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八国联军侵华时为何袁世凯不出兵保护北京?

热白开一号


八国联军侵略大清国的时候,手握重兵的袁世凯,为什么没有出兵去抵抗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八国联军为什么会出兵?这是为了保护被义和团攻击的各国使馆人员和侨民,同时教训一下满清政府,让它们知道一下痛。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这是因为清廷上层官员的支持,所以他们可以在南北横行无忌。但是到了山东境内,却栽了大跟头,因为山东巡抚就是袁世凯。袁世凯知道这帮人是祸害加骗子,下命令严厉镇压。义和团遇见袁世凯,就算遇上克星了,活该他们倒大霉,一下子被杀了2千人。他们被杀怕了,知道在山东境内混不下去了,这才往京城方向流窜,然后才捅下天大的篓子。

可见,袁世凯和清廷的政策是截然相反的。清廷对义和团是扶持,而袁世凯是绞杀。袁世凯敢于与清廷的政策对着干,说明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底气。袁世凯对抗清廷命令的底气,来自哪里?来自他训练的北洋新军。

北洋新军的前身,就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这是袁世凯发家的本钱。北洋新军当时已经成为了效忠袁世凯的“袁家军”,只听袁世凯一个人的,慢慢发展到二三十万人。袁世凯头脑很清楚,知道义和团运动必定失败,万万不可和义和团搅和到一起。



(小站练兵)

正好,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他是李鸿章的弟子)在南方牵线搭桥,以李鸿章为首脑,搞了一个“东南互保”,目的就是要抵制清廷联合义和团,拒绝派兵北上勤王。参加“东南互保”的人,有张之洞(湖广总督),刘坤一(两江总督),李鸿章(两广总督),许应骙(闽浙总督),再加上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他的官位最低,上面有总督顶着,所以比较安全,也正好借此试探清廷的底线。事实上,事后清廷也没有追究这帮重臣,李鸿章是淮军系统的领袖,慈禧知道动不得他。而袁世凯之所以有这个胆量,是因为他是一个枭雄人物,又有一支强大的北洋新军做他的政治资本。

事实证明,袁世凯又赢了。八国联军退兵之后,清廷威信和统治力急剧下降,而汉人大臣崛起,袁世凯即将迎来他的事业高峰。


怀疑探索者


八国联军侵华是1900年,当时的袁世凯是山东巡抚,只相当于一个省长,并没有多大的实权。就在八国联军侵华的前两年,光绪帝想借助维新派人士夺权,袁世凯怕牵连向慈禧太后告密。慈禧宣布临朝训政,逮捕了不少变法派人士,光绪帝也被慈禧太后囚禁。而袁世凯因为告密,得到了慈禧太后等人的信任,他由工部侍郎升任山东巡抚。当时袁世凯40岁,首次出任封疆大吏。他的新军也从天津小站调往山东境内布防,因此使他躲过了八国联军的入侵。

也就是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袁世凯不在北京,而在山东。袁世凯在山东主要的精力是维持山东的安全,且当时的权力还没有那么大,保护北京是直隶总督的事情,不在他的职权范围之内。袁世凯成为真正的暴发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的第二年,也就是1901年。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刚好去世,袁世凯受命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是保卫京畿的重要大臣,而北洋通商大臣又负责海防,所有李鸿章去世以后,袁世凯才成为大清帝国的核心人物,从此掌握军政大权。最后,才走上人生的巅峰。

假如当时袁世凯在北京,面对气势汹汹的八国联军,不知道会鹿死谁手。说实在的,当时内忧外患,内有义和团,外有外国军队,我看袁世凯对方义和团就够呛,别说八国联军了。据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使用了毒气弹也就是“列低炮”,很多清军被这种毒气弹攻击,可以说毫无抵抗力。虽说,八国联军使用的毒气弹数量有限,且否认,但是几万八国联军如此迅速的占领北京,说明采用了非正常的军事手段。假如,袁世凯的新军遭遇毒气弹,多半没有后来的袁世凯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的事情了。

所以,袁世凯很幸运,就在八国联军侵华的头一年被调往了山东。假如,当时袁世凯真的与八国联军较量,不知道还有没有后来的袁世凯,总之不好说。毕竟当时的八国联军,在武器上还是比较先进,尤其是那种毒气弹,据说清军闻到那种气体就死于非命。可见,在当时清军还没有见过这种武器,所以导致清军战斗力很弱,最后只能求和。


谋士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袁世凯为什么不出兵保护北京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袁世凯已经加入由南方各地方督抚所发起的与英法等列强所签订的“东南互保”协议啦。



那么何谓东南互保呢?这一切得从1900年发生在那个提出“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说起。义和团是当时候活跃在山东和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团体,最开始的义和团的目标就是“反清复明”,也正是因为如此,开始的满清政府对于义和团就是实施残酷的镇压,但是这一切都在1889年得到了改变,这一年山东巡抚毓贤对义和团采取了招安的政策,而且效果也极好,自此义和团的口号就变成了“扶清灭洋”。



而此时的慈禧刚赢得了“戊戌变法”的胜利,她从光绪的手中抢走了属于帝王的权利,并将其软禁在瀛台。当时此时的慈禧听闻列强准备用武力来让光绪重新登基,所以慈禧害怕了,同时不知道这个时候不知道何人向慈禧进言说义和团可用来对付列强,而此时慈禧居然信了,她放义和团进京对付西方人,并向十一国宣战。可想而知慈禧做的这个决定有多愚蠢,为此英法奥意等八国应战并派军朝北京进发。



也就这个时候先是时任邮政大臣的盛宣怀扣押了慈禧下放到各个地方的宣战书,再是时两广总督的李鸿章率先发布声明,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最后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若清廷有变,则有李鸿章出任大总统主持大局”,之后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等东南数省的封疆大吏都同意此项建议,清廷有变有李鸿章出任总统。而这次东南数省的共谋,就是史称的东南互保。

可以看出此时的东南封疆大吏们已经有了自立的心,清廷的灭亡他们似乎早已不关心了,可以说就是看大清朝自己的造化了,救他们是不会救的,如果清廷没事,则他们依然奉清廷为主,如果清廷失败了,则他们会迅速控制全国,由李鸿章出任大总统主持全国大局。




而显然袁世凯就是加入到此项协议的其中一位封疆大吏,所以他都加入了,为什么他还要出兵保护北京呢?再者即使他有心去保护北京,他也不敢这么做,毕竟当时的袁世凯可不是以后得那个民国大总统,在当时李鸿章、张之洞这些可都是还在,如果他敢出兵保护北京,你看李鸿章和张之洞这些权臣们会怎么对付他,恐怕在满清的官场上就没有袁世凯的立足之地了。所以无论如何,北京他不会救,他也不敢救,而且事实上袁世凯也没得选择,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加入东南互保,然后跟随着李鸿章等人静观其变。


澳古说历史


这则涉及到对待义和团的态度。当时朝廷可分作两派,一派主张剿灭义和团,是为剿派,一派主张招抚义和团,是为抚派。慈禧、刚毅等属于后者,正是他们的决策失误,引来庚子之乱,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太后和皇帝仓皇西逃。袁世凯属于前者,他到山东当巡抚,因大杀义和团,得了个“人屠”的恶名——晚清有三屠之说,岑春煊好弹劾官员,人称官屠,张之洞花钱如流水,人称财屠或钱屠,袁世凯杀人如麻(主要指义和团时期),人称人屠。由此可知他与中央并非一路,所以犯不着去趟北京城的浑水,而选择加入东南互保,与刘坤一、张之洞等共进退。


说起袁世凯对付义和团的故事,正可见他的高明。须知山东是义和团的发源地,他的前任叫毓贤,属于抚派,因主张招抚义和团,得罪了洋人,重压之下,朝廷不得不将其免职,这才轮到袁世凯捡漏,出任山东巡抚,成为封疆大吏。1899年冬,袁世凯到山东之后,一反毓贤之道,对义和团坚壁清野,大杀四方。哪怕后来朝廷改弦更张,要求招抚,他却不管不顾,照旧剿办。这如何向朝廷交差呢?袁世凯自有办法。据柴小梵《梵天庐丛录》,袁世凯通告治下各县:“凡真正拳民,均已赴京、津助战,其在内地逗留者,决非真正义民。凡伪充义民滋事者,杀无赦。”大意是,真正的义和团都去北京、天津精忠报国去了,留在山东的都是假义和团,欺世盗名,罪该万死。


佐藤铁治郎《一个日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提供了另一种说法。有人问袁世凯:“上谕命保护义和拳,公何独剿之不遗余力?”他回答:“我所剿者,皆土匪假托义和拳。上谕所谓义和拳者,皆能赤身与子弹相拒,岂有应枪而倒,尚得谓之义和拳乎?”换言之,如果死在了官兵枪下,说明没有神通,必是假义和团,正该赶尽杀绝。


羽戈


袁世凯作为一代枭雄是非常理智的人,他唯一感情用事的一次就是称帝。

除此之外,袁世凯做事都会经过通盘考虑,谋定后动!纵观袁世凯叱咤风云的一生,他做事的原则是这样的:自己最重、国家次之、不与庸者同流合污、顺势而为。

自己最重,国家次之

甲午战争之前,袁世凯曾经让驻朝日军一度头痛不已,甚至想要过刺杀他。但,当甲午战争要打响的时候,袁世凯发现不妙,就秘密潜回国内。这种做法其实比叶志超7天狂奔600里强不到哪里去,而且显得更鸡贼。所以,当袁世凯捞到足够的政治资本后,不将自己陷入险地就成了他的底线。

不与庸者同流合污

袁世凯好歹是一代枭雄,在清末大舞台上,当时能达到他这个高度的人寥寥无几。所以,他早就看出义和团不靠谱。所以,在山东担任巡抚的时候就对义和团进行了镇压。所以,虽然后来慈禧对义和团进行纵容。但袁世凯仍然采取了阳奉阴违的对策,并且将山东地区的义和团赶走,为日后山东加入东南互保提供了条件!

顺势而为

但是,袁世凯并没有丢弃义和团给他带来的政治资本。由于和列强关系良好,袁世凯能够当上山东巡抚也是来自于列强对他的关照。

在八国联军攻打中国的时候,袁世凯知道清军和义和团是必败无疑的。自己就算带兵勤王也于事无补,反而会让自己由列强的朋友变为敌人,而列强是他能够坐稳山东巡抚的靠山。自己拆自己的台,这不是袁世凯的办事风格。

最重要的是,袁世凯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慈禧在对八国联军宣战的时候,她代表的并不是整个大清。东南各省在慈禧宣战后并不理会慈禧,而是联合起来与列强达成和平协议,并称此次宣战是义和团“矫诏”。所以,袁世凯不用担心慈禧秋后算账。

就这样,袁世凯保全了自己,结好了列强,最重要的是发展了自己。

1901年,李鸿章去世,虽然袁世凯参加东南互保很不给慈禧面子,可由于和列强的关系,再加上支持自己的数万北洋军。袁世凯照样接任李鸿章成为直隶总督,并且成为与列强谈判的代表。

事实证明,袁世凯做对了!10年后,溥仪退位,袁世凯成为天下共主!


历史风暴


八国联军侵华时,不仅仅是袁世凯选择了旁观,就连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也是如此,那么为何会有如此反应,其实不过是知道八国联军目的在于打击义和团,并且还要求慈禧退位。这些都是因为慈禧纵容义和团攻击列强大使馆所致,显然慈禧是理亏的。

而当时慈禧脑热,选择了同十一国宣战,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慈禧给了八国联军入侵的口实,因为是清廷蛮横无礼在前,尔后又是悍然宣战。所以开战之初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或者说议和的结局,这一点稍微有识之士都能看出来。

袁世凯当时虽然是山东巡抚,但是实力远不如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所以袁世凯此时怎么可能跑去空耗兵力?毕竟谁都知道八国联军在当时可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组成的,光是进攻天津的兵力就达到了四万多人,何况十七万沙俄骑兵已经进入东北,驻朝日军也集结待命。



在如此情况下,其实不少大臣都是对慈禧非常失望的,所以也就让慈禧相信的义和团来保卫慈禧,而李鸿章在战前曾经力劝过慈禧,然而慈禧却依旧是选择相信了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八国联军开始进攻之后,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皆是旁观,等待最终议和。


小司马迁论史


诚邀,袁世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任山东巡抚,距离北京咫尺之遥,那为何袁世凯始终不肯出兵保卫北京,逼得清政府只能用义和团来抵抗西洋鬼子呢?小编以为可以这样理解。

首先,袁世凯没有兵力

有的客官可能会说,袁世凯不是北洋新军的长官吗?北洋军可是大清战斗力最为强大的军队了。其实啊,这里面存在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00年发生的,而新军是1901年才开始筹建,1904年相对有所规模,而新军前期,清朝还有李鸿章,曾国藩等大牛未死,也轮不到袁世凯操控,实际上直到190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后才真正掌握军队,所以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袁世凯山东境内还是清朝旧军,根本不是洋人的对手,再者袁世凯只是巡抚不是总督,按照清朝的规矩巡抚是没有兵权的,所以袁世凯正好落个清闲作壁上观。

其次,东南互保的影响

实际上,八国联军侵华主要原因是列强希望慈禧太后把权力下放给光绪帝,这样中国的资本主义就可以横行无阻的发展,列强的商品也就可以更多的销售在中国,可惜这件事几乎是踩到了慈禧太后的尾巴,太后大怒,有生以来第一次硬气得对所有列强宣战。然而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这些南方地主实力派可不想战火蔓延,打个没完没了。他们对满清的腐朽也是受够了,所以搞了一个“东南互保”,袁世凯正好是这“东南互保”的一员,看着这么多前辈都这样,袁大头自然也不会做一只出头鸟。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首先,我们要知道八国联军战争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袁世凯。在战争爆发以前,袁世凯只是武卫右军司令,也就是新建陆军司令,手下只有7000人。

与此同时,武卫军,还有,聂士成武卫前军,董福祥,武卫后军,宋庆武卫左军,还有武卫中军。武卫军有五大部队,袁世凯只是其中之一。在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中,武卫军前、后、中军伤亡、溃散甚多,旋被取消番号。左军也受创削弱。

最后,就只剩下了袁世凯的武卫右军还保持完整,这也有了后来,清朝只能以武卫右军为核心建立北洋六镇,而袁世凯总管北洋军,最后逼宫迫使清朝皇帝退位的历史事件的发生。

在甲午战争爆发以前,武卫前军才是真正的主力,有2万部队,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才7千人。武卫前军聘用德国教官,全套德式装备,并且使用最新锐的毛瑟步枪、马克沁重机枪等等,被当时人称为「假洋鬼子」。

清廷希望将武卫军发展成为正规国家中央军的实验单位。以5名将军为核心,发展出5大部队。结果八国联军战争打乱了清朝的部署,5万联军彻底摧毁了武卫军主力。

此时,袁世凯就是北上,也是被联军摧毁的结果。毕竟武卫前军2万部队,那么精锐都在天津战败,袁世凯的7千人还能打败5万联军?但是,袁世凯保留了实力,在慈禧回宫以后,袁世凯的部队,赫然成为,清朝中央唯一可以依赖的部队。

可以说八国联军战争真正的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加速了清朝的最后灭亡。否则,在1911年,袁世凯根本没有实力逼宫。


历史救生圈


八国联军侵华时,面对朝廷多次要求山东巡抚袁世凯本人或派得力将领带兵驰援的谕旨,袁世凯先是拖延,待东南互保达成后,袁世凯以兵力吃紧、兵丁疲病交加、路上难免与拳会发生摩擦、赴援可能导致本省防务有失等为由,拒不派兵。后来在朝廷的强令之下,袁世凯才令夏辛酉带兵北上,等部队到达沧州时,天津已经失陷,实际也没起到什么作用。

袁世凯为什么不出兵呢?

是因为他知道朝廷这样做实在是荒唐至极。

袁世凯抚署山东,义和团到底有多大能耐,他最清楚不过,朝廷想要凭恃义和团与列强玩横的,只能是横得越嗨摔得越惨。面对朝廷的极端不理性,作为臣子,无力改变大局,他只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好止损工作,争取将来少割地少赔款,所以袁世凯在收到朝廷的宣战、抚团上谕后,马上急电李鸿章、刘坤一等,明言“时局是已大裂,从何收拾?”

东南互保达成后,袁世凯在加强对义和团弹压的同时,饬令对教堂、教士认真保护,随后又将山东省内的洋人一律押护至通商口岸集中保护,限制了传教士的活动,避免了民教冲突,故而义和团运动期间山东没有伤及一个洋人,列强也未能以“入境保护侨民”为由进入山东,使“山东省没有被叛乱和抢劫的风浪淹没”,维护了一方平安。用李鸿章的话来讲,那是“幽蓟云扰,而齐鲁风澄”。还有就是八国联军打到了直隶南部,与直隶邻近的山东各县纷纷告警。袁世凯认为,山东的义和团已剿灭殆尽,八国联军没有借口前来侵犯。同时他给德国驻京公使穆默等人打招呼,要求八国联军不要进入山东地界。由于没有及时得到穆默等人的回复,袁世凯遂让各县打造山东界牌,到处竖立。还真管用,八国联军一看到山东界牌或者墙壁上书有“此山东境”字样,便立马儿掉头,不加进犯。这一切,让山东绅民齐声感颂。

地方官,你的职责就是保一方平安。至于全国情势,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广总督李鸿章都知道太后是在玩火,对于北京的谕旨,也均不奉诏。并且与西方各国策划出一个互不侵犯、互保安全的东南互保同盟。这个同盟,北方的袁世凯也加入了。事后袁世凯跟属僚说:“此次变乱,各督抚中如无我辈四人搘柱,国事尚可问乎?”一句话,这四个人乃是大清最后的四根擎天柱。前三个是元老,后一个是后起之秀。11年之后,这一根也撑不住了,大清才完了。


端木赐香


我们可以假设袁世凯如果北上勤王的话,那么可能清朝灭亡的时间又要向后推移了,但是也不会太长,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溥仪不会退位,时间会向后推移?为什么呢?

溥仪为什么会退位?不是因为武昌起义,而是因为袁世凯,是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的,当时的革命党是没有实力和清廷对抗的,但是清廷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袁世凯的新军,这个也是清朝最后的砝码。只要是袁世凯站在清朝这边,那么革命党也不会掀起多大的浪,但是当时共和已经是大势所趋了,所以说即使有袁世凯清朝也不会坚持的太久,这个也是为什么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的原因。所以说溥仪退为,清朝灭亡最大的功臣还是袁世凯。那么如果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袁世凯带领他的新军去北上勤王会怎么样呢?

毫无疑问结果就是全军覆没,为什么呢?首先来说军队的数量,当时袁世凯是山东巡抚。当时的主要还是对抗义和团。但是他的新军只有一万多人。当时八国联军有多少人呢?大概在四万左右,而且东北还有沙俄的军队也在虎视眈眈。所以在军队数量上袁世凯明显不敢去。

其次就是军队军事素质上面,当时来说就算是袁世凯的新军军事素质肯定也是没有西方这些八国联军的军事素质高的。无乱世单兵作战能力,还是战略战术等等,袁世凯都没有胜算。

再就是武器装备,这个更不用说了,虽然说袁世凯的新军是模仿西方的武器装备的,但是差距还是存在的。士气上面也是明显不如八国联军,当时大清朝受洋人几十年的起伏,已经是没有人敢和洋人打了,因为实力差距在这里,而且朝廷一味的求和,这个对于将士来说就是最大的打击。

这个时候的袁世凯虽然说军队数量不多,但是当时清廷已经是对他没有太多的指挥权了,袁世凯完全可以不用理会清廷。清廷对地方的控制权已经是丧失的差不多了。

袁世凯自己也是根本没有意思北上勤王的,虽然说山东离京城很近,但是袁世凯自己也是知道不能去。慈禧自己和11国宣战,也是作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