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地窝子,革命浪费主义者的精神之家


1954年,新疆建设兵团成立,开始承担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 地窝子,就是建设兵团在当时沙漠化的土地上给自己建造的住所。

之所以叫“地窝子”,就是从平地往下挖个窝。

上面用粗树干做檀条,用细树干做椽子,铺上树条或苇把,撒上一层麦草,盖上一层碎土,再糊上一层厚厚的草泥,留一个窗,这就是标配的地窝子。

室内面积大概五六平方米,高度不到两米

地窝子除了住人,也当作食堂、会议室、菜窖、库房、马厩。 也是后来被“劳改”的分子居住地。

部队食堂所在地。

顶部高出地面二三十公分,主要是怕有人踩到屋顶。 但时不时会有部队的马直接从屋顶掉进去,还有一些麻雀、野鸽子、野兔、刺猬等动物也会从屋顶冲进。

入口是道斜坡, 门都是朝南开着,但没有门板,只有麻袋做的门帘。

地窝子四面漏风,据说冬暖夏凉。 比较难过的是遇到雨雪天气,雨雪混着泥水,一股一股地四面八方往里灌, 窝里的一切,无论是床铺还是被子衣物瞬间就全是湿漉漉的。

住的时间久了,顶棚就会开始下沉,这时只能往下挖一层地面,否则脑袋就得撞到窝顶。

四周都是荒野,单独外出的孩子会面临被狼叼走的危险。

从山东、湖南等地调来数万女兵,大多经过“组织分配”后,成为“军垦母亲”。 他们就在这里结婚、生子,然后有了“疆二代”

刚来的未婚女兵住一个窝。

地窝子是以连队为基本单位进行统一的规划,所有的地窝子都长得一样,甚至里面的物件家什都是标配,因此经常有人走错屋,甚至进去了还是没搞懂底是不是自己的家。

改良后供人参观的新时代地窝子。

条件艰苦得让人牙酸,但是当时人们接受的教育是:有地窝子住就不错了,总比睡在戈壁滩上挨冻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