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陝西八大怪

如果您不是地道的陝西人,也許沒有聽說過陝西有八大怪。其實它的來源與民俗和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形成了有著豐厚歷史積澱的關中地區的一些獨特方式,並以“古風古韻古長安”的獨特魅力,被外地人所樂道與探尋。第一怪

【有凳不坐蹲起來】

關中人把蹲叫圪蹴,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春秋時期。關中人喜歡蹲是從古文的“坐”演變而來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將膝蓋並直端坐於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壓在雙腳後跟上。蹲是講功夫的,只有長年累月的歷練,才能長蹲而心靜氣閒,不累不乏。“蹲景”也成為關中地區特別是農村最有名的亮點,這一怪堪稱獨步天下,關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絕版,實屬一種硬功夫。

陝西八大怪


第二怪

【房子半邊蓋】

為什麼要把房子蓋一半?主要是因為貧窮。原來這種半邊蓋的房子都是土木結構,能節約大量的木材,實現了關中人少木多土的蓋房理念。傳統的關中院落進門有一道叫照壁的牆,往裡左右都是廈子房,最裡面是安間正房。關中有順口溜“有錢住北房,避風又向陽。”北房是指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是安間房。這種格局是關中居民所謂的“四合院”。有人說“房子半邊蓋”是取肥水不外流之意,這種房簷水都滴進自家院落,可以解決缺水的問題。關中缺水人盡皆知,為了緩解缺水的問題,關中人很多地區都是收集屋頂流下的雨水到窖裡,需要的時候在用“樓樓”把水從窖裡打起來存放在甕裡。現如今,建築材料的革命改變了千年的習慣,半邊蓋的房子越來越少了。

陝西八大怪


第三怪

【碗盆分不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將近一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碗甚至比小的盤子還大,所以碗盤難分。在關中農村吃飯時,村頭,莊前,樹下,人們就端著大老碗,津津有味地邊吃邊嘮。在農場,由於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飯量也大,所以吃飯用老碗一盛,不用再回家去盛飯了。 

陝西八大怪


第四怪

【帕帕頭上戴】

由於過去人的生存環境差,黃土高原上風颳塵揚,烈日毒辣,一般婦女將手帕頂在頭上遮陽擋風。關中婦女的手帕都很大,如果需要還能包裹東西當手袋用。因為關中地區西北總體缺水,洗頭也不方便,於是,男人們都剃光瓢(光頭),留長髮的婦女只好用手帕把頭包起來遮蔽灰塵了。

陝西八大怪

第五怪

【麵條像褲帶】

關中獨特的地理構造和自然環境使得關中地區成為一個以麵食為主的地區。在關中,聰明靈巧的關中婆娘們已經把麵食發展到一個很高的境界了。單是一個簡單的麵條,就有幾十種,比如棍棍面、片片面、涼麵、臊子面、酸湯麵、漿水面等等。說其像那褲帶,說的是那面做的寬度和長度,在關中地區的麵館,一碗麵只有一根麵條。其中屬棍棍面最長,臊子面最少,一碗飯只夠吃一口,因此有得名:一口香。做麵條的功夫在那揉麵的一關,沒有揉到的面,見了開水馬上就成了塊狀,再經水一煮,出來就是稀糊糊了。 所以,這個麵條的長短也是能看出一個人的手藝,也是關中地區麵條長的一個原因。 每到中午吃飯時間,一個村子裡家家的男人都端了個大碗出來,聚在一起,用筷子挑了吃,香香的吸。關中麵條以武功、楊凌、乾縣、扶風、岐山為最好,由於當地食醋釀造獨特,先後有了武功縣的長寧醋和岐山醋比較有名,因此面裡放醋必不可少,所謂“酸面鹹攪團”。

陝西八大怪


第六怪

【鍋盔像鍋蓋】

由於關中地區以前為了避免浪費,且屬於大家庭吃飯的傳統,所以,每家每戶都有很大的鍋做飯,所烙出的大餅和鍋底相當,並且由於面體發酵比較好,厚度適中,俗稱“鍋盔”。也有相傳說: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

陝西八大怪


第七怪

【油潑辣子一道菜】

關中人對於辣子情有獨鍾,愛吃,而且和別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幹辣子面,而是油潑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獨特的香味。油潑辣子做法很簡單,也很有意思,同樣是一樣的辣子面,可家家的味道不同。常見的做法是辣子罐裡的辣子面不能放滿,六成即可,放點鹽、胡椒或者別的,用原汁的菜籽油燙出來的味道最好,油溫很有講究,高了,辣子面會焦的,燙出來的味道就會發苦;低了,就沒有辣子的香味,卻是生油味,油溫控制在八九成熱,邊倒邊攪,直至油把辣子面埋沒了就行了,這時候獨特的香味會四處漂浮,滿街都能聞見。

陝西八大怪


第八怪

【秦腔不唱吼起來】

這裡的唱戲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實秦腔也不是真吼起來的,只不過演員表演起來確實很賣力氣,開玩笑說是“叫破天”。夏天的時候,西安城牆周圍會有很多自發的群眾團體在那裡唱秦腔,確實不需要擴音器之類的東西,老遠就能聽到,這種唱腔也許和關中人的語言特徵有關,憨厚、耿直、調子高。

陝西八大怪

在關中地區,有“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之說。還有一說叫“姑娘不對外”。從地理位置講,東面出潼關就要過黃河,那邊的中原雖然好,但過去是三年一小災,十年一大災。河南的人都挑擔子往關中逃荒,這樣的地方不能嫁。關中流傳著“少不過潼關”的諺語;往西就是陽關了,西出陽關自古都是苦寒之地,前面有了王昭君哀怨千年的琵琶聲咽,後面哪個瓜女子(傻姑娘,陝西地方語言。)會自虐做牧羊人的老婆?南面是橫亙八百里的大山秦嶺,歷史上交通不便,飲食習慣迥異,不逃避戰禍誰願意進山?北面更是溝大壑深山禿水缺的陝北,就如信天游裡有的那一句經典的詞“咱倆見面容易拉手手難!”。介紹這麼多,有沒有盡興呢。

持續關注我,會把更多有趣、好玩的信息傳遞給您的。

陝西八大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