想见的最体面的方式。


△北大才子彭敏

但如今他仍然坚持说,诗词和文学"无用”,因为无法消解现实社会物质压力对人的摧残。似乎有道理,世俗的生活麻木了精神,哪有闲情逸致玩味诗词古典文字?

是啊,今时不同往昔,李白诗仙有名,成为皇帝的坐上宾,可令高力土脱靴,再不济柳永还可花街粉巷混饭吃。功利化的社会,凡夫俗子爱好诗词,能当饭吃么?

当今也行啊,如果国学功底深厚,不小心写出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的千古广告词,岂不名利双收?给影视剧写写歌词,虽不敢比肩沾叔,《甄嬛传》里化用一下古词:"双双金鹧鸪"的《菩萨蛮》也是极好听的。


何况人生不止有眼前的苟且。从普通的农妇白茹云,到新近的百人团第一名,外卖小哥雷海为等,素人参加诗词大会,也许并不能从物质上,改变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从小爱读古诗词的"无胃”人夏鸿鹏,靠诗词度过人生的低谷…

更有用的时候在于谈恋爱,《天龙八部》中段王爷靠"修罗刀下死,做鬼也风流"的歪诗,让秦红棉念念不忘,更别说"平生唯有两行泪,半为浮生半美人"这样对文青的必杀句了。

同样诗词大会里就有一个小伙,从"入骨相思知不知”一句得启发,做了个镶红豆的玲珑骰子,把女友感动得不行。也许这别致的心思,就能抱得美人归呢。


△主持人董卿

人无癖,不成活。即使诗词也许不能跟普通人带来财富,却能带来独特的人生体验。把文学当作爱好信仰的人,如果能坚持一辈子,也是幸福的人。所谓:

人生自有诗意在,有山有水有远方。

元元,金沙江边做着大海梦的小闲鱼,期待您的关注点评。

元元的天下


没有用,如果要写诗词的话!

有用,如果只是阅读,只是欣赏的话!

因为一旦成为创作高手,就意味着会掉入一个“诅咒”之中,这个“诅咒”就是

凡诗皆谶

按我们普通话理由,就是你的诗是什么样子,你的命运就是什么样子!

李白诗常不得志,所以李白一生不得志

杜公诗常贫苦病,所以杜甫一生贫苦病

乐天诗批判之时,乐天仕途一直不顺,晚年诗风一转,命也转了过来。

元稹诗浅白靡迷,所以也曾一贬再贬,直到后期诗作渐少才官运享通。

义山诗隐晦诡离,所以一生也是痛苦,郁郁不得志,做幕僚一直终老。

杜牧诗风流雅致,结果十年一觉扬州梦,因为这个标签也是孤寂如一。

东坡,山谷,稼轩,陆游,易安,都是如此

到了清朝也是依然,

仲则诗清贫幽冷,再观他一生可尝不是三餐不继,离杜甫只有一线之隔?

容若词赤子分明,词中满满是孤独寂寞,再看容若后期何曾幸福开心过?

民国时期,也是如此

强如陈寅恪,其诗高古卓绝,那一脉孤独的灰色咫尺可闻,让人心生叹息。

牛如钱钟书,其诗理趣兼明,却偏偏无感怀无喟叹只有调侃,让人心生钦佩!

哪怕现代诗人,也是如此。

海子的诗,怎么看都是对现代文明的绝望和无助。

顾城的诗,读起来总有一种离世之感,甚至有鬼气。

余光中的诗,却很豁达,很人文,很有人间烟火的温暖

洛夫的诗,有些迷离,但更多的是逃避和一个人的冷眼旁观

任何一个知名的诗人,你会恐怖地发现,都可以在他前期或中期的作品中找到许多句可以概括或形容其一生的句子。

如果有兴趣看一看诗话,便会发现,这种诗谶比比皆是!

你的诗就是你的命!

所以,如果只是爱好,只是欣赏,只是享受诗词之美,那么自然无妨,陶冶情操,增加涵养,提升气质,妥妥的都是好的!

如果要是想写诗,千万不要太过用心,太过认真,千万不要写得出类拔萃,碾压世人,写得越不好,生活才会越好!最好是不懂格律,不通平仄,不明拗救,不晓音色,不懂装懂,自以为是,才算上上之策!

掬一缕月光,抹一朵云笺,煮一盏清茗,放一曲清音,捻起唐诗,啜就宋词,让乐感在唇齿之间静静流淌!

足矣!


亦有所思


人这一生,常做“没有用”之事。在很多人看来,爱好诗词想必也是“没有用的”,既无法带给我们什么金钱,即便有本事在自媒体发表个诗词也就几毛钱的收入,也无法提供喝酒吹牛时的谈资,当您告诉大家爱好诗词时可想而知的那些对待非主流的目光。

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朋友爱好诗词呢?为什么在读到一首感人的诗词会低头沉思?为什么在爱情到来的时候会是这般诗情画意?

用价值论来评说诗词,是没有答案的。人之区别于动物,在于智,在于情,动物能用音乐和文字交流么?动物会因为他人的真情感动么?

文字能让我们进入同一个空间,而音乐呢,恰是让这空间或如春天般欣喜,或如秋天般悲切,文字和音乐一起出现,就是诗词来到我们面前。是的,诗歌本来就是有韵味的文字。

诗人是敏感的人群,是有赤子之心的人们,他们渴望分享内心的感动,于是才有了那些动人的诗篇。而千古流传下来的,是经过时间淘沙般保留的珍珠,唐诗宋词元曲,李杜王,苏李辛,感谢前人的生命体验。

今人还读诗么?今人还读古诗么?诗词大会前,没有人知道。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潮也只是昙花一现,当年恋人间互赠的汪国真席慕容再无人问津,后来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分拆一句话成几行诗的梨花体,也只是任人扒衣的笑话。于是,读诗的人们开始小心翼翼,生怕暴露了爱好诗词的心思,而写诗的人们,只能安慰自己,咱这是遗世独立,迟早要羽化登仙的。

还是要感谢诗词大会,尽管诸多遗憾,但却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为诗词正名。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喜欢如同小孩子一般行文写诗,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说实话,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并没有直观的作用,爱好诗词并不能直接的提升人们的收入。


但是爱好诗词真的一点用也没有么?我想也不一定,很多作用是隐性的、看不见的。


比如同样是在公司写文案、写发言稿,可能爱好诗词的人就会写的文采飞扬,让人感觉很有内涵。这时候,是不是就在岗位上脱颖而出了?工资是不是就提升了?


比如和领导一起去饭店聚餐,在餐桌上爱好诗词的人朗诵了一首切合气氛的诗词,一下子点燃了气氛。这个时候,是不是就会让领导觉得这个人有文化、有水平可以多重用一下?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很难说清楚爱好诗词究竟有没有用。我只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如果爱诗词,没有利益也不用彷徨;如果不爱诗词,有利益也不需要勉强自己。


文学中年


答:诗词大会对一个追求物质的人当然是没有用的。但对于国家来说不但有用而且很重要哦。

比如,诗词大会他可以挖掘和发现诗词文化的人才。对于选拔任用此类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据。他还可以造就人才。也是弘扬和传承诗词文化的重要举措。对于爱好诗词文化的人也是一个良好的平台。

爱好诗词文化更能陶冶人的情操,充实内在的修养。那么追求物质能使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吗?物质是人的身外之物。他只能满足人的虚荣心,和享受的欲望。一个胸有大志的人,视物质如粪土。视名利似耳旁风。谢谢!



du184567027


有用。

物质追求没有终点,但是精神追求容易获得顶级的感受。

诗歌不能直接带来物质,但能影响一个人对物质的态度。

拿幸福感这件事来说,以物质追求为标准的人,当看到别人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时,自己就会不开心,而看到自己比另一部分人条件好就容易开心。

以精神追求为标准的人,重视内心感受,诗意生活。即使物质条件有限,也会苦中作乐,这就是名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之所以流行”的原因。

所以对于爱好诗词对于物质追求有没有用的问题,我觉得是有用。

以物质为对比的人,幸福感来源于对别人不幸的同情,其实就是自我优越感。

以精神诗意做对比的人,幸福感来自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我劝你诗意一点。

我也读诗爱诗,另外也读宋词元曲,有共同爱好的可以互相关注一下哦!


红哥哥的猫


我是文开石,我有自己的答案。

讨论“爱好诗词”“有没有用”,本身就是一种追求物质、功利的态度。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爱好还是宣扬,都是一件好事情。

传统文化的意义,应该就不用多说了。

不要一上来就用“追求物质”这种片面武断的说法去概括自己概括别人概括时代。

所有的时代所有的人,物质和文化都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充裕的物质,是文化发扬的基础。过于追求清高表现,非要显得视金钱如粪土,就是假清高,就是偏执了。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火热,是和时代发展并行的必然结果。

前几年,各种女神鲜肉充盈的节目还记得么?嘻嘻哈哈打打闹闹装傻卖萌,看多了,腻了厌了。

大家就会反过头来追求文化了,追求底蕴了。所以《见字如面》、《国家宝藏》、《声临其境》、《中国诗词大会》等,注重专业,注重文化的节目就开始大火。

  • 不用说什么清高高古;

  • 不用拿腹有诗书气自华来灌鸡汤;

  • 不用什么弘扬中华文化的高大上口号;

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发展,追求美好的东西,是太正常不过的行为。


文开石


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这个问题我是深有感触的,顺便透露一些内幕吧。

我被人问最多的问题是,写诗词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我很反感有人这样问,但实不相瞒,诗词真的能当饭吃,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当然,前提是诗词水平得有一定水准。



诗词征稿

如果你经常接触诗词论坛,一定对诗词征稿比赛不陌生。小到一个交流群,大到地方企业或政府举办的征稿,甚至是全国性的。

比赛的奖金有多也有少,视规模而定。忽略小规模的比赛不计,一等奖的奖金常见的有3000—30000;二等奖1000—10000;三等奖普遍在1000以下。

有一些大型征稿,具体名字我就不透露了,一等奖一般设立3名,但这三个名额一般人是拿不到,都是官方邀请内定的有背景的名家,换句话说你邀请人家来比赛,总不能让人铩羽而归吧。但是也不用气馁,只要水平够高,拿二等奖还是没问题的,一般名额会在5人左右,运气不好也有三等奖。



为何而诗

有时候我在想,写诗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名利,为了奖金,那大可不必浪费时间,还不如学习书画技能,或许更快一些。

但我认为,抱着物欲的心态,不论学诗或是其他,都少有所成。古来写诗之人,追求的是精神的满足,俗称境界。而这样的状态,本身与物质是有冲突的,一味地追求物质,岂不是正与写诗的目的相反吗?

当你在某方面有突出能力的时候,自然也可以以此谋生。




因此在我看来,学诗是为了静心和审视自己,如若抱着物欲的目的,还是不要浪费时间了,有空看看诗词节目背诗也挺好。


诗词补习班


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两颗明珠,感染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爱好诗词有什么用?我就不说那些“陶冶情操”、“胸怀文墨涵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类虚的了。就说一些实际好处吧。


诗词背的多了,再看看《唐宋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等书籍,仔细研究研究,也可以试着写一写。熟能生巧,说不准哪天你就成了诗人了,可以在头条上开个原创什么的,自己发文章挣钱了。就算写不好,但你背的多,储备量大,也可以去参加节目,比如《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有实力的话,一举成名。并且《中华好诗词》是有大笔奖金的,这可是真金白银的好处啊。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喜欢诗词的美女帅哥也不少。多一份兴趣爱好,就多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说不定其中就有你的另一半呢。看过《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的都应该知道王天博和王泽楠,他们两人天南地北,就是通过诗词结缘,终成眷属。



我也喜欢诗词,也背了不少的诗词。感觉背诵诗词,对写作有点帮助。最不济,也可以在自己的作文里放一些优美的诗句,增加自己文章的美感,博取高分。现在语文课也增加诗词的篇幅,鼓励学生更多的去学习诗词。


相知白首休言负


对于追求物质的我们必然是没用的,除非是你能够自己写出非常好的作品,并以此为生。对于追求精神文明的我们,诗词也未必有用!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大火,诗词重新回归了我们的视线,可是《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方式,充其量不过是比谁记得多,谁背诵的好!这节目我看的不多,但是有一期导师引用的一首诗,有自命清高之嫌(不喜勿喷)。

闲话扯远了。诗词给予了我们另外一种表达方式,而且是一种夸张唯美的表达方式!古人多用来表达自己的境遇与情怀!可是对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如此引用是否合适?被一些华丽词藻堆砌而成的诗词,会不会反而给我们一种误导?

对于物质相对充足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精神文化的富裕,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确实博大精深,可是如果不能在此基础上演化成适合现代社会的文化,必将淘汰。现代许多作家学者都只是在研究古人,却未能在古人基础之上,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忽必烈是蒙古帝国最后一位大汗,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后世对忽必烈的评价总体不错,批评他的主要是他曾经打过仗的国家和地区的人,而赞赏的一般是他对汉文化的接受以及一些为政措施。 忽必烈是马背上的蒙古人,无论是他的祖父成吉思汗,还是他的父亲托雷,都是带兵打仗的好手,是出色的军事家。忽必烈相比这两位,也差得不多。 他攻打过云南的大理国,最后使其投降灭国;攻打过南宋,迫使他们派丞相来割地求和;继位后,灭亡了南宋,统一了中国。 两次攻打过日本,虽然都以失败告终。忽必烈讨伐征服了不少国家和地区,他的军队肯定给这些地方带去过不少劫难。尤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有屠城的可怕经历。 即使没有屠杀很多人,想来忽必烈也肯定做过类似残忍的事情。因此,军事才能值得肯定,但也有许多过错。 忽必烈从小尊崇儒学,早期管理地方时就任用了大批汉族的儒士作为幕僚。等到他继位,建立元朝后,忽必烈更是重用汉臣。 采用汉法,很好地缓和了汉蒙的民族矛盾,巩固了统治。此外,作为游牧民族的人,他却十分重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实行国家控粮政策,丰年收购余粮,荒年免费发放。而我们现在用的纸币钞票,据说也是忽必烈发明的,是他把钞票引入了流通领域。 后世称赞忽必烈英明神武的不少,比如马可波罗说他是有史以来从未见过的强大君主。


诗词文化传承至今,不像儒家、道家自成体系,虽然诗词格式有规律,却没有统一的思想,只不过是不同朝代的文人写的一些家国情怀,夸张一点,要不就是自吹自擂,要不就是抱怨自己不平待遇,或者国家衰亡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感慨!许多诗词成就很高的人,自身人品就不见得多么好!

个人观点,诗词确实优美高雅,除非你靠此吃饭,对于追求物质作用不大!至于精神追求,你可以和作者引起一定的思想共鸣,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判别!强调一下,我不是觉得诗词无用,而是觉得诗词在精神、物质引导上必须和这时代结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