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乾隆为什么被传是海宁陈家的儿子?

历史大帝


乾隆的身世之谜要感谢两个人:一位是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大家许啸天,另一位就是家喻户晓的武学大宗师金庸。

1925年,上海出版许啸天的一部小说:《清宫十三朝演义》。书中提及乾隆皇帝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被雍正掉包做了皇帝,所以六下江南的时候多次到海宁拜会生身父母的坟墓。

1955年,香港《新晚报》开始连载金庸的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书中同样写到乾隆是陈阁老的儿子,还给他杜撰了一个弟弟: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

这两位都是当世大宗师,作品影响力巨大,一经推出,各种类似版本便层出不穷,乾隆身世由此成为文艺界的重要资源,被反复拿来写作出版拍摄,身世就此成迷。

乾隆到底是不是陈阁老的儿子,正方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住在陈阁老家

  2. 陈阁老家有两块御赐的匾额分别叫做“爱日堂”和“春晖堂”,两个名字源于孟郊的《游子吟》,让人联想。

  3. 那个被换走的雍正的女儿由陈家带回海宁,长大后嫁给了当朝重臣、大学士蒋廷锡之子蒋溥。蒋溥也甚得皇上恩宠,官至大学士。当地人遂将蒋氏夫人所居之楼称为“公主楼”。

这几点后世都遭到了历史学家的驳斥,以反方民国时期历史学家孟森的观点来看:

  1. 乾隆去海宁主要是视察钱塘江防潮工程,而陈家在海宁树大根深,房产众多,住宿条件最好。

  2. “爱日堂”和“春晖堂”连块牌子是康熙写的,与乾隆无关。

  3. “公主楼”这个说法是以讹传讹,蒋家自己人都不知道。

  4. 清朝规定,王爷家生完孩子要立马去宫里报备性别,以方便录入宗籍并取名,儿女互换掉包几乎不可能。

  5. 雍正十分精明,如果不是他亲儿子断不会传位给乾隆。

  6. 金庸自己承认:乾隆是汉人的说法是他杜撰的,因为他自己就是海宁人,小时候听过这个传说,故意写到小说里,也算是对家乡的一种纪念。

看到这,读者应该大致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总体来说,乾隆是海宁陈家后裔的可能性极低,至于那些影视作品,大家就当戏说了,不能当做历史!



日慕乡关


这种小道消息传了这么多年,还有旺盛的生命力,不得不佩服编造它的人。

关于乾隆这个事儿,清末的时候就开始传的沸沸扬扬的,老百姓喜欢热闹,反清的人又这么多,也就越扯越离谱了。

(影视剧中的乾隆)

最早起的版本是这样的:康熙朝的时候,浙江海宁的陈士倌成了京官,并且和当时的皇四子雍亲王关系不错。因为常来常往,就熟悉了。

等到雍亲王的侧妃钮钴禄氏生孩子的时候,一看,是个女孩。打听了一下,正好陈士倌的老婆也是那一天生了个孩子,是男孩。于是,四爷就是陈士倌叫过来,把孩子抱进去看了看,等送出来的时候,发现变成了女孩子。

陈士倌也不敢吱声啊,于是悄悄的回去了,没过多久,就辞官回家了。而这个男孩,长大了就是乾隆皇帝。

所以这么一扯,乾隆自然就成了海宁陈家的儿子。

但是这个故事明显戏说的成分太大了,为了黑而黑了……皇子生了孩子,那就是皇孙,宫里就这么不待见,连个人都不派过来看看?关乎皇家血脉的事情,皇子皇孙都是要有记录的,哪这么容易就让你调换了。

第二点,这四爷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对了,生了女孩为什么要换?那时候又不是计划生育,喜欢男孩接着生呗,抱一个孩子养,还是汉人的孩子……能相信才怪。

往最坏了说,真是脑袋被驴踢了,一时想不开,从陈士倌手里换了一个儿子。这可是天大的事情啊!就四爷这身份,你陈士倌能好好地接着过日子?当皇子的时候就不说了,当上皇帝了,这事儿还不上心吗?

所以,为了让这个谣言能够看起来像回事儿,又有人想尽办法找线索了。

(海宁陈家)

比如,海宁陈家有乾隆亲笔题的两块匾,一块写着“爱日堂”,来自“孝子爱日”这个典故。另一块是“春晖堂”,来自“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个典故。

乾隆真是明目张胆啊……但是,这两块匾和人家真的没有啥关系,那是他爷爷那辈儿,陈家有人在朝中做官,请康熙为自己的父母题的。

还有说乾隆南巡,就是为了去海宁陈家看看,所以四次都住在那里。这个咋说呢,乾隆喜欢旅游是众所周知的,到江南喝喝酒看看景,泡泡美女,很正常。至于为什么要住在陈家,那是因为陈家属于海宁大户,历年来出了很多的官员,所以宅子修的好,规模大也漂亮。

既然有这么个好地方,为什么不去住?

总之,到了金庸先生这里,就有了《书剑恩仇录》,于是,这事儿就更复杂了……

其实不用说这么多,就清朝这么严密的宗室制度,这么关心皇家血统的纯正性,想换个孩子是不可能,第一关都过不了,剩下的就别想了。


七追风


第一,小说的影响力巨大。

许啸天的《清宫十三朝演义》和金庸的《书剑恩仇录》中都提及乾隆皇帝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两作家对后世的影响力都很大,影视剧的传播也起了推动作用,导致很多不了解历史的人会有误解。

第二,乾隆六下江南,其中四次到海宁。

乾隆帝四次到海宁都住陈阁老家,给后世人们所做小说创造了联想的条件。但事实是乾隆帝到海宁只是为了巡查钱塘江大潮堤坝工程。

第三,两块牌匾惹祸

陈家有“春晖堂”和“爱日堂”两块清朝皇帝御书的匾额,表达的意思都是“父母之恩”。这让人容易产生联想。但事实上是康熙帝赐给海宁陈家的。

第四,乾隆帝是背锅侠

众所周知,乾隆帝的父亲雍正帝的皇位来路如今还存在疑问。不排除有人说乾隆不是亲生的来抹黑雍正帝(毕竟乾隆帝幼时还是很受宠的)。所以会有这种说法的出现。


我是历史新手达人甜甜物语,欢迎关注!


甜甜物语799



“帝出于陈(乾隆帝出于海宁陈家)”,可以肯定这是清末民间出现的精神胜利法,但它比阿Q的“我们家以前比你们都阔多了”更进了一步,那就是鲁迅一针见血的调侃,“一条xxx就把满清的命革了”!

信息传播的惯例是,凡与花边挂钩的几乎必然会成为热点。想想吧,大清以异族入主中原,就在盛世巅峰时,他们的老大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被革命,享其国本、寝其贵妃、续其宗嗣,满洲一场辛苦,还不是为汉人做了嫁衣裳!正义感、满足感爆棚有没有!也正是网文中最受欢迎的套路。




然而正如金庸自承:历史学家当然不喜欢传说,但写小说的人喜欢。

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成:小说家当然喜欢传说,但历史学家并不喜欢。

这本小说便是金庸初出茅庐便名动香江的《书剑恩仇录》。

红花会总舵主遗命义子陈家洛接任,并说这里面有个大秘密,但绝不涉及任何私心,全是为了天下百姓。

这个秘密后来解开,便是流传于江浙一带的传说:当朝皇帝乾隆,原来是海宁陈家的公子,陈家洛正是他一母同胞的弟弟。



两人面目极其相似,西湖畔初相遇,便互觉亲切,这乃是植根于血缘中的亲近。

随便吐槽一句,陈阁老的基因太强大,陈家洛和乾隆长得像也就算了,福康安竟仍然逼肖二人,可太不可思议了。

恢复汉家衣冠的大事,两兄弟之间,当然更好计议,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用骨肉血脉相维系,自然会比千句万句契约誓言更管用——起码于万亭和红花会群雄都是如此认为的。

然而事实证明这些江湖人士的zz水平和乾隆比起来,就像幼儿园和博士后的区别——只要不比奥特曼和光头强,一切都是天差地远。

最终,香香公主香消玉殒,红花会远避回疆,乾隆大获全胜,依旧为大清帝王,曾经念兹在兹的兴复大业,如一滴墨融入大海、如一只鹤腾入九霄。




金庸先生在后记中提到了历史学家孟森的考证,然后这道题下面还有回答也提到了孟先生。

遗憾的是金庸只写了一个结论,说孟森认为“乾隆是海宁陈家后人的传说是靠不住的,香妃为皇太后害死的传说也是假的”。

别的回答也只说,“乾隆帝不可能是海宁陈氏之后”。

这使人更加倾慕孟森先生的风采。

下面简单讲讲其人及其考证。

孟森,生卒年为1869-1937年,是清史学科奠基人。有《明史讲义》及《清史讲义》两本名作。



他对“帝出于陈”的详细考证文章应该是这篇《海宁陈家》,或许收于《明清史论著集刊》或《续刊》(查集刊目录无此篇,或在续刊之中。我没看到,不敢确言。),最近的版本是中华书局2006年版。

遗憾的是我手头并没有孟先生大作,虽然努力查阅资料,也终究不曾找到。

很遗憾。

我会努力找到这篇文章,然后再与诸君共享。

不胜惭愧。


王事情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是我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一生文治武功颇多,同时也是清朝开始衰败的起点;题干中的“海宁陈家”,指的是清朝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太子太傅陈世倌,两人之间到底是父子或者其他关系,听悦史君慢慢道来。

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陈世倌出生于浙江海宁盐官,父亲是礼部尚书陈诜。

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陈世倌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升侍读,历任山东、广东、顺天等地的乡试主考官。

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爱新觉罗·弘历出生于北京雍亲王府,父亲是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此时陈世倌32岁。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去世,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书立储密旨,立爱新觉罗·弘历为皇位继承人,藏于锦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提拔陈世倌为内阁学士,出任山东巡抚。

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陈世倌因母亲去世辞官回乡,雍正帝命他治江南水利,因延误被夺职,又命他赴曲阜督修孔子庙。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册封爱新觉罗·弘历为和硕宝亲王。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和硕宝亲王爱新觉罗·弘历即位,是为乾隆帝,陈世倌被起复为左副都御史。

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授陈世倌仓场侍郎,再迁工部尚书。

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陈世倌被乾隆帝授为文渊阁大学士。

同年十二月,陈世倌因治理淮、徐、凤、泗等处被水不利,乾隆帝下旨批驳:“世倌临行奏言岁内可疏,积水尽消,今疏言仍待来岁二三月,其所筹画皆不过就高斌、周学健所定规模而润色之,别无奇谋硕画,何必多此往返乎?”

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命陈世倌回老家,但没有批准他辞职,陈世倌上疏说道:“道经山东,闻有剧盗就逮。因案关数省,迁延待质。剧盗既鞫得实,宜速诛。请饬山东巡抚定谳,毋使久稽显戮。”

不久,陈世倌还职,加封太子太保,但很快因拟旨失误,被乾隆帝夺职,并下旨痛斥道:“朕斥世倌卑琐,即如世倌与孔氏有连,乃於兖州私营田宅,冀分其馀润。此岂大臣所为?今既夺职,下山东巡抚毋令居兖州。”

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陈世倌入京为乾隆帝祝嘏,乾隆帝赏他原衔。

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命陈世倌入阁办事,兼管礼部事。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陈世倌以老病乞求退休,乾隆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加封太子太傅。

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春,陈世倌辞行,乾隆帝写了御制诗赐给他,并称“皇祖朝臣无几也”,送给他银五千两,在家食俸。

不料,陈世倌还没来得及出京就去世了,乾隆帝为他上谥为“文勤”。

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举行禅位大典,皇太子爱新觉罗·颙琰即帝位,乾隆帝亲临太和殿授传国玉玺,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尊乾隆帝为太上皇。

清朝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在养心殿去世,嘉庆帝亲政,上尊谥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裕陵。

从上述内容里,相信大家是看不出来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和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太子太傅陈世倌有什么亲密关系,最多也就是正常的君臣关系,那为什么会有乾隆帝是陈世倌儿子的说法呢?

悦史君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的父亲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的登基之路太艰难,夺嫡之争及随后在位时的勤政,让他得罪了一大批朝野人士,用乾隆帝来说事也是一种黑。

第二,海宁陈家有两块清朝皇帝御书的匾额,分别是“春晖堂”和“爱日堂”,典故说得都是“父母之恩”。

这里貌似让乾隆帝和陈世倌的关系有点联想,但悦史君要指出的是,“春晖堂”和“爱日堂”这两块御书的匾额,是乾隆帝的祖父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赐给海宁陈家的,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着啊!

而且大家看悦史君前面对乾隆帝和陈世倌君臣之间的交代,乾隆帝对犯了错误的陈世倌多次痛加申饬,根本不给一点面子,根本不可能是父子。

第三,乾隆帝是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的第四子,雍正帝还有长子端亲王爱新觉罗·弘晖、皇子爱新觉罗·弘昐、次子爱新觉罗·弘昀、第三子爱新觉罗·弘时、第五子和恭亲王爱新觉罗·弘昼、皇子爱新觉罗·福宜、皇子爱新觉罗·福惠、皇子爱新觉罗·福沛、第六子果恭郡王爱新觉罗·弘曕等儿子。

应该说,雍正帝根本就不缺继承人,如果乾隆帝真的是陈世倌的儿子,他不仅不可能被当作皇位继承人,甚至连呆在雍亲王府的资格都没有!

综上,乾隆帝并不是陈世倌的儿子,他们只是正常的君臣关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论调,应该说与作家金庸的《书剑恩仇录》等作品有关,而金庸曾表示,他对乾隆帝身世的描写,只是根据家乡海宁的传说,没有史实根据,只是小说创作。

敲黑板,乾隆帝是雍正帝的儿子无疑!

(写有趣的历史,说不尽的传奇,我是悦史君,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历史这样说


看过金庸的《书剑恩仇录》的人都知道,书里和电视里,都把乾隆描写为是钱塘江陈府阁老的私生子,是当年雍正还是亲王,陈世倌还是康熙朝的阁老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雍王府的福晋生了个格格,而陈世倌府的夫人生了个公子,于是当时还是雍亲王的雍正灵机一动,让丫鬟去把陈府的公子抱过来看看,没想到陈府抱过去的是公子,抱回来的却是女儿,这事的发生,惊坏了陈世倌和夫人,两人吓出了冷汗,遂第二天赶紧上朝辞官回故乡,秘而不宣,怕被杀人灭口。

这是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里面的内容,但是这只是小说,不可信。


而由吴京,范冰冰主演的电视剧《江山为重》,同样也是把乾隆写作是陈世倌的儿子,这部电视剧从换孩子演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那么,乾隆到底是不是陈世倌的儿子?到底是不是汉人?


对于乾隆的身世,当代一些主流观点分化两极,各有看法,有些专家持肯定的态度,有些专家持否定的态度,那么我们就各自来分析分析,乾隆到底是不是陈阁老的儿子。


肯定的观点:


一:都知道乾隆风流浪漫,六下江南巡游,其中四次均住在陈阁老的家中,这是有历史记载的,真是存在,没有质疑怀疑的理由。


二:在海宁陈府有两块御赐的匾额,分别是“春晖堂”“爱日堂”这两个名字均出自孟郊的《游子吟》,中学的教科书中就有这篇诗,大家应该都会背诵,整首诗词如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乾隆借用诗词,取名“春晖堂”,其意不言而喻,让人浮想联翩。


三:传言雍正的女儿被陈家抚养长大后,嫁给了当朝大学士蒋廷锡之子蒋溥,而蒋溥也深受皇帝的恩宠,官至大学士,荣盛一时。其中,是否有照顾之意,让人有些猜想。


虽然持肯定的专家拿出了这些所谓的证据来证明乾隆是陈世倌的儿子,但是都遭到了一些历史学家的强力反驳,对这些个证据都感觉无稽之谈,牵强附会之意。


且列出了一些证据来反驳这些所谓的主流证据:


一: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住在陈家,是因为陈家在海宁树大根深,院子庭落格局非常让乾隆喜爱,遂每次视察钱塘江防潮工程是,均选择住在陈家,一方面可以省下建立行宫的庞大费用,一方面可以与前朝的阁老谈谈当地的官员勤勉之情,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陈家的“春晖堂”“爱日堂”这两块并非是乾隆赐予陈家的,而是乾隆的爷爷康熙所赐,陈世倌最为康熙一朝的阁老,颇有建功,做事深得康熙的信任和肯定,一些赏赐是少不了的,如此,解除了与乾隆的关系。


三:清朝有规定,凡皇室子孙出世,均要立马去宫里报备性别,以方便宗人府录入宗籍并取名,所以,很多的野史所记载的儿女掉包,绝无可能,再说了,当时的雍正自己已经有了几个儿子,何必再去偷换别人的儿子,难道他当时就知道,手里偷换回来的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当皇帝?雍正那么精明的人,就算退一万步说,乾隆不是雍正的儿子,那么,在雍正的弥留之际会把祖宗的江山传给一个外姓之人?自己的那么多亲生儿子,干嘛不传?对不?于理于情,均无法说通。


四:金庸先生自己也承认了史实:乾隆是汉人的说法是他自己杜撰的,没有历史根据,只是当做小说来书写罢了,大家不必当真,小说就是小说,与史实无关。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也都清楚了乾隆的身世之谜,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想随便调换孩子,还是不可能的,重点是自己有亲儿子,却把祖宗的江山,九五之尊传给外人的儿子,古今内外,相信找不到这样的人。电视剧就是电视剧,不是历史史实,大家看看笑一笑便可,不必当真。


爱恶搞的小猫咪


这是汉人的自我安慰的一种心里想法,也就是自欺欺人的心里。

清朝是少数名族满族人统治汉人的政权。在中国古代,清朝之前,就一个蒙古族统治汉人,但是不到百年就亡了。

汉人人多,不愿被异族统治,那时的口号就是反元复宋。

而到了清朝,情况还是一样,汉人还是不能接受被满人管,因为汉人太多了。一直都是喊着反清复明。

从清兵入关,到乾隆时期,经历了百年,中间有红花会,天地会,白莲教等,都是反清复明为宗旨,可是都没有能成功。

而清朝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到乾隆,国力越来越强大,百姓安居乐业,已经没有多少的仇清之心。

而那些反清之人看到,反清复明越来越困难,甚至于更本不可能。可是心里又不服气。



所以就传出乾隆是汉人的儿子。这样的话,乾隆本身就是汉人。既然还是汉人统治汉人,那就没必要反清复明了。

因为反清复明的目的,就是恢复汉人的天下。出于这种自我安慰的心情,一起撕破的想法,就有了乾隆是汉人之子。

后来越传越广,到了现代。有经过一些小说和电视剧的宣传。就更加被人所知了。


中孚鉴


重重的宫禁,严密的谱碟,不可能疏漏的宗室记录,无法混淆血统。

清末民初,反满风潮四起。大量的伪故事被编造出来,作为攻击清政权的手段。这些故事当然无法被消除,难免成为新的文学素材。


四川達州


乾隆6次南巡,4次到海宁,而且每次都住在陈氏的私园中,这是为什么呢?乾隆根本不是所谓的探望亲生父母,而是要阅视和筹划海宁的海塘工程。


自由人于亭


乾隆曾经六下江南,四次都住进了海宁陈家的私院,这是一个疑点。另外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大家许啸天,家喻户晓的武学大宗师金庸写的《清宫十三朝演义》和《书剑恩仇录》这两本书提到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这两位都是当世大宗师,作品影响力巨大,一经推出,各种类似版本便层出不穷,乾隆身世由此成为文艺界的重要资源,被反复拿来写作出版拍摄,身世就此成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