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喜歡誰的評書?

天涯陌客2020


我最喜歡單田芳老師的評書。

我聽評書是從我上初中一年級開始的(1994年年底),至2003年,我聽了差不多十年評書,當然這10年中我聽了好幾個人的評書,田連元,劉蘭芳,袁闊成,主要聽的是這四個人的。

我聽過的他們的作品分別是:

單田芳老師:隋唐演義,三俠五義,白眉大俠,薛家將,童林傳,大明英烈,十二金錢鏢,銅頭鐵羅漢竇爾敦那個叫什麼名字記不清了。單田芳老師講的評書說的很細膩,嗓音洪亮。別的還有很多我都沒有聽過。

田連元老師:包公案,楊家將,小八義,田連元老師講評書說話速度快,情節講的也快,以上三部記憶比較深刻,別的還有很多部評書,記不得了。

劉蘭芳老師的作品我記憶最深的是“岳飛傳”與“呼家將”,劉蘭芳老師也是故事情節講的挺快。

袁闊成老師的我好像只聽過“西楚霸王”。

我還聽過幾部“長篇紀實文學”,說學校的那個“小續日記某月某日”,和“真實毛澤東”等等。

別的也還聽過幾個人的評書,印象不深刻。

在我聽過的評書中,我最喜歡的是單田芳老師的“隋唐演義”系列評書,從隋唐演義-大唐驚雷-羅通掃北-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徵西-薛剛反唐,這部評書好像說了二年多吧,每天中午12點30開始,一天講一回。評書中“混世魔王程咬金”活寶一個。

看到這個問題,使我回想到了我的1994年至2003年的中午是怎麼過得,那時的中午12點半至1點,一個小說,在換個收音機波段,1點至1點半還有評書,改天有時間了再聽一遍。


人在風上走


這個問題讓我腦子裡一下湧來好多回憶啊,好多年沒聽過評書了。上小學的時候,我天天盼的就是坐在爺爺旁邊,和老人家一起聽評書。一個小小的黑色盒子,調好頻段,聲音就清晰傳出來,那個盒子叫收音機。

我記得每天放學,快速跑回家,吃過飯就是和爺爺從錄音機裡聽評書。現在記得的有《說岳全傳》《呼家將》《鐵扇怪俠》,還有其他的想不起來了。那時我耳朵里根本不區分誰是單田芳、誰是劉蘭芳,反正都好聽。最可氣的是每天只能聽一回,想聽下一回又得等一天。

現在想一想,其實那時候也蠻幸福的。心裡有期待不能一下滿足,只好耐著性子等隔天再聽,隔天聽完再期待下一天,這種等待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好懷念,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好想一覺醒來,還睡在老家的炕頭上。爺爺遛彎回來,奶奶做的飯冒著熱氣。麻雀在窗外的枝頭上喳喳叫。那時,真好:該來的還都沒來,該在的也都還在!

索彥聊詩詞


90年代初,農村電視還沒有普及,有時候還經常停電,收音機最受老百姓青睞,戲曲,天氣預報,相聲等豐富農村文化生活,評書藝術家單田芳老師<>.《亂世梟雄》,<>.深受廣大群眾喜愛,老家河南,鄭州經濟廣播電臺中午12.30空中書場,準時開播單田芳老師的評書,邊吃飯一邊聽著評書,幹農活時候,放下手中活,休息時候聽的聚精會神,還為精彩內容喝彩!隨著科技發展,收音機慢慢退出歲月的舞臺,我家第一臺收音機,爸爸在市裡購買的,最後掉地上了,修不好了!評書成了家喻戶曉文藝節目,不過在車偶爾也聽到單田芳老師評書,感覺很親切。80,90後很少聽評書,60到70後聽的比較多,雖然評書市場縮水,並不能影響一代人文藝生活,帶來年代回憶和成長。特別是初夏,農村人聚在一起聽,有的哈哈大笑,有的為故事情節擔心害怕,還有的為英雄好漢鼓掌喝彩!總之抹不去童年,揮不去記憶。第一次出去打工,我花了兩天工資購買一臺收音機,每天工資才五塊錢。晚上在工棚裡聽著評書,消耗時間,成了良師益友,愛不釋手,30多年過去了,安靜農村,找不到當初情景了,放羊羊館手裡拿著收音機,坐在河溝裡,聽著評書,看著羊群吃草,在大街上很少看到有人聽評書了。村東頭有了大柳樹,街坊鄰居聚在一吃飯,嘮嗑,聽評書,我還撿了一臺收音機,歸還鄰居大伯了,不過村裡還有人聽收音機,聽評書,寥寥無幾了。


手機用戶56049206696


才開始是劉蘭芳的楊家將,每日必聽,下午六點半準時守在收音機旁,萬一有事耽誤了,那叫個急人啊!

後來是袁闊成先生的三國,簡直成痴,一致於用了五天的工資買了一本三國演義,讓爸爸好一頓臭罵

再後來,是單田芳老先生的白眉大俠,三百二十集,每集都是盼著,聽完了再模仿說給別人聽,現在想起來,那才叫生活


用戶蘭家膏藥


看到這問題,我雖有心攔住自己,但是我真無力攔得住自己。沒錯,我進來了。



提到評書,我立馬想到了單田芳的《白眉大俠》。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連那種黑白電視機都還沒在農村普及呢。我的爺爺有一臺寶貴的小收音機,每天中午,爺爺都會把收音機往床頭一放,躺在床上開始收聽評書。聽的基本都都單田芳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白眉大俠》。那時候,爺爺在裡屋中,聽著聽著就睡著了,我在外間表面上在寫作業什麼的,其實在豎著耳朵入迷地聽那裡屋來傳來的評書呢!

“刀是什麼樣的刀?金絲大環刀!人是什麼樣的人?飛簷走壁的人……那徐良什麼什麼的……”我聽得那叫上癮啊,在單田芳那繪聲繪色地講述中,我腦子裡都能浮現出一幅幅精彩絕倫的畫面!



現在爺爺已經去世多年,隨著老一輩人的逐見消失,聽評書的人基本也看不到了。電視早普及了,電腦也進了家家戶戶,手機更是基本人手一部了。沒事兒了,玩玩手機,打打電腦,看看電視,誰還稀罕聽個評書?

至於那種有聲讀物,或者聽書軟件什麼的,再聽也聽不出評書的那個味兒,評書沒落了。

唉,懷念爺爺,懷念那個被評書迷住的年代!


零識店


我喜歡袁闊成先生的評書。袁闊成老師,北京人,出生於天津。與劉蘭芳,田連元,單田芳合稱,四大評書表演藝術家。其他三位老師的也多少聽過,尤其是單田芳先生聽的也頗多。

但因為學生時代迷戀三國演義,而袁闊成先生說的三國演義恰好成了我每晚的必聽節目,一個大耳機掛在床頭,直到外面的教導主任敲門。哈哈,現在想起來還是畫面獨特,印象深刻。

當時聽書只是覺得內容吸引,現在回想起來,又去找出音頻,聽出了袁闊成老師的幽默,語言不拘泥於原有形式,風格鮮明。又找出了先生的封神演義,楚漢相爭,這兩部是已經聽完的作品,因為工作忙碌,變成了開車時候的節目。

現在人們的娛樂活動多了,不像之前幾乎收音機人手一個的年代了,所以像這些老藝術家的聲音也越來越少能聽到,只能希望這門藝術能永久流傳下去。


常常樂道


評書應該是普通大眾接觸最多,最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和知識傳播途徑。猶其是八十年代,沒有電視,更別說網絡了,評書最大程度的滿足了人們娛樂和接收知識的願望。後來隨著電視的普及逐漸的淡出一些人的生活,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一直喜歡收聽評書

我記得小時候在收音機裡收聽劉蘭芳老師《岳飛傳》《楊家將》,幾乎是每天必修的功課。偶有一天沒聽到,也得四處打聽,讓聽過人再來講述一遍。單田芳老師的評書很少聽,不喜歡,總覺得嗓子裡不舒服。還有幾位老師的也很少聽,象田連元,連麗如,不喜歡他們的評風風格。

最喜歡的是袁闊成老師,不沉不燥的嗓音,幽默生動的講述。尤其喜歡袁老師的《三國演義》,精彩生動,不荒不忙的讓你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不疾不徐展示事件的發展過程,用自己獨有的方式來鮮明的刻劃每一個人物,曹操的愛才與多疑,孔明的博學聰慧,關羽的忠肝義膽。細緻入微娓娓道來的演播讓人有身其境的感覺。

袁老師很少用一驚一乍的方式來吊人胃口,總是沉著冷靜的講述,不張揚,內斂而又才氣十足。

也聽過袁老師其它的評書,象《彭公案》《林海雪原》,還有《野火春風斗古城》等,但總感覺少點什麼,不如《三國》有味,可能是心裡偏愛三國的緣故吧。


老子592


看到這個題,才想起好久沒有聽評書了,想起以前小時候聽評書的時光。那時候天天等著盼著時間快點到評書聯播的時間,每天都意猶未盡。

那時候最喜歡聽得是田連元的《小八義》,也許它並不能算是最經典的作品,但是它卻給我和小夥伴們的童年留下了快樂的記憶。以後有時間還想下載下來,再重溫一下。


東山東


非常感謝悟空問答給我這個機會,謝謝。我個人比較喜歡單田芳先生的《隋唐演義》,我知道的有五個版本。其中最常見的是130回老版;216回剪接版;150回新版。130回版呢分為上下部,分別在80年的時間裡在鞍山人民廣播電臺播放過。這個版本的隋唐是單田芳先生的著作,是單田芳先生第一次在電臺錄製的作品,也是因為這本書單田芳先生在全國有了知名度,開闢了評書的先河。小說裡的人物特徵明顯,故事情節家家戶戶都知道。其間的經典時間,經久不衰。謝謝大家的支持。


KurrusPeng


單田芳的

這本評書一句話概括就是講述:七俠五義等開封府校尉在宋代八王的支持下,抗強暴,戰邪惡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義氣凌然的英雄聯盟,不畏艱險,捨生忘死,愛憎分明,有勇有謀,竭盡十八般武藝,一心只為平反,一心只謀布衣百姓的群眾利益。義肝丹心的大愛無疆,不是任何時代的你你我我可以與之比擬的。有時會思考,時代造英雄,還是英雄成時代?每個特定的階段,都會有一波出色的青年才俊憤世嫉俗,義憤填膺,總覺得該為這個不太平的時代做點什麼,於是,就有了英雄事蹟創造的豐功偉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