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状告县长为民请愿,毛泽东亲笔为他题写277字碑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为国牺牲、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荣誉和敬仰。”2013年7月4日,《祖国》记者在谢绍明家中采访了这位89岁的耄耋老人,听他讲述父亲谢子长的故事。在这个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社会风尚中,本刊将采访文章重新整理发布,以飨读者。

状告县长为民请愿,毛泽东亲笔为他题写277字碑文

谢子长,原名世元,曾改名德元,号浩如,化名冬阳,1897年生于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枣树坪。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与刘志丹一起开创陕北根据地。1934年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红26军42师政治委员,1935年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人,指挥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围剿”,谢子长在长期征战中,多次负伤,1935年2月21日逝世。2009年9月10日,谢子长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状告县长为民请愿,毛泽东亲笔为他题写277字碑文

谢绍明,陕西安定(今子长)人。谢子长烈士之子。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入延安自然科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学习。后任中共赤峰市区委书记。1948年赴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回国后,历任哈尔滨飞机发动机厂副厂长,沈阳新乐电工厂厂长,第八机械工业部生产局局长,国家科委三局、科技管理局局长,中纪委驻国家科委纪检组组长,国家科委特邀顾问。


本刊记者初见谢绍明,虽已耄耋之年,身板依然强健坚实,眉宇间闪烁着一股子青年人投身大事业时才有的刚毅顽强的热情。这不禁使记者时时联想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黑暗的中国大地上,进行殊死斗争的一个身材瘦削但却像雷电一样强悍的人,那便是他的父亲谢子长。

状告县长为民请愿,毛泽东亲笔为他题写277字碑文

谢子长

状告县长传为佳话

谈起父亲,谢绍明感慨良多。谢子长,1897年生。父亲谢彪鹏,以务农为业,兼开柴草店。谢子长从小随大哥谢德惠、二哥谢占元在家劳动,是个放羊能手。由于陕北文化落后,谢子长十七岁时才入县城小学。1918年秋,谢子长考入西安省立第一中学学习。

从陕北农村,来到省城西安,使谢子长的眼界大开。追求民主,追求真理的思想解放潮流打开了谢子长的心扉,使他接受了深刻的思想洗礼。

这时,谢子长的家乡安定县(今子长县)还被封建正统思想牢牢地禁锢着。爱国进步人士郭海宽听到袁世凯称帝的事,便跑到石宫寺庙会上,跪在观音菩萨的佛像前,诉说袁世凯倒行逆施的罪行,祈求神灵显灵惩办袁世凯。这件事,被县长章尚武知道了,以“反袁即反已”为由,把郭海宽关进了县大牢。然而,直到后来袁世凯都倒台几年了,这名反袁人士还被关在大牢里。这年寒假,谢子长从西安回到家乡安定,被新文化运动的清风吹醒了头脑的他,听到这事,更加体会到了陕北封建官僚统治的腐朽。

谢绍明说:“在家住了没几天,父亲就听到了县长章尚武许多贪赃枉法的事实。他把自己的兄长委任为县府的粮草官,将粮草摊派给百姓,无价收入,高价支出,中饱私囊。老百姓交不起,就随意关进大牢打得死去活来……听着这一桩桩的血与泪的控诉,父亲的肺都要气炸了,他花了几天时间,把这些罪状核实整理出来,决心到榆林府去控告县长章尚武。”

陕北的冬天,滴水成冰。两天两夜的大雪,把山山峁峁,沟沟岔岔,盖了个严严实实,白茫茫一片,路都看不清。西北风一刮,人踩出的路,就变成了冰溜子。谢子长就这样一步一滑,整整走了6天,才赶到了300公里外的榆林府。这时候,已过了腊月二十三,人民祭了灶神,杀猪宰羊,都准备过年的事。谢子长费了好大的事,才把状子递到知府衙门。他每天都到衙门口外去等消息。直到腊月二十八了,还一点消息都没有。血气方刚的谢子长,再也无耐心等下去了,他带上状子底稿,就径直往知府衙门里闯。刚迈进府衙大门,就被两个府役驾着推了出来,遭到一顿训斥:

“小伙子,还想大闹公堂吗!”

“不赶快回去过年,还在这里等什么!老爷要过年了,哪有时间接你的狗屁状子!”

无奈的谢子长,只好向周围的群众诉说情由。这时候,榆林中学一名叫李波涛的学生恰好路过。听到谢子长的诉说,忙把他拉到一旁说:“你这事只有找到我们校长帮忙,才有成功的希望!我们校长杜斌丞先生可是一位主持正义的大好人!他一定会支持你的!”

在李波涛的指点下,谢子长在榆林中学见到了杜斌丞先生,杜先生一见谢子长的面,一下就喜欢上了这位热血青年,满口答应帮助谢子长。

谢绍明说:“德高望重、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的杜斌丞先生出面,榆林府的道台只好接了父亲状告县长的案子。正月二十一过,这位道台只好硬着头皮开堂审案了:

‘谢子长,你为什么要告县长?’

‘身为父母官,本应为民谋利办事,可章县长身在其位,不谋其职,却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勾结富豪,为所欲为!’

‘你可有事实!’

‘有!’父亲坚定地说。

‘第一条,无辜关押爱国人士郭海宽。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自然要遭到国人的唾弃和反对,郭海宽反对袁世凯,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一腔热忱,为什么不表彰他反而要关押他呢?现在,袁世凯已经成了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为什么还不释放郭海宽?难道他章县长还要抱住袁世凯的阴魂倒行逆施吗?

第二条,私任其兄为粮草官,横征暴敛,中饱私囊

……’

父亲义正严词,有理有据,一条条地控诉章尚武的罪行。说得道台也张口结舌,没想到这个年轻学生有如此胆略和文才。便问道:‘你一个学生,年纪轻轻,不好好念书,为何要干预政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我想道台大人不会不知吧!我上学念书,是为了报效国家。眼见贪官污吏,贪赃枉法,我置若罔闻,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

‘看来你还很有志气,有抱负!’道台心中暗暗为父亲的一番答话所叹服。在杜斌丞等社会知名人士的过问下,他不得不下令,革掉了安定县令章尚武的职。”

年轻学子谢子长状告县长的事,一时传为佳话。

病重的父亲想闻闻火药味

1924年,谢子长回到家乡安定县创办民团,“除豪霸、振衰弱”,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1925年,谢子长在北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党派他到陕北组织革命武装。1934年7月,谢子长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率部奇袭安定县城,占领县政府,救出被捕的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使红军军威大振,推动了陕北游击战争的开展。在河口战斗中,谢子长不顾个人安危,在前线指挥作战,不幸胸部被敌弹击中,身负重伤。他忍住剧痛,坚持指挥,直到战斗完全胜利。

状告县长为民请愿,毛泽东亲笔为他题写277字碑文

谢子长(右二)与学兵团同学在太原合影

谢子长受伤后,狡猾的敌人到处派出侦探打听谢子长的下落。谢子长住在哪里,哪里的群众都主动组织起来,站岗、放哨、报告敌情;转移时,他们又不顾山高路陡,踏着一尺多厚的积雪,抬担架、护送。当晚转移,第二天清晨就有群众赶着羊消灭掉踪迹。

除夕之夜,灯盏湾这个安静的小山村传来了噼噼啪啪的爆竹声。这段时间一直跟着父亲的谢绍明,这时也拿着保卫队叔叔们给的一盒小鞭炮,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在谢子长住的窑洞门口,放得起劲。

忽然,听到父亲从窑里喊他。谢绍明应声跑去,父亲高兴地对他说:“双玉(谢绍明的乳名),我有几个月没有打仗了,想闻闻火药味,你把鞭炮掰开,把里边的火药倒在炕栏上点着。”

刚满10岁的谢绍明,没想到病重的父亲还有这个兴致,便兴高采烈地照父亲说的办了。但用香点了几次都没点着。

谢绍明说,“当时父亲让我捏个纸捻埋在火药里,再用香把纸捻点着引火药。我按照父亲的指点,点着了火药,随着耀眼的火花,发出了浓浓的硝烟味。父亲深深地用鼻子吸了两下,意味深长地说:‘你闻,这火药味多香呀!’说着,他便满意地闭上他那双深陷、但却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陷入了沉思。我想,此时的他可能正想象着自己又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率领战士们向敌群杀去……”

状告县长为民请愿,毛泽东亲笔为他题写277字碑文

刘志丹和谢子长雕塑

“民族英雄” “虽死犹生”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谢子长的伤势不断恶化。当他意识到自己的伤无好转的希望时,痛苦地对家里人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1935年2月21日,谢子长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时年38岁。

毛泽东亲笔为谢子长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为谢子长墓题写了277字的碑文。

状告县长为民请愿,毛泽东亲笔为他题写277字碑文

毛泽东亲笔为谢子长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

状告县长为民请愿,毛泽东亲笔为他题写277字碑文

毛泽东为谢子长墓亲笔题写的277字碑文

在谢子长逝世后10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为谢子长在瓦窑堡修建了陵墓,1945年2月19日,举行了隆重的移葬公祭,凭吊者逾两万人,毛泽东再次为谢子长墓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朱德题词:“子长同志,陕北人民领袖,前仆后继。”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挽联上写着:“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当时,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其他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彭真、贺龙、刘伯承都为谢子长墓题了词。(宋佳 宋志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