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专访│数字货币监管即将落地?陈云峰:子弹会继续飞

专访│数字货币监管即将落地?陈云峰:子弹会继续飞

如何对乱象丛生的数字货币行业进行有效监管,一直以来,都是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大问题。

然而时至今日,数字货币最基本的问题——“是否属于资产”依然争议巨大,无法在全球取得共识。

经过去年“9·4”新政的肃杀后,中国社会对于数字货币的认识正渐趋理性,即便行业乱象仍时有发生。

数字货币以及由其衍生出来的各种业务生态,到底应当如何定义?中国对数字货币行业的监管何时会落地?未来监管又将以何种形态呈现?

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律师陈云峰,日前接受算力智库专访,详细剖析了以上备受全行业关注的问题。

监管落地的核心前提

纵观目前监管已先行落地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先定义数字货币的法律属性,再引用相应的法律推进监管。

如近期先后宣布启动监管的俄罗斯和泰国,均将数字货币定义为“资产”。

另一数字货币交易大国美国,也正在就数字货币是否为“证券”资产展开调查。

但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对数字货币的属性作出认定,在很多人眼里,中国也属于尚未宣布定性的国家之一。

不过,陈云峰对此表示不同看法。

陈云峰对算力智库表示,事实上中国早在2013年就对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作出了初步定性。

2013年12月,这个绝大多数中国人尚不知比特币为何物的时间点,央行等五部委就已经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对比特币的性质作出如下描述:

“比特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虽然这则通知看起来更像是从货币属性上否认比特币,但在陈云峰看来,“商品”一词就足以说明当时政府对于比特币的定性。

即便如此,问题依然存在:政府对数字货币的定性为什么没能早早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难题作何了局?

业内有一些观点认为,各国之所以对数字货币的监管难以落锤,源于数字货币身兼多重属性,立法难度极大。

当数字货币处于ICO阶段时,它更像是一种证券资产;当数字货币处于支付和交易场景时,则兼具货币属性;当数字货币在区块链平台上作为有使用价值的代币被购买时,它又变成了一种商品。

陈云峰认为,当不同的场景转换导致数字货币的角色发生变化时,也需要用不同的法律去管辖,这就是法律监管难以落地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利益相关者站在各自立场上发声,加大了对数字货币定性的争议,让监管立法前序工作变得更加旷日持久。

“市面上依然有很多传统投资大佬,以及政商界要员,包括巴菲特等人依然持否定态度,认为数字货币毫无价值,但链圈人、持币者则观点相反……这种源于各自财富立场的观点争论已经持续了10年,有可能还会继续持续下去。”陈云峰对算力智库解释道。

陈云峰进一步表示,数字货币之所以能存在并运行多年,是有其道理的,也可以认为其对社会是有一定用处的,因此政府也没有直截了当宣布其“非法”,“当下不具备对数字货币进行盖棺定论的能力、时机和条件”。

“我们可以引用一句话来形容这种状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技术与监管同步向前

监管落后于技术发展是新经济领域的常态,但在区块链行业,这一点表现得特别明显。

在数字货币尚未有适当法律进行监管的时候,数字资管等周边衍生服务型行业已经开始蓬勃发展,速度之快超出很多人想象。(见算力智库文章《震撼:数字资管业暗流汹涌》)

陈云峰对算力智库表示,资管在中国是很敏感的行业,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投资者都须注意风险。

对从业者来说,需要面对的是国家对于金融业的硬性规定,“资管公司按照规定必须是金融部门颁发牌照的持牌机构”。

当前数字货币资管公司无一拥有金融牌照,存在巨大的合规问题。

陈云峰认为,数字资管属于全新领域,相关监管应当如何进行目前仍处摸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法律法规,“如果(数字货币立法)前提成立,监管就会很快到来。”

对投资者来说,需要面对的就是交易风险和道德风险。

“数字货币资管产品和买基金一样,投资者需要承受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这是其一。其二,数字资管公司目前均非持牌机构,投资者需要明确资管公司的道德风险,比如财产丢失,盗窃等。”陈云峰指出。

对于未来数字资管乃至整个数字货币领域的业态,陈云峰认为国家会占重要角色。

与大多数人想象不同,国家对于数字货币的态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保守。近来“国家队”频频对数字货币“示好”,似乎按时着官方主流态度以及政策的潜在转变。

在陈云峰看来,国家除了扮演监管者外,也很有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积极参与者,“央行也有可能搞一个交易所,对数字货币市场进行定位和规范。”

“正如前任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说,监管也是动态的,没有一个僵死的,一成不变的监管。我们国家的监管也在逐渐成熟升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