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闽东事何以为天下理?习近平早有答案

闽东事何以为天下理?习近平早有答案

闽东事何以为天下理?习近平早有答案

近日,《光明日报》的通讯《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以下简称《滴水》)用生动的笔调记录下所见到宁德三十年摆脱贫困的奋斗历程,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昨天,我们写下如何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的故事文章,今天,我们谈谈习近平在闽东实践所留下的精神品格。

理论品格:山海辩证法。《滴水》中提到的“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是三十年来,闽东在习近平“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辩证思想指引下摆脱贫困的一个典型案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闽东,田地资源非常有限,地无三尺平,海洋资源却非常广阔。在这种情况下,破除“小农业”的狭隘思维就显得极其重要。早在北方平原地区正定当县委书记的时候,习近平就把目光放到了南方大地,说福建在“念”山海经,青海在“念”草木经,正定应该“念”人才经。到了福建,习近平发现同样是八闽大地,宁德又和厦门不一样,怎么办?再细细区分,说“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这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而是习近平运用纯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出的根本思维方法的转变。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有主次之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中,习近平统一了闽东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社会主要矛盾。但在主要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习近平认为闽东农业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一方面耕地极其有限,另一方面海洋资源在沉睡。这样对主次矛盾的清晰划分才有了“唱山歌”和“念海经”的因地制宜。马克思主义又认为:矛盾除了是永恒发展的,还是普遍联系的,那就要打破小农业的观念,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道路。这样,才有了《滴水》中描绘的今天闽东的繁荣图景:下党村定制茶园,赤溪村旅游扶贫,柏洋村产业致富,北岐村滩涂摄影,一村有一品。这样的“山海”辩证法,没有一种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是很难看到这种深层矛盾的。

实践品格:四下基层。《滴水》中提到闽东的另外一个村子——下党村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又一个典型。1989年7月酷暑,在这个连“县府”都没有见到的村子,一下迎来了“地府”(当地百姓对地委书记的俗称)一行人。这行人没有像电视剧里坐着轿子摇着扇子进来,而是从寿宁县城关出发,又坐车,又步行,走在这行人前面的就是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他和大伙一起带着普通的斗笠,披着毛巾,翻山越岭,为的就是实现一个月前答应下党乡党委书记老杨亲自去看看的承诺。一个月前,刚刚建乡一周年的下党乡党委书记杨奕周在会议上“开炮”,问上级是否能到最贫困的地方“扶真贫”时,并不敢相信地委书记会一口答应,并且真的来了。在老杨同志心里预想的领导可能都是说说,在办公室里看看汇报材料,当时他不知道,共产党的干部是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真正的共产党员是崇尚行动的。习近平对闽东的干部说“在地方工作的同志,如果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学习大军”志愿者也多次去过下党,的确如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的那样,“异常艰苦,异常难忘”。但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时,又专门找这些地方深入调研,后来形成了“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的四下基层制度。共产党人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下”字就是到实践中去,切身感受“异常艰苦”,能动地反馈回来,才能形成“异常难忘”的财富,真正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执着品格:三进下党。《滴水》中只说到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第一次进入下党的过程,实际上,在福建期间,习近平总共九次到寿宁县,三次进到下党乡。1990年3月写下《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习近平说:“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扶贫是一项千秋大业,中国历史上,许多辉煌的盛世,都没有实现过这样的理想,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靠的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正是习近平三十年前在宁德说的——滴水穿石。习近平推崇滴水穿石的精神,推崇的是一种一代接着一代,愚公移山的干劲,推崇的是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第一次进入下党之后的7天,习近平第二次来到下党乡,慰问受灾群众,之后7年,习近平依然没有忘记下党,站在当年被洪水冲垮的桥头,想要了解老乡们的生活改变了多少。时间证明着一切,这就是滴水穿石的执着和韧劲。每当看到电视机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偏远的地区慰问插队、工作期间认识的老乡时,闽东人都能更了解,习近平就是这么执着的一个人。

仁爱品格:草木皆有情。《滴水》一文中提到了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的“跋”,“在这本书中,我只提供一份我在闽东实践、思考的记录,这对于闽东脱贫事业和其他事业之宏伟大厦或成为一石一木,对于后来者或许有些微意义——若留下探索,后人总结;若留下经验,后人咀嚼;若留下教训,后人借鉴;若留下失误,后人避免。”《摆脱贫困》作为习近平个人的第一部著作,记录下习近平在闽东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思考,这个“跋”可以看作是对这些领域思考的一个全面总结,两年的时间,无论是对历史还是对个人,都不算长,但习近平对宁德,无疑投入了巨大的感情。三十年之后,习近平还依然记得当时下党乡老百姓箪食壶浆迎接到来的场景,“学习大军”听习近平第一次到下党参与陪同的乡党委副书记老刘回忆,当年习近平到一家“五保户”老人家中慰问,老人拿出一杯茶,全部被油渍盖满,乡里人都觉得不卫生,但习近平没有嫌弃,接过一饮而尽。没有对百姓的仁爱之心,怎能把心与群众贴得这么近?三十年后,习近平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中回忆,依然记得那一碗草药茶与绿豆汤。习近平离开闽东前,到了挂点的福安坦洋村调研,同样喝了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要说一个人对一个地方感情有多深,可以看看他是否记得那个地方的味道。草药茶、绿豆汤、坦洋工夫茶,每当这些味道在闽东人味蕾、舌尖中泛起时,我们都能记得当年那位地委书记对百姓的仁爱之心。

“人虽然即将离开闽东,但我留下了一颗热爱闽东的赤诚之心。”两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闽东在中国版图中不过一方,习近平在闽东时所表现出的理论品格、实践品格、执着品格、仁爱品格却深深印在每个闽东儿女心中。闽东事和天下理,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个理。“学习大军”相信闽东人一定能将习近平在闽东进行基层治理的思想与实践发扬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