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湖广填四川是什么时期的事情?

默默的金子


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清朝初期的一次大移民。

四川盆地,历来是富饶之地,号称天府之国。但在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战争中,四川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坏。

这一切,都要拜张献忠所赐。

张献忠这个人,嗜杀成性,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就是个精神病。 他自称是上天派往下界杀人的神仙,以杀人为己任。

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是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后,四川人就遭殃了。他立了一块石碑,上个面刻着七个大字:杀杀杀杀杀杀杀,号称七杀碑。

这块石碑,就是张献忠在四川所作所为的浓缩。

张献忠杀人,随时随地。

有一年,他宣称要开科取士。等四川的读书人都兴高采烈地赶到成都的考场后,他就把这些读书人全都杀了,然后把他们的笔墨堆在一起,像一座小山,号称“笔冢”。

上朝时,大臣们正在议事。突然,张献忠就让人把他的狗牵过来,狗在哪位大臣的身边吠叫,就把谁拖出去杀了,号称“犬决”。

就连每天晚上侍寝的妃嫔,第二天早晨,他也要把她杀掉。

就是这么一个人,几乎把四川人杀了个精光。

清朝入主中原后,四川只剩下不到10万人 。由于人丁稀少,大片沃土荒芜,甚是可惜。于是,康熙皇帝采纳建议,下令四川的周围各省,向四川移民。前前后后,一共移民一百多万人。

这其中,以湖广省移民四川的百姓最多,故称“湖广填四川”。

湖广省,即现在的湖南省和湖北省的合称。有人把“湖广填四川”的”湖广“解释为“湖南湖北和广东广西”是不对的。


趣谈国史


其实我对这个问题很好奇,因为我就是四川人,很确切的说历史上真的有“湖广填四川”这件事,这个可以从四川人的家族族谱上找到答案。我将简单的介绍一下关于“湖广填四川”的一些历史事件。

首先,我的太祖父那一代就生活在清朝,据说还在当地做个小官,曾祖父被抓过壮丁,打过淮海战役,腿被击穿后来被遣送回家了。那个时候对这些事情也不太感兴趣,当时还小所以没有细问。言归正传,我们说说“湖广填四川”的事情。明末清初受战乱的影响人口锐减,大家都知道“张献忠屠四川”,历史上也的确有这么一回事。当然他屠杀的人没有《明史》里面那么恐怖,史书说他杀了六万万人,也就6亿人,四川人几乎被屠杀殆尽。有人说是笔误,应该是六百万,我认为六十万都多了。

要知道张献忠手底下的人也就十来万人,怎么可能屠杀那么多,而且都是百姓,他杀那么多人,兵力如何补充,肯定被清朝抹黑了。张献忠屠杀的人基本都集中在成都和他活动的几个城市,四川也很大,要说全部屠杀是不可能的。张献忠毕竟是农民起义,对统治者来说这是个威胁。清朝不黑张献忠,万一有人效仿怎么办。反正把他写成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让百姓产生恐惧心理,让他们远离起义军,达到恐吓的作用。

四川历来就是地广人稀,本来没有什么人,明末清初又受到战争的影响,百姓死的死,跑的跑,土地荒芜,人口严重不足。所以,清朝就把湖广的人口迁移到四川进行定居垦荒,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我也不想看百度上面写的,就拿自己族谱上面的记载来说一说。我们这个家族,当然还有其他的家族,大多都是从康熙年间湖北麻城迁到四川的。时间大约康熙十四年,反正我们这个家族是这个时间段,虽然我只是看了一个大概,但是时间还是记得很清楚。至于移民了多少人就很难说了,不知道官方有没有数据。我个人认为,现在四川的原著居民应该很少。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可能集中在重庆和成都,另外南充(川北行省所在地)应该也有很多本土人,毕竟张献忠就在那个地方挂掉的。所以,我只能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答案,历史上真的有“湖广填四川”这件事,发生的年代就是明末清初,大约康熙年间。因为,康熙帝在位期间才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全国,顺治的时候四川和云南一代都还是南明的天下。


谋士说


湖广填四川历史上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元末明初,历史背景是蒙古屠川之后四川人口经济在元朝一直没有恢复过来,这次移民大概有50万以上;第二次是发生在明末清初,历史背景也是因为大屠杀导致人口锐减,第二次移民超过100万。下面我们一一来看。

一、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原因

我们知道四川号称是“天府之国”,自古就十分的富庶。特别是在南宋时期,四川的税收收入有时竟达到南宋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可见当时四川的富庶程度。当时四川的人口也超过1300万,有人甚至说有400万户2000万人。可是因为在南宋末年蒙古军队南下时四川等地抵抗十分激烈,给蒙古军造成重大伤亡。而进攻四川的又是比较凶残的蒙古大汗蒙哥,于是他举起屠刀大肆屠杀四川军民,仅在成都一地就屠杀了120万到140万人。经过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四川人口由原来的1300万下降到只有60万到80万之间,四川也由“天府之国”变成了人间炼狱。此后在元朝统治期间四川人口和经济一直没有恢复,税收收入在全国处于倒数,成为全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后来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先是徐寿辉部将明玉珍带领十几万军民进入四川,后明太祖朱元璋又大力推行江西湖广,湖广填四川的政策,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祖先正是那时从江西吉安移民到四川的。四川人口在这期间恢复到150万人,大部分的人口增长都是因为移民的增加,因此推断这次移民总体人数应该超过50万人。


总设计师邓小平

二、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的原因

在明朝末年四川人口恢复到了600万人,可是后来在张献忠、清军、吴三桂等势力的共同作用下人口又锐减到60万人。至于这次四川大屠杀的主要凶手现在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是张献忠屠杀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清军屠杀的并嫁祸给了张献忠,个人认为这双方都有参与屠杀。反正不管是哪一种,其结果是四川又一次变成了人间炼狱。


康熙皇帝

后来康熙年间清政府又不得不推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政策。不仅如此,全国许多其它地区都有移民迁徙到四川。这次的移民规模更大,人数超过100万。朱德总司令的祖先正是那时候从广东韶关迁徙到四川的。

朱德总司令

三、有四川是中国的幸运

此后四川人经过不断的繁衍生息,后来又重新成为人口大省,川渝未分家时人口更是突破了1亿。在抗日战争中成为大后方,300万壮士出川从军有力的支援全国抗战,为国家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还诞生了包括朱德、邓小平、刘伯承等人在内的一大批开国元勋。可以说中国有四川这块风水宝地真的是太幸运了。


执斧谈史说事


“湖广填四川”是清代往四川大规模移民的活动,因其移民大多来自湖南、湖北等地,故而被称之为“湖广填四川”。在明朝末年,由于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造成当地人口大减、田地荒芜。清代康熙皇帝即位后,为了恢复当地经济,不得不将大量外省人口迁入四川,以充实当地。

四川古称为蜀地,与重庆合称为巴蜀,在先秦时期曾经分别存在过古蜀国和古巴国。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隋炀帝大业年间,巴蜀地区有众200余万。至南宋时期,人口已经突破了1千万(《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但自公元1234年起,随着蒙古骑兵对四川的连续入侵,当地人口大量死亡,赋税下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经过明朝时期的恢复,到了明神宗万历6年(1578年)时,官府登记在册的四川人口(包括重庆)已恢复到300万。但由于明末的张献忠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因素,巴蜀人口再次下降。《四川通史》记载的清世祖顺治18年时,四川在籍人口仅余1.6万户,总数不到10万人(一说为60万)。由于战后人户稀少,田地荒置,四川呈现出了“虎迹狼蹄多于人迹,千里幅员,大半黄茅白苇”的凄凉景象。

自明思宗崇祯年间以来,张献忠等部攻陷夔府、剑州,又屠巴州及通江、开县各地。李自成自汉中兵败后,也南攻剑门、梓潼、绵州、绵竹、温江等地,纵火焚毁新都。随后,清军入关。顺治3年,多尔衮遣豪格自陕西入川,征讨割据于成都平原的张献忠。清军所过,动辄焚城,屠戮流民,造成了赤地千里的惨状。


清圣祖(康熙)即位以后,深感四川人口凋零,赋税稀少。为了充实川地,他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向四川大举移民。为了鼓励迁移,清政府还推出了减赋和免税等措施。因此自康熙年间始,一直到乾隆年间,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广西、陕西、贵州、云南、山西等省的移民就开始涌入川地,尤其以邻近四川的湖北、湖南两省移民居多,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在今天的广安、邻水、开江、金堂、宣汉、岳池、彭水、潼南、铜梁、南充等地就分布着大量湖广移民的后裔,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已经完全融入巴蜀文化圈。


“湖广填四川”不仅使得四川经济从明末的战乱中得以恢复,还促进了人口增长。至清高宗乾隆41年时,四川人口已近800万,远远超过了整个明朝时期的四川人口;到清文宗嘉庆17年时,川地人口首次突破2000万大关。


世界人文通史


“成都出美女,重庆有美食”,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共识,也可以说是享誉世界,但究竟是何原因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四川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是清朝初年,这也是川蜀人民难以抹平的惨痛记忆。

张献忠、清军和吴三桂,把四川弄得民不聊生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四川民众纷纷起义,朝廷则派出重兵围剿,大军所过之处兵连祸结,百姓死伤无数。其中农民起义军张献忠在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权,四川因此也就成了杀戮的主战场。

1644年,张献忠第二次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八旗清军、南明军队及地主武装一起杀向四川地区,1645年张献忠在西充战死,他手下的大将孙可望、刘文秀又在四川同清军厮杀了十三年。后来清朝军队在追杀起义军,搜捕南明朝廷的残余又杀人无数。

清军来四川可不是传经布道的,他们能实施“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想来也不会对四川人民心慈手软,此时的四川以是尸山血海,几成人间地狱。

1673年,已经降清的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叛清,再次把战火引向了四川地区,让那些劫后余生的川蜀人们又一次遭受了灭顶之灾,至1680年期间的8年平三藩之战,四川地区的人口以是十不存一了。

常言道“大灾之后是大疫”,四川地区紧接着就是一场大瘟疫,一下子又死了不少人。

比起清初,“屠川行动”最有名的还属蒙古灭宋

公元1123年,蒙古发起了消灭南宋的战争,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57年间,蒙古人在四川遭遇了空前激烈的抵抗,这个以屠城闻名,令欧洲闻风丧胆的强大帝国曾经三次攻下成都。

1231年,拖雷引兵攻掠四川,大肆屠杀成都居民。千年古城只落得民无噍类,城中遗骸达到惊人的140万!最近有学者从宋史、元史和明史提供的数字统计,四川被蒙古人屠杀后,人口由1300万减少到60万。

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开始由西部向东南转移,而四川,经此一击,千年的繁华与古老的文明形态几乎荡然无存。一个农耕与商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刹那间回到半游牧状态。

蒙古帝国征服世界的战争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灾难,它的破坏程度一直延续到今天。

据美国一位历史学家引用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到现在,中东地区耕地面积尚未恢复到蒙古入侵前的60%。

赴川新上任的官员,到此都哭了

话题收回来,平三藩之后,当四川盆地终于安定下来。

清王朝派出一批批赴四川任职的地方官员纷纷开始走马上任了,当他们踌躇满志的赶到任职地时,才发现传说中物阜民丰的天府之国竟是这般凄惨景象。到处是残垣断壁,没有一座完整的民宅,走在大街上几乎见不到行人,家家户户院中长满了野草,一副荒凉破败的景象。

见到此情此景,这些新上任的官员有的竟嚎啕大哭起来。其中四川巡抚张德地向康熙皇帝上奏折道:

“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官员,来到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但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局促不安,寝食俱废,经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天府之美名,惟有招来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别无良方上策”。

至此,四川地区移民已被正式提上清王朝的议事日程了。明朝末年四川人口为400万,而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四川省仅有人口9万余人,移民之事以是势在必行了,所以也就出现了我们人所共知的“湖广填四川”了。

湖广填四川,究竟填了多少人呢?

在这次移民大潮中,全国各地共向四川地区移民150万人,而这其中有1/4人来自湖南和湖北省。

剩下的,河南、山东占百分之5,陕西百分之10,云南、贵州百分之15,江西百分之15,安徽百分之5,江苏、浙江百分之10,广东、广西百分之10,福建、山西、甘肃百分之5。

在整个移民过程中,清王朝廷也做了一些重大举措,如各地官府清查户口,原籍为四川者全部遣返回四川老家。其他外省移民入川者将田地归其为永久产业,对移民开垦的荒地五年后才征税,并对新增加的人口永不加赋,这些利于民生的举措也吸引了大批的移民入川。

正是这次的移民大潮,才促成了今天的四川省人口众多,汇八方美食,集天下英才的天府之国。


王铭苇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首先从元朝的一百多年就没有人口迁移四川,再加上明末清初四川人口急剧下降。居然缩减到了九万人,真是骇人听闻。后来清政府急调湖广行省的人口去补充,主要是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也有安徽,福建其它省份的人口迁往四川。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原因就是四川战争不断,你唱罢我登场,当时在四川境内,不仅有张献忠的队伍,李自成的部队也转战四川,还有南明的军队,以及追杀起义军和南明军的清军,多股势力同时在四川打仗。而且清军的残暴并不输于张献忠的起义军,所到之处也是尸横遍野,屠城更是不在话下,最典型的“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两次杀人无数。还有就是当时四川境内暴发瘟疫,也死了好多人。也发生了饥荒,许多人流离失所,也造成大量死亡,还发生人吃人事件。因此四川人口剧减的原因是几方面综合造成的。为了填补四川人口,康熙颁布了许多优惠政策:给予入川者永久性土地,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命根子。准予入川者户籍。其他各省及地方政府人口迁移数量与政绩挂钩,提升各省地方官的积极性。同时鼓励移民垦荒,对于新开垦的荒地五年后再征税。也就是说,在五年内这些开垦出来的地所出产的作物全部归农民所有,政府不征收任何税。还鼓励生育,对于移民后出生的人口,不管多少不加收任何赋税。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当然由于奉旨入川,再加上地方官追求政绩,也会不顾民意强行征迁。这样强迫征迁也使福建、广东、江浙等濒海居民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辗转迁入内地。通过几百年的人口迁入,土生土长的四川本地人已经很少了,都是来自十几个省份的混合居民,现在的四川也就是这种状况。


乐乐爱收藏


湖广填四川是特指清初的移民政策,康熙帝诏书散布谣言张献忠屠川,所以移民就记下来了。毕竟是皇帝那么说的,所以迁徙的就流传下来张献忠屠川,湖广填四川了!招民填实是康熙三十二年的圣旨,所以湖广借地利原因最先入川。大约在康熙四十年前后,江西福建广东比较晚一些,约康熙末到乾隆初,川东被湖广所占,所以迁徙更远的川西方。所谓入乡随俗,移民来自四面八方,口音杂成,当然都按照西南官话改不了!入乡不随俗,就入不了乡,也就定居不下来。所以习俗当然是四川的人情世故了!一般口传都是道听途说,族谱记录是很清楚的。族谱可以链接早期亲人,一脉相承的血缘。据族谱记录入川的人络绎不绝与途,每天几百上千人从武冈,靖州,沅州等入疆。并非什么强制迁入等,是因为地少人多,生活惆怅之中,这也是天赐良机。据迁入大足族谱雍正六年记录,入川后思恋家乡。感觉四川土地肥美,年年有余,虽然远离故土亲人,然,要有远祖迁徙的情怀。






喊天堡


关于“湖广填四川”的具体时间,学术界普遍认为是从元末明初至清中期约500年间这一历史时期。但如果继续往前追溯,则早在宋代就已经开始有湖广往四川的移民,如清代《石柱厅乡土志》记载的该地九大氏族中,就有陈、谭、杨、崔、向、王六族迁自湖广,而陈氏“自宋高宗南渡时由楚北麻城孝感乡来厅,同马定虎平夷,授石柱安抚同知。传子陈曰应,袭职守土。派分十八支,巨族大姓,至今传三十余代。”而在这数百年间,又有几个移民高潮,如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清前期(从康熙十年至乾隆四十一年,即1671年—1776年)。

至于移民的规模,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厘清移民的分类问题。凌礼潮对葛剑雄、曹树基、张国雄等关于移民的分类分别作了评价,并在张国雄关于移民动因的基础上,将移民类型分为四类,即避难移民(躲避战乱;自然灾害;逃避赋役)、军事移民(军籍屯田;随军入籍;起义将士)、政府移民(招民垦荒;仕宦入籍)、贸易迁移。(凌礼潮:《“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比较研究刍议》)而不同移民类型的规模不尽相同,有些类型难以估计,如贸易迁移,有些在学术界已经做了一定统计,比如起义将士,据曹树基统计,元末明初麻城将士随明玉珍入川,人数约20万人,包括随军家属。人口总数应在40万人以上。这个估计目前不见异议,可见已为学界所接受。明末清初随张献忠入川的将士,据凌礼潮统计,仅麻城就有5.7万,加上家属,人数当在10—15万之间。


楚邾


提起湖广填四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明末清初时候的移民大迁徙。严格意义上湖广填四川在历史上有两次。

第一次是元末明初的时候,北方地区狼烟四起,战斗频繁,南方的湖广、江浙、江西、广东也是动乱不断的。在当时只有地处西南的“天府之国”四川偏安一隅,未受过战争的摧残。特别是在徐寿辉在湖北大起义以后,四处出击。湖北、湖南的很多老百姓纷纷逃往了四川。

1357年,徐寿辉的部将明玉珍带着很多湖广的军民进入了四川。后来陈友谅杀了徐寿辉自立为皇帝,但是明玉珍不听他的号令。明玉珍在部将的支持下,也自立为皇帝,国号是大夏。在朱元璋平定了大夏以后,开始积极组织湖广的移民进入四川,从而有了第一次“湖广填四川”。原因很简单,四川毕竟经历过宋元之际的残酷战争,南宋和蒙古在四川地区对峙了25年之久,人口还是比较稀少的。

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的时候是明末清初。张献忠大举入川,其后清兵也实施三省会剿以及八年的平吴战争。整个四川经历了极其惨痛的浩劫,四川人口锐减。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四川共有312万人,而到了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的时候,四川只有18509丁,如果一丁相当于6.7人的比例,整个四川也就只有十二万人。

为了恢复四川的经济,清政府制定了很多措施让外省的人移民进入四川。湖广填四川大概从公元1671年开始大规模展开,到1776年为止,前后历时105年之久。根据推算,在一个多世纪里面,川东地区接纳的移民大概为95万人,川汇总地区接受的移民为215万人,而川南地区接受的移民为312万人。整个四川接受移民达到了623万人。

根据清末的资料对当时成都的人口做统计:“当时成都人,原籍都是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占5%,陕西10%,云南贵州占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陕西、甘肃5%。”

近现代四川籍的很多人物都是四川移民的后裔。比如朱德的先祖是来自广东,陈毅、聂荣臻的先祖是来自于湖南,刘伯承的先祖是来自于湖北。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湖广填四川事件,自清康熙年间开始,至道光年间结束,历经五朝,近百年时间才算完成,移民约120余万人,通过了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后才使四川这个被战火几乎灭绝的地方,逐步恢复了生机。

当年在清军剿灭了张献忠与南明政权之后,四川原住人口已所剩无几,据当时不完全统计,整个四川所剩已不足10万人口。据记载:当年战后康熙委任张德地为成都知府,等他走马上任到了成都一看,这座昔日繁华的都市已是满目苍夷,遍地白骨,没有了一间像样的房子,百姓数里之距难觅一人,无奈官衙只可暂居到保宁府(今阆中)待恢复了数年之后才有条件迁回成都。张德地上书给康熙皇帝,说明了四川的现状,要求皇帝下旨往四川移民。康熙帝批准了这个建议,指令先由邻近的湖南,湖北及两广开始,从人口较密集的地区分出一部分人迁往四川,朝廷颁布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搬迁费用,安置费用全由朝廷负责,到了四川之后土地谁开垦归谁所有?五年不收赋税等等,等等!可是故土难离,谁乐意走啊,朝廷动用了各种办法,又给各州各府下达了任务,甚至把指标完成的好坏与官员晋升提职挂上了钩,以致迫使一批又一批人被逼走上了迁徙之路。这么偌大的一个工程,在当时条件下,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从康熙年间开始,至乾隆年间达到顶峰,一直到道光年间这项工程才算基本完成。

这次移民与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一样,都是由官方组织有目标有计划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对于当时调配中国人口的分布密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