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出身于普鲁士的叶卡捷琳娜会成为俄罗斯女皇?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不止是俄罗斯,当时大部分的欧洲王室都来自于德国

在二战之前,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英国,这些国家的皇室全部来自于德国。

叶卡捷琳娜二世,亦称叶卡捷琳娜大帝,她是俄罗斯帝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俄罗斯历史上唯一可以比肩彼得大帝的一代雄主。

在叶卡捷琳娜执政时期,其治下的俄罗斯帝国对外迅速扩张,对内则继续追随彼得大帝的步伐,进一步深化俄罗斯的西化改革,是俄罗斯步入帝国时代的最大奠基者。

叶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菲娅·奥古斯特,出生于普鲁士什切青市的一个败落贵族家庭 ,父亲是普鲁士军队中的一位将军,后被封为公爵,封地是安哈尔特-采尔勃斯特公国。

她之所以能登上俄罗斯皇帝的宝座,剧情跟唐帝国时期的武则天非常类似。

1742年,索菲亚的远房表兄,也是俄国彼得大帝的外孙卡尔·彼得,被当时的俄罗斯女皇伊丽莎白选中,成为俄罗斯帝国的储君。

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闻讯之后希望能够和俄罗斯联姻,建立普俄同盟。

随后腓特烈二世在众多的贵族公主中选中了索菲亚,并将其画像送往圣彼得堡,供伊丽莎白女皇过目。

(年轻时期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到1744年,经过俄罗斯皇室的反复讨论,最终决定了由叶索菲亚做太子妃。1744年2月9日,索非亚公主抵达俄罗斯,伊丽莎白女皇对她非常满意,而索菲亚也十分努力地讨女皇的欢心,她以极端地时间就学会了俄语和熟悉了俄国文化,并且改宗东正教,俄罗斯正教会在1744年6月28日为索非亚施洗礼,授予她新的教名叶卡捷琳娜 。

次年,叶卡捷琳娜与皇储彼得结婚,但是两人婚后的夫妻感情并不融洽,叶卡捷琳娜经常遭到彼得的冷落和家暴,双方感情十分淡薄。

1762年,伊丽莎白女皇去世,皇储彼得继位为彼得三世,叶卡捷琳娜也由此升级为皇后。

彼得三世十分崇拜普鲁士王国腓特烈二世,上台后对外采取亲德路线,刚即位便停止了于俄国有利的七年战争,与普鲁士结盟共同对抗奥地利。这个行为被称为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让普鲁士起死回生,逃过一劫。

不过彼得三世的做法也极大地得罪了俄罗斯国内的贵族。

于是早就对皇权觊觎已久的叶卡捷琳娜在近卫军的支持下,于1762年6月28日发动政变废除了彼得三世。

当日,叶卡捷琳娜就在圣彼得堡宣称自己为俄罗斯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并任命长子保罗为继承人。

9月22日,叶卡捷琳娜正式于莫斯科加冕称帝,从此开启了她对俄罗斯34年的统治。


千佛山车神



伏尔泰说叶卡捷琳娜(凯瑟琳一世)的生活几乎和彼得大帝本人的生活一样不平凡。没有文件证实她的出身。据说她出生于1684年4月15日( 4月5日凌晨),她最初名叫玛尔塔·海伦娜·斯科沃罗斯卡。玛尔塔是塞缪尔·斯科夫罗夫斯基 (后来拼写为萨穆埃尔·斯卡夫龙斯基 )的女儿,萨穆埃尔·斯卡夫龙斯基是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罗马天主教农民,生于明斯克的父母,他们于1680年在雅各布斯塔德特与多萝西亚·哈恩结婚。她的母亲在至少一个消息来源中被命名为伊丽莎白·莫里茨,她是一名波罗的海德国妇女的女儿,关于莫里茨的父亲是否是瑞典军官存在争议。很可能有两个故事被混为一谈,瑞典消息来源暗示伊丽莎白·莫里茨的故事可能是不正确的。一些传记称玛尔塔的父亲是一名掘墓人和勤杂工,而另一些传记推测他是一名逃跑的无地农奴。

玛尔塔的父母在1689年左右死于瘟疫,留下五个孩子。根据其中一个流行的版本,三岁时,玛尔塔被一位阿姨带走,并被送到马林堡(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和俄罗斯边境附近的今天的阿尔克森),在那里她被路德教牧师兼教育家约翰·恩斯特·格吕克抚养长大,他是第一个将《圣经》翻译成拉脱维亚语的人。在他的家庭里,她是一个卑微的仆人,可能是洗碗工或者洗衣女工。没有努力教她读写,她一生都不识字。



玛尔塔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年轻女孩,有报道称格吕克夫人开始担心她会和她的儿子在一起。十七岁时,她嫁给了一名瑞典龙骑兵,约翰·克鲁塞或约翰·拉布,1702年,她和他们一起呆了八天,瑞典军队从马林堡撤出。当俄罗斯军队占领该镇时,格吕克牧师主动提出担任翻译,陆军元帅鲍里斯·谢列梅托夫同意了他的提议,并带他去了莫斯科。

有一些没有根据的故事说,玛尔塔在胜利军团的洗衣店短暂工作过,还说她穿着内衣被介绍给鲁道夫·菲利克斯·鲍尔准将,后来成为爱沙尼亚总督,成为他的情妇。她可能在他的上司谢列梅泰夫的家里工作过。不知道她是他的情妇还是家庭女佣。她和谢列梅特耶夫的军队一起回到了俄罗斯。

后来,她成了亚历山大·门市科夫王子家庭的一员,他是俄罗斯彼得大帝最好的朋友。坊间消息表明她是被他买来的。他们两人是否是恋人还存在争议,因为门市科夫已经和他未来的妻子达里亚·阿森耶夫订婚了。很明显,门市科夫和玛尔塔结成了终身联盟。

门市科夫很嫉妒彼得的殷勤,也知道他的品味,他可能想找一个他可以信赖的情妇。无论如何,1703年,当彼得在家中拜访门市科夫时,遇见了玛尔塔。 1704年,她在沙皇的家庭中被确立为他的情妇,并生下了一个儿子,彼得。 1705年 ,她皈依东正教,取了凯瑟琳·阿列克谢耶夫娜(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的新名字。她和达里亚·门市科娃陪同彼得和门市科娃进行军事旅行。

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彼得和凯瑟琳对威廉·蒙斯的支持产生了隔阂,威廉·蒙斯是彼得前情妇安娜的哥哥,也是一位正在等候凯瑟琳的现任女士的哥哥玛特洛娜·巴尔克。他担任凯瑟琳的秘书。彼得一生都在努力清除俄罗斯的腐败。凯瑟琳对谁能接近她丈夫有很大的影响力。威廉·蒙斯和他的妹妹马特琳娜已经开始向那些想要接触凯瑟琳的人,并通过她向彼得出售他们的影响力。显然,凯瑟琳忽略了这一点,她喜欢这两者。彼得发现并处决了威廉·蒙斯,他的妹妹马特琳娜被流放。他和凯瑟琳好几个月没说话了。谣言四起,说她和蒙斯有外遇,但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

彼得1725年1月28日去世,没有指定继承人。凯瑟琳代表了“新人”的利益,这些平民是彼得基于能力而提拔到权力很大的职位上的。政府更迭可能会有利于根深蒂固的贵族。出于这个原因,在一次决定继任者的议会会议上,门市科夫和其他人安排了一场政变,凯瑟琳非常受欢迎的警卫团宣布她为俄罗斯统治者,授予她皇后的头衔。彼得的秘书马卡罗夫和普斯科夫州的主教“出示”了支持证据,这两个人都是“新人”,他们都有看到凯瑟琳接手的动机。然而,真正的权力在于门士科夫、彼得·托尔斯泰和最高枢密院的其他成员。



她在彼得死后两年死于圣彼得堡,享年43岁,她葬在圣彼得和圣保罗要塞。肺结核被诊断为肺部脓肿,导致了她的早逝。

叶卡捷琳娜是第一位统治帝国俄罗斯的女性,开启了一个世纪以来几乎完全由女性主宰的法律之路,包括她的女儿伊丽莎白和孙女凯瑟琳大帝,她们都延续了彼得大帝在俄罗斯现代化方面的政策。彼得死后,由130000人组成的俄罗斯军队,加上另外100000名哥萨克人,很容易的成为欧洲最大的军队。然而,军方的开支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消耗了政府年收入的65 %。由于国家处于和平状态,凯瑟琳决心减少军费开支。凯瑟琳一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都由她的顾问控制。然而,在这个单一的问题上,削减军费开支,凯瑟琳能够如愿以偿。由此产生的对农民的税收减免使凯瑟琳一世成为公正和公平的统治者。

最高枢密院将权力集中在一方手中,因此是一项行政创新。在外交事务上,俄罗斯不情愿地加入了奥地利-西班牙联盟,以捍卫凯瑟琳女婿霍尔斯坦公爵的利益,对抗英国。

凯瑟琳将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圣彼得堡附近的凯瑟林霍夫,并在新首都建造了第一座桥梁。她也是特萨尔斯科耶塞洛庄园的第一位皇家主人,凯瑟琳宫仍以她的名字命名。

她还将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卡德里奥格公园和爱沙尼亚塔林的后邻区,这里现在是爱沙尼亚总统府。

总的来说,叶卡捷琳娜的政策是合理和谨慎的。她出身卑微的故事被后世的沙皇视为国家机密。


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叶卡捷琳娜二世,被称为叶卡捷琳娜大帝,是一位普鲁士公主,通过与彼得三世的婚姻成为俄罗斯的女皇。


两夫妇的婚姻生活不美满,但他们生了一个儿子,保罗(Paul)。 1762年,叶卡捷琳娜的丈夫成为沙皇彼得三世。然后,她策划了一场政变,推翻了她的丈夫。不久之后,彼得被杀,可是没有记录显示她是否参与了彼得被杀他的事件。叶卡捷琳娜于1762年7月成为俄罗斯帝国的皇后。叶卡捷琳娜也以众多的爱情绯闻而闻名,她有一系列恋人,她也把他们晋升为高级职位官员,其中最着名和最成功的是Grigori Potemkin。

叶卡捷琳娜在1796年11月去世,她执政34年,使她成为俄罗斯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女性领导人。虽然她被认为是俄罗斯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但在她的统治期间,农奴大多不满意她,导致了一些起义,最突出的是1773-75年的普加乔夫叛乱。凯瑟琳至少有四个孩子,据说只有她的长子保罗被认为是合法的。


连城善居楼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明确两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叶卡捷琳娜的父亲虽然在普鲁士当军官,但并不等于他是普鲁士人,更不等于说叶卡捷琳娜是普鲁士人。相反叶卡捷琳娜女皇的家族是德意志独立的邦国安哈尔特-泽布斯特的君主。正因为她的家族是独立的德意志邦君,才能明确第二个事实,那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成为女皇以前首先是根据门第而和俄国皇储结婚,成为俄国的皇储妃。然后随着丈夫继承皇位而成为俄国皇后,再发动宫廷政变让自己的丈夫放弃皇位,而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俄国沙皇,自己当上摄政皇后。最后再把自己的儿子从沙皇变成皇储,自己成为俄国女皇。

(安哈尔特-泽布斯特的君主在普鲁士当军官可不等于他的国家被并入了普鲁士,列支敦士登王子在奥地利混了几十年也没有把他们的国家并入奥地利)

只有明确了这两个事实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叶卡捷琳娜女皇作为德意志邦君的女儿,能够经历如此曲折的近乎武则天般的过程成为俄国女皇。还有为什么她父亲作为一个独立的德意志邦君居然会去普鲁士当将军。这两个为什么背后的答案其实是同一个,那就是安哈尔特-泽布斯特这个独立的邦实在太小了。

(安哈尔特-泽布斯特在地图上其实还能看到,就已经算是一挺大的邦了)

这个邦太小,所以无法供养一个独立的宫廷,也无法让它的邦君拥有一个独立的和柏林、维也纳相匹敌的君主生活。因为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君主自己就必须另谋出路,那么去一个大邦里服役当官就是最好选择。也正因为君主太穷国家太小,当一个像俄国这样的大国愿意娶他家的女儿为妻的时候,他们会愿意接受。因为当时的俄国在和欧洲各国君主联姻的时候其实是存在着一个天然的障碍,那就是宗教差异的。俄国沙皇信奉东正教,而西欧君主要么信奉新教要么信奉天主教,无论信奉哪一种宗教,如果西欧的君主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罗曼诺夫王朝,都意味着他们的女儿必须改宗东正教。而对当时的欧洲强国君主来说让自己的女儿改宗,虽然对女儿的精神产生的副作用他们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政治和宗教上蒙受的耻辱却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在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上我们很少看到他们有机会和英国、法国、奥地利这样的大国联姻。因为对这些大国来说让自己的公主改宗东正教实在不是什么体面事。尤其彼得三世是在俄国跟随彼得大帝如同彗星一般瞬息登上历史舞台而且战胜瑞典取得强国地位之后,陷入低潮、纷争和混乱的时期。就更没有哪个强国愿意把自己的女儿改宗之后嫁给俄国皇储,毕竟皇储能不能登上皇位都是问题。

对欧洲强国君主来说跟罗曼诺夫家族联姻毫无性价比,但是为了树立俄国的欧洲列强地位,罗曼诺夫家族又必须娶一个身份上说得过去的妻子。到彼得三世时代俄国沙皇那种选秀女式的择偶方式已经行不通了,罗曼诺夫王朝效法了欧洲强国必须从君主家庭的女儿也就是“公主”们中间选择妻子。那么强国不肯罗曼诺夫怎么办?

(像克里斯蒂安-奥古斯特公爵这样都要到普鲁士淘金的德意志君主绝对是罗曼诺夫在18世纪能选择的比较理想的亲家了)

这就要说到德意志了,在任何一个时代德意志都是欧洲君主联姻的广阔市场,因为根据皇帝腓特烈二世颁布的帝国法,所有直属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都被授予了君主权。也就是说每一个直属帝国的诸侯无论他们是什么爵位,哪怕是兼任帝国诸侯的高级教士也都被授予了君主身份。他们是他们拥有君主权的诸侯,因此他们的儿女就获得了王室成员的身份。也就是说哪怕是一个直属帝国的伯爵的儿女都可以被叫做王子和公主。这也是为什么德国童话里王子公主满地跑的原因。

而既然德意志王子公主满地跑,那么对于想要和与自己身份对等的家族联姻的俄国来说那简直就是空前广阔的择偶市场。而叶卡捷琳娜家里那个穷到君主必须去普鲁士当军官的邦,自然就非常愿意接受沙皇的求婚,让自己的女儿改宗东正教。

(托马斯-曼的《海因里希殿下》也有了中文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一本看看,不过德意志这个时期的另一本娶美国媳妇题材的小说《只是娶了玛丽》目前还没有)

实际上德意志历史上得小邦君主从最初的嫁女儿给外国君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娶美国女继承人拿嫁妆。靠结婚发财补贴国家财政一直都是这些小邦君主的生财之道。托马斯-曼有一本小说叫《海因里希殿下》讲的就是一个小邦的王子娶了来疗养的美国百万富翁的女儿,靠岳父的钱拯救了邦国唯一的财源和经济支柱一个温泉酒店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本身虽然是小说家杜撰的,但在19世纪的德意志却并不是什么离谱的胡思乱想。事实上一个德意志的相对比较大的邦萨克森-阿尔滕堡邦的唯一财源就是他们能生产扑克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