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阻断息肉变成肠癌之路?

holland巧克力


实际上,有95%的大肠癌是从大肠息肉逐渐转变而来的,而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这个过程一般需5-10年左右。因此,阻断息肉变成肠癌是十分重要的一点。

那么,该如何阻断息肉发展成大肠癌呢?

(1)切除结肠息肉可阻断大肠癌的发生

其实,大肠息肉就是肠粘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来讲,也就是长在肠黏膜上的一个肉疙瘩。

从性质上区别,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会发生恶变,而腺瘤性息肉的恶变几率较高。腺瘤性息肉又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息肉这三种,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

需要注意的是,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若不及时处理,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而炎性息肉相对安全,有时较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腺瘤发展的可能。

因此,若检查发现存在息肉时,应去医院及时切除,防患于未然!

(2)定期复查

发现息肉,即使将其切除后,环境也没改变,仍有复发的可能性,所以定期复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若有结直肠息肉病史的人群,都应定期复查。单发息肉切除且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不复发,则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以及关注,了解更多的“肠”识!


便宝宝大肠癌早期筛查


肠癌祸根在息肉,也就是肠管内长个“肉疙瘩”,从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一般需要5-10年,但也有进展快的,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息肉分为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而后者已被公认为是癌前病变,这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遗传率也极高,且肠癌的遗传易感性相对其他癌症较高,因此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也可以叫肠癌的高风险人群,定期做体检十分必要,尤其是肠镜检查,因为息肉早期是自身没有感觉,很难被发现,多是体检或者检查其他疾病时被查出,息肉较大时临床上会出现便血等现象。另外,炎性息肉长期刺激,也有发展成腺瘤性息肉的可能,因此切断息肉癌变的路径就是早发现,早做病理,早切除。


康爱在线


肠道里多长了个小肉肉,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这就是肠息肉,为什么我们要引起重视?“听说肠息肉会致癌,感觉好恐怖啊,我现在是不是需要马上去做个检查,看看我没有肠息肉”。近期,著名的好莱坞影星威尔.史密斯,因为做了一次肠镜,发现了癌前病变,及时的采取措施,阻止了肠息肉癌变的过程。

其实肠息肉是导致肠癌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关数据显示,95%的肠癌是肠息肉导致的,但是这个转变的过程是很漫长的,大约需要经过5-1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有足够的的时间来让我们阻止它。

肠息肉是不是都要发生恶变呢?

肠息肉的种类是很多的,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展成肠癌,比如炎性结肠息肉,则不容易产生癌变;还有一种腺瘤(结肠良性肿瘤),虽然也是一种良性肿瘤,但是它的发病率是较高的,如果小于1cm的腺瘤,癌变几率则较小;如果是大于2cm、表面呈菜花样的腺瘤,癌变几率会高一些,需要引起注意。

肠癌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1,大便不正常,如果正常的排便次数突然增多,出现频繁长厕所,并且长期反反复复发作;或者出现反复的便秘,都需要警惕肠癌的可能。

2,放屁次数增多,如果患友肠息肉则会比正常的时候放屁次数增多,这个也需要引起注意。当出现这个情况,伴有腹痛并且便血的情况,就需要及时到医院排除是否为肠癌了。

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检查呢?

确诊肠癌和筛查肠癌最灵敏和辨识度高的检查方式就是肠镜检查,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出现较小的肠息肉,肠镜还可以进行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测,明确性质,对症治疗。另外,对于有腺瘤和肠息肉或者肠癌家族史的人群,需要在45岁以后以后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避免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


美中嘉和肿瘤科普


大肠癌算得上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癌症,每一年全国都会有大量的大肠癌新发病人和死亡病人。而大肠癌很大一部分是由肠息肉的恶变发展而来。肠息肉是肠道中一种增生的组织团块,是非常常见的肠道疾病。

肠息肉的发生是由于肠道黏膜局部受到刺激而导致其更新脱落失常而出现过度增生,使肠道逛街平坦的黏膜表面出现小的隆起或凸起。肠息肉有很多类型,有些是良性的,大多数体积较小、底部带蒂、表明较光滑完整。这样的息肉只要体积较小且不持续增大则没有什么明显伤害;

而有些是恶性的肠息肉,这类息肉体积较大、基底宽、表面不规则甚至破裂出血,很容易发生癌变。腺瘤性息肉相较于由炎症引起的炎性息肉发生恶变的几率更高。因此,要想预防肠息肉演变成肠癌,定期的肠镜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五十岁以上或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肠镜检查尤为重要。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将肠癌扼杀在摇篮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