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评价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大决战》三部曲:《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D伯爵D


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绝后的电影。大场面,大历史,大决战,以后再也拍不出来这种感觉了。

这个电影地位之高,从片头就可以看出。片名题字由时任386题写,中央军委下命令到各军区,超过百万人次部队协助拍摄,全国所有军区都有部队参与。所以电影中有很多部队行军的航拍长镜头,气势十足。

比如《辽沈战役》解放军千门大炮齐发最终攻克锦州的长镜头,锦州城内一片炮火腾空的烟火。

比如围歼廖耀湘的长镜头,朝阳升起,无数个解放军战士如潮水般涌向廖耀湘司令部。红旗席卷,漫天飞舞。

比如《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行军的2分钟长镜头。

这样的长镜头比比皆是。

因为这不仅是拍一场电影,更是一个政治任务,哪个军区部队没有参与,人家都要和你急。这之后中央军委就不再允许部队参与电影拍摄了,即使有,也绝不可能再达到《大决战》这种动辄数万人马出动的场面了。

此其一。

第二,当年拍摄《大决战》系列电影时候,还有一大批重量级开国将军在世。大家看,在《大决战》片名之后,有一个总顾问名单,为首的是张震,曾担任过军委副主席,曾经是粟裕副手。

而主持这个系列电影拍摄的,是杨上坤。

有这一批当时在世的老将们坐镇,这部电影在还原史实方面做到了极致。电影中每一个细节都有当年亲自参加过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老将们亲自审定。

现在,第一再也找不到这么多部队不计成本参与拍摄一部电影,第二当年参与过这些战役的亲历者们都已离世,所以,再也不可能拍出《大决战》这种水准的军事电影了。


《大决战》三部曲电影场面宏大,无数个战争场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历史细节非常讲究,无一处废话,每个镜头都有其深刻用意。除此之外,电影在塑造人物方面也非常见功力。

三部曲公认拍得最好的,是第一部《辽沈战役》。

尤其是在表现战役当中,指挥官对于如何做出最后战役决心方面的心理刻画,展现得非常到位,把林彪那种心理斗争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从侧面展现了大决战战役过程的艰难。

在首先攻击长春还是锦州方面,林彪就一直犹豫不决,好不容易最后下定南下攻击锦州决心,林彪还在军列行进之夜,听到国民党军向锦州增兵3个军,他再度犹豫。

然后刘亚楼退出房间,林彪一个人站在那里,火车外灯光不停变换。

战场的形势,就如同这列火车,一旦运转起来,除非分出胜负,很难停下来。

而窗外灯光变幻预示着林彪内心的波澜。这个镜头实在是太有深意了。

直到天亮后,他一个人在站台踱步思索。

我一直觉得,这个林彪独自在站台停留,踱步思索的镜头,是这部电影的精华所在。

战争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的我们已经知道了解放战争最后结局,但当时身处其中的林彪,虽有打胜仗的信心,却也不敢说战争局势全然掌握在他手中。他也会犹疑,他也会害怕,这个孤独的背影,代表着军队指挥官的害怕。

直到最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马上又恢复了那种霸气。

他找到刘亚楼,对他下达了经过一夜思索之后下定的战略决心,并马上要求刘亚楼“给我复述一遍。”

要知道,东北野战军,以林罗刘代称,林彪是司令员,罗荣桓是政委,刘亚楼是参谋长,三号人物。林彪直接对三号人物如此下命令,是其霸气的绝对体现。

从电影的65分钟开始,到77分钟,长达10多分钟,一直围绕着辽沈战役当中最终下定决心攻击锦州的这个细节。

足足花了10分钟啊,这部电影一共才200分钟。锦州战役一个多月的时间,林彪在火车上这一夜,花费如此浓墨重彩,不断铺垫,既描绘了林彪作为战役指挥官的艰难,也刻画了战役进展复杂艰辛。

仅凭这一段戏,就足以证明这部电影之精彩。

《大决战》三部曲实在是包罗万象,可以说的地方太多了。如果要细细说,不知道要写多长篇幅,所以我就用这一个片段,给大家分析一下,《大决战》这个系列电影真是一个空前绝后,非常伟大的电影。


梁鹏飞


这三部曲可谓是八一的扛鼎之作。《大决战》的幕后推动的灵魂人物当属杨尚昆,不仅是他极力推动电影的拍摄,也是他拿着放大镜端详演员的照片,力求演员神形俱似。样片出来后杨尚昆也不顾八十高龄一口气看完全片。

讲一些细节,全片塑造得最好的人物我认为应当是林彪。饰演林彪的马绍信是鸡西市话剧团的老演员,舞台功底深厚。为了林彪这个角色他拜访了林彪的家人和当年的部署,仔细询问了林彪的性格特点。同时为了更深入的理解角色他花费数月时间在军科院档案馆和中央档案馆看当年的电报原件。据他回忆,即使是给他们开了绿灯得以接触常人难以企及的档案资料,档案馆仍然对他们严格限制,禁止纪录和拍照。脑袋灵光的古月想到发挥演员的特长大家一起背电报,背完了到外面写出来再接着背。

马绍信了解到林彪的性格特点就是喜怒不形于色,叶群一天说的话够他说一年,没有任何爱好,就喜欢吃炒黄豆和看地图。而导演在塑造林彪时要突出他对地图的熟悉,一个经典镜头就是四野入关之后参谋们布置房间挂地图,林彪考虑到敌人已经知悉四野入关,部队无需再隐蔽,因而命令后续部队直接走山海关,而他手所指的的地方参谋地图还没有贴上来,地图贴好后林彪所指恰好就是山海关。

饰演蒋介石的赵恒多无论从外貌、身型都酷似蒋介石,更重要的是赵恒多有过军旅生活,因而能演出蒋介石的军人气质。而饰演宋美龄的演员据说换了二十多个。

《大决战》三部曲中白崇禧并没有登场,但《淮海战役》刚开始时顾祝同一句:“白健生讲,要他指挥徐蚌会战,碍难从命。”蒋介石说“这是要出我的洋相。”宋美龄则讲:“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蒋介石和桂系的勾心斗角跃然眼前。

《辽沈战役》中何应钦和冈村宁次讨论东北战局,冈村宁次用围棋作比喻,提到了吴清源。

据导演讲,为了拍摄辽沈战役开始时黄河解冻的场景摄制组花费了两年时间。

《平津战役》开篇时傅作义和司徒雷登在暴雨中游览故宫,看到太和殿千龙吐水的盛景,我一直想看,可惜没机会。

还有就是开篇的钢琴协奏曲我超喜欢,既有大历史的苍茫感,又不乏似水的柔情。

后续的《南线大追击》中李宗仁、白崇禧二人分别时紧紧握住的双手和李宗仁对白崇禧说:“健生,你将来如果身陷绝境,就是死也不要去台湾。”我既为李白二人的情谊感动,也为白崇禧日后的命运唏嘘。

有答主提到有影评人批评《大决战》不体现人性,大而无当,我只能说这是对历史的无知。《辽沈战役》中塔山守军伤亡过半,林彪发脾气说:‘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立即发报。“豆瓣上的维舟还专门用这件事来讥讽林彪,但他的讥讽是毫无道理的。西方寓言讲因为一块马蹄铁毁掉了一个帝国,塔山就是这块马蹄铁,是整个辽沈战役乃至解放战争中最为关键的节点,塔山的存亡决定了中国的历史,决定了今天我们所有人的命运,林彪没有任何选择(当然所有牺牲在塔山的解放军战士都是永垂不朽的,笔者上大学第一次出关去东北,火车经过葫芦岛时就曾激动地问:”塔山,那里是塔山“)。

笔者出生在苏北小城,那里曾是粟裕战斗过的地方,也安葬了粟裕将军的部分骨灰,笔者家中的祖辈也曾是淮海战役千百万民工中的一员。我曾独自徘徊在寂静的烈士陵园里,仔细端详每块墓碑上的名字,他们都曾是血肉鲜活的个体,如今留下的却只有名字。如今这段历史已经过去快七十年了,但笔者知道这些永永远远的铭刻在我的血肉基因里。

《大决战》的拍摄是国家意志,是执政者论述自己的合法性,不计成本地拍摄,因为它的意义远不是简单的一部电影,它塑造的历史观深刻地影响了观影者。(笔者的小时候看的时候只顾看战争大场面,阅历和年龄增长之后才越能体会全片的意蕴。)它固然受到执政者立场的影响,但它体现出的超越成败得失的历史大气魄却是掩盖不了的。

《大决战》的很多演员已经作古了,古月、赵恒多、李定保等等,但他们塑造的角色我永远都记得,相信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也都记得。


新闻人AAA


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大决战》三部曲,可以说是一部空前绝后的有关于解放战争的巨作,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们是从小看着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长大的,抗日题材和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那可是真没少看,但是像《大决战》三部曲这样场面宏大的电影当时还真是第一次见。

由于《大决战》三部曲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所以影片中的细节处理的非常到位,从军装到武器上都真实的还原了当年战争的真实场面,而且为了拍摄影片导演组还特意请来了当年参加过这些战役的人来当顾问,在众多顾问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张震,在解放战争中曾经是粟裕将军的下级,有了这些人的参与,几大战役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也向观众展现了出来。

小时候看的《地道战》、《渡江侦察记》等影片也属经典,但是由于资金和拍摄手法的限制没有那种大场面的出现,而在《大决战》三部曲中,经常出现那种大兵团作战的宏大场面让观众直呼过瘾,这些大场面都是由部队直接参与拍摄的,今后可能再以不会在电影中看到这种宏大的场面了。

个人认为《大决战》三部曲是解放战争题材电影的巅峰之作,后人可能再也无法企及。(dh)


捕鱼小分队


一部不如一部,一部对林彪描述很正(辽沈战役),一部侧重非指挥人员(平津战役),一部毫无亮点(淮海战役)。但是不得不说是经典,再不太有可能组织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拍这么一部气势恢宏的电影了,和苏联的影片解放一样。老一辈电影工作者还是充分尊重历史的,毕竟80年代还有很多当年参与者还在,不敢胡编。

林彪长于战略决策,刘亚楼擅长前线战术指挥,罗荣桓负责指导,还有高岗后勤,陈云负责四处打气,这个班级也是豪华的...何况东北还有一个谭政,还有彭真!东北局真的是超级豪华阵容。

除了军事,林很少插手其他。虽然他是东北局书记,理论上,什么都能管。东北是大家都强,论辈分,林彪肯定不如彭真,高岗好像是26年的,陈云也是这时期,彭真是23年的,林彪应该是25年的。四野,一个候补,管着三个员,没想到倒是合作的很好。


李三万的三万里


大决战,大场面,全景式展现了那三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役。整体套路还是沿用了苏联战争巨片的模式,两条线索,一个是统帅部,一个是具体战斗场面中战士。每一部都有特点,辽沈战役作为第一部上映,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对林彪的刻画处理,马绍信扮演的林彪可谓神似,客观还原了历史中的林彪,非常成功。作为一部诗诗级的战争片,这一点上是非常成功的,同时也没有丑化敌对方。第二部淮海战役,则是大场面的展现,尤其是黄维兵团进军画面,这个场面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今后只能是技术手段实现,实景是不可能的了。第三部平津战役,文戏较多,毕竟平津战役傅作义和平起义了,战斗场面相对较少。对傅作义心理变化刻画较为细腻。

缺点嘛,还是比较突出的,影片只对双方统帅和高级将领进行了着重刻画,而对各个纵队指挥员只能是一闪而过,毕竟在这么短的一个篇幅里,确实不可能全照顾到。但对粟裕的展现过少,有失公允。

总之,还是非常优秀的,可以称得上史诗级的巨片。


浩然74565367


1、哈哈看《大决战》的时候还是初中,不过非常非常有幸,三部都是在影院看到的,三部都是学校组织看的,直到今天,我还准确地记得在哪一部是在哪一个影院看的,就是这样神奇


2 应该说,在《大决战》之前,中国的战争电影,从来都没有这样浩大过,即便是在《大决战》之后,也再没有出现过如此场面的战争电影了,可以说,《大决战》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一次大规模的电影事件


3 《大决战》让人想起前苏联于1970年代初期,为纪念卫国战争三十周年,耗巨大人力物力拍摄的《解放》,那部长达八个小时的电影,也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部战争电影,到如今,几乎是不可能拍摄出来的

《解放》完整版不过487分钟,分解成五集的全长也就479分钟,但我们的《大决战》是超过660分钟的战争片系列,可以说,也是世界战争片的一座丰碑了


4 当时啊,没有电影特效,没办法往电影上做更多的人,只能靠调动部队来完成。当时也没有绿幕,所以全部实景拍摄,每一帧都是真景色。当时没有无人机,所以我们看到好多千军万马的戏,都是调动飞机空中拍摄。所以能拍出这样一部浩荡宏大的电影,着实是国力和一个电影机构实力与调度能力的体现,而只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能做到这一点


5 要特别提到的是这部电影的总导演李俊,李俊导演在八一厂,拍过好几部脍炙人口的佳作,其实都不是浩大场面,是与战争有关,与人的情感有关的电影

比如经典的《回民支队》,那是八一厂相当早的彩色片

《农奴》也非常经典

《闪闪的红星》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归心似箭》彰显了残酷战争中的温情

当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几乎同时上马拍摄《许茂和他的儿女们》,集结的女演员相当于今天一网打尽所有的当红小花和青衣女演员,李俊拍的就是八一厂的版本


当然《大决战》彰显了李俊导演整个电影生涯的艺术功力,其中很多文戏,还是很有情感流动和有看头的


李俊导演已经于2013年去世,享年91岁,怀念他


映画台湾


对于热爱军事类题材故事的网友,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几部恢弘巨制的电影。比如前苏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摄的《战争与和平》,据说当年投入了大约5.6亿美元,为了还原真实的战争场景,共动用军队约12.5万人,人数上简直和拿破仑当年发动战役时前线军队的人数差不多,此外还动用了1500匹战马,

不过虎哥今天可不讲外国的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咱们也搞了一部气势恢宏的影视巨作,这就是总时长超越600分钟的三部6集鸿篇巨制《大决战》。这部电影究竟有什么传奇色彩,且听虎哥一一道来。

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就曾酝酿,要将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三大战役搬上银幕,但当时由于条件限制,最终没能如愿。就这么一直到了198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才成立了三大战役剧本创作组,对剧中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的还原,内容分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分,剧本创作完成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李俊担任总导演进行拍摄。

接下来便是气势磅礴的拍摄任务了,首先是参演职员范围之大,影片中出场的历史人物达238人,其中主要演员50余人。为了拍摄这三部经典战役,那时解放军的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兰州五个军区都参与进来,为了协调拍摄统一进行指挥,甚至变更为海、陆、空全军军队。

另外还有陆军航空兵以及军事院校、武警部队等等,共计有25个军级单位,33个独立师团单位,大约13万部队官兵参加了拍摄,

为了尽可能的复原三大战斗的史册,摄制组的声威也了不得,先后邀请了解放军、文艺界很多重量级的人物介入脚本创作,参谋团中的张震大将、苏静中将、杨国宇少将就曾参加电影中淮海战役、辽沈战役的策划,可谓将星闪烁。七人中有五人曾经就是三大战斗亲历者。

比如在拍摄辽沈战役时,当时中央军委命令,由40集团军和39集团军负责协助拍摄。这两个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和第二纵队,共计三万多人。许多老首长都是当年辽沈战役攻打锦州城的营团级指挥员。

为了营造出一种壮观的战争场面,《大决战》参拍人员数量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仅仅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1000多名职工中就有近800人全程参与了拍摄任务。拍摄地区涉及到了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市、县、区。东至渤海之滨,西至黄河河套,南至浙江奉化,北起黑龙江的哈尔滨,可谓是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了。参拍群众那就更多了,据相关数字报道大约有15万之众,累计出动次数达330余万人次。

其次是在兵器配备、物资应用数目上也达到了历史之最。据不完全统计,仅八一电影制片厂动用的各类物资就包括TNT火药160吨,解放军棉衣5823套,国军棉衣4331套,血浆100公斤。可炸的汽车一共100辆,真坦克50辆,火炮百余门,空包弹170多万发,真炮弹1万多发,药品堆栈20间,药品120吨,老式手机100部。

从天上到地下,从轻兵器到坦克、榴弹炮等重型配备,包括我军宝贝”没良心炮“统统在影片中有所展示。为了弥补老式武器装备的不足,咱们的59坦克,初教-6型飞机、56冲以及少量的81步枪等等也都临时派上了用场。为了真实的展现当时的战争环境,全国组成一盘棋,社会各界都在支持参与拍摄。在拍摄《平津战役》会师天津汤桥的一组片断时,剧组动用解放军上千余人,公路、铁路停运一周才拍摄杀青。

自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被引进中国以来,咱们的银幕上还未出现过像《大决战》这样剧情结构复杂、历史人物众多、战争场面壮观的作品。这部经典的长篇大作也在影视界创造了许多第一,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黄维兵团排队行军的空中航拍长镜头了,作为战争片中最经典最壮观的长镜头,没有剪切重拍、整个画面一气呵成,也成为了后来无数影视剧应用最多的镜头,据说当时拍摄直接动用了解放军的一个师。

尤其是电影中解放军大兵团进行围剿的最后时辰,上百门火炮齐鸣,数万名解放军士兵向敌军发起冲锋,冲锋号与喊杀声交织在一起,足足可以震撼每个人的心里。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片名还是当时国家领导人所题,请问现在的那部电影还有这种待遇?

《大决战》系列电影拍摄的年代正是咱们的国家处于奋发向前的改革初期,我们的电影工作者们,以一个大手笔的姿态预示了一个大国的复兴和崛起,虎哥在这里也希望以后还会有更多经典的电影记录着共和国的荣光。


迷彩虎军事


烟酒阁大学士原创文章,电影《大决战》三部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大突破。

九十年代初,八一电影制片厂推出《大决战》三部曲系列电影,分别描述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国内引起巨大的反响。

首先影片在政治上有重大的突破,如第一次在电影体现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的正面形象,还原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这在当时是很了不得的事情,《辽沈战役》最为精彩,正是林彪的形象细腻、真实所致。

其次是一反以往影视中国军一触即溃、乌合之众的无能表现,如实体现了杜聿明、邱清泉、廖耀湘、黄维、黄百韬等一帮国军将领和第2兵团、第9兵团、12兵团强悍的战斗力。

三是运用前所未有的拍摄手法,制作了很多堪称经典电影镜头和场景,如的黄维第12兵团行军长镜头、攻克锦州的千炮齐鸣、航拍锦州全城鏖战以及对廖耀湘兵团发起宏大的集团冲锋。

第四是影片非常注重细节,对战场环境、军事常识描绘的真实细致。如黄百韬兵团在运河边遭遇解放军炮火时,国军采用标准的规避炮火动作:弯腰、单膝跪地、手按头盔,炮火结束继续前进(野战遭遇炮火绝对不能卧倒)。



《大决战》改变以往战争片样板化、脸谱化的方式,完全以叙事的方式展现那段历史。

除了影片开头以冰河开裂、冬去春来的场景暗喻时代格局和解说员画外音外,影片只做直白的历史陈述,反应当时的军事态势和双方决战布局,不做任何画蛇添足的说明。

《大决战》真实描述国共决战关键点:东西兵团夹击、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塔山防御战)、营救黄百韬兵团(徐东狙击战)、陈官庄覆没(国军主力全军覆灭)。



《大决战》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尤其是东野司令员林彪,是第一次以正面形象出现在银幕上。《辽沈战役》最大的亮点就是林彪。

在设计林彪这个人物出场的时候,编剧组提了非常多的方案,最初的设计是:东野在南下锦州的行军中,部队挡住了林彪的吉普车,司机按喇叭催促,林彪跳下车说:老子是林彪。

后来导演组考虑再三,觉得这样的设计不符合林彪的个性。经多次讨论修改,才将林彪出场的镜头,改成林彪在巨大地图前仔细研究,再缓缓转过身来的形象。



片中国军将领形象塑造比较精准:如刘峙的无能、杜聿明的忍辱负重、邱清泉的骄狂、黄维的书生气、廖耀湘的犹豫不决、黄百韬的心急如焚。《平津战役》的人物塑造弱了一点。

国军将领邱清泉是个非常傲慢的人,看不起同僚甚至上司,但对士兵和下属极好。片中国军通信兵在战场接通了电话,贵为兵团司令的邱清泉非得亲自到部队,把勋章授与这名通信兵。

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是个迂腐的书生,对军事理论有很深入研究。因内部矛盾,他从新式军官学校校长被任命为国军最强大的兵团指挥官,一出场就是:夫战者……



当然,和所有电影一样,《大决战》也有不足和不合理的地方。

《淮海战役》人物众多,战场态势复杂、交错,导演对于主角的处理不如《辽沈战役》来的清晰,双方的主角应是前敌总指挥粟裕、杜聿明,片中对粟裕着墨太少。

《大决战》有个不足是三个战役的关联度不够,辽沈战役之前,国军还是有一定作战信心的,认为大兵团作战仍有一定优势。但辽沈之后,淮海战场国军士气一落千丈,完全失去水准,这点片中没有表现。

片中一改以为电影国军邋遢、散乱的形象,特意制作了廖耀湘第9兵团救援锦州、黄维第12兵团进攻宿县的庞大行军场面,特别是黄维兵团2分多钟的长镜头,堪称电影历史之最。

但是黄维第12兵团多路并进、水陆交错的行军队伍,步兵与炮兵、坦克多兵种混编,极为壮观和整齐,实际上即使到现代,这样高水平的野战行军,也没有哪个部队能随机走的出来。

在攻击塔山的战斗场景中,片中国军呈方阵冲锋,犹如拿破仑时代的排枪对射。实际上塔山狙击战极其惨烈。如独立95师攻击非常猛烈灵活,以尸体为掩护,在阵地上死战不退。

年代太久了,容我回忆下再写。


烟酒阁大学士


通过电影制作的方式,传递出来更多战争时期的人物、武器,邪不压正、战争是极其残酷的等等。以待启示后人,爱国主义的精神教育资源。

演员阵容非常强大,对于这部电影来说还是值得我们观看的,通过影片的讲述:让我们知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牺牲了无数先烈们,后浪推前浪,中国的革命后继有人,把历史记录下来,使千秋万代更加努力奋斗,保卫我们的家园!

三部曲拍的不错,值得关注!


蘭竹ZLZ


电影《大决战》三部曲,是史诗级的电影三部曲。它全境式的描述了中国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命运进行的决定性的战争进程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

大决战是中国命运的决战,也是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走向强盛的大决战。

《大决战》三部曲,场面之宏大,参与人数之多,表现手法之细腻,都堪称空前,至今为止无出其右者。

《大决战》的优秀之处还在于对历史人物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比如在《辽沈战役》当中的林彪,电影把林彪作为一个军事家卓越的战役指挥才能和刻板沉稳,谨小慎微的个人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也得到观众的深深叹服。从林彪的心路历程,可以感受到作为野战军统帅,沉稳的性格,干练的作风和卓越的才能,以及对重大战略决策反复权衡的谨慎。并且一旦决策完成,便“动如脱兔”,战役指挥令人叹为观止。饰演林彪的马绍信也成为了“饰演林彪第一人”。

《大决战》里古月饰演的毛泽东,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丰富的毛泽东。古月把毛泽东的高瞻远瞩,气定神闲,甚至天真浪漫都表现的十分到位,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毛泽东作为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的伟大光辉又和蔼可亲。

《大决战》三部曲,作为经典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随着开国元勋们渐渐远离我们而去,再拍出这样的史诗级的电影恐怕很难了。

我们现在的好多导演和演员真的要好好看看,同样是花几个亿,现如今拍的战争片,就是小鲜肉的秀场,虚无主义的意淫。笔挺的军装衬托着一张张没有特质的“网红脸”,以及极尽夸张的“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宣泄。

真该好好从《大决战》当中汲取营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