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歷史上達到傷亡忍耐度上限的軍隊有哪些?

倔強的函數


第一,經歷了兩萬五千里長徵的中國工農紅軍。主力紅軍部隊分為第一、二、四三個方面軍(籠統的講)在長征前有將近30萬人,後來因為左傾錯誤路線在中央的統治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放棄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歷時2年,在國民黨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下行程2.5萬里,前後犧牲20餘萬人,中途擴軍數萬人,到達陝甘根據地時僅存7萬人。

第二,抗日戰爭第一年後的中國軍隊。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現役部隊在200萬人左右。經歷了平津會戰、太原會戰、淞滬會戰、南京會戰、武漢會戰等一系列大型會戰後,損失150餘萬人,海空軍基本打光。

第三、長津湖戰役中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

因為作戰需要,入朝參戰的第9兵團進行擴編,兵團下屬的3個軍一改三三制的編制原則,超額編制每個團都是四四制或者五五制加強營,總兵力達15萬人。在零下四五十度的氣候下與美軍王牌的海軍陸戰隊第1師在長津湖展開激戰。因為缺乏禦寒裝備和後勤系統的落後,志願軍在糧食彈藥禦寒服裝極端缺乏的狀況下(8、9天吃不上熱飯,夜間為躲避敵機轟炸不能生火,1個班只有2床被子,只能靠抱團保證不被凍僵,根本談不上取暖。重武器無法攜帶,迫擊炮因為受凍炮管收縮,炮彈都無法放進去。就連機關槍都因為受凍出現故障)與武裝到牙齒的美軍陸戰1師血戰10天,粉碎了美軍第二次戰役在東線的攻勢。

志願軍付出了傷亡5萬餘人的慘重代價,僅凍死凍傷就有3萬餘人。戰役後期,其中58師、60師能戰鬥的戰士加起來僅有100餘人,依然全力追擊撤退的美軍。59師177團6連、60師180團2連、80師242團5連這3個除1名通訊員和1名掉隊的戰士生還外,大部分凍死在陣地上,成為解放軍歷史上光榮的“冰雕連”。

第四,鐵原阻擊戰的志願軍第63軍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後期,第63軍作為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的殿後部隊在鐵原阻擊美軍。已經參加過第五次戰役的第63軍已經損耗很大,全軍已經減員到2.4萬人,依然在鐵原阻擊擁有4萬兵力、1300門火炮、全程空軍支援的美軍達13天。戰後的第63軍全部戰鬥人員僅剩2500餘人。

第五、堅守上甘嶺的第15軍45師

45師堅守上甘嶺主峰陣地,是敵我雙方交戰的主陣地。整個戰役期間15軍傷亡1.1萬餘人,大部分是45師,基本上被打殘。

第六、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蘇軍第62集團軍

作為斯大林格勒巷戰的主力兵團,全程參與整個戰役。其損耗程度可想而知。


大將軍威武K


阻擊戰,對於軍事學家來說,是最沒有意思的戰役,敵人進攻,然後我們防守,敵人用盡各種招式,在你構築的陣地上用飛機大炮,用坦克轟炸,自己卻不能出戰壕一步,陣地戰打的最憋屈。尤其是在近代史中。


在解放戰爭中,面對國民黨的大規模進攻,我們解放軍最多的時候只能戰略轉移,並且派出小顧部隊象徵性的阻擊一下。但是我們曾經也硬碰硬的和國民黨打過阻擊戰。

東北戰場上,林彪最善於打運動戰,從紅軍時期開始,林彪就特別厭倦對於阻擊戰和陣地戰,向來都是以大炮掩護部隊衝鋒。然後收拾敵人。遼瀋會戰,東北野戰軍騰不出手來達到兩頭進攻,只能是在錦州城下以主力進攻,而以部分兵力駐守塔山,防備敵人從背後下手。塔山阻擊戰打了六天六爺,打的林彪都心慌,幸好錦州打下來了,林彪提著的心終於放下來了。此戰中第四縱隊共計傷亡4000人,殲滅國民黨軍7000人,最重要的是讓國民黨大部隊沒有和錦州城裡的敵人匯合。


黑山阻擊戰,是在遼瀋戰役的第一階段勝利後,負責支援的廖耀湘兵團總計10萬多人想撤回瀋陽被東北野戰軍第十縱隊連夜追趕最後阻住敵人在黑山一帶。戰役進行了5天,廖耀湘的美式裝備打不贏林彪,被隨後趕來的東北野戰軍主力圍追堵截,最後全殲。


徐東阻擊戰,負責阻擊的是華野十縱隊的宋世輪,據說此人善守。在圍剿黃百濤的時候,為了擋住邱清泉兵團的進攻,宋世輪在兩軍相隔不足20公里的地域打阻擊,整個淮海戰役第一階段,邱清泉部隊只進攻了9公里,剩下的陣地他一絲一毫也沒有撼動,黃伯濤兵團在最近的時候幾乎能看到邱清泉,但是就是隔著第十縱隊,當然第十縱隊也傷亡無數。


太原微事兒


抗美援朝時的長津湖戰役,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前後十天裡,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在長津湖地區與美國第一王牌陸戰一師狹路相逢。

在朝鮮北部蓋馬高原的冰天雪地中,最低溫度達到零下四十多度,沒有冬裝的第九兵團戰士,憑著頑強的鬥志,用手中簡陋的裝備,和武裝到牙齒的美國陸戰一師殺得難解難分。


戰爭的慘烈程度,一直到今天,雙方都不願提及。 在那個五十年一遇的嚴冬,沒有任何補給,中國軍人在冰天雪地中,崇山峻嶺間連續行軍18天,十萬大軍在長津湖地區潛伏下來,美國偵察機無數次飛抵戰區上空,帶回去的都是沒有發現敵人的消息。

後來美國著名軍事評論家約瑟夫·格登滿懷敬意地評價到:“以任何標準來衡量,中共軍隊強行軍的能力和潛伏、偽裝能力都是非凡出眾的!” 美軍第七師和第一師被分割包圍,開始艱苦的突圍戰,美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也因此創造了一句名言:“撤退?見鬼去吧,我們不過是換個方向進攻!” 在戰鬥中,美國第七師31團,因戰功卓著被稱為“北極熊團”,也全軍覆沒(印有北極熊圖案的團旗被志願軍繳獲,成為軍事博物館的展品)。

被稱為大紅一師的陸戰一師,在這次戰役中損失慘重,7000多人傷亡,超過2500人失蹤,還有7000多人被嚴重凍傷。 美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承認,有空軍的掩護,裝甲車引路,部隊撤退速度也只能達到每小時300米,如果中國人也有空中支援的話,陸戰一師難逃劫難。


志願軍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在戰鬥的最後關頭引燃了手中的炸藥包,撲入敵群。 27軍80師一個連的戰士,冒著零下40度的極寒溫度,堅守在陣地上,沒有一個人逃脫或退縮,最後全連以戰鬥姿勢全部壯烈犧牲,成為一個個永不傾倒、巍然屹立的冰雕。


蘭臺浪子


沒有太明白題主所說的傷亡忍耐度,看你的舉例好像說的是戰損比例。平時沒有太多的去關注過這些,就說一個我所瞭解的,那就是1943年11月的常德保衛戰。只說常德保衛戰,不說常德會戰,這僅是常德會戰的一部分。

1943年11月18日,日軍第11軍的第116師團與第68師團常德城郊集結完畢,開始向常德發起總攻,意圖以壓倒性兵力在短時間內一舉掠取常德。當時常德守軍是有“虎賁”之稱的國軍第74軍57師,師長是餘程萬少將,第57師有八千官兵。

當日軍打到常德城下時,57師已經在常德駐守多日,早就構築了堅固工事嚴陣以待,但是57師八千官兵面對的是日軍三個師團的主力,兵力對比處在1:4的劣勢。從11月18日在牛鼻灘與日軍先頭部隊接戰開始,經過連續多日的激戰,雖然57師拼死奮戰,但終究兵力火力懸殊太大,據守的陣地不斷縮小,至28日日軍已經突入常德城區,雙方在市區展開慘烈的巷戰,很多時候都是白刃肉搏。

57師經過十來天的苦戰,已經是傷亡慘重,但援軍卻遲遲不到,所謂的外線殲敵的計劃也似乎杳無音訊。29日,餘程萬向第六戰區發出了最後一電:“彈盡,援絕,城已破。職率副師長、指揮官、師附、政治部主任、參謀主任等,固守中央銀行,各團長劃分區域,據守一屋,作最後抵抗,誓死為止,並祝勝利。”

到12月2日,所控制的陣地只有中央銀行到筆架山區區幾百米的範圍,全師連傷員在內也總共不過幾百人,真正是彈盡糧絕。3日凌晨餘程萬召集師團幹部開會,最後決定由169團團長柴意新率百餘人留守,餘程萬則率另外兩百多人突圍。天亮前,餘程萬率兩百多人衝出常德,最後他帶著僅存的83人找到了外圍友軍,柴意新和留守的百餘人在打完最後一發子彈後又主動發起自殺性的決死衝鋒,最後全部壯烈犧牲。12月3日,常德淪陷。

在這一場堅守了16天的常德保衛戰中,八千虎賁僅有83人存活下來,戰損達到了驚人的百分之九十九,這一戰被譽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美圖天天看


因為在戰鬥序列中,正真的戰鬥步兵或裝甲兵只是序列中的一部份,後勤及支援單位佔了序列中很大比例,所以,當一支部隊傷亡超過20%一般會撤下修整,超過30%算是重創,會撤到後方修整。超過50%則喪失戰鬥力。

承受傷亡的極限估計是進行了二萬五千里長徵的中央紅軍,接近95%的傷亡率。二戰中斯大林格勒的各蘇軍步兵師,德國統帥堂裝甲師在步達佩斯,國軍餘程萬師在常德,這些都是超過90%的傷亡率。當然我認為二戰中日軍不算,因為有組織的禽獸仍是禽獸,不是軍隊。包圍殲滅戰中損失的不算,因為無路可走。德國統帥堂師是例外,因為可以撤退選擇留下。


null156312920


這個問題主要取決王朝是否強盛?皇帝是否英明?統帥是否統領有方?放眼中國歷史每朝每代都有不怕傷亡善戰之軍隊(清朝較少)。

一般說一支軍隊傷亡三成要換防了,傷亡五成應該失去戰鬥力了,但也有歷外,漢朝耿恭守西域,大軍只剩三十二人仍然阻匈奴破城,並在少量援軍幫助下成功突圍。唐恆羅斯之戰,安西軍二萬加胡軍一萬對戰阿拉伯聯軍十餘萬不落下風,後因胡軍叛變只剩二千餘唐軍還想反攻,並很快滿血在以後西域爭霸中取得成功。南宋岳家軍楊再興帥三百兵士,惡戰上萬金軍,殺傷敵數千全體陣亡無一投降。明末明清渾河之戰九千川浙兵抗擊數萬八旗鐵騎,殺傷萬餘不可一世的八旗軍,除數百人突圍外其它全部陣亡。至於解放軍就逆天了,中印之戰打散的三個解放軍組成戰小組,還抓了幾百個三鍋俘虜呢,但清朝這種亊情較少,尤其清末基本一觸及潰,部隊傷亡一,二成就逃得沒影了。總之部隊傷亡忍耐度取決於王朝興衰。


戰神0073353130


對於中國人民解放軍來說,只要還有人在,這支部隊就還能戰!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長的歷程中,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這樣的部隊批量的出現,讓世界真正為之矚目的是朝鮮戰場上,志願軍的戰鬥力。

前有三十八軍像釘子一樣插在三所裡,讓南北兩邊的聯合國軍無法匯合,使得第二次戰役圓滿收官。

中有六十三軍鐵原阻擊戰,全軍編制打到最後只剩下2500人,仍然完成了阻擊任務。

後有十五軍上甘嶺戰役,在炮彈雨,45師就像釘子一樣牢牢紮在了上甘嶺,聯合國軍多少次以為已經不可能有活的生物存在的陣地總會冒出一串串的子彈,讓他們屁滾尿流的撤回去。

還有,埋伏在長津湖畔卻沒有在衝鋒號中殺出來的冰雕部隊。

翻閱歷史,也只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這方面做到了極限。這也是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個標杆,除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自己,不會再有人可以超越!

所以,我們必須向中國人民解放軍致敬,他們是我們最信賴的鋼鐵長城!


自然居


我覺得就是抗美援朝戰爭中體現出高貴品質的志願軍,沒有之一。圍殲美軍陸戰第一師的戰鬥中,擔任包抄圍殲任務的部隊全部被凍死,都沒有退逃,這是全軍上下一致主動赴死的表現,全世界那支部隊在進攻作戰中有如此表現的?!防禦戰中,守不住會有嚴重後果,這個全軍都可以理解,進攻戰中,最多就是進攻不暢,戰果沒有最大化,哪有中國軍隊這麼誓死殲敵的?!

解放軍一路成長,在抗美援朝中達到巔峰,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有所下降,再往後實力就隱藏起來,沒體現出來了。

建國前,解放軍一直都有很多問題,首先,它是從人民中自發組織起來的,就是說組織管理這一點就需要話費很多時間,古代十年訓練一支軍隊,那還是國家行為,訓練缺的是兵,但國家行政體系健全,軍事統帥體系健全,有足夠的人才組織訓練,工農紅軍剛組建的時候,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除了人,什麼都沒有,沒後勤,沒經濟基礎,沒地盤,沒組織,沒紀律,沒管理體系,沒武器彈藥,沒軍事人才/各級指揮官。長征過後,可以視為有了組織,紀律,軍事人才。抗日勝利,可以視為有了地盤,經濟基礎,部分後勤,行政管理體系原型。三大戰役之後,可以視為除了武器彈藥等軍需品不能自己,其它後勤可以自足,行政管理體系已成形,可以滿足中國國情需求,不會再次引發動亂和內戰,可以自足自立。自此,中共軍隊真正成為一隻正規軍,成為國家力量,中共也真正立定腳跟,真正站起來了,然後是解放戰爭,中國站起來了。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的主要任務就是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本來是不想再生戰事,想和平發展的,軍事上,有人都復原回家務農了,國家層面,主要是解放臺灣,這樣雖然復原的軍人不多,不過也確實不用發展軍隊數量,裁軍可能不明顯,但擴軍就沒有必要性了。這段時間,國家是要提高軍隊質量,主要是發展軍事體系,建制,走精兵強將之路。中國試圖解放臺灣,可海軍都沒有,木船渡過長江的方式登陸臺灣,這條路走不通。似乎是解放海南島的行動中,解放軍意識到,現有力量只能考慮在夜間正面登陸臺灣,木船根本無力從背面登陸,所以登陸後就是苦戰,必須是以一敵十的軍隊才能解放臺灣,因為臺軍不會給你太多登陸的機會,所以登島部隊不可能是個百萬大軍,十萬都難!第二個問題是中國軍隊的通訊不行,不能保障準時抵達指定位置!就是說可能登陸到別處了,或者潮汐洋流會讓船在海上多票幾天。第二次登島作戰時(臺灣),解放軍徹底失敗了,雖然木船小艇表現神勇,但第一次登陸後,就無力組織後續部隊的運輸了,在派人只能是送死,前線總指揮最終忍痛終止行動,已經登陸的部隊和島上的游擊隊在堅持兩三天後全部被殲滅,問題就出現在海軍不行,登島船隻損失慘重,即便還能送上去幾個團,但損失太大,也無力改變戰局。只能忍痛終止,請示毛主席後,解放軍就開始造船,訓練精兵,登島部隊要學游泳。這就是那支被凍死在朝鮮部隊的背景。接到入朝作戰命令前,一直在福建那邊準備海戰解放臺灣呢。

入朝前,解放軍有大約三個月的準備時間,期間召回了復原人員,雖然之前大家離隊了,但時間不久再者武器又沒有變化,很快就形成戰鬥力也正常。然後開始入朝作戰,仗打的非常慘烈,應該說超出了所有人想象,大家意識到美國領導的聯合國軍確實比全副美式武裝起來的國民黨王牌軍強很多,但沒想到強大的還是超乎自己的想象。不過此時的解放軍已經經過抗日戰爭和後續戰爭的洗禮戰鬥意志不是一般的頑強,雖然處於逆境,但士氣不減。我不覺得人類歷史上那支軍隊能在如此強烈的炮火和殺傷下還有如此鬥志的,估計90%都要潰逃了,剩下10%都說要以必死的決心苦捱了,就是說從指揮官到下級士兵都是打算戰略死守的,能展開攻勢作戰的就解放軍一家了。實際上,我覺得更準確的說,解放軍雖然沒有喪失必勝的信念,但更多的心裡情緒是殺紅了眼,或者說已經是哀兵了。雖然他們是有理性的,但天天被飛機打的沒法還手,也不可以還手,誰心裡沒一肚子火,在遇上戰友傷亡,此時解放軍殲敵求勝的信念是很高的。有一個事實要看看,就是傷亡。雖然解放軍被吊打,但空打陸的問題從來都是不能殲敵,不能產生決定性的戰果,所以這種傷亡,後勤物資的損失,汽車等裝備的損失雖然巨大,但並沒打的解放軍悲觀失望,大家還是想在陸戰中找回損失。高層在看問題時,是不關心部隊傷亡的,他們優先關心的是最終結果,不是傷亡,部分高級指揮後面都要求報喜不報憂,傷亡是不上報的,以免影響指揮官的情緒。戰爭不是遊戲,指揮官要是因為傷亡過大,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會造成整個志願軍上百萬人的不利影響,不是你體恤一支部隊,降低要求,保存實力,就對他們好,如果整個戰線潰敗,以解放軍當時的裝備水平,打敗了,後果很嚴重,比如鐵原阻擊戰,要退敗變成潰敗,那就是被屠殺的命了,百萬入朝軍隊那就全完了,有去無回,所以指揮官不是不想關心傷亡,而是真的不能關心。軍隊的機動能力很重要,如果美軍能打退一支部隊,就可以快速機動去打退另一支部隊,沒有堅定的信念,解放軍很快就全線潰敗了,然後美軍一路蛙跳作戰,誰能跑的掉?不關心傷亡的一個先決條件是中國入朝作戰的援軍是連續不斷開進去的,部隊可以輪休,打一仗就後撤回去修整,補充兵員,要沒這個條件,中國打不贏,裝備不如人,尤其是機動能力不足,所以解放軍從來沒有消滅過美軍整編師的,最多就是建制團。但每打一次,解放軍各種因素導致的傷亡就會使部隊的戰鬥力大幅下降,如果沒有後撤和補充兵員,入朝部隊很快就會被消耗光。

入朝作戰最難的就是前兩次戰役期間。一方面這時入朝部隊都是正規軍,國家的動員並沒有實效,新兵需要完成武器訓練才能上戰場,所以都是要正規軍和復原軍人為主,後期新兵才進入戰場,兵員才沒有被耗盡。另一方面蘇聯的武器援助到位了,陸軍的戰力對比縮小了。

被凍死的那個王牌軍就是第二次戰役期間緊急調動的。當時前面捕捉到美軍陸戰第一師的動向,之前的戰鬥中發現美軍的戰鬥力比聯合國軍強很多,所以中共高層一直想殲滅美國王牌部隊,打擊美軍氣勢,所以這個情報很快就讓高層決定用中國的王牌軍對美軍王牌師,貌似是一次調動三個王牌軍,可見高層是很理性的。困難很大,但我們調動三個王牌軍,打你一個師,可也沒小覷你,寧可準備過分,也要吃到第一師。不過問題就出在高層求勝的心太強了,所以出了讓人很心痛的事。

這些對臺備戰的王牌軍接到的命令是一路不停的趕到前線,戰機稍縱即逝,不能停留,但現在的綠皮車從南到北也要兩天,就算戰時一路不停,總是要加水加煤的,所以當時這些軍列是到站之後就停留兩分鐘補給,人不能下車透氣,當時人都氣悶死了,而且到了東北,當時禦寒的大衣是已經準備好了,可兩分鐘根本送不上去,而且有專門士兵看著不讓開門下車,物質都是從車窗遞進去的。這個王牌軍的調動命令是很機密的事,雖然車站附近是存有軍用大衣的,但誰都沒想到他們入朝前還穿著南方的單衣!而且也不知道不能下車配發軍衣,所以附近的戰士紛紛脫下自己的衣服送進車窗,但那麼多人能送進去多少?所以真正有冬衣的沒幾個,最後的結果,雖然美陸戰第一師雖然被打退了,但伏擊部隊卻凍死了,美軍陸戰第一師的軍史說當時看到解放軍的伏擊陣地以為自己要完了,但很奇怪敵人沒動靜,事後才知道他們都凍死了。可見當時他們撤退的是很急的,連偵查都顧不上了。假設當時給他們十分鐘,讓把軍衣送到火車上,那最後美陸戰第一師的命運或許會被改寫,整個世界都會被震動。

那麼為什麼當時這三個王牌軍沒有冬衣?如果一列車20個車廂,沒車廂200人,也就4000人,應該需要很多車才可以完成投送任務,即便第一列車上的人沒足夠的衣服,過站後只要有人去領來冬衣隨時待命,以後肯定沒列車的軍人都有衣服,甚至還能給第一列車的人都帶上,為什麼不這麼搞呢?我覺得唯一的可能就是軍衣領不出來,軍用物品的配發應該是嚴格管控的,高層就沒人想過這個部隊沒衣服,所以沒有後勤保障。一般管後勤的人級別不夠,機密的調動命令他們不知道,所以沒有命令低層後勤人員把冬衣運到站臺,而沒有命令,後勤物資就不能發放。所以我覺得這就是個意外,就是調動太快,太機密,高層缺乏意識導致的不必要非戰鬥減員,但這批人死都不退說明了一個問題,解放軍的紀律性不是其它軍隊可比的。岳家軍凍死不拆房,但這畢竟只是一支部隊,不能代表整個國家全部的軍隊,而且也不是戰鬥中的事,這和伏擊任務中要時刻隱藏自己的解放軍不能比。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中國轉入建設,蘇聯援助中國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中國實現了基本的完整的工業基數,這才讓中國軍隊真正有了完備的後勤和武器。

因為中國一直致力於自己的建設,軍事上沒有大的意圖,國家判定和平建設是主流,或者說要從戰時狀態退出,所以軍隊的建設弱化,軍隊的戰鬥力有所下降,表現就是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單兵的軍事技能退化,技能過於專一,有不必要的損失,此外部分部隊鬥志下降,戰鬥意識薄弱。這都是正常現象,老軍人退伍,新兵沒經歷過戰火,各種問題都算正常,不用過分苛責,我相信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戰火錘鍊,軍魂會回來的。

現在,軍事技術變革很快,對於不同任務,軍事要素的意義不同。一般的衛國戰爭中軍事技術的作用上升,軍隊精神的意義雖然重要,但被技術沖淡了,在部分特定的任務中,軍隊的精神品質甚至完全沒有價值。

中國的事總是異於國外,主要是數量,解放軍的這種精神有的外軍或歷史上的岳家軍等也有過,但它們不能比擬建國初期的解放軍主要是第一數量不足,中國軍隊的特性不是個別的,是百萬級別的,別的軍隊比不了。第二是對手的強大,別的軍隊也比不了,一個更強大的對手塑造出永遠無法超越的解放軍。


大鱷魚大鱷魚跳舞吧


抗日戰爭中“國軍”在每次會戰中都有幾支幾乎打至全軍覆沒的部隊。例子數不勝數!僅舉幾例,臺兒莊戰役中的王銘章部,池峰城部。淞滬會戰中的德械師……血戰石牌的十八軍等等。最令人欽佩的是東北抗日聯軍,在無後方,無支持,實力對比懸殊的環境中,經過十四年抗爭,數萬人的隊伍只剩下千把人!抗日戰爭中愛國的中國軍人們他們的傷亡忍耐度沒有上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