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罗马帝国军队有什么过人之处?

用户59204735285


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军队也不是一以贯之的啊,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马改前、马改到帝国前期、帝国后期。罗马军团战斗力最强的阶段在马改后到帝国前期,成为罗马帝国扩张的一支无往不利的铁拳。相比较当时大多数军队,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是职业军人化,盖乌斯.马略改革前的罗马军团还停留在传统的希腊重步兵体系兵农或兵民合一的阶段,只有罗马公民才可能成为军团士兵,按照社会地位与年龄阶段的不同,分为青年军、成年军、壮年军,而贵族与元老往往组成骑兵团掩护军团侧翼。马改前的罗马军团成功地赢得了布匿战争等几次大规模战争的胜利,但是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与自耕农的破产,这种类似于唐代府兵制的军事制度很快无以为继,因此107BC开始的马略改革将罗马军团改为职业军,由国家招募军团步兵,招募来的步兵统一配给武器装备与后勤补给,至少需要服役16年。职业军人体系使得罗马军团完成了武器装备与训练标准的统一,训练时间、训练效率都大大提升,相比当时大多数国家还在搞的兵农合一的征召兵体系,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二是战术科学化。罗马帝国军团相比当时风靡一时、无往不利的马其顿合成军战术体系,做了有利于意大利半岛的改进。传统的马其顿合成军体系十分依赖于保持重型方阵枪兵的阵型完整性,而战斗的胜败与否则取决于侧翼出击的重型冲击骑兵能否及时穿插到位。这一战术体系在地形平缓、起伏不大的亚洲地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并不适宜于丘陵与山地起伏的亚平宁半岛与高卢地区。罗马军团首先引入了战术分队的概念,将统一装备的罗马军团编制为8到10个大队(cohort),战时各大队独立列阵,每一个大队都具备独立的攻防能力。这一战术设计既可以根据地形需要灵活调整大队的正面与纵深,又可以通过有效的旗帜与信号来指挥各大队遂行独立的战场机动进行包抄、侧击或穿插,在当时几乎是划时代的进步。

三是长于土工作业。相比较当时的各民族与各古典国家军队,罗马军队的土工作业、野战筑城水平是最高的,攻坚能力也是最强的。罗马军团在行军的过程中还携带有大批的木材、皮货、铁料、工具,还有大批工匠与仆人专司制造各类专门器械。罗马军团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寻找宿营地,开掘壕沟,构筑围墙,形成比较完善的野战宿营与防御体系才休息。这一持重慎战的态度虽然导致罗马军团推进速度极为缓慢,每天只能推进二十到三十公里,但是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战时的安全,也为自己准备好了一个最后的防御要塞。罗马军团土工作业能力的强悍体现在阿莱西亚围城战中,高卢起义军统帅维钦托利在闭门不出的情况下,罗马军队居然围绕着阿莱西亚城又构筑了一条长墙将维钦托利反包围在内。其攻坚能力可见一斑。


军武次位面


罗马帝国,被誉为古典三大军事帝国(另外是马其顿和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之所以能得此殊喻,关键就是军队很能打。帝国的军队直接继承于共和国后期马略的军事改革后的军队,改革后的罗马军团从此如同天神般在西方世界所向无敌,其过人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战术

战术是非常重要的,战术的水平往往决定了战争的胜利与否。罗马的新战术直接开启了西方战法的新时代-小型重步兵方阵时代,由两个百人队组成一个基本军事单位——小队,每个百人队人数从60—80不等,小队人数则是120—160不等。之后三个小队组成一个大队,一个大队大约有450—570人,十个大队组成一个罗马军团,一般由4500—6000人组成。同时,一个罗马军团配有一个附属军团,也称联合军团。两者的建制类似,但是附属军团的骑兵为600人。两个罗马军团与两个附属军团共同构成了执政官(也是保民官)统帅的集团军,由一名执政官指挥。每个小队组成一个方阵,方阵由每横列20人,纵6人构成,两人之间间隔1.8—2米。横列的各小队之间约为30米间隔,各小队交错排列。小队在进攻或防御时,会摆成进攻性龟甲阵或者防御型龟甲阵,待敌人靠近之后,先是一波标枪扔过去,然后军队向前推进,同时辅助兵团会不断的进行远程输出支援。这在当时是非常高明的,对比同时期的中国,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鱼鳞阵。



武器

自凡是打仗厉害手里也得有好家伙,罗马人的军队数量和蛮族相比是有限的,因此提高武器装备的精良程度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罗马重步兵最仰赖的武器,就是罗马宽剑,罗马宽剑的威力要比希腊世界的重步兵长矛强大的多,在皮德拉战役中,罗马军突破了马其顿方阵后,就对其进行了疯狂屠杀。其次是罗马重投枪,沉重的投枪扔出后,能对敌人造成重创,同时不能回收利用。再者就是龟甲阵必备的罗马盾一道道盾墙阻碍了敌人对罗马军人的进攻。除了这些单兵武器,罗马人还极擅长炮火的使用,像弩炮、扭力投石机、蝎弩等,各种先进武器的完美搭配,造就了罗马军不败的神话。



勇气和荣誉

帝国军队以战斗为荣,如果战败,会每十个人挑一个乱石打死,以此强调荣誉的重要性,所以帝国初期军队宁战死,不投降,这也是蛮族士兵不具备的。


不过随着领土的扩张,帝国的短板终于显露出来,重步兵军团再也不能满足帝国领土的守卫,于是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因地制宜,采用了更加有效的具装骑兵。而西罗马则采用了蛮族雇佣兵,最终亡在了自己曾经的手下败将手里。


火器工坊


从罗马帝国走向兴盛起,到帝国开始衰落时,有一件军备经常会被人忽略,但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就是罗马军队的盾牌。其作用之大,以及其陪伴罗马帝国的那些个时代,甚至给人一种感觉:罗马帝国好像“盛也盾牌,衰也盾牌”。

那么,罗马军队的盾牌究竟有什么奇特之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到盾牌诞生的那个时代说起。

罗马人一向惯于使用重装步兵作战,因此步兵的装备是备受罗马军队重视的一环。但自从高卢人于公元前390年劫掠过罗马之后,从失败深渊中走出来的罗马决定要奋发雪耻。为此,它重新整备了军队,誓要向给罗马城带来巨大羞辱的高卢复仇。其中,他们在军备上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换装盾牌。

在此之前,罗马士兵使用的盾牌是欧洲绝大多数步兵都会使用的椭圆形盾牌,这种盾牌轻便、灵活,但防护面积有限。而经过高卢劫掠后,罗马人新换装的盾牌,正是我们后世熟知的方形大盾牌,它被罗马人称为“长盾”。

顾名思义,长盾相对于此前使用的希腊式圆盾要长得多,这意味着它能提供更大的防护范围。罗马长盾高度常在一米以上,足够遮住士兵大半个身子。而这种长盾以多层木板为主要材料制成,木板上包裹帆布和皮革,并在方形盾牌的四个角加上铁边,使盾牌更加牢固。

公元前一世纪后,罗马又将长盾改进为弧形,更好地贴合士兵身躯进行防护。如果士兵蹲下,身体将完全处于盾牌的掩护中。

在罗马军阵中,这种盾牌发挥的作用非同小可。要知道,在全身盔甲技术尚未发达的古典时期,一面足够大的盾牌是保住士兵性命的不二之选。由于罗马士兵习惯排成横列战线,因此他们的大盾就如同一堵墙,足以抵挡来自敌人的猛烈进攻。而事实证明,这种长盾还有令敌人意想不到的用途——缔造人力“坦克”。

在进攻时,当面对城墙上连绵不绝的箭雨和标枪,罗马士兵迅速靠拢,将盾牌并排排列并举起来,结成“龟形阵”来阻挡敌人的远处攻击,为部队靠近城墙提供掩护。而这样的防护力,对于古代的军队来说,就如同现今的坦克一般所向披靡。除非敌人用抛石机抛掷巨大的石块,否则很难击破这种古代“坦克”的外壳。

不仅如此,在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中,还不止一次记载到罗马人用盾牌当做攻城的云梯。

在一次内战中,将领安托尼乌斯就命令士兵以龟形阵靠近城墙后,让后面的士兵踩着同伴的肩膀和盾牌登上城墙。这种攻城方法甚至风靡一时,以致到了后来,连蛮族人也学会了这种“人肉云梯”。

以长盾配合标枪和短剑,罗马人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们击败高卢、征服西班牙和达西亚、挡住了希腊人的长矛和波斯人的弓箭。连称雄一时的马其顿方阵也摆在罗马军队之下。相比起马其顿人数米长的长矛,装备大面盾牌和短剑的罗马人只要从侧后杀入,马其顿阵中便是血雨腥风的屠杀。

▲马其顿方阵接战时

但到了罗马帝国后期,随着帝国政府的腐败和战事日益繁重,罗马军队又不得不采取较便宜的椭圆盾牌来代替工序繁杂的长盾。而随着罗马军队中蛮族成分越来越多,罗马军团过去的军阵也不复存在,士兵们又回到了狼奔豸突的作战方式中,小巧灵活的圆盾更受战士的青睐,笨重的长盾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虽然自罗马之后,长盾很少再为军队采用,而火枪的出现更使盾牌失去存在的意义。但时至今日,警用防爆盾的设计仍然和长盾有几分相似。它陪伴罗马军人征服了欧洲,至今仍能保护人们的安全,不可不谓兵器史上一大传奇。


WarOH协虎


罗马是西方古典时期人类世界的超级大国,而罗马文明也是古典时期人类文明的巅峰代表。罗马在政治结构上,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权,施行君主制。而罗马皇帝虽然是家族继承制,但其传承制度的地位和稳定性都有所欠缺。

罗马帝国从奥古斯时代至476年西罗马灭亡,维持了五百年。在这五百年里,经历了一共九个比较连续的王朝,而在各个朝代内部,皇位的传承并非完全遵照血缘,只要得到皇帝的信任,就能成为继承人。

罗马皇位继承为什么如此“儿戏”?罗马帝国的政治运行为何这样混乱?原因不仅是元老院制约了皇权,更重要的是军方力量的太过强大。

翻看罗马帝国史,但凡有点名气的帝王,基本上都是著名的军事统帅,如奥古斯都、图拉真、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等,而那些依靠血统或者民众支持的帝王,相当部分,也是凭借其军事成就和在军中的地位支撑。由此可见,军事对罗马政治的巨大影响。

不过有一点比较奇怪。一般一个国家和文明在创业期会注重军事,而当江山稳固后,军事力量对政治的干预能力会急速减弱,转变为维护国家安全的用途,很少直接介入政治,更不要说干涉皇位的继承权。

军事力量因巨大的破坏力而受到政治权力的限制,也只有这样,国家和文明才能维持繁荣和稳定。只有当国家和文明陷入危险时,军事力量的支撑作用才得以凸显,进而脱离政治权力的掌控,走上前台,但这也代表着离天下大乱不远了。

不过,罗马却不是这样。罗马帝国和文明实力强大,在这数百年稳定繁荣的时间里,政治权力并不能压制军事权力,而是被军事权力掣肘,帝国内部深陷动荡。罗马帝国政治和军事权力失衡,严重消耗了内部实力。这也是导致罗马帝国只维持几百年的一大原因。

罗马帝国的军事权力为什么影响力如此之大呢?这要从地缘环境来分析。

罗马帝国幅员辽阔,包括了几乎整个环地中海板块以及西亚、中欧、西欧等地。

地中海气候稳定,让罗马人能够在有限的文明水平下突破海洋这个地缘屏障,并将整个环地中海板块整合,建立了庞大的罗马帝国。

但地中海的天然阻断作用是存在的,且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换言之,罗马的整合力度有限,其影响力的辐射距离还是受到地中海影响;而中欧、西欧等地,脱离了地中海辐射区域,罗马要翻越阿尔卑斯山才能向其投射影响力。再加上意大利半岛在体量和规模上的限制,这代表着,罗马统一的外表下,内部板块间的关系并不紧密。

当然,罗马各板块间不紧密并不意味着能够脱离罗马的版图,毕竟,各板块的文明落后(大多都是未开化的蛮族)。罗马派驻当地的军队和官员以及迁往当地的殖民者,相对多数的当地蛮族来说,是少数派,短时间内无法与当地土著融合。这些少数派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需要罗马帝国的支持。如果与帝国决裂,不仅会遭到当地土著的攻击,还会受到帝国的讨伐,双重打击之下,必定是败局。

不过,边缘板块的罗马人系统,虽然不会脱离帝国,但其地缘结构上的独立性,再加上地缘距离遥远,让意大利本部无法有效管理,因此,本部给予罗马官员极大的自主权。而各边缘板块人口、文化复杂,罗马人只能高度依赖军事力量来进行有效控制,所以当地的罗马政治结构,是以军事为中心构建的。这种情况下,罗马的军事统帅性质的总督就有了极高的社会治理以及外部进击和防御的自主权。

罗马帝国在多个战略方向上都有强大的敌人。这样的情况下,罗马不管是因为开疆拓土还是保卫防御都需要在边缘板块开展军事行动。但是罗马帝国疆域辽阔,还有地中海和阿尔卑斯山的阻隔,本部和边缘板块之间的交流较为困难,这就让本部必须授予边缘板块总督极大的军事自主权。

罗马特殊的地缘环境让地方总督获得极大的自主权,再加上边缘板块有大量异族,因此边缘板块需要配备较多的军事力量,那么总督的军事自主权也就进一步变大。

总督有军队和高度的自主权就有了和本部叫板的实力。虽然边缘板块因异族而不会离开帝国系统,但并不能保证其不会因为强大的军事实力,而不去争夺意大利本部的控制权。代表人物就是共和国时代末期的马略和苏拉。

当然,罗马可以从道德和法理层面将这种行为定性为叛逆,并从罗马人心中建立对应的世界观,增大野心家夺权的难度——即使夺取到政权,也会被法理所不容,而得不到民众的认同,那么统治基础就不会稳固,容易被推翻。

但是,罗马并未建立一套约束军人夺权的纲常礼法体系。不过这也是符合罗马实际情况的。

罗马的地缘环境决定了,边缘板块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极大的自主性。因此,即使是帝国稳定繁荣时期,也非常容易诞生实力强大的军阀。而军阀的实力足够强大时,自然会想进一步增大自己的权力,那么夺权,就成为罗马政治上不可避免的部分。

偶尔几次篡位夺权,还可以进行强力的打击,但篡位夺权成为常态化,就不太好打击了。毕竟大规模内战就代表着严重内耗。

这样的背景下,不如直接默认边缘板块军阀的夺权行为。只要你足够强大,就可以成为帝国的元首。大家如果按照这套规则执行,就能减缓内部矛盾,不会导致国家层面的冲突,让国家陷入大规模战乱中。

除这以外,罗马的获取利益的方式也决定了边帅夺权,更能让人接受。罗马人聚居在意大利半岛,他们的收益除了自身的农耕收获外,更多的是来自于各边缘板块和异族的贸易交流或者武力征服。这就是说,罗马人的利益获取是来自意大利半岛之外,而不是内部生产。

为了确保外部资源流入意大利半岛,军事力量的作用就非常重要。军人对边缘板块的征服让罗马可以从容的获取财富;军人对外的掠夺,让财富直接流入意大利半岛本部,让罗马人获利。

军队在获取财富方面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边缘板块的总督自然会获得罗马民众的好高和威望,这就奠定了他们的民众基础。

总之,特殊的地缘环境,让罗马帝国的边缘板块军事统帅,有强大的军队和高度的自主权;再加上,罗马帝国的一套有利于边帅夺权的“潜规则”和边帅较高的民众基础,让其对意大利本部以及皇权的确立都有极大的影响。不过正是因为政治权力向军事权力的妥协和忍让,让罗马帝国免受结构性内耗的负面影响,让这个地缘结构十分松散的帝国辉煌的数百年。

不过,帝国虽然辉煌,但危机也在逐渐显露。公元395年1月17日,罗马皇帝狄奥多西逝世,将国家分给两个儿子。至此,罗马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

为什么罗马帝国会被分为东、西罗马?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将在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49章。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云石君


罗马军队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一支强大武装力量,其过人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军队纪律性强;其二、单兵素质强;其三、军队战术强!有此三点,罗马军队可以纵横亚欧非三洲无抗手,可以把地中海当成自家游泳池!


罗马军队不论是共和国时代还是帝国时代,他们的军队纪律性都是很强的。号令所下,如臂使指;击鼓而进,不论前面是刀山还是火海;鸣金而退,那怕前面有佳人横陈!军队通过严格的纪律约束,士兵之间配合极好,悍不畏死!

罗马军队前期是兵民合一制度,后期是募兵制度。不论那种兵制下,罗马士兵都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剑盾娴熟,弓马皆通!十名罗马战士可以击杀斯巴达克斯这样的角斗士冠军!百名罗马军队可以击败五百名日耳曼蛮族士兵。因此罗马士兵单兵素质高,不仅能征善战还能吃苦耐劳!



罗马军队分工明确,合作严密,战术配合极高!剑盾长矛兵在前面构筑一道盾墙保护弓箭手和中军,弓箭手在剑盾兵后面列阵中程射杀敌军,中军在弓箭手后面严阵以待策应四方,投石机、弩箭阵则在后阵远程攻击敌军,骑兵则在左右列阵,择机掩杀敌军,或者掩护中军!


大秦铁鹰剑士


前期的罗马军队有一种可怕活力,这是当时其他国家军队所不曾拥有的。我个人认为最具代表性的第一次布匿战争的米拉佐海战。最初看到这个战例的时候,我真的很震惊。

当时的罗马还只是一个内陆的城邦国家,而迦太基已经是地中海的霸主。完全是矮矬穷和高富帅的对比。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第一次接触水战(别说海战,连河战都没有过),甚至只能说能把船开起来的坐着船的步兵的这么一支军队,发明了一种叫做乌鸦桥的设备(用绳索固定,带钉子的木板桥),硬生生地把海战变成了船和船之间的陆地战,用三分之二的兵力大获全胜。估计当时罗马人听到这个胜利消息时候的心情估计就像某一天你一觉睡醒,听说昨晚麒麟芯片把高通的市场份额全抢了的那种。

我想,如果曹操看过这个战例,三国演义也就到赤壁之战就该结束了。

总之,这支活跃在两千年前的军队身上,能看到一种近代军队才有的气质。


星空之下


赳赳大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是的,你没看错我说的是大秦不是老秦,这里的大秦就是西方历史上著名的帝国,古罗马帝国!古罗马和汉朝同期,两个国家开始交流以后都对对方钦佩不已,所以汉朝将罗马称为大秦,表示对他在西方国家地位上的认可!所以,大秦就是罗马,罗马就是大秦!

很多人提到罗马,喜欢推崇其过人的军事装备和战术,在这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展示罗马的过人之处,不死不休的奋斗精神!

罗马人的崛起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与秦国的崛起极为相似,公元前8世纪,秦国在犬戎手中收复西岐并在西岐建国。同时期,罗穆卢斯在台伯河畔建罗马城,开创了王政时代。

公元4世纪的时候北方的高卢人大举进攻罗马,曾经将罗马军队围困在卡比托利欧山中7个月。罗马人不得已交出数千磅重的黄金作为赎金才被释放出来,其屈辱不弱于当年汉朝的白登之围,但是最终罗马人击败了他们!

公元3世纪,罗马扩张到意大利半岛南部,在这里的希腊城邦向希腊半岛求援,当时岛上最强大的城邦摩罗西亚国王皮洛士率领希腊联军和罗马人大战。一开始罗马军队不是对手,损失远超希腊联军,皮洛士想要招降罗马人,但遭到拒绝。第二年双方又爆发大战,皮洛士再次取胜,但自己的伤亡也很大。战后皮洛士悲伤的说,这样的胜利和已经失败没有什么区别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皮洛士式的胜利,比喻得不偿失!

由于伤亡过大,皮洛士只能退回希腊,放弃在意大利南部的希腊城邦。罗马人以坚强的意志击退了对手,成为意大利半岛最强大的城邦!

不久,罗马和地中海霸主迦太基爆发战争,凭借顽强的意志,罗马人取得了第一次布匿战争和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胜利。尤其是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在汉尼拔的攻击下,16年内,罗马先后损失15万大军,整个国家处于崩溃边缘,但仍然将汉尼拔击败,原因就是罗马人有更坚强的意志。

罗马军队在和马其顿人作战时,面对强大的马其顿方阵,罗马人正面硬抗方阵攻击,灵活的刀盾兵在侧翼实施分割,一个一个杀掉侧翼的马其顿军人,从而击败马其顿占领希腊。可以说,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可能取胜的!

总结,罗马人的性格像极了老秦人,他们数百年的崛起史就是一个靠不屈的意志击败对手的奋斗史。无论是单兵战斗极强的高卢人,还是训练有素的希腊人,哪怕是在天才将领领导下的迦太基人,在面对同仇敌忾,不死不休的罗马人时都不是对手!


历史风暴


军团逐渐取代了方阵,成为新的战争方式。

军团的步兵根据年龄和经验排成了列,第一列被称为“哈斯塔迪”,第二列名为“普林斯朴斯”,他们一般都是大约30岁,服役7年以上,战争经验丰富的士兵。他们使用长两米多的重标枪,软铁头和矛柄中间有一段细细的连接,当枪尖在用力过猛时就会弯曲,枪头也常常因此折断,无法再次使用。不过,折断后的矛头也往往能够嵌入到敌人的盾牌和盔甲中,伤及对手。被称为“特瑞阿瑞”的最后一列,则是经历了无数战争,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他们使用的是长矛,这些人的老练和成熟使整个军队士气大振。军团的人数是根据条件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但是战术结构并不会发生变化。

当第一列队伍在投掷完他们的标枪之后,就立刻挥剑冲入敌阵,近身肉搏。如果第一轮进攻失利,幸存者就会马上退向第二队列,由第二列接着发动更为猛烈的进攻,如果两次进攻都失败了,幸存者将会退到第三列的后部,第三列就会收缩队形,举起长矛,提供一道安全的屏障保护部队安全撤退。可以说,人力的优势、灵活的战术和特殊用途的武器都使他们战无不胜。不过,除了战术外,罗马军团将士的素质和忠诚也是他们无往不胜的重要原因。


淼犇爱历史


军队战斗力的生成当然离不开训练,但罗马军队的过人之处在于,它的训练具有异乎寻常的超长性和严酷性。据记载,罗马公民入伍后,一般要经过长达3年的体力、耐力、技能和战术训练,才能转为正式士兵。训练中,士兵们经常要带上比平常重几倍的武器装备,进行全副武装的跳跃、格斗、战术演练和长途奔袭。像西庇阿、庞培这样的著名统帅,也经常和士兵们一起训练。

罗马军纪异常严格。按照规定,战斗中谁违抗命令或临阵脱逃,将受到当众鞭笞乃至死刑的严惩。正是如此严酷的训练和铁的纪律,才铸造了罗马军队令人难以置信的坚韧、勇敢精神。

人和武器这两个要素只有通过科学的编制、体制组合起来,才能形成系统的战斗力。古罗马早期,罗马军队就根据自己使用标枪、短剑和以步兵为主的特点,建立了由系列中队编成的军团体制,并创建了曾被恩格斯誉为“冷兵器时代最完善的”编制和战术的“罗马方阵”。

这种体制和方阵组合,便于协调指挥部队和机动灵活地发挥每个官兵的作用,并能形成持续不断的战斗力。公元前197年和168年的两次马其顿战争中,罗马人就是依靠这种体制和战术把马其顿军打得溃不成军,从此控制了希腊和地中海的广大地区。

罗马军队雄视世界700多年以后,由于受整个国家政治腐败和奢华纵欲风气的影响,本身也滋长起奢靡腐化之风,最终被哥特等“蛮族”打败,导致帝国覆亡。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对此曾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罗马人坚守住了一些优秀品德和科学的制度,才造就了自己的伟大;后来却因为奉行与以前完全相反的一套东西,把自己搞垮了。

不知道小兵兵的回答是否让你满意!


每日点兵


罗马从共和国时期 全国成年男性都接受军事训练 加上良好的国家制度 虽然历次败于迦太基但是都能迅速恢复其军事实力 到后来帝国时期完成马略改革 军事正规化 罗马帝国初期也有过许多以少胜多战役 匈人灭罗马属于 罗马最弱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