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16歲男孩暴力反抗繼父,卻幫助繼父的“內在小孩”完成了心願

美國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有一位暴力的繼父,他經常喝醉酒,然後對弗蘭克棍棒相加。在弗蘭克16歲的一天,他的繼父又喝醉了酒,和他的母親爭吵起來,這讓弗蘭克憤怒不已。

16歲男孩暴力反抗繼父,卻幫助繼父的“內在小孩”完成了心願

狂暴的父親

弗蘭克的憤怒讓繼父惱羞成怒,咆哮著掐住了弗蘭克的脖子。弗蘭克已經不是那個軟弱的孩子了,他使勁將繼父摔倒在地。倒地的那一瞬間,弗蘭克看見了繼父的眼神,像一個無助的小男孩。

從此以後,繼父再也沒有找過弗蘭克的麻煩,並且開始尊重他。弗蘭克認為,這個結果並不是因為他的反抗,而是因為他替繼父的“內在小孩”實現了願望。

原來,繼父的父親也是一位“暴君”,而且他小時候也是經常捱打,卻從來不敢反抗他的父親。

這個“懦弱的內在的小孩”,在遇到弱小的弗蘭克的時候,就不自覺地投射到弗蘭克的身上,弗蘭克越是表現的懦弱,這種投射就越徹底。

當弗蘭克開始反抗的時候,他的繼父難以再繼續投射,並且弗蘭克幫助他實現了自己“反抗”的意願,所以反而開始尊重弗蘭克了。

16歲男孩暴力反抗繼父,卻幫助繼父的“內在小孩”完成了心願

被虐待的孩子

武志紅在《為何越愛越孤獨》中說,每個人心中都有很多“我”,它們組成了我們特定的內在關係模式,並且,我們將這個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到外部人際關係網絡中。

於是,我們又什麼樣的內心,就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外部人際關係。

同時,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對“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如果對方像自己“內在的小孩”,我們就會將“內在的小孩”投射到對方身上,而自己以“內在的父母”自居;如果對方像自己的“內在父母”,我們會將“內在的父母”投射到對方身上,而自己以“內在的小孩”自居。

這是最基本的投射規律,由此引發出“人善被人欺”的結果。武志紅這樣說。

16歲男孩暴力反抗繼父,卻幫助繼父的“內在小孩”完成了心願

再堅強的父親,也有軟弱的一面

其實,想來,確實如此。

很多時候,父母對我們的態度,其實和他們小時候所遭遇的經歷是有關係的,這也就是輿論中常說的“原生家庭”的影響。那些喜歡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實絕大多數也曾生活在暴力的家庭中。

當他們有了孩子之後,不自覺地將他們的“內在小孩”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尤其是在他們的情緒失控的時候。

這樣的父母,很容易愛孩子的時候,非常溺愛孩子,因為他們不想孩子再受他們小時候所受的哭;這也是一種願望的實現。

但懲罰孩子的時候,也非常狠,因為他們的“內在父母”在控制他們,讓他們失去理智。

這也是為什麼,網上有那麼多孩子,會被“愛自己的”父母所折磨的原因;甚至有的父母打死了自己的孩子。

16歲男孩暴力反抗繼父,卻幫助繼父的“內在小孩”完成了心願

每個男孩的心中都有一個英雄夢

但是,如果他們的孩子,能夠通過一件事情能夠改變這種情況,就像弗蘭克一樣,幫助他們的“內在小孩”實現自己的願望,一切都將改變。

願望達成後的他們,會更加尊重自己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